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一直到千禧年來臨,我們是浸泡在電視機前的一代人。那時候的孩子,還沒有五花八門的培訓班,也沒有迎來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過載。動畫片這個東西,就是一個動畫片播出,幾乎全國小孩都在看。可有些情節,年幼時真的沒懂,成人世界原來帶了這麼多複雜性。今天就來說說那些「內涵」的兒時經典。
1.黑貓警長
為什麼《黑貓警長》就只有五集?
背後的故事讓人心酸
1984年,動畫片《黑貓警長》首播。當時,沒有人想到這部動畫片裡的劇情會影響兩代人。跟一般的動畫片不同,《黑貓警長》是一部有點暗黑的動畫片,片裡有正義,有死亡,還有恐怖事件。黑貓警長、一隻耳、螳螂新娘......這些人物至今還被觀眾銘記在心。
很多網友回憶起動畫裡的劇情,都表示《黑貓警長》為自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長大後,有觀眾提出這樣的疑問:怎麼就沒下集了?
是啊,這麼好的動畫,怎麼就沒下集了呢?
之前,有人去採訪《黑貓警長》的導演戴鐵郎先生,從戴先生的回答裡,找出了答案。因為,他「被退休」了。
「那天我被叫去人事處,他們遞給我一張退休證,說我年齡到了,該退了。那一瞬間我愣住了。醒過神來後,我一句話沒說,拿了退休證轉身就走。」採訪
有好多人表示,記得最清楚的就是螳螂的這一集。
還有光榮犧牲的白貓班長,當年不知道多少人看到這裡哭成狗。
除了劇情和主題曲,《黑貓警長》每集的結尾也超獨特。當時動畫片的結尾,基本都是片尾曲加黑屏,或者就直接寫上「完」。《黑貓警長》的結尾,卻是警長用槍打出四個字:請看下集。超有創意。
《黑貓警長》是一步歷經無數坎坷,也只播出了五集的動畫。其中緣由,各有各的說法。戴先生回憶起來,也只是哈哈一笑,不願再提。他只是不住地感嘆現在:這是一個好時代,好到讓我常常遺憾,要是再年輕一點就好了。
2《魔方大廈》
為什麼《魔方大廈》被稱為童年噩夢?
因為最後一集,你根本沒看懂。
《魔方大廈》曾被很多小夥伴稱之為童年噩夢。而且至今,還有很多小夥伴表示當年並沒有真正看懂這部動畫的大結局。
《魔方大廈》由上海美術電影廠監製,而且和經典動畫《舒克與貝塔》的導演是同一人,那就是鄭淵潔導演。但是相較於後者的畫風,《魔方大廈》整體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壓抑和暗沉的。關於這部動畫的整個故事,以人類男孩萊克為視角,為我們展示了萊克在魔方世界的奇遇或者說是歷險,這其中穿插了非常多的超現實主義劇情。其藝術造詣是比較高的,但動畫本身面對的群體是低齡段的孩子,所以在當年很難看懂。
《魔方世界》太真實了,它不像是一部常規的幼兒動畫。萊克在劇中的每一次經歷,都是以一個孩子的身份在接受成人法則,而且是強迫式的必須接受。而關於《魔方大廈》的大結局,當年的很多小夥伴都表示自己沒有看懂。真相是25年前萊克在第十集說的再見,並不是真的再見。這部動畫原本是有25集,但是因為「不可逆」因素,大家看到的只有前十集。
《魔方大廈》最後一集,萊克早就提醒過你,要想在現實社會中生存,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讓自己接受成人的法則,你要剖析自己,丟掉自己,組成新的自己,這才是魔方世界,這才是你。而空中漂浮的日曆以及一頁一頁重複的的5.12,如今看來也令人心生畏懼。魔方世界最後的伏筆,萊克,永遠出不來了。
3《鼴鼠的故事》
你的童年回憶裡,有這隻小鼴鼠嗎?
