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美麗的寧波海邊小鎮 村民織就「影視致富」夢想

2021-01-08 瀟湘晨報

黃公岙村民宿林立。 受訪者供圖

2005年,張紀中在新建成的象山影視城拍《神鵰俠侶》時,俞民嶽剛剛成為這裡的一名保安。他原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有天劇組急需十幾個群眾演員,他便去喊了幾個鄉親來應急。當時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

新橋鎮原是象山經濟薄弱鄉鎮,而隨著象山影視城的蓬勃發展和相關產業日益興起,這個美麗的海邊小鎮有了更多致富的機會。當地不少村民開起影視客棧,辦起影視公司,俞民嶽從一名不起眼的保安,變成了一家影視服裝道具租賃公司的總經理,公司年利潤一度達到近500萬元。越來越多的村民,在這個光影小鎮裡織就了自己的「影視致富」夢想。

從保安到群演「經紀人」

再到影視服裝道具租賃公司總經理

9月10日,象山影視城水簾洞景點,有劇組正在布景準備當天拍攝,這裡已經成為各大劇組爭相拍攝的場景地,也是遊客們必到留影之處。但16年前,這塊土地卻是村民俞民嶽家的農田,種著橘子。

2005年,象山影視城開業後,俞民嶽做起了這裡的保安。當時只覺得這工作不錯,有機會看到平時只能在屏幕上看到的明星。他從來不覺得拍戲這種遙不可及的事,會和自己有什麼關係,沒想到自己很快就成了戲中的一員。

那天,為《神鵰俠侶》劇組臨時拉了十來個群眾演員後,他自己也被選中出演了一個角色。2006年《碧血劍》劇組來拍戲,橫店一位群演「經紀人」從外地帶來的學生群眾演員不夠,俞民嶽又在本地找了一些學生,解了燃眉之急。

從此,只要一有劇組需要找群眾演員,影視城就找這個熱心、靠譜、人頭熟、頭腦又靈活的保安幫忙找人。俞民嶽也在和各個劇組的磨合中學到了許多經驗,自己摸索著開始做起群演「經紀人」,也就是「群頭」。2013年,俞民嶽成立了自己的演員工作室,成了新橋鎮第一位名副其實的「群頭」。

在影視城拍攝的劇組一多,就急缺服裝道具,而影視城當時的影視產業配套設施還不完善。俞民嶽找準機會,又在影視城內開了一家服裝道具租賃公司。

2019年,三門灣大橋及連接線工程全線通車,象山「交通末梢」正式翻篇,象山影視城也進入了「高速時代」。大橋通車後給遊客帶來極大便利,也吸引了更多劇組置景和企業落戶。而像俞民嶽這樣的影視行業從業者也享受到了「高速福利」。「最忙的時候,我手下有300個群演在影視城內的各大劇組串場跑戲,七八個劇組同時租賃我的服裝道具。公司年度毛利潤一度達到近500萬元。」

她最早把自家房子改建成漂亮民宿

天天供不應求,劇組常常搶著住

如果初來乍到的劇組還沒有安排好住宿,俞民嶽會推薦他們去找老闆娘史丹雲。

史丹雲的民宿在離影視城僅5分鐘車程的黃公岙村,大路兩旁是一排整齊漂亮的農家庭院,其中不少打出了「影視農家客棧」的招牌。這幾天,史丹雲一早就忙著迎來送往《雪中悍刀行》劇組的工作人員。自7月份張若昀主演的這部電視劇在象山影視城開拍,劇組一直租住在她的民宿裡。

自2010年開始,影視城裡幾乎每天都有劇組拍攝,一個劇組動輒幾百號人,幾個劇組一起開拍,影視城的酒店根本容納不了,很多被分流到了黃公岙村。

2013年,看準發展機遇的史丹雲把自家的房子改建成了五層獨棟的漂亮民宿,18間標房,能住下36名來客。史丹雲因此成了村裡最早藉助影視城的資源嘗到甜頭的人。

2013年下半年到2017年下半年,史丹雲的民宿沒有一天有空置房,天天都有劇組入住。

對於史丹雲這樣率先「嘗螃蟹」開民宿的人,起先黃公岙村民都是持觀望態度的。但劇組一住就是幾個月,常年滿房且異常緊俏,一年下來20萬元到30萬元純收入,讓村民下定了由此致富的決心,紛紛把自家的樓房也改成民宿。史丹雲家裡就有8個親戚相繼開起民宿。2013年村裡有30家民宿,如今已有150家。

