都知道「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怎麼用籌策易經佔卜?

2021-01-18 香哥哥自媒體

很多人都喜歡問:易經佔卜準嗎?其實我們可以當成這是一部話術,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裡有很多內容是值得可信。要比現在算卦的人胡扯強的多。當然,也不能全信。命還是靠自己來掌握。

有很多人認為《易經》是迷信,甚或有楊振寧、何祚庥等知名學者認為易經、陰陽五行是偽科學,是阻礙中國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文化障礙。所謂專家學者,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並且取得了驕人的成果。但是,他們本人沒有做深入研究,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得領域,就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楊振寧、何祚庥等學者等儘管他們是大科學家,可是我認為他們發表的上述觀點,實際上是違背科學精神的,是不負責任的,是文化虛無主義,是不可能被社會公眾採信的。你是物理學你能給病人動手術嗎?你是知名的專科醫生你就能講解宇宙天體不同星系誕生、碰撞的運動規律等很專業的宇宙物理學嗎?《易經》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是群經之首,是華夏民族都有的智慧,我們應該認真研究發掘,而不應該對自己祖國的文化懷疑,不自信;這是洋奴哲學。沒有誰生病了去找獸醫的道理;再傻的人,也不可能相信一個建築設計師給我們開的處方吧?一個不自信的民族、不承認自身文化價值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

學習《易經》的心得,可以約為三點:第一,不學一定不會;第二,學了不一定會;第三,學會終身受用。

第一,不學一定不會。《易經》與別的學問不同,它有自己的一套符號與術語。如果不先通過這一關,就永遠只能在門外徘徊。那麼,這一關很難闖過去嗎?未必。只要先花一個星期去認識這些符號與術語,並且用心記住朱熹所寫的《卦名次序歌》,就是將六十四卦依序熟讀成誦。其文如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鹹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背會《卦名次序歌》之後,再根據《易經》的內容,一卦一卦仔細念下去,並且要記住如何畫出每一卦。在學習畫卦時,口訣根據各卦在自然界的象徵,由上往下念,但是畫卦時一定要記得由下往上畫。這種看似相反的順序,需要花一點時間,習慣之後就會反應很快了。譬如,有人問我「謙卦」,我心中默念「地山謙」(),而筆下畫的是由下往上的六爻。一聽卦名就可以畫出來,就算過了第一關。

第二,學了不一定會。這是因為學習《易經》的兩大重點是:明白義理,以及使用象數來佔卦。在明白義理方面,就是要釐清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辭與爻辭在說些什麼。這等於是:先寫下標準答案,再請你去找充分的理由。至今為止,可能還沒有人可以完全說清楚這些卦爻辭。能夠懂得八成以上的就算高手了。在解說時,所根據的象徵與原則不能太多,否則全書將失去統合性與連貫性。

另外,即使學會了用五十根籌策佔卦的方法,事實上半小時就可以學會,但是真正的難題在於「如何解卦」。至今為止,還沒有一套普遍認可的解卦方法。我們介紹朱熹在《易學啟蒙》所說的解法,是因為較多人使用,並且準確度較高。在解卦時,有些狀況需要你拋開卦爻辭,直接由卦象的組合來領悟。這是因為伏羲畫卦時,尚未發明文字,我們又怎能完全受限於卦爻辭呢?如此一來,不是「學了不一定會」嗎?既然如此麻煩而又缺乏保證,那為何還要學習《易經》呢?理由在於下一點。

第三,學會終身受用。學會了《易經》的義理,就懂得如何做人處世。譬如,要居安思危,謙虛自處,損己利人,持盈保泰,等等。可以得到莫大的幫助。《繫辭傳》指出,佔卦的啟示對人而言,是「無有師保,如臨父母」,意思是:當一個人年紀大些時(如四五十歲以上),已經沒有老師與保護者了,這時佔卦就會像父母一樣,為他提供既善意又重要的啟示。父母年紀大了之後,未必可以告訴我們遇事如何抉擇,但他們的善意與愛心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佔卦既有這樣的心意,同時還有無比的智慧,正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心靈父母。我們敞開心扉,讓這樣的父母為我們指點迷津吧!

於是,在義理方面,我們明白人生最重要的自我修煉是:德行、能力、智慧。這三項修煉與時俱進,則將體認「天道無吉兇」,每一卦每一爻都是善意的提醒,就看我們如何反求諸己了。「日日是好日」,其實十分自然。

在象數方面,用之於重大抉擇上,佔卦將「如響斯應」,或甚至「有求必應」,這個「應」不是讓人心想事成,而是讓人化解盲點與執著,過一種簡約而有效率的生活,以積極主動的精神,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這時,不僅自助,還可助人。隨著年紀增長,我們成為前輩或老一輩,這時我們對家人與親友的價值也會水漲船高的。如此不是終身受用嗎?