這部來自捷克斯洛伐克的知名動畫片《鼴鼠的故事》,現在的00後可能很少聽說過了,但曾經它的輻射範圍從70後、80後,一直到90後,甚至有不少人直到現在家裡還珍藏著當年《鼴鼠的故事》系列光碟。提到這隻小鼴鼠,就會觸及到他們心中柔軟的童年回憶。
《鼴鼠的故事》的原作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動畫師、插畫師兼電影導演茲德涅克·米勒。在那個還沒有「萌」這個概念的年代,鼴鼠和它的好朋友們不僅萌化了我們的心靈,而且其傳遞的價值觀和真摯的情感也給予孩子良好的導向作用,其精緻求實的匠人精神更是令人敬佩。
早期的短篇動畫不太像80年代的長篇那麼講究起承轉合的劇情邏輯,也不像90年代後的短篇那樣將教育目的提到了更高的位置。整個《鼴鼠的故事》系列動畫片按照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動畫逐步確立風格,內容更具有童趣和想像力;中期的長篇動畫有一定的時代縮影,展現了米勒對某些社會現象的反思,主題較為沉重;後期的動畫教育目的先行,想像力略有縮減,但對孩子有很好的教育引導作用。
可以說,不管是哪個時期的《鼴鼠的故事》,都是精心打磨過、適合孩子觀看的,而且,不僅適合兒童觀看,大人在觀看過程中也不會覺得幼稚乏味。其精緻的背景設計、充滿童趣的可愛故事,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主題思想,是很多所謂「為孩子創作」的動畫片所欠缺的。
現在來看,《鼴鼠的故事》幾乎可以當作一個兒童動畫的標杆,不僅適合兒童觀看,而且成人觀看時不會感到明顯的反感。
4《貓和老鼠》
童年神劇《貓和老鼠》
古典音樂啟蒙作
對於80、90後們而言,《貓和老鼠》早已是一部無可替代的「神作」。它是20世紀中最偉大,最成功的動漫,同時也是米高梅公司的代表作之一,時至今日依然有兒童電視臺在播放著來自上個世紀的貓和老鼠。
以當時的人力和技術製作這一部不到10分鐘的動畫,它的花費是不可想像的,有人問為什麼要這麼做?答案是「理想!」現如今的商業化路徑中,在社會中摸爬滾打的我們很難想像為「理想」而去做動畫了。
從第一集播出至今,已經過去了七十八年。五次提名、七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在奧斯卡的歷史上,這樣的成績,只此一家。隨手搜索《貓和老鼠》的背景音樂,立馬會跳出各種古典音樂曲目:
蕭邦的《大圓舞曲》、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
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
《貓和老鼠》不知道是多少人的古典樂啟蒙老師。鋼琴家郎朗在《千裡之行:我的故事》裡,也說到過自己因為《貓和老鼠》愛上鋼琴的經歷。
除了音樂素養的陶冶外,《貓和老鼠》裡充滿哲理的人生信條,只有成年後的你才會讀懂。
5《灌籃高手》
哭著看完灌籃高手大結局終於明白:
不完美的才叫青春
如果灌籃高手就是你的青春,那現如今讀到這裡的你,也差不多30有+了吧。
《灌籃高手》(SLAM DUNK)這部充滿青春的漫畫題材,可曾知曉,在它發行前籃球在日本還是一項冷門運動。大家都喜歡足球、棒球(足球小將和棒球英豪在80年代就有播出了,而且吸引到非常多的粉絲)。
它陪伴了不少的80、90後長大的漫畫。湘北沒有贏得全國大賽冠軍、櫻木因為受傷沒有追到喜歡的晴子、流川楓沒有去NBA發展,這一段段遺憾的情節,卻恰恰構成了《灌籃高手》最大的魅力所在,它不像大部分漫畫一樣以「完美結局」收場,對呀,青春本來就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結局才能讓人如此的感同身受。
有機會真的想去鎌倉體驗下火車和海風吹過的感覺,
一定還要放一首「君が好きだと叫びたい」。
+ FIN +
司各特曾說:好的故事是不會因為講多了而變得乏味的。
很多童年時看似「無腦」的動畫片,其實都是「好故事」。故事即是生活的比喻。你可以在故事中找到自己,宣洩情感,甚至找到一種不同的可能性。在一次捧腹大笑或者嚎啕大哭後,重拾信心收拾行囊再度踏上生活的路。
成年後,我們「看懂了」許多從前不明白的動畫、電影、電視劇。
也在一個又一個故事中,找到了我們自己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