她開的餐館名聲在外

是明星到象山拍戲必來「打卡」之處

史丹雲的民宿附近,有一家還在裝修的餐館,門面並不太醒目。但你絕對想不到,這裡可是許多明星到象山拍戲必來「打卡」之處。蔥油白蟹、青蟹土豆羹、松子大黃魚都是這家店最拿手的菜色。

餐館老闆娘林昔自打從石浦嫁到黃公岙村後,生活軌跡便和這個「影視第一村」產生了交集。「沒有影視城前,村裡經濟很一般,大多數村民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但現在你看,大家都辦起了農家樂、餐館等,依靠劇組等資源,收入頗豐。」

因為幾道拿手菜名聲在外,許多劇組訂餐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林昔。劇組拍攝不定時,訂餐也沒有規律,林昔通常24小時都處於準備接單的狀態。

《琅琊榜》熱播後的一段時間,國內許多劇組蜂擁來象山取景,因此諸多明星都來林昔的店裡吃過飯,場面火爆到有時店裡根本坐不下。「林心如、袁弘拍《長歌行》的時候,林心如的生日是在劇組過的,就在我這裡擺了6桌,林心如最愛我們家的松子大黃魚。」

羅家英也是餐館裡的常客。「羅老師每次來都會選擇門口的位置,韭黃炒蛋、乾鍋包菜,不要飲料只喝白開水。每上一個菜,他都說謝謝。」

以前出外打工的年輕人

現在紛紛回流 從事影視相關行業

上盤村緊挨著黃公岙村。上盤村黨支部書記曹善東說,上盤村原來大多數村民在村裡務農,主要收入來自種柑橘,收入並不是很高,因此年輕人紛紛流向外地打工。隨著象山影視城的發展壯大,許多村民從中嗅到了商機,不少年輕人都回來從事影視相關行業,「2010年,村裡集體收入只有5萬元,目前已經達到70萬元,有60%得益於影視城影視產業的發展。」

最近,史丹雲也發現,村裡人去當群演的人少起來了,「一是新鮮感沒了,二是村民的腰包都鼓了,自家民宿、餐館的生意都顧不過來,誰還去當群演?」

一座城改變一座鎮。數據顯示,目前新橋鎮建成營業和在建的影視農家客棧295家,床位7250張,直接間接為村民提供了488餘個工作崗位。曾經遙不可及的影視夢已經開始在這裡遍地開花。記者 吳丹娜 通訊員 吳宙洋

