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兩篇文章,我們談過春秋時期的"姓氏"和"命名"兩個主題,今天就為大家解讀下春秋女子的名字。
上次我們也提過當時給孩子命名的時間點,《儀禮喪服傳》記載:"子生三月,則父名之。"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生三個月後就會為他命名,這點不分男女、不分貴賤都是相同的。
那什麼時候取字呢?《禮記曲禮上》說:"女子許嫁,笄而字。"指女子進入談婚論嫁的階段,就會舉行笄禮,並為她取字。
而《禮記雜記下》說的:"女雖未許嫁,年二十而笄,禮之;婦人執其禮。"則是變通的方式,如果女子到了二十歲,婚事還是沒有談成,仍然會舉行笄禮。
在春秋時期的貴族階層中,雖然女子、男子都是一樣的,有名也有字,但就像《禮記曲禮上》所說的"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女子及笄後便不稱名,只有在婚姻場合時才會使用。
因此在在史書中,我們也基本上看不到女子的名字。那文獻上又是怎麼記錄這些女子的呢?我們實際來看看吧!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錄了一個故事:
初,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棄諸堤下,共姬之妾取以入,名之曰棄。長而美。平公入夕,共姬與之食。公見棄也,而視之,尤。姬納諸御,嬖,生佐,惡而婉。
芮司徒是宋國的一位大臣,當初他生了個女兒,但這個嬰兒通體發紅且長了很多的毛,被芮司徒丟棄在河堤下。後來這個嬰兒被共姬的侍女撿了回去,並命名叫做"棄"。
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這個被遺棄的女孩也長大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個因為身體特徵被遺棄的女孩,長大之後卻變成了美女。有一次共姬的兒子宋平公來請安,共姬就留兒子一起吃飯。
就在這個時候,宋平公見到了棄,愈看愈覺得漂亮極了。當媽媽的看兒子喜歡,於是就把棄送給平公當侍妾,平公相當寵愛棄,後來棄生了一個兒子,叫做佐。
佐的外貌長得不好看,但個性卻很溫柔,後來繼承了宋國的君位,被稱為宋元公。這個故事裡,除了女主角棄之外,共姬也是一位相當重要的女性角色,和被記錄下名字的棄不同,共姬是《左傳》裡相當典型的女子稱呼。
接著我們就以共姬為例,解讀一下史書中對於她的稱呼。共姬另外又被稱為伯姬、宋伯姬、宋共姬,這些稱呼反應了她在生命歷程中的不同身份。
首先是伯姬,共姬是是魯宣公的女兒,古代用伯、仲、叔、季來進行排行,因此伯姬的"伯"代表的是共姬的排行。那麼伯姬的"姬"呢?可能受到日文漢字的影響,很多人直覺會認為這個"姬"是公主的意思。
雖然看上去有道理,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伯姬的"姬"其實是她的姓,魯國國君是周公的後裔,而周王室姓"姬",像這樣排行加上姓的組合,就是春秋女子最相當常見的一種稱呼方式了。
不過這樣一來,很多人會有疑問,如果古代女子的名字只是排行加上姓,那麼歷史上豈不是會有很多重複的稱呼?而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光是《春秋》有記載的,出身魯國的伯姬就有五位,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辨別她們呢?
《春秋》成公九年記載:"二月,伯姬歸於宋。"是史書中關於共姬的第一條記錄,這邊"歸"是嫁的意思,也就是說,成公九年二月魯國伯姬嫁給宋國國君;《春秋》襄公三十年提到:"宋伯姬卒。"記錄了共姬死亡的時間,則是關於共姬的最後一條記錄。
各位讀者也許已經發現了,因為共姬嫁到宋國,在稱呼時便加上丈夫的國名,變成丈夫國名+排行+姓的組合,即為"宋伯姬"。那麼"共姬"的"共"又是怎麼回事呢?
