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三歲取「名」,出嫁取「字」,探究春秋女子如何稱呼

2020-12-21 阿旺讀書

之前的兩篇文章,我們談過春秋時期的"姓氏"和"命名"兩個主題,今天就為大家解讀下春秋女子的名字。

上次我們也提過當時給孩子命名的時間點,《儀禮喪服傳》記載:"子生三月,則父名之。"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生三個月後就會為他命名,這點不分男女、不分貴賤都是相同的。

那什麼時候取字呢?《禮記曲禮上》說:"女子許嫁,笄而字。"指女子進入談婚論嫁的階段,就會舉行笄禮,並為她取字。

而《禮記雜記下》說的:"女雖未許嫁,年二十而笄,禮之;婦人執其禮。"則是變通的方式,如果女子到了二十歲,婚事還是沒有談成,仍然會舉行笄禮。

在春秋時期的貴族階層中,雖然女子、男子都是一樣的,有名也有字,但就像《禮記曲禮上》所說的"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女子及笄後便不稱名,只有在婚姻場合時才會使用。

因此在在史書中,我們也基本上看不到女子的名字。那文獻上又是怎麼記錄這些女子的呢?我們實際來看看吧!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錄了一個故事:

初,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棄諸堤下,共姬之妾取以入,名之曰棄。長而美。平公入夕,共姬與之食。公見棄也,而視之,尤。姬納諸御,嬖,生佐,惡而婉。

芮司徒是宋國的一位大臣,當初他生了個女兒,但這個嬰兒通體發紅且長了很多的毛,被芮司徒丟棄在河堤下。後來這個嬰兒被共姬的侍女撿了回去,並命名叫做"棄"

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這個被遺棄的女孩也長大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個因為身體特徵被遺棄的女孩,長大之後卻變成了美女。有一次共姬的兒子宋平公來請安,共姬就留兒子一起吃飯。

就在這個時候,宋平公見到了棄,愈看愈覺得漂亮極了。當媽媽的看兒子喜歡,於是就把棄送給平公當侍妾,平公相當寵愛棄,後來棄生了一個兒子,叫做佐。

佐的外貌長得不好看,但個性卻很溫柔,後來繼承了宋國的君位,被稱為宋元公。這個故事裡,除了女主角棄之外,共姬也是一位相當重要的女性角色,和被記錄下名字的棄不同,共姬是《左傳》裡相當典型的女子稱呼。

接著我們就以共姬為例,解讀一下史書中對於她的稱呼。共姬另外又被稱為伯姬、宋伯姬、宋共姬,這些稱呼反應了她在生命歷程中的不同身份

首先是伯姬,共姬是是魯宣公的女兒,古代用伯、仲、叔、季來進行排行,因此伯姬的"伯"代表的是共姬的排行。那麼伯姬的"姬"呢?可能受到日文漢字的影響,很多人直覺會認為這個"姬"是公主的意思。

雖然看上去有道理,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伯姬的"姬"其實是她的姓,魯國國君是周公的後裔,而周王室姓"姬",像這樣排行加上姓的組合,就是春秋女子最相當常見的一種稱呼方式了。

不過這樣一來,很多人會有疑問,如果古代女子的名字只是排行加上姓,那麼歷史上豈不是會有很多重複的稱呼?而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光是《春秋》有記載的,出身魯國的伯姬就有五位,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辨別她們呢?

《春秋》成公九年記載:"二月,伯姬歸於宋。"是史書中關於共姬的第一條記錄,這邊"歸"是嫁的意思,也就是說,成公九年二月魯國伯姬嫁給宋國國君;《春秋》襄公三十年提到:"宋伯姬卒。"記錄了共姬死亡的時間,則是關於共姬的最後一條記錄。

各位讀者也許已經發現了,因為共姬嫁到宋國,在稱呼時便加上丈夫的國名,變成丈夫國名+排行+姓的組合,即為"宋伯姬"。那麼"共姬"的"共"又是怎麼回事呢?