【來源:寧波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水利扶貧顯成效,這個海邊貧困村長出了致富果
    水利扶貧顯成效,這個海邊貧困村長出了致富果金羊網  作者:李志文  2020-07-26 因番石榴種植能給村民帶來工作崗位和穩定收入,小小的綠色果實還成了村民口中的「致富果」。
  • 寧波這家餐館常常半夜「瘋狂」接單,老闆說……
    新橋鎮原是象山經濟薄弱鄉鎮,隨著象山影視城的蓬勃發展和相關產業日益興起,這個美麗的海邊小鎮有了更多致富的機會。當地不少村民開起影視客棧、辦影視公司,俞民嶽從一個不起眼的保安,變成了影視公司的總經理,公司毛利潤一度達到近500萬元。像他一樣,當地有越來越多的村民,在這個光影小鎮裡織就了自己的影視夢想。
  • 忠仁鎮康樂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忠仁鎮康樂村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促進村民增收致富過程中,充分發揮典型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打造「庭院經濟」致富模式,提高種植水平,有效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在76歲的忠仁鎮康樂村村民祝慶德家中,一進門口,乾淨整潔的院子映入眼帘,祝慶德把他家後院的菜園子分成了兩片,一片種玉米,一片種農家小菜,不僅拓寬了收入渠道,還大大改善了居住環境。
  • 勞模精神耀五溪|織出侗鄉致富路——記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粟田梅
    織出侗鄉致富路——記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粟田梅本報記者 楊智偉 向文娟 通訊員 李純 李振宇「村裡要擺脫貧困,沒有產業支撐,村民的腰包很難鼓起來。」回憶上任之初,粟田梅說,在文坡村的脫貧摘帽路上,侗錦可謂是當仁不讓的「致富劑」。起初,思考著如何儘快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徹底改變落後村貌,粟田梅很是苦惱。她想到自己身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推廣侗錦編制技藝就是最好的選擇,不僅能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還能帶動村民致富。
  • 【新春走基層】閒宅變「民宿」 江陰村民喜添致富新門路
    如何讓村民增加收入,是村幹部面對的「必修課」。江陰市璜土鎮璜土村巧借外來力量,將村民閒置民宅利用起來,打造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宿,幫助村民開闢了一條致富新路。村民周建英有一處帶獨立小院的三間三層樓民宅,廚房裡仍保留著農村土灶臺。1月14日上午,記者來到周建英家時,發現民宿改建工程正在火熱進行中,樓房首層的4個房間已被單獨收拾出來。
  • 永寧縣原隆村:村民攢積分 致富加動力
    說起家裡的一張特殊「積分卡」,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村民蒙小寧讚不絕口,「平日俺們攢的積分,可以兌換很多生活用品,對生活幫助挺大的。」 蒙小寧所說的積分卡,就是「貧困戶內生動力積分卡」。這一張卡的發放,讓這個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庭,激發了勤勞致富的動力。「現在俺丈夫外出打工,二女兒畢業後也找到了工作,收入增加還獲得了EP值的獎勵。」
  • 散養「 香豬」 村民共致富
    自養殖基地成立以來,村裡的貧困戶都有了固定收入,還帶動村民持續增收,阿胖的致富故事只是京都村村民奔向小康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黨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如今,京都村有了寬敞、平坦的水泥路,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記者 梁蘭生活艱苦 謀求發展下察隅鎮京都村位於察隅縣西南部,距察隅縣城65公裡,是一個以人為主的村莊。
  • 我在廣東奔小康丨小小竹條,大大夢想!「蒸籠姑娘」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在這位「蒸籠姑娘」的帶領下,當地村民通過加入她成立的合作社,重新拾起竹編非遺技藝,靠著這項傳統技藝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兒時情懷捨棄安穩生活回鄉創業沈美娟出生在羅定泗綸鎮楊綠村,竹蒸籠給她的兒時記憶留下深刻印象。
  • 貴州岑鞏:百花前胡獲豐收,客樓小鎮「藥」致富
    百花前胡獲豐收 客樓小鎮「藥」致富特約記者 王倩倩寒冬時節,在客樓鎮中藥材基地一片繁忙景象,有的在採挖藥材,有的在清泥分類、有的在裝袋上車,井然有條,村民們為增收忙得熱火朝天.......「現在是農閒時節,每天到這裡採挖藥材能有80元的收入,都是當天現結,雖然現在天氣很冷,但在家門口打點零工,補貼點家用,心裡還是非常開心的」客樓鎮土黃村村民吳朱珍開心的說到。自百花前胡藥材採挖以來,每天都有來自周邊各村的村民到基地務工,每天最多可達幾十人。從藥材前期管理到採挖每年約帶動300餘名群眾實現就近就業。