二、《易經》佔卦方法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閨,故再扐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說明:筮者準備五十根蓍草(今之籌策),取出一根,橫放在正前方,代表「太極」,在整個運算過程中保持不動。真正進行運算的,是為四十有九。(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第一次運算:

1.任意分四十九根為兩組,甲與乙。(分而為二以象兩)

2.從甲組中取出一根,放置於左手二指之間。(掛一以象三)

3.甲組以四除之。(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4.甲組所餘之數,為一或二或三或四,(若無餘數,則取出四根)將此餘數也放置於左手二指之間。(歸奇於扐以象閨)

5.乙組以四除之。(再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6.乙組所餘之數,為一或二或三或四,將此餘數也放置於左手二指之間。

7.將左手二指之間所得之根數置於左斜上角。所餘者為四十四根或四十根。

第二次運算:

1.將所餘之四十四根或四十根,任意分為甲乙兩組。

2.重複第一次運算中的2-7,將左手二指之間所得之根數置於左斜上角,但勿與前次的重疊。此時餘數應為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

第三次運算:

1.將第二次運算所餘之數,任意分為甲乙兩組。

2.重複第一次運算中的2-7,將左手二指之間所得之根數置於左斜上角,但勿與前兩次的重疊。此時餘數應為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

3.最後留在桌上的餘數以四除之,得到九或八或七或六。九與七為陽爻,八與六為陰爻。

經過以上三次運算得到初爻,知其為陰爻或陽爻,並且記下數字(九或八或七或六),如此,再「重複」五次,得到由下往上的五爻。六爻共需十八次運算,是為「十有八變而成卦」。所形成的卦是為「本卦」。九為老陽,七為少陽;六為老陰,八為少陰。(老陽為夏季,老陰為冬季;少陽為春季,少陰為秋季)九、六為可變之爻;七、八為不變之爻。經過九由陽變陰與六由陰變陽,再形成「之卦」。本卦與之卦配合,提供所佔之事的線索。

《易經》的核心在它的原理,以變應變,萬變不離其宗,這才靈魂,學習《易經》只有掌握了《易經》的核心和精髓,才能演變成出對商業,醫學,音樂,軍事,佔卜,風水,策劃,姓名,等等一切領域的造詣,

至於說預測的準不準,那就看你用哪種方法了,預測的方法有很多,哪種方法你學好了,研究透了,預測多了,都會準!

要科學理性的看待算卦這個問題,易學佔卜是準確的,但其不是萬能的,更不是一個唯一的軌跡學,它會把你的心態和事情的大概範圍映射到卦中,我們從卦中再返回對應現實,比如代碼顯示是個衝性,假設你正在和別人做鬥爭,說明卦意貼切,再加上其他方面的佐證,證明此卦為真卦,那麼其預兆的軌跡就是有參考價值的(註:參考價值)然後我們用此象,貼入事情本身,找出利弊,對於弊端做出人事類的調整(非鬼神類)你一定會問,算卦這麼複雜,還有假卦嗎?是的,古人卦佔非常嚴謹,現在人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佔……總之,算卦是個對應學,是個軌跡預測學,是個指導改變學,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

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待易經佔卜呢?

