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真的不識愁滋味?兒時的動畫片你都看懂了嗎?

2021-01-11 OJOWORLD文化研究所

90年代初一直到千禧年來臨,我們是浸泡在電視機前的一代人。那時候的孩子,還沒有五花八門的培訓班,也沒有迎來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過載。動畫片這個東西,就是一個動畫片播出,幾乎全國小孩都在看。可有些情節,年幼時真的沒懂,成人世界原來帶了這麼多複雜性。今天就來說說那些「內涵」的兒時經典。

1.黑貓警長

為什麼《黑貓警長》就只有五集?

背後的故事讓人心酸

1984年,動畫片《黑貓警長》首播。當時,沒有人想到這部動畫片裡的劇情會影響兩代人。跟一般的動畫片不同,《黑貓警長》是一部有點暗黑的動畫片,片裡有正義,有死亡,還有恐怖事件。黑貓警長、一隻耳、螳螂新娘......這些人物至今還被觀眾銘記在心。

很多網友回憶起動畫裡的劇情,都表示《黑貓警長》為自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長大後,有觀眾提出這樣的疑問:怎麼就沒下集了?

是啊,這麼好的動畫,怎麼就沒下集了呢?

之前,有人去採訪《黑貓警長》的導演戴鐵郎先生,從戴先生的回答裡,找出了答案。因為,他「被退休」了。

「那天我被叫去人事處,他們遞給我一張退休證,說我年齡到了,該退了。那一瞬間我愣住了。醒過神來後,我一句話沒說,拿了退休證轉身就走。」採訪

有好多人表示,記得最清楚的就是螳螂的這一集。

還有光榮犧牲的白貓班長,當年不知道多少人看到這裡哭成狗。

除了劇情和主題曲,《黑貓警長》每集的結尾也超獨特。當時動畫片的結尾,基本都是片尾曲加黑屏,或者就直接寫上「完」。《黑貓警長》的結尾,卻是警長用槍打出四個字:請看下集。超有創意。

《黑貓警長》是一步歷經無數坎坷,也只播出了五集的動畫。其中緣由,各有各的說法。戴先生回憶起來,也只是哈哈一笑,不願再提。他只是不住地感嘆現在:這是一個好時代,好到讓我常常遺憾,要是再年輕一點就好了。

2《魔方大廈》

為什麼《魔方大廈》被稱為童年噩夢?

因為最後一集,你根本沒看懂。

《魔方大廈》曾被很多小夥伴稱之為童年噩夢。而且至今,還有很多小夥伴表示當年並沒有真正看懂這部動畫的大結局。

《魔方大廈》由上海美術電影廠監製,而且和經典動畫《舒克與貝塔》的導演是同一人,那就是鄭淵潔導演。但是相較於後者的畫風,《魔方大廈》整體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壓抑和暗沉的。關於這部動畫的整個故事,以人類男孩萊克為視角,為我們展示了萊克在魔方世界的奇遇或者說是歷險,這其中穿插了非常多的超現實主義劇情。其藝術造詣是比較高的,但動畫本身面對的群體是低齡段的孩子,所以在當年很難看懂。

《魔方世界》太真實了,它不像是一部常規的幼兒動畫。萊克在劇中的每一次經歷,都是以一個孩子的身份在接受成人法則,而且是強迫式的必須接受。而關於《魔方大廈》的大結局,當年的很多小夥伴都表示自己沒有看懂。真相是25年前萊克在第十集說的再見,並不是真的再見。這部動畫原本是有25集,但是因為「不可逆」因素,大家看到的只有前十集。

《魔方大廈》最後一集,萊克早就提醒過你,要想在現實社會中生存,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讓自己接受成人的法則,你要剖析自己,丟掉自己,組成新的自己,這才是魔方世界,這才是你。而空中漂浮的日曆以及一頁一頁重複的的5.12,如今看來也令人心生畏懼。魔方世界最後的伏筆,萊克,永遠出不來了。

3《鼴鼠的故事》

你的童年回憶裡,有這隻小鼴鼠嗎?