  • 小小虎頭鞋帶動村民致富
    新華社石家莊9月7日電 題:小小虎頭鞋帶動村民致富  新華社記者範世輝  圓圓的「虎臉」,神氣的「眼睛」,霸氣而不失可愛的「王」字……如此精美的虎頭鞋出自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張西堡鎮李莊村武香環之手。
  • 小小桑芽菜 村民「致富菜」
    ●南方日報記者 何帆燕小小「致富菜」 富民又興村說這小小的桑芽菜是河頭村民的「致富菜」並不為過。河頭村坐落在英西峰林走廊腳下,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縱然如此,這裡過去卻一度因為產業基礎薄弱、人口外流嚴重,處於守著金山銀山過苦日子的窘境。
  • 農場觀星、綠道漫步、廊橋夜唱……耕織小鎮...
    臨安區於潛鎮是世界首部農業科普畫冊《耕織圖》的發源地,隨著美麗城鎮建設的著重打造,耕織文化已經浸潤到這座千年古鎮的角角落落,耕織小鎮村落景區正不斷展現出別具韻味的美麗。白天,於潛鎮是移步皆景、五美與共的幸福之城,而到了晚上,一條流光溢彩、趣味橫生的夜遊帶則隨著天目溪延伸,成為了「十一」假期裡不可錯過的夜遊好去處。
  • 小鎮蝶變展芳華 聚力「五美」再出發
    當前,美麗城鎮建設的號角已然吹響,接下來,寧波將著眼高質量發展、競爭力提升、現代化建設,努力建設環境美、生活美、產業美、人文美、治理美的「五美」美麗城鎮,為建設美麗中國、美麗浙江提供寧波樣板。  寧波將城鎮整治與周邊美麗鄉村建設、美麗公路建設、村莊景區化創建等結合起來,整合各方資源,強化部門聯動,實現了由鎮區美向村莊美、全域美拓展。環境就是民生,寧波美麗城鎮建設將實施設施提升行動,持續優化環境,通過積極構建現代化的城鎮交通網絡,推進市政設施網絡建設,提升城鎮數位化水平,實現功能便民環境美。
  • 「上門女婿」當「領頭雁」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上門女婿」當「領頭雁」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2020-08-03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麗寧波」2014微電影大賽演員譜⑦顧彪
    《網劇時代》講述了一幫懷著電影夢想的年輕人,為了爭取到投資人的投資,面對其挑剔的眼光,無理的要求,加上劇組成員的分崩離析,夢想即將終止。 據顧彪說,《網劇時代》導演馬路原本想找的是一個年輕帥氣的小夥子,壓根就沒考慮過他,後來是其他幾位劇組演職人員的強烈推薦,導演才同意讓顧彪來演這個男主角的。(看來平時和劇組同事搞好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好在後來,顧彪沒有辜負大家,順利地拍完了哭戲,影片呈現出的效果也不錯。
  • 大路通到村口,村民走上致富幸福路
    大路通到村口,村民走上致富幸福路雲南省公安廳結對幫扶臨滄市臨翔區平河村脫貧致富民警(左一)邀請技術人員講解芽茶嫁接技術。全村16個村民小組,7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達225戶。自然條件不足,村民長期過著靠山吃飯、看天出門的生活。受交通、地域、環境等因素限制,投資企業望而卻步,失去了很多產業項目和發展機遇。2015年8月,雲南省委、省政府部署新一輪扶貧工作,雲南省公安廳與馬臺鄉平河、南糯、那杏3個行政村結成扶貧對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東和十裡坪村的致富道路
    春風十裡、西路亂彈、東和農產、特色民宿,一張張金名片為美麗村莊賦能,也為村民們帶去了無限機遇。▲春風十裡生態茶園 樓水麗攝這不,十裡坪村黨總支書記卓任翔每天都會去老茶廠轉一轉,查看工程質量和進度,原本閒置的老茶廠由政村企三方共同出資改造成高端民宿。
  • 油茶林結出村民「致富果」
    二十多年前,村民們只是自發地在自己房前屋後栽種油茶樹,一百斤茶果也只能榨出幾斤茶油。村民把碾碎的茶麩倒進大木甑裡蒸出香來,做成茶餅,兩三個人用力推動木頭撞擊茶餅擠壓出油。這種生產方式,決定了制油不僅是辛苦的體力活,產量還上不去,村民也很難致富。 進入新世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健康生活理念越來越得到推崇,油茶的價值被更多人認可,當地村民種植油茶的熱情又回來了。
  • 聽《鹿港小鎮》,尋羅大佑歌中的那座美麗的小鎮
    《鹿港小鎮》的創作背景《鹿港小鎮》是樂壇教父羅大佑1982年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中的第一首歌曲,又名《臺北不是我的家》也是羅大佑最早的、最深刻的政治歌曲之一。以至於有些飯店都以它命名,可見其傳唱度之一斑。
  • 向美而行,織就「田園夢想」——嘉峪關市新城鎮開展人居環境整治...
    向美而行,織就「田園夢想」——新城鎮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紀實  嘉峪關日報記者 趙明霞 通訊員 馬曉梅  沐浴著冬日的暖陽,行走在古香古色、青磚黛瓦的橫溝村「橫溝屯」民宿一條街,仿若置身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