相關焦點

  • 《易經》佔卦:籌策(蓍草)佔卜和銅錢搖卦
    一、籌策運算原文:《易經·繫辭上·第十章》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 從一則具體佔卜案例解讀易經佔卜的感應作用
    籌策推演開始時,先禱告,通過禱告與大時空建立感應關係,告訴先哲此境此情下問卜之事。按照籌策推演的古法取數,古法說:大衍之數五十(衍是演算,演算之數是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分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閏是算不盡的意思),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 《易童子問》有關易經佔卜的事,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易童子問》王聖夫:有關易經佔卜的事,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古人佔卜方法很多,有龜佔、蓍佔、星佔、夢佔;蓍草稱霸千年,如今幾乎絕跡;籌策取代蓍草,成為現代人佔筮的首選工具。01 古人從何時學會佔卜?人類佔卜的行為出現得非常早。
  • 易經裡的大衍之數說的是啥?大衍之數與河圖洛書的關係
    說起大衍之數,很多人不甚了解,或是雲裡霧裡。到底是五十還是五十五。這是歷來爭論的問題,古人都搞不清,我們也沒必要糾結在這個問題上。不管五十還是五十五,但實際應用只用四十九。這也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古人一直沒有說清。先說大衍之數五十的來歷;《系詞》中講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
  • 你知道「大衍之數」:有50,為何只用49嗎?
    《易經》的繫辭上傳有句話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由此得知,「大衍之數」一詞出自《易經》。2、古人計數是以10為基數(十進位),在天地之數中50就是大數。3、《易經》是簡易之學,從而省去『50有5』中的『有5』。
  • 「佔卜」,你都知道嗎?
    歷史上認為要學好易經要掌握其三個部分,分別是象理數。象,就是是卦象,如何認識如何解讀。理,就是義理,從文化的哲學的方式去推理這些道理。數,指的是把象和理的一些理念變成判斷事物發展變化的工具。所以要比較真正完整地掌握易經,就是要學好這三個部分。
  • 何為河圖天地之數?為何古人佔卜要棄一而不用呢?
    這都是強調必須用整體觀來看待河圖、洛書。 河圖之數稱為大衍之數,《周易·繫辭》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 破解《周易》:如何讀懂《周易》—《易經》和《易傳》
    陽爻為「九」,陰爻為「六」,比如乾卦的六爻分別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每一爻有當位和不當位的分別。陽爻應當在一三五的奇數位置,陰爻應當在二四六的偶數位置,合則當位,不合便不當位。隨著現代考古的發展,我們從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記載的卜辭,對古時的龜卜文化有了很多的了解。
  • 有沒有必要算命,易經佔卜我們都錯用了,求神不會給人帶來好運
    漢朝起來後,把易經分為了術數與義理,這是有違背「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導致搞義理的認為術數是迷信,搞術數的很少去談義理。以至於現在社會看風水,算命,擇日,甚至姓名學,統統都搞在裡面,一看到易經就會想起易學,一想起易學就想起這些七七八八。而且搞得比研究義理的還有模有樣,但你能說這些是對的嗎?你又能全盤否定這些嗎?
  • 「顏回為子貢佔卦」實踐,談《易經》的斷卦技巧
    兩岸易經分享61:「顏回為子貢佔卦」實踐,談《易經》的斷卦技巧《易經》有四大功能:象、數、理、佔。佔就是預測。作為卜筮的依據,《易經》開始流行於春秋時代。所以,《易經》裡有很多「吉」、「兇」的字,用作佔卜。
  • 愚將載數篇,試破千古之謎,以饗讀者
    又說:「蠻夷氐羌雖無君臣之序,亦有決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國不同俗。」愚對此論斷十分贊同!卜筮之法,因時以變,隨地乃殊,溯古稽今,也都有明確的證據,在此無須詳盡陳述。《周禮·大卜》有言:「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有六十四。」《連山》、《歸藏》其書佚失已然久遠,其經卦與別卦雖與《周易》相同,而筮法或許與《周易》不一樣。
  • 上古乃至周朝佔卜與計數的工具籌策到底是什麼?古人如何使用呢
    戰國時代記錄大哲學家老聃言論的著作《老子》,其中第二十七章有「善數不用籌策」這樣一句話,意思說是說善於計算的人就不需要憑藉「籌策」了。「籌」和「策」都是指用於計數的特製的小竹棍。這種小竹棍又叫「算」,字也寫作「筭」,東漢文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中解釋這個字說:長六寸,計歷數者,從竹從弄,言常弄乃不誤也。
  • 易經中佔卜是怎麼回事,在哪種情況下可以佔卜,這裡學問大著呢
    簡介 | 探索中華文化之脈絡,聆聽世間百態之心聲作者 | 國學大觀園註:此文原創,更多文章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日獲取經典好文易經的「佔」「佔」就是佔筮,是《易經》重要的預測功能。把事物的信息轉換成數字,通過一些預測方法,用數字表示六十四卦的智慧信息,判斷出事物的吉、兇、福、禍,進而制定應對的方法,趨吉避兇。所以,《易經》裡的內容是非常有智慧的。佔筮就是現在說的算卦、預測。人們在有困惑的時候,總願意找人算一卦。
  • 【易學堂】易經佔卜——金錢卦
    你可以選擇三種算法:數字卦(701)、金錢卦(702)、大衍筮法(703),在我的公眾中直接輸入:701、702、703可進行查看,按照步驟算出一卦後,把結果微信發給我,小耗子為你解卦。準備一個平面桌子,桌子上不要有任何障礙物,一張紙和一支筆。2、搖卦前洗洗手,選一個安靜房間不要有外在的任何幹擾,記錄起卦的時間,穩坐在搖卦的桌子前面,平心靜心一分鐘之五分鐘,集中意念。不得有任何雜念。3、將三枚錢扣於兩手心中,默想要佔卜之事,有何結果,不能胡思亂想,要帶詢問之心。
  • 線上易經佔卜諮詢
    《易經》佔卜的作用是廣泛、無所不能的,就日常而言,人們去佔卜,其根本目的是想明白自己當下真實的狀態,就是想知道自己的命運。
  • 朱清時先生:直覺與易經佔卜
    易經佔卜中的直覺;7.意識防止直覺犯錯。1. 序言南朝傅大士偈:「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意思是佛性與我們形影不離,一切都是它帶來的你卻不知道。從分析直覺人們,有助於理解佛性。
  • 易經有3句話,揭秘了佔卦的本質,可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
    但要說群經的根源,不管是民間老百姓還是專家學者,都會異口同聲地首推易經。易經自古就有「大道之源」的美譽,八卦組合而成的64卦,更是代表了宇宙人生的密碼。易經有四大學科,分別為象、數、理、佔,前面的「象數理」是學習易經的根本,而後面的佔卜則可以預測未來之事。很多人一提到易經,第一想法總認為易經是佔卜的書籍,江湖上很多學藝不精的術士,也依靠替人算卦來謀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