這部來自捷克斯洛伐克的知名動畫片《鼴鼠的故事》,現在的00後可能很少聽說過了,但曾經它的輻射範圍從70後、80後,一直到90後,甚至有不少人直到現在家裡還珍藏著當年《鼴鼠的故事》系列光碟。提到這隻小鼴鼠,就會觸及到他們心中柔軟的童年回憶。

《鼴鼠的故事》的原作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動畫師、插畫師兼電影導演茲德涅克·米勒。在那個還沒有「萌」這個概念的年代,鼴鼠和它的好朋友們不僅萌化了我們的心靈,而且其傳遞的價值觀和真摯的情感也給予孩子良好的導向作用,其精緻求實的匠人精神更是令人敬佩。

早期的短篇動畫不太像80年代的長篇那麼講究起承轉合的劇情邏輯,也不像90年代後的短篇那樣將教育目的提到了更高的位置。整個《鼴鼠的故事》系列動畫片按照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動畫逐步確立風格,內容更具有童趣和想像力;中期的長篇動畫有一定的時代縮影,展現了米勒對某些社會現象的反思,主題較為沉重;後期的動畫教育目的先行,想像力略有縮減,但對孩子有很好的教育引導作用。

可以說,不管是哪個時期的《鼴鼠的故事》,都是精心打磨過、適合孩子觀看的,而且,不僅適合兒童觀看,大人在觀看過程中也不會覺得幼稚乏味。其精緻的背景設計、充滿童趣的可愛故事,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主題思想,是很多所謂「為孩子創作」的動畫片所欠缺的。

現在來看,《鼴鼠的故事》幾乎可以當作一個兒童動畫的標杆,不僅適合兒童觀看,而且成人觀看時不會感到明顯的反感。

4《貓和老鼠》

童年神劇《貓和老鼠》

古典音樂啟蒙作

對於80、90後們而言,《貓和老鼠》早已是一部無可替代的「神作」。它是20世紀中最偉大,最成功的動漫,同時也是米高梅公司的代表作之一,時至今日依然有兒童電視臺在播放著來自上個世紀的貓和老鼠。

以當時的人力和技術製作這一部不到10分鐘的動畫,它的花費是不可想像的,有人問為什麼要這麼做?答案是「理想!」現如今的商業化路徑中,在社會中摸爬滾打的我們很難想像為「理想」而去做動畫了。

從第一集播出至今,已經過去了七十八年。五次提名、七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在奧斯卡的歷史上,這樣的成績,只此一家。隨手搜索《貓和老鼠》的背景音樂,立馬會跳出各種古典音樂曲目:

蕭邦的《大圓舞曲》、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

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

《貓和老鼠》不知道是多少人的古典樂啟蒙老師。鋼琴家郎朗在《千裡之行:我的故事》裡,也說到過自己因為《貓和老鼠》愛上鋼琴的經歷。

除了音樂素養的陶冶外,《貓和老鼠》裡充滿哲理的人生信條,只有成年後的你才會讀懂。

5《灌籃高手》

哭著看完灌籃高手大結局終於明白:

不完美的才叫青春

如果灌籃高手就是你的青春,那現如今讀到這裡的你,也差不多30有+了吧。

《灌籃高手》(SLAM DUNK)這部充滿青春的漫畫題材,可曾知曉,在它發行前籃球在日本還是一項冷門運動。大家都喜歡足球、棒球(足球小將和棒球英豪在80年代就有播出了,而且吸引到非常多的粉絲)。

它陪伴了不少的80、90後長大的漫畫。湘北沒有贏得全國大賽冠軍、櫻木因為受傷沒有追到喜歡的晴子、流川楓沒有去NBA發展,這一段段遺憾的情節,卻恰恰構成了《灌籃高手》最大的魅力所在,它不像大部分漫畫一樣以「完美結局」收場,對呀,青春本來就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結局才能讓人如此的感同身受。

有機會真的想去鎌倉體驗下火車和海風吹過的感覺,

一定還要放一首「君が好きだと叫びたい」。

+ FIN +

司各特曾說:好的故事是不會因為講多了而變得乏味的。

很多童年時看似「無腦」的動畫片,其實都是「好故事」。故事即是生活的比喻。你可以在故事中找到自己,宣洩情感,甚至找到一種不同的可能性。在一次捧腹大笑或者嚎啕大哭後,重拾信心收拾行囊再度踏上生活的路。

