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出嫁前,家中傳授其一本書,女兒看完羞於啟齒

2021-01-09 國家大史

【本文由黑黑原創,請勿轉載抄襲,侵權必究】

古代的封建制度深入人心,他們的婚姻更是有著難言的悲哀,特別是身為女兒身,她們的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部分女子在出嫁前,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嫁的丈夫長相,沒有任何了解,成為了一個工具。

男子娶妻在很早以前就規定了各種各樣的禮數。想娶妻要下聘要問名,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古代女性大多不稱其全名,只叫其姓氏,因為女性的名字在古代是十分私密的,只有在男方下完聘禮以後,才能得知女方名字。並且古代男女結婚首先要遵循的條件便是同姓不婚,而且要遵循一夫一妻制度,嚴格來說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只能有一個,為正式。古代雖然可以納妾,但可不代表所有人都能納妾,平民基本與納妾無緣。而同性不婚便是相同姓氏男女不能結婚,與異姓結婚,是為了通過兩家聯姻加強與異姓貴族的聯繫,鞏固家族勢力。並且在古代同姓不婚與現代意義上的禁止近親結婚不同,不可一視同仁,古代社會重視血緣,所以男女雙方雖為異姓,但實為近親。

說完古代怎麼結婚便再來說說他們是怎麼離婚的,古代對於女子要求較嚴,提出了種種要求,最後總結成七條,但凡女性違反,便可以一紙休書休了她。被稱「七去」,即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第一條指不伺候公婆不守孝道,第二條指沒有為家族留後,第三條指淫亂,不能做出不守婦道的事情,第四條是嚼舌根,第五條是妒忌,第六條是盜竊,第七條是惡疾。雖說對女子要求很苛刻,但與七去原則相對應的還有三不去,這是保護女子權益的三條權益。首先是沒有歸處不能休,這裡指女子娘家沒人,所以無處可去了,是不能休的。第二條便是陪著丈夫守孝,守孝經過三年,也不能被休。最後一條十分人性化,指男人在貧賤的時候娶了你,若是將來大富大貴也不能休妻,這便是我們熟知的糟糠之妻不可棄。

最有意思的便是男女之間結婚女子前一天才會對於洞房花燭夜之事有所了解了,所以,很多女子在洞房花燭夜之前對於男女之事都是一無所知。女方家裡為了避免女子在洞房花燭夜尷尬,父母在女子出嫁之前會塞給她們一本書,讓她們提前了解男女之事,以免大婚之時夫妻鬧得不愉快。後世還有人專門針對這些內容編纂出了一本詳解的書,叫做《素女經》。到了明代後期,許多人參照《素女經》寫出了更多的作品,周星馳飾演的唐伯虎角色深入人心,我們熟知的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也創作過相關的一幅畫,這些畫在明朝中後期備受歡迎。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推翻了這種做法,明朝時期的那些男女之畫被全部銷毀,禁止出現,後世流傳下來的所剩無幾。到了現在,時代開放,女子出嫁之前父母也不需要再傳授《素女經》了。古代的婚姻法,雖然沒有成文,但是大多按照這個嚴格執行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也不同。這種婚姻制度你們認同嗎?