事實上,共姬的"共"來自她的丈夫宋共公,宋共公姓子,名瑕,在魯成公十五年時過世,諡號"共",共姬死後隨夫諡,便稱為"共姬",即是丈夫諡號加上姓的組合。另外,宋共姬就和宋伯姬一樣,是再加上夫國名,方便進行辨認。

我們稍微總結一下,如果以共姬的一生來看,在她還沒出嫁時,會被稱呼為伯姬,這是排行+姓的組合;然後在她嫁到宋國後,就被稱為宋伯姬,也就是丈夫國名+排行+姓;死後則隨丈夫的諡號"共",被稱為共姬,是丈夫諡號+姓的組合,另外也可以再加上丈夫的國名,稱為宋共姬

以上的四種稱法其實還會有一些變化形態,不一定就只有這些組合元素,大家以後在閱讀文獻時也可以再嘗試分析看看。

現在,我們再回到一開始的故事上,為什麼《左傳》直接用棄的名字稱呼她呢?筆者認為大概是因為棄出身低微的關係。在《左傳》中有明確記錄的,幾乎都是像共姬這樣的貴族女子,像當初將棄撿回去的侍女也只被稱呼為"共姬之妾"。

而棄只是一個棄嬰,無法像共姬被稱呼為伯姬那樣,以排行+姓的方式來記錄,因此才直接稱呼棄的名字。不過也有一點需要注意,"棄"這個名字是撿到她的侍女取的,嚴格來說也不是孩子出生三個月時所取的名。

而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也提到過,春秋時代是"女子稱姓"。而在剛才我們提到的共姬的四種稱呼中,不管怎麼稱呼,有個元素是一直存在的,就是她的姓"姬",而且姓都被放在稱呼中的最後一個字。

而史書上對於春秋女子最短的簡稱,也是她的姓,前面在說棄的故事時,《左傳》在行文中就曾用"姬"來代指共姬。另外像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的:

趙姬請逆盾與其母,子餘辭。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

這裡的姬則指趙姬,趙姬是晉文公重耳的女兒,因為嫁給了趙衰,被稱為趙姬,因此趙姬是丈夫氏名加上姓的組合。這邊是說趙衰當年跟隨重耳流亡在外時,娶過一個妻子,也生了個叫做趙盾的孩子,趙姬知道之後,請求丈夫將元配母子接回晉國,並在丈夫拒絕時,說服他說:"要是你得了新寵就忘記舊人,那以後還怎麼用人?一定要把他們接回來!"

那麼為什麼對當時的人來說,女子的姓那麼重要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婚姻大事。周朝其實已經有同姓不婚的概念了,比如《左傳》中就提到三次"男女辨姓",當時大多會遵守這樣的潛規則。

雖然還是有例外的情況,比如重耳的爸爸晉獻公,他就是個非常鐵齒的人,晉國國君姓姬,但他娶的好幾個老婆都和他同姓,比如後來造成"驪姬之亂"的驪姬;又或是重耳的母親,重耳的母親被稱為大戎狐姬或是狐季姬,狐是娘家的氏名,季是排行,姬是娘家的姓。

當初重耳流亡在外時,曾經到過鄭國,鄭國的大臣叔詹認為重耳有三項不凡之處,可能會當上晉國國君,因此勸國君趁現在押寶,好好對待重耳。哪三項不凡之處呢?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晉公子,姬出也,而至於今,一也。"如果男女同姓結婚的話,子孫不能昌盛,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居然能活到現在,太不簡單了,這是第一個不凡之處。

其他兩個不凡之處,一個是說晉國的局勢到現在都還不穩定,另一個則是說重耳手下有三個相當厲害的謀士。總而言之,重耳是男女同姓生下的孩子,能順利長大在當時看來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讀者看到這邊也許會感到有些失落,是不是周朝貴族女子的名字都沒有被真正的流傳下來呢?其實還是有可能的。雖然史書上沒有,但出土的媵器保留了一些。

媵器是青銅器的一種,是當時為女兒製作的嫁妝,有一部分的媵器留下了新娘的名字,比如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番匊生壺",上面的銘文則是"唯廿又六年十月初吉己卯,番匊生鑄媵壺,用媵厥元子孟妀乖,子子孫孫永寶用",寫明了"番匊生"為長女"孟妀乖"製作的媵器的時間,"孟"是新娘的排行,"妀"是新娘的族姓,"乖"則是新娘的本名。

又比如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魯伯愈父鬲",上面的銘文為"魯伯愈父作邾姬仁媵羞鬲,其永寶用","魯伯愈父"是新娘的父親,"邾姬仁"是新娘,"邾"是新娘丈夫的國名,"姬"是新娘的姓,"仁"就是新娘的本名了。