成年後,我們「看懂了」許多從前不明白的動畫、電影、電視劇。

也在一個又一個故事中,找到了我們自己的模樣。

相關焦點

  •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從小到大,我們都曾接受過傳統文化與詩詞的薰陶,對於那些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早已熟悉到不能再熟了。小時候我們讀詩,也就按老師要求背了,根本沒有讀懂那些詩詞。但當你讀懂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上了一定年紀,因為有了生活經歷,所以才會讀懂。
  • 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識盡愁苦已老年
    少年之際,我們無憂無慮,自信樂觀,有時不喜自己身上所帶的稚嫩之氣,反而偏愛歷盡千帆嘗盡苦楚的蒼老氣息,甚至有時我們為顯成熟而故意「找愁說愁」。辛棄疾少年也愛仿效前人強說愁苦,可當他真正經歷苦楚後,卻再難如此輕易的將心中的愁苦盡然說出。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閒人詞庫:少年不識愁滋味(8)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就好像辛棄疾這首《醜奴兒》,當你看到「少年不識愁滋味」,或者「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時候,你就知道,好文章少不了。果然,當老師拿著同學的範文念起來的時候,你的內心一定會被那些文字感動,起一身雞皮疙瘩。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寫得這麼好,我曾經一度認為他們一定是情竇初開,然後失戀了,所以才會有這麼深刻的體會,好像不是我們這個年齡應該有的情感一樣。
  • 少年不識愁滋味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在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憂愁是什麼,喜歡登高望遠,登高望遠是為了寫出新詩沒有愁而刻意說出愁。
  • 辛棄疾讓人發「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文/雪山辛棄疾讓人發「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我們知道唐詩和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經典,唐朝和宋朝又是兩個相距最近的朝代,可以說在很多方面他們都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我們也從小就了解了不少出色的詩人和詞人,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這首詞,是出自辛棄疾的,而且這首詞算是宋詞當中最讓人發「愁」的一首詞了,看完它一定會讓你變得更加憂愁。這首詞就叫《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讀辛棄疾的一首《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等到長大之後才漸漸明白,人對生活的感受會隨著人生閱歷而逐漸累加,到了合適的年齡,煩惱和憂愁都會不請自來,只怕那時候被生活的沉重負擔壓身,想逃都逃不開了。對於所謂的「煩惱」,少年、中年和老年時期的感悟自然不同,辛棄疾一首《醜奴兒》就道得分明。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美到心碎古詩詞,辛棄疾宋詞名篇,少年不識愁滋味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記得點讚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原文】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賞析】此詞抒寫的是早年和晚年兩種不同人生體驗。少年時代涉世不深,不知人間甘苦,如今飽經風霜,嘗盡人間疾苦,真正懂了愁的滋味,卻不願說出來,表明胸中埋藏著深沉的憂愁,即使說出來也無人能理解,乾脆就不說了。這個時候的辛棄疾,空有一身抱負、一腔熱血,一心想著金戈鐵馬、揮師北伐,而現實的政治際遇卻使他往往不得不賦閒在家,有話難說,有勁難使,所謂「天涼好個秋」不過是「顧左右而言他」而已。
  • 畢業季 | 少年不識愁滋味是一種幸福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他不太愛這類集體活動。早早跑回家,拿起平板,玩起了他喜歡的電子遊戲。沒怎麼責備他,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按照自己的個性成長,走自己的路,是為人父母應該去體諒的。翻了翻他的同學錄,除了少數幾個同學寫的比較中規中矩,其他的都很隨性,這是屬於他們這個年紀的天性,也是他們人生中最珍貴最真實的東西。
  • 少年不識愁滋味.
    她每一首作品都很有辨識度,不走大眾化路線,像極了EP的名字,是「關於Sophy的學說」。這首《愁滋味》是EP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沒有複雜華麗的編曲,單把吉他的清晰乾脆把周圍的一切都映襯得格外寧靜,這份愁滋味隨著慵懶哀傷的歌聲在內心逐漸醞釀,淡淡而生。
  • 年少不識酒滋味,如今方知酒味真......
    酒可以是酸的沒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來打亂你生活的節奏,失意之時,獨自斟上一杯酒,一陣酸意湧上鼻頭,仿佛這世間沒有人能懂你,只有身邊的酒才是最好的夥伴。酒可以是甜的高考中榜時的慶祝宴上,新年佳節的團圓宴上,愛意濃濃的喜宴上,總是少不了酒的身影。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人生中許多重要的時刻,酒都是不能缺席的,酒精會使喜悅感不斷放大,一杯珍品酒喝下肚,更多甜意湧上心頭。
