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記錄的時代。」
這是學通專欄的第71篇文章
參賽戰隊:五十中學 超超超級無敵霹靂美少女隊
成員:李思雨 王澤菲
撰稿:李思雨
如今,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短視頻軟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各種各樣的APP逐漸佔據了我們的生活。作為一個天天手機不離手的人,你是否自信能follow一切熱點?
同代「代溝」
一天,我五年級的弟弟跟我聊天時突然來了一句:「姐,年輕人要『耗子尾汁』(好自為之)!」我半天才反應過來,還嘲笑他那三不像的奇怪口音。弟弟說:「不會吧,你連馬保國都不知道!」接著,他在b站上翻出了馬保國的視頻。馬保國的視頻曾一度在各大媒體佔據頭條,播放量達到了上億次,b站上以此為基礎改編的鬼畜視頻也層出不窮,而我竟然是從弟弟那裡初次了解到的。我跟弟弟只差了五歲,難道這就是代溝嗎?
可我發現,同齡人之間也會有「溝」。我是一個不太關注娛樂圈的女孩。有一天我和兩個好朋友在操場上散步。走著走著,小劉突然指著籃球場上一個正在打籃球的高個男孩說:「快看,這個男的好帥,好像胡先煦!」小白隨聲附和:「對對對!他真的特別像胡先煦!」我看著眼前這個男孩思索良久:「胡先煦是誰啊?你們倆之前的同學嗎?我記著咱們班沒有叫胡先煦的呀。」「誒呀,胡先煦怎麼可能在咱們學校,他是個明星!」「我記得他前不久還拍了個新的電視劇,最近要播了!」「真的嗎真的嗎!」我站在一旁,很想融入他們,但是他倆所談的這個當紅小生對我來說只是個第一次聽說還長得很帥的陌生人。
這種「溝」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年齡、環境、教育都可能是其產生的原因。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加重了這一現象的產生。就算我們是同齡人,我們之間一定也會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種各樣的「溝」。
一切都是我喜歡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下載了一個新的APP,註冊帳號,設置個人信息之後,系統會提示你選擇你感興趣的幾個標籤。你喜歡打遊戲,就可以把「遊戲」的標籤點亮;你喜歡護膚喜歡美妝,就可以把「美妝護膚」的標籤點亮;你喜歡籃球足球,就可以把「體育運動」的標籤點亮。之後,系統會自動為你推薦相關領域的博主並給你推送大量相關的內容。甚至,有些時候你只是不經意間給某條視頻點讚,系統就會自動為你推送相關的視頻。而對於你不喜歡的其它內容,你還可以選擇「減少此類推送」。可以說,如果你想要了解一個人的興趣,只需看看他/她手機娛樂軟體中的內容。比如,我的抖音裡都是籃球和萌寵相關,我弟弟的抖音裡則怎麼刷都是王者榮耀。
這種現象就是「算法推薦」,通過計算機專業的一種算法,推測出用戶的喜好。甭管你之前是什麼人設,只要你點開了某個視頻,平臺就會根據數據分析,瞬間總結出你的需求,根據你的內容需求強度不斷推送相似內容,「精準投餵」,比你都更了解你自己。所以雖然說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可以輕鬆檢索到多元信息,但每個人每天真正獲取的信息是非常單調的。
「算法推薦」有好有壞。好處是它為我們篩選了一部分信息,尊重了我們的喜好和需求,真正意義上做到了「投人所好」,方便了大多數用戶,自然也會有更大的市場。但這樣的設置也限制了我們的信息獲取面。打個比方,我這隻井底之蛙想通過網際網路這個望遠鏡望一望外面的天空,結果看到的還是我原本就能看到的那一小片天空,所以我就覺得所謂的世界可能也就這麼點,井中所望即是所有。算法推薦讓我們生活在一種被平臺不斷複製的世界,而我們自己還沾沾自喜。漸漸地,我們會失去接收多元化信息的能力,無法高效處理大量信息。
我們並不是自己手機軟體內容的主宰者,而是平臺算法想讓我們看到什麼我們就看到什麼。
我在無形之中被同化
造成信息獲取維度單一的,除了算法推薦,還有社交分發。
什麼是社交分發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微信的子功能「看一看」就是社交分發的體現。你的好友正在看的東西或是喜歡看的東西會以這種形式進入到你的視線中,你可以選擇看或不看。如果你選擇看,漸漸地你會發現,你在無形之中被你的好友「控制」了。你的好友所喜歡的東西吸引了你的注意,你也變得對這個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你的好友贊成的觀點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你的行為和思想形成一定的影響。通過「社交分發」,你可能與朋友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你們逐漸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圈子」,你已經在無形之中被同化了。無論在網絡還是現實生活中,有著相同觀點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互相成為各自觀點的支撐者。還是井底之蛙的例子,我們這麼一群井底之蛙通過網際網路相互認識了解,彼此認同肯定並達成共識:世界,真的只有井口這麼大……我們當局者迷了。之後,我們的認知在這樣一個封閉的圈子裡不斷加強,逐漸無法去接受相反的意見。同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社交分發」的過程中被同化了。
不管在現實世界裡還是在網絡社會中,一個人都站不住腳,但是一群人可以。
你的選擇
看自己想看的東西,這是人的本能。雖然「算法推薦」和「社交分發」確實在客觀上限制了人們能看到的世界,但大多數人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陶醉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尋找認同和共鳴。「信息繭房」雖然束縛,但也真的舒服。畢竟除非主動搜索,否則按照平臺推薦,個人的努力很難抵抗算法和社交分發的魔力,這是一個很無奈的現實。
當然,有的人想打破信息繭房,不想讓「算法推薦」和「社交分發」控制自己的主要信息渠道,想在網絡平臺看到更大更豐富的世界,也並非全無辦法。比如改變閱讀習慣訓練算法,通過結交牛人朋友改變自己的朋友圈構成,關注嚴肅的機構媒體,利用公眾號訂閱機制篩選優質的多維度信源,購買知識付費產品,善用搜尋引擎,交叉對比各類信息源……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這些渠道中被人工精心篩選的內容都比簡單粗暴的算法和好友的隨意性操作更靠譜、更有價值。
信息獲取途徑的偏好沒有高低之分。打開好奇心和探索欲,或繼續在舒適圈裡做快樂的井底之蛙,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選擇。
編輯 | 劉勝楠
實時排行
往期專欄
廣渠門中學 米搜西缺法拉戰隊
那位被「惡意社死」的他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七年辨隊
骨子裡的美育:不拘於形式,不限於應試
東直門中學 挺禿然的隊
聽說,中考體育又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