而這兩件媵器最後的"子子孫孫永寶用"及"其永寶用",則是當時流行的祝福語,意思是說,希望這個青銅器能在子孫手中永久流傳,被珍惜使用。

相關焦點

  • 古代對不同年齡的女子如何稱呼,何為「金釵之年」與「豆蔻年華」
    現在人們問年齡都是通過直接到的數字回答,而在古代,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女子的稱呼卻別有一番韻味,如「金釵之年」、「豆蔻年華」、「碧玉年華」與「桃李年華」等。一、金釵之年金釵之年一般是指女子十二歲的年紀。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歲的年紀要帶釵,所以後來金釵就成了女孩年紀的代稱,金釵之年也特指女子十二歲。因為在古代,女子出嫁得比較早,一般在及笄之後就開始嫁人,所以在正式出嫁前,就得先找好婆家。後來,金釵之年是指代女子十二歲的年紀就一直被後世沿用。二、豆蔻年華豆蔻年華泛指十三四歲的少女。
  • 長知識丨古人如何取「名、字、號」
    | 何謂名、字、號 |古時候,一個人出生三個月後,長輩會給他起第一個名字,這就是「幼名」。等到他長大成年之時,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禮記·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 古代不同年齡的女子,是怎麼稱呼的呢?
    最近一段時間經常看到各種大女主劇情的電視劇在熒幕上出沒,其中古代居多,然後大多有著各種古代的稱呼,讓我很是好奇,都說中國古代是重女輕男的,這是真實的。那麼在古代我國對於女子的稱謂有哪些呢?從年齡段上來說?對此,我在網上進行了一番搜集,看看這古代的稱謂到底有啥特色可言。 接下來我一一列出。
  • 跑題春秋六:對古代國君的N種稱呼
    春秋時期以及之前的夏、商、西周實行的都是分封制這種政權組織形式,天下除了天子之外還有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諸侯國君,很多國君都是《春秋》裡的重要角色,了解對古代國君的各種稱呼,不僅有助於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春秋》等歷史文獻,而且這也是很重要的歷史常識和國學知識。
  • 古代用來形容女子的「破瓜之年」,是指多少歲,你知道嗎?
    古代女子極為提倡德行,不少人認為古代女子的地位低,其實不是,古人也十分尊重女性。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在年紀上都是有雅稱的。幼年時期的區分不是很明顯,其中幼學之年、黃口之年以及外傅之年都是用於形容十歲以下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子都可以稱呼,在古代,女子是很少讀書的,這幾個詞語其實更側重於男孩,形容兒童到了該讀書的年紀了。
  • 原來我們古代男女成年都有成人禮,你知道嗎?
    說到「笄」,我們便不得不先說說古代女子的成人禮——笄禮。戴「笄」是女子的成年標誌,此時便可談婚論嫁了,通常父母要為女兒舉行一個盛大的「及笄禮」,並請一位富貴的女性長輩來替女孩綰髮插簪。已經許嫁且年滿十五歲的女孩,在及笄禮後就要把頭髮綰起來,而且還要在髮髻上纏一根五彩纓線,表示心有所系。沒有許嫁且年齡超過十五歲的女孩,最遲也要在二十歲舉行笄禮,不過笄禮之後卻還是要恢復原來的丫髻髮式。
  • 古代沒有出嫁的女子叫作「黃花閨女」,黃花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一個稱呼大家都很熟悉,便是我們常說的"黃花大閨女"。沒有結婚的女子才能得此"雅號"。很多朋友肯定會感到疑惑:為何女子要被稱為黃花呢?難道黃花不應該值得是遲暮之年的老婦人嗎?"黃花閨女"的起源。在古代,黃花代指菊花,形同品格高潔,也可以形容女子。但"黃花閨女"這一稱呼,據說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劉宋朝的宋武帝有位年輕貌美的女兒,也就是壽陽公主。有天她在皇宮內獨自玩耍,身心略感疲憊,便躺在大殿的屋簷下閉目養神。
  • 《詩經·鵲巢》沒想到,「鳩佔鵲巢」最開始是女子出嫁的意思
    詩以鳩佔鵲巢起興,比喻女子出嫁住進夫家。「鳩」是女性的象徵,「鵲」則象徵男性。因為在古人的觀念中,鳩佔鵲巢是這兩種鳥的天性,就像女子出嫁,住進夫家,也是人的天性一樣。而且古人認為鳩鳥性慈而多子,象徵女性繁育後代。
  • 笄禮:古代女子成年之禮,「笄」又是何物?
    笄禮:古代女子成年之禮,「笄」又是何物?古代男子有冠禮,女子成年則是笄禮。《禮記·曲禮》有云:「女子許嫁,笄而字。」可見女子在15歲就可以許嫁成人,嫁作人婦便不能使從前的丫髻,而要梳挽作成人的髮髻,這個時候就需要使用發笄。
  • 古代女子出嫁前,如何驗證她是不是黃花大閨女?方法簡單粗暴
    古代女子出嫁前,如何驗證她是不是黃花大閨女?方法簡單粗暴人有無貴賤之分?這個問題在古代不攻自破,答案是肯定的,有!古代女子有文化的很少,她們大多數都被關在家裡,學做一些針線活,她們力氣柔弱,靠著家中男人養活,有些富貴人家的千金小姐,有幸可以學一些琴棋書畫,但也是大門不出二不邁的,所以古代的才女非常稀奇,多少人中也出不了一個,這都是當時的環境所致。
  • 古代女子的定情信物
