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不少影視人的朋友圈一度被綠色攻陷。
在一張張以愛奇藝Logo綠為底色的照片中,終於在納斯達克敲響鐘聲的龔宇笑得自信而得體。
隨圖的文字,有人感慨八年上市之路的坎坷,有人書寫龔宇一路走來的驚心動魄,也有人以合作夥伴的身份與愛奇藝共享榮耀。當然,更多的還是作為「精神股東」的廣大會員,一邊恭喜,一邊隔空喊話龔宇大大:「是不是要給新老會員發個福利啊?」
然而,今天一早再翻開新聞,緊跟上市消息的卻是一個愛奇藝最不願意看到的詞:破發。
昨晚,股票代碼IQ的愛奇藝以18.2美元開盤,較發行價18美元上漲1%,而後股價迅速下跌至18美元以下,最終收於15.55美元,較發行價下跌13.61%。
「股價的問題是純技術性的問題,對愛奇藝來講,我們更想做出長線的自己的價值。」對股價問題龔宇如此回應。
確實,從大環境來看,愛奇藝的上市時機並不算好。
時值中美貿易戰升溫、美股動蕩之際,儘管貿易戰很可能是「雷聲大雨點小」,但卻會影響美投資者對「中概股」的信心。再加上愛奇藝連年虧損的現狀以及和Netflix完全不同的盈利模式,導致了美國資本很難高估這個致力做「線上迪士尼」的中國視頻網站。
然而,從視頻行業持續鏖戰的現狀來看,不管「破發」與否,美股上市都是龔宇為愛奇藝選擇的一條最正確的路。只有這樣,這個自制能力、付費業務均領先,但唯缺資本的「行業第一」才能留在局中。
一、對標Hulu的「遲到者」
8年前,當愛奇藝開始視頻之路的時候,國內視頻網站的「賽道」上已經顯的有些擁擠:背靠門戶網站的搜狐視頻,盛大「大樹」庇護下已在美股上市的酷6網,號稱中國YouTube的優酷,即將A股上市的樂視網,還有土豆網、PPlive……
所有人都知道視頻行業前景無限,龔宇也不例外。當時的他已經離開搜狐,在無限訊奇開始了第二份事業。不過他也很清楚,像古永鏘那樣白手搏出一片天的「拓荒」時代已經過去。
轉機發生於2009年。
這一年,中國的視頻網站正經歷著向正版轉型的過渡。同時,把控著30%至50%左右的視頻流量入口的百度,也在尋找著開發視頻平臺的突破口。
這兩件事之間的關聯,直到百度副總裁任旭陽提出了「Hulu模式」之後才變得明晰。經過激烈的內部討論,李彥宏拍板定下了愛奇藝(當時還叫奇藝)的發展策略:獨立於百度體制之外,打造「正版視頻網站」,對標美國Hulu,並於2010年4月22日正式上線。
據龔宇的回憶,當時任旭陽和他聊Hulu的模式的時候,就用了5分鐘:不做UGC,只做正版內容。「要做中國的Hulu。」2009年底,龔宇決定放棄無限訊奇的期權,全心投入到愛奇藝的組建中來。
有百度找來的5000萬美元風投在手,龔宇很有信心。雖然起步並不早,但跟彼時已經燒完幾輪融資,急著找資本靠山的其他視頻網站來說,愛奇藝的開局便是勝利。
然而,入行總是要交學費的。
版權、帶寬無一不燒錢,變現模式也只能依賴單一的廣告收入,開局的頭兩年愛奇藝的Hulu之路走的並不順。據龔宇回憶早在2011年,為了商業模式破局,愛奇藝就開始主推了會員付費,但幾十萬的KPI連20%都沒達到,讓整個團隊士氣低迷。更難熬的是,鄰家對標YouTube的優酷、土豆先後赴美上市的消息。
直到2012年,優酷土豆突然宣布合併。此後,雙方長達一年的磨合「陣痛期」給了愛奇藝發力的機會。
2013年人事動蕩的優土縮減了開支,放棄了對高價版權內容的爭奪。而愛奇藝卻內容、硬體、產業三管其下,不僅買下《來自星星的你》《爸爸去哪兒》等節目的獨播權,還發布了盒子、電視等產品。與此同時,還併入了PPS的視頻業務,並成立了工作室和影業公司為自製內容鋪路。
從這一年4月起,愛奇藝的PC端日均用戶覆蓋數成為了行業第一,從此就再也沒從這個位子上走下來。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愛奇上市的流言。龔宇的每一次公開演講都被媒體緊盯,想從中摳出些許IPO風聲。流言裡的上市地點也不斷變化著:內地、香港、納斯達克
