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6月22日報導:早些時,上海電視臺譯製的10集美國電視連續劇得飛天獎,我很高興。高興的不僅是因為這部電視劇是我譯的,更是因為這是上視的譯製片第一次獲此殊榮。
上海電視臺的譯製片一向在全國廣大觀眾中享有盛譽,可是卻從來沾不上飛天獎的邊,這是因為過去有個不合理的規定:凡是參加飛天獎評選的譯製片必須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而根據上視和外商的協議,上海的譯製片只能在上海等4家地方臺播出。所以譯製片的飛天獎一直基本上是中央臺的囊中物。對此,各地方臺意見甚大。當時的中央廣電部在聽取了各地反映以後,決定自1995年起設立由中國廣電學會評獎的譯製片獎,上海的譯製片這才有了出頭之日。
我記得1995年中國廣電學會第一次評譯製片時,上海電視臺送了4部譯製片參賽,即《根》、《成長的煩惱》、《金錢、瘋狂、謀殺》、《大飯店》,結果上海一舉拿下了「半壁江山」。即6個一等獎中的3個二等獎的第一名。顯示了上海強大的實力。這4部中我參加了3部的翻譯,即《根》、《成長的煩惱》和《大飯店》。多年辛勤的筆耕得到了社會的承認,這是可以聊堪自慰的。但是,對於飛天獎的控制直到去年才鬆動,終於取消了必須先在中央臺播出的規定。此禁一開,上視立即送上了《荊棘鳥》和《回首又見他》(日本片),均得了飛天獎。又一次打響了上海的精品品牌。
譯製片《荊棘烏》確實不愧為一部精品。首先是小說好,澳大利亞女作家科琳·麥卡洛寫的是一本十分動人心弦的好書。其次是拍攝好。外景和音樂均極美。演老主教的是《音樂之聲》的主演克里斯多福·普魯默,演神父拉爾夫的是《鐵面人》的主演理察·張伯倫。當然譯製也是精雕細作的。有這麼一個小插曲很能說明譯製之認真。我記得那年的小年夜,住在郊區的譯製導演倪康突然闖到我家,硬是拉住我斟酌對宗教的稱呼問題。天主教會內等級森嚴,對不同職位的高級教士有不同的尊稱。稱教皇為YOURHOLNESS,稱紅衣主教為YOUREMINENCE,稱大主教為YOURGRACE。小說的中譯本中分別將之譯為「陛下」、「閣下」、「大人」。但我覺得稱紅衣主教為「閣下」不妥,因為如今對布衣百姓也可以稱「閣下」。我就將YOUREMINENCE譯為「殿下」。我想在「陛下」之下「大人」之上也只有「殿下」這麼一個稱呼。可是一絲不苟的倪康說「殿下」是用來稱呼親王的,他曾專門請教過天主教會有關人士,說是不合適。我問:教會人士認為該怎麼稱呼?他說他們也不知道,因為中國沒有紅衣主教。我就說:那還是用「殿下」吧,總不見得用「麾下」、「足下」……最後倪康還是被我說服了。為這一稱呼我們討論了兩個小時!該片的主要配音演員是著名的王瑋、張名煜、計泓,從而使之更精上加精。榮獲飛天獎是當之無愧的。
關於譯製《荊棘鳥》還有一個小故事。當年由於進口渠道的不同,江蘇電視臺和上海電視臺先後進口了《荊棘烏》的原版片。當上海臺正開始在譯製《荊棘烏》的時候,江蘇臺的譯製片已在播放。後來連上海東方電視臺也播出了他們的片子。但上海臺毫不動搖,更加精心地譯製自己進口的《荊棘鳥》。他們認為,既然一部文學名著可以有幾種譯本,一部好的電視片也不妨有不同的譯製片嘛。結果播出以後果然得了飛天獎。
香港的影視譯製力量也很強。他們由於長期來實行雙語教育,英語水平很高。他們進口了外國片很快就譯製出來,質量總的比較高,當然其中也難免有粗製濫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