    清 雪青地人物紋女裙古代的絹稱為紈素,而裙是從「裳」演變而來。古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古代「裙、群」二字同源,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綰臂雙金環」「綰臂雙金環」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於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於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所見都為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般美麗。
  • 年齡有講究:古代金釵之年是指女子多少歲
    我們都知道,古代人在年齡的稱呼上特別講究。比如豆蔻年華、弱冠之年、杖朝之年等等,都是形容人的年齡。那麼,金釵之年又是什麼意思呢?
  • 梁山三女將沒有正式名字,市井女人風塵女子有正式名字,原因何在
    這種叫法,就算出嫁了,也可以仍然沿用這種稱呼。 古人之所以有這種稱呼的習慣,一種是與封建禮法夫綱有關,認為女人是男人的從屬品,是一種男尊女卑的體現。所有的女人,在娘家都有名字的,但是出嫁後,名字基本上就不用了。另外,在古代,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現象,故此都用通俗的叫法代替。 從事家庭服務的下人在一些比較富裕的人家,都有服務人員,比如女使、養娘。
  • 古代女子出嫁前,家中傳授其一本書,女兒看完羞於啟齒
    【本文由黑黑原創,請勿轉載抄襲,侵權必究】古代的封建制度深入人心,他們的婚姻更是有著難言的悲哀,特別是身為女兒身,她們的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部分女子在出嫁前,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嫁的丈夫長相,沒有任何了解,成為了一個工具。
  • 女部漢字與中國古代婚姻文化
    再後又泛指隨嫁的女子和男子以及成為了妾的特指。此外,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提到:「送為媵之本義。以侄娣送女乃其一端耳。」楊筠在也從文字學的角度,分析「媵」字本義為「將送」,引申為「送女」,再引申為「侄娣及二媵」通用的名稱,最後變成二媵的專稱。可見,「媵」一字由寬泛的「送」引申為「送女出嫁」再引申為「妾」。「媵」為我們展示了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媵婚制。
  • 古代女子出嫁,需要準備哪些嫁妝?都有哪些寓意和用途?
    引言現代社會,女子出嫁有很多講究,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其實在古代社會,女子出嫁也是有很多講究的。今天筆者就結合女子出嫁的嫁妝來說一下。飽經歲月滄桑,妝匣上帶著包漿,在出嫁時會跟著主人去另外一個家庭感受另一番生活。子孫寶桶在古代,沒有子嗣是不孝的表現。戰亂時期,女子一般都會十三四出嫁,若是過了一定的年紀沒嫁出去,在某些朝代會遭到處罰。
  • 你不知道的歷史知識,原來古代女子有這麼多稱呼!
    古代人在對女性的稱呼上有自稱、他稱、美稱、鄙稱等等,據統計古人對女性各種身份的稱呼多達六十多個。這些稱呼反映了女性在古代家庭與社會地位上的變化,也是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渠道。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人對女性有哪些稱呼!古代女性社會地位非常低,其原因是古人思想的局限性。
  • 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古風唯美詩詞 祝福新婚的古詩詞
    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古風唯美詩詞 祝福新婚的古詩詞時間:2018-11-02 19:58   來源:趣味百曉僧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古風唯美詩詞 祝福新婚的古詩詞 想讓自己的新婚祝福顯得獨特?不如試試用古詩詞!文章為大家準備了形容女子出嫁和祝福新婚的古詩詞!
  • 古代女子出嫁時,要做一項婚前檢查,為此好多女子被羞辱自盡
    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是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都是非常保守的,不僅如此,在古代是典型的男權社會,男人生來身份地位就比女人要尊貴,女人在古代幾乎是沒有什麼地位可言,女人從出生開始就依附著男人生活,在家依附父兄,出嫁以後依附丈夫,老了以後依附兒子。
  • 古代女子十五歲行笄禮,可你知道具體的過程嗎?
    王熙鳳和賈璉商量如何給薛寶釵過生日?賈璉說往年給林黛玉怎麼過的就給薛寶釵怎麼過不就行了,這麼點小事還問我做什麼。王熙鳳說因為薛寶釵是及笄之年,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因此要比林黛玉多增添些,以示隆重。古代女子的笄禮是很重要的,可以說是她一生中的關鍵轉折點。到了十五歲,行了笄禮,就意味著你已經成年,不再是小女孩子了,可以嫁人成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