二、兩場賭局:付費會員、自製內容
如今,上市的迷局已經破解。我們不妨回頭看看,愛奇藝這幾年到底做對了什麼。
儘管視頻行業「三國殺」的穩定格局已經持續了好幾年,但愛奇藝始終是三者裡模式創新最多,最靜中有動的一個。從自製網劇、網綜,到開闢「網大」市場,再到推動會員付費業務,幾乎每個節點,愛奇藝都走在前面。
先說會員付費業務。
2011年首次嘗試的失利,並沒有讓愛奇藝停下腳步。隨著優質獨家內容在視頻平臺的聚集和用戶付費收看習慣的養成,會員業務終於在2015年有了起色。
這一年,愛奇藝自製網劇《盜墓筆記》上線,邊緣題材、熱門IP加上李易峰的組合瞬間引燃了播放量。這部劇採用了會員差異化排播模式,會員多看,普通用戶按周更新,這讓愛奇藝VIP會員數周環比增幅超100%。
此後,愛奇藝的會員便進入的爆發式增長的階段。
據愛奇藝招股書顯示,愛奇藝2015年會員服務營收為9.967億元,2016年為37.622億元,較上一年增長了277.5%,2017年這一數字為65.360億元,較2016年增長73.7%。會員數量上,愛奇藝也於年初率先突破了6000萬。
為了驅動會員付費業務,愛奇藝在自製內容上走的步子,也比行業同儕大了不少。
從《靈魂擺渡》《盜墓筆記》的題材紅利,到《太陽的後裔》的模式紅利;從《餘罪》《最好的我們》的類型探索,再到《河神》《無證之罪》的美劇品質。毫不誇張地說,把愛奇藝在每個階段的代表作綴連起來,就是一部網劇從粗糙、亞文化向精良、大眾化成長的「簡史」。
這兩年,愛奇藝又開始站上了網綜的巔峰。從《奇葩說》的破局,到「黑馬」《中國有嘻哈》,再到吸粉利器《偶像練習生》,愛奇藝的網綜不僅成為青年文化的領路先鋒,還打開了更大的變現和流量空間。
不過,自製這條路,是蜜糖也是毒藥。
如果認準「內容決定流量」堅持把燒錢進行到底,那麼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很難實現真正盈利。並且自製越多、用戶速度擴張越快,虧損可能就越大。
面對這一囚徒困境,愛奇藝把希望寄托在了旨在培養「用戶粘性」的泡泡社區上。
三、敲鐘是喜是憂,關鍵看「線上迪士尼」的經絡是否能打通
在這次上市的「話術」中,龔宇似乎特別小心地迴避了Netflix——這個愛奇藝常「被」對標的公司。至於愛奇藝的未來,他用了另外一種描述:「線上迪士尼」。
這一方面跟愛奇藝的模式有關,跟Netflix專注訂閱的付費模式不同,愛奇藝除了會員付費,還有廣告收入、品牌廣告收入以及信息流廣告收入……另一方面也跟營收狀況有關,一定要拿愛奇藝和已經穩定盈利的Netflix相比,未免壓力太大。
在未來愛奇藝的藍圖中,「泡泡社區」和生態系統是兩個關鍵詞。
「泡泡社區」是一個社交性平臺,意在延長用戶的停留時間和粘性。目前,泡泡社區的日活用戶最大值已經達到6849萬,在為《中國有嘻哈》《偶像練習生》等綜藝導流、活躍粉絲方面表現優異。
生態系統,則是要用IP把文學、漫畫、輕小說、網路遊戲、商城等等串聯起來,形成一種「一魚多吃」的商業模式。用龔宇的話來說,就是「投入一塊錢做內容,用不同的文藝作品形態來表達。通過廣告、收費、打賞、付費閱讀、衍生品授權等等多種商業模式來做貨幣化,把一個市場吃透,把它的貨幣化能力充分挖掘。」
顯然,如果「泡泡社區」成功了就能解決「用戶粘性」的難題,如此會員就不會跟著內容、明星跑。形成生態系統,愛奇藝就不再只是一家視頻網站,從而具有了與騰訊系、阿里系資源庫對抗的能力。
一切都還在路上,美國上市的成功,對愛奇藝來講既不是彼岸也不是窮途,只是留在局中進行下一輪鏖戰的開始。
【文:鐵皮小鼓】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制 | 李星文
主 編 | 楊文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