  • 每天一首古詩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注釋】醜奴兒:詞牌名。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陳慥《無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來不識愁味。」「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強(qiǎng),勉強地,硬要。識盡:嘗夠,深深懂得。欲說還(huán)休: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休,停止。
  • 少年不識愁滋味,如今欲說還休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 人生不同階段,對愁的理解不同。小時候的我們盼著快點長大,卻不知道大人也有大人的煩惱,沒有減少反而更多。
  • 辛棄疾最憂愁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讀懂已不再是少年!
    宋詞同樣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也是足以媲美唐詩,雖然現在人們一提起中國的古典文學,立馬會在第一時間想到唐詩,其實宋詞無論是其豐富的情感內涵,還是深刻的文學價值,那都是值得我們深入地去了解。那唐詩如果是一座高峰的話,宋詞無疑是另一座高峰,縱觀整個宋朝,它其實與唐朝是比較相似,兩個朝代也相距不遠,很多的詩人在創作詩歌的同時,也都創作了大量的宋詞,而且裡面的一些句子,同樣的對於後世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 少年不識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
    少年不識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人生難免有喜有悲,有得必有舍,有苦必有甜,倘若不懂得取捨,那麼當你背負的太多了,總會彎腰屈膝;等你心存太滿了,就會遠離快樂。人可以不優秀,但不可以不快樂,應該為自己而活,當然要懂得善待自己,不應該為了取悅任何人、討好任何人去改變自我,務必知道我們屬於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永遠都不會屬於我們的。世上很多問題也只能了解,卻束手無策;很多結局也只能面對,卻無力挽回;很多故事也只能傾聽,卻無法改變。讓人疲憊的不是無盡的忙碌,而是心靈的頹廢、希望的喪棄。生活中有些事需要認真體會後才能懂得、看清楚了才會理解。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當懂已不再是少年!
    辛棄疾的詞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無論是他早期的作品,還是晚期的作品,那都是有一種憂愁之感,這也正是辛棄疾詞作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且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憂愁也何滋味。《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朝: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詞《醜奴兒》裡的愁緒!
    酸甜苦辣是人之百味,喜怒哀樂是人之心情,從小到大,每個人都嘗過「愁」的滋味,大人有大人的「愁」,小孩兒有小孩兒的「愁」。畢竟當時國家衰落,面臨外患的侵襲,詩人作為一個熱血男兒,其理想自然是收復故土,揮軍北上,然而朝廷不作為,辛棄疾空有一腔抱負,卻無能為力,這種無奈使得他滿腔愁緒無處可訴,亦無法排解,所以偶然一次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一首詞,名為《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魯迅《在酒樓上》:年少不識愁滋味,識得已是書中人!
    年少時讀魯迅先生,是不識其好處的。先生給我們的少年留下的最不可磨滅的記憶,大約也就是一個"早"字。正是這個字,讓無數的課桌飽受摧殘。而課桌上刻"早"(也可能是"旱")最多的人,往往就是最不早的那一個。先生的短篇小說《在酒樓上》,年少時同樣是讀不懂的。我在高中時讀到,除開淡淡的憂傷哀婉鬱結之情外,就是對呂緯甫的強烈鄙視——人怎麼可以活得如此頹廢憋屈而不自信?
  • 少年不識愁滋味?才怪!看《突然好想大哭一場》如何治癒
    辛棄疾他老人家在一首詞中寫道:「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說的時間久了,看到哪個孩子說煩道惱,大人就會覺得可笑,甚至有老人笑罵:「一邊玩兒去,小孩子哪有什麼愁事?!」少年除了學習就真的沒有什麼憂愁嗎?如果真是這樣,就不會有跳樓自殺的孩子、不會有抑鬱的少年,更不會有《少年的你》那部電影了。
  • 水博士:《少年說》裡的愁滋味 誰真的懂了?
    最近,爆款綜藝製造者湖南衛視又發功了,讓當代中國青少年勇敢告白心聲的《少年說》期期都有網絡爆點。有吐槽媽媽老向爸爸撒嬌,逃避洗衣做飯炒菜,但自己撒嬌卻總是不管用的圓臉小女孩子;有因為要吃四大碗飯,鴨梨山大快要奔潰的無奈小男孩子;有因為男同桌的溫暖對待而逃出自卑的胖身材高中女生;還有原本成績倒數第一,一學期下來前進一百五十名,然後向年級最優秀同學發起挑戰的霸氣女生……這些告白讓人深深懷念青春年少時的悸動和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