事實上,共姬的"共"來自她的丈夫宋共公,宋共公姓子,名瑕,在魯成公十五年時過世,諡號"共",共姬死後隨夫諡,便稱為"共姬",即是丈夫諡號加上姓的組合。另外,宋共姬就和宋伯姬一樣,是再加上夫國名,方便進行辨認。
我們稍微總結一下,如果以共姬的一生來看,在她還沒出嫁時,會被稱呼為伯姬,這是排行+姓的組合;然後在她嫁到宋國後,就被稱為宋伯姬,也就是丈夫國名+排行+姓;死後則隨丈夫的諡號"共",被稱為共姬,是丈夫諡號+姓的組合,另外也可以再加上丈夫的國名,稱為宋共姬。
以上的四種稱法其實還會有一些變化形態,不一定就只有這些組合元素,大家以後在閱讀文獻時也可以再嘗試分析看看。
現在,我們再回到一開始的故事上,為什麼《左傳》直接用棄的名字稱呼她呢?筆者認為大概是因為棄出身低微的關係。在《左傳》中有明確記錄的,幾乎都是像共姬這樣的貴族女子,像當初將棄撿回去的侍女也只被稱呼為"共姬之妾"。
而棄只是一個棄嬰,無法像共姬被稱呼為伯姬那樣,以排行+姓的方式來記錄,因此才直接稱呼棄的名字。不過也有一點需要注意,"棄"這個名字是撿到她的侍女取的,嚴格來說也不是孩子出生三個月時所取的名。
而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也提到過,春秋時代是"女子稱姓"。而在剛才我們提到的共姬的四種稱呼中,不管怎麼稱呼,有個元素是一直存在的,就是她的姓"姬",而且姓都被放在稱呼中的最後一個字。
而史書上對於春秋女子最短的簡稱,也是她的姓,前面在說棄的故事時,《左傳》在行文中就曾用"姬"來代指共姬。另外像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的:
趙姬請逆盾與其母,子餘辭。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
這裡的姬則指趙姬,趙姬是晉文公重耳的女兒,因為嫁給了趙衰,被稱為趙姬,因此趙姬是丈夫氏名加上姓的組合。這邊是說趙衰當年跟隨重耳流亡在外時,娶過一個妻子,也生了個叫做趙盾的孩子,趙姬知道之後,請求丈夫將元配母子接回晉國,並在丈夫拒絕時,說服他說:"要是你得了新寵就忘記舊人,那以後還怎麼用人?一定要把他們接回來!"
那麼為什麼對當時的人來說,女子的姓那麼重要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婚姻大事。周朝其實已經有同姓不婚的概念了,比如《左傳》中就提到三次"男女辨姓",當時大多會遵守這樣的潛規則。
雖然還是有例外的情況,比如重耳的爸爸晉獻公,他就是個非常鐵齒的人,晉國國君姓姬,但他娶的好幾個老婆都和他同姓,比如後來造成"驪姬之亂"的驪姬;又或是重耳的母親,重耳的母親被稱為大戎狐姬或是狐季姬,狐是娘家的氏名,季是排行,姬是娘家的姓。
當初重耳流亡在外時,曾經到過鄭國,鄭國的大臣叔詹認為重耳有三項不凡之處,可能會當上晉國國君,因此勸國君趁現在押寶,好好對待重耳。哪三項不凡之處呢?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晉公子,姬出也,而至於今,一也。"如果男女同姓結婚的話,子孫不能昌盛,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居然能活到現在,太不簡單了,這是第一個不凡之處。
其他兩個不凡之處,一個是說晉國的局勢到現在都還不穩定,另一個則是說重耳手下有三個相當厲害的謀士。總而言之,重耳是男女同姓生下的孩子,能順利長大在當時看來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讀者看到這邊也許會感到有些失落,是不是周朝貴族女子的名字都沒有被真正的流傳下來呢?其實還是有可能的。雖然史書上沒有,但出土的媵器保留了一些。
媵器是青銅器的一種,是當時為女兒製作的嫁妝,有一部分的媵器留下了新娘的名字,比如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番匊生壺",上面的銘文則是"唯廿又六年十月初吉己卯,番匊生鑄媵壺,用媵厥元子孟妀乖,子子孫孫永寶用",寫明了"番匊生"為長女"孟妀乖"製作的媵器的時間,"孟"是新娘的排行,"妀"是新娘的族姓,"乖"則是新娘的本名。
又比如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魯伯愈父鬲",上面的銘文為"魯伯愈父作邾姬仁媵羞鬲,其永寶用","魯伯愈父"是新娘的父親,"邾姬仁"是新娘,"邾"是新娘丈夫的國名,"姬"是新娘的姓,"仁"就是新娘的本名了。
而這兩件媵器最後的"子子孫孫永寶用"及"其永寶用",則是當時流行的祝福語,意思是說,希望這個青銅器能在子孫手中永久流傳,被珍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