相關焦點

  • 古代女子出嫁前,如何驗證她是不是黃花大閨女?方法簡單粗暴
    古代女子出嫁前,如何驗證她是不是黃花大閨女?方法簡單粗暴人有無貴賤之分?這個問題在古代不攻自破,答案是肯定的,有!古代女子有文化的很少,她們大多數都被關在家裡,學做一些針線活,她們力氣柔弱,靠著家中男人養活,有些富貴人家的千金小姐,有幸可以學一些琴棋書畫,但也是大門不出二不邁的,所以古代的才女非常稀奇,多少人中也出不了一個,這都是當時的環境所致。
  • 古代女子出嫁,需要準備哪些嫁妝?都有哪些寓意和用途?
    引言現代社會,女子出嫁有很多講究,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其實在古代社會,女子出嫁也是有很多講究的。今天筆者就結合女子出嫁的嫁妝來說一下。樟木箱家族每當有女兒出生,家裡便會買下了樟木樹苗栽在家裡面的後院,一旦到了女兒出嫁的時候,樹木也基本長成型了,然後將樹木砍下,做成樟樹箱以便當作嫁妝陪著女兒出嫁。樟樹會散發一種香味,做成箱子之後,箱子也會散發一點香氣。如果將衣服放在樟木箱子裡,衣服會隨著時間慢慢染上香味。
  • 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接受三個月的突擊訓練,她們要學什麼?
    1.古代女子早嫁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女子出嫁非常早,甚至有時律制規定女子多少歲之前必須嫁出去,否則懲罰家人,或者加重稅賦等等,尤其是在戰爭年代,國家急缺人手的時候,年齡一度突破下線。再看很多古裝電視劇和小說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女子十二三歲的時候,家人就開始為她張羅著找夫家,如果過了十六七歲的年紀出嫁,甚至會被人說是嫁不出去,是古代的「大齡剩女」。2.男女教育不同古代男女之間接受的教育自然是不同的,這種不同是循序漸進的。
  • 古代沒有出嫁的女子叫作「黃花閨女」,黃花到底是什麼意思?
    沒有結婚的女子才能得此"雅號"。很多朋友肯定會感到疑惑:為何女子要被稱為黃花呢?難道黃花不應該值得是遲暮之年的老婦人嗎?"黃花閨女"的起源。在古代,黃花代指菊花,形同品格高潔,也可以形容女子。皇后聽聞此事後,也覺得這樣的妝容更加漂亮,便建議女兒經常"化妝"。之後壽陽公主和宮中所有女子,都會採幾片梅花貼在額頭,這便是"梅花妝"的來源。這種妝容傳到民間之後,許多富家千金和舞女紛紛效仿。但過了季節後,梅花便開始"斷貨"。
  • 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古風唯美詩詞 祝福新婚的古詩詞
    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古風唯美詩詞 祝福新婚的古詩詞時間:2018-11-02 19:58   來源:趣味百曉僧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女子出嫁時的古風唯美詩詞 祝福新婚的古詩詞 想讓自己的新婚祝福顯得獨特?不如試試用古詩詞!文章為大家準備了形容女子出嫁和祝福新婚的古詩詞!
  • 古代女子出嫁時,要做一項婚前檢查,為此好多女子被羞辱自盡
    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是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都是非常保守的,不僅如此,在古代是典型的男權社會,男人生來身份地位就比女人要尊貴,女人在古代幾乎是沒有什麼地位可言,女人從出生開始就依附著男人生活,在家依附父兄,出嫁以後依附丈夫,老了以後依附兒子。
  • 古代女人出嫁前都要接受三個月的突擊教育,那麼,她們會學些什麼
    出外後世一般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意思就是要女子 「才」與「德」必須具備一樣,在二者之間做個選擇,然而事實上呢,不是,而是不需要女子有才,只需要女子有德待在閨房之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而且也不找人教女孩識字,而是選擇家中公認的,在女範方面很有經驗,並做得很好的長輩,這人既可以是自己的母親,也可以是別的長輩,大體上教女孩七件事。
  • 古代只有婦道女德,沒有夫道男德?看完才明白……
    班昭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寫出一本書叫《女戒》,這本書是班固根據歷代名家所長,將涉及女子行為規範的論述,全部收集起來的集合。它的出現無異於將廣大女性同胞徹底束縛起來。不得不說,班昭的《女戒》有著個人情緒的宣洩,正是因為班昭的緣故,女子群體的地位開始直線下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女子與「逆來順受」之間的等號,班昭給畫上了第一筆。
  • 女子出嫁後,一般都要回門,母親會給回門的女兒說什麼呢?
    十裡不同鄉,百裡不同俗,各地都有各地的風俗習慣,但是有一個風俗,全國應該都會有,那就是女子出嫁之後的回門。在我們這邊,結婚之後的第三天,一般就會收拾收拾回娘家,在娘家一般會呆七天,也就是中國傳統上的「歸寧」。隨著時間的流逝,回門這一風俗還一直被遵守,可是在娘家呆七天就慢慢被人摒棄了,因為婚假時間都太短了,沒有辦法呆那麼久了。
  • 古代小姐的陪嫁丫鬟,除了給姑爺暖床,這一種羞於啟齒的作用
    古代小姐的陪嫁丫鬟,除了給姑爺暖床,這一種羞於啟齒的作用我們都知道現在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而在古代等級制度,男尊女卑制度充斥著人們的內心。在古代人是有三六九等之分的,這種等級制度其實還是有一定的弊端的,今天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古代丫鬟的一些用途吧!
  • 古代女子一生的各種髮型,第三種太過成熟魅力
    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古代女子髮型不但漂亮,而且風格也非常多樣,大家也都知道古代女子的髮型會隨著年齡段的不同,梳妝的髮式也不一樣,詩人溫庭筠曾經作詩:「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可見當時對於髮型對人的視覺效應,那么女子從一出生到結束,都是哪幾種髮型的轉變呢
  • 古代女人是怎樣出家的挑什麼時間,都有哪些出嫁常識!
    麼麼噠古代女子什麼時候出嫁?古代女人出嫁前的一些知識很多人認為古代女子十二三歲就出嫁了,甚至七八歲就有出嫁的,這個觀念是從哪裡來的?可能是影視作品裡皇室的婚嫁,特別是清朝的皇室,早婚現象很普遍。皇室有時為了鞏固或延續政權而早婚,清代皇室滿人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可能早婚早育是遊牧民族的習俗之一。而中國古代女子正常的婚齡一般是在十五歲左右。
  • 《詩經·鵲巢》沒想到,「鳩佔鵲巢」最開始是女子出嫁的意思
    詩以鳩佔鵲巢起興,比喻女子出嫁住進夫家。「鳩」是女性的象徵,「鵲」則象徵男性。因為在古人的觀念中,鳩佔鵲巢是這兩種鳥的天性,就像女子出嫁,住進夫家,也是人的天性一樣。而且古人認為鳩鳥性慈而多子,象徵女性繁育後代。
  • 古代女子出嫁時,娘家必備許多件陪嫁品,其中一件令人難以啟齒
    而說到結婚,自然是少不了其中的儀式,在古代老百姓的結婚方式都極為繁瑣,一整套都是有規矩的,不能有任何差錯,甚至時間都要非常精準才可以。畢竟男女結婚都是經過雙方父母同意的,之後就可以舉行婚禮,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聘禮以及假裝,總體來說男人要迎娶女方過門,聘禮一定要貴重,要讓女方家長覺得男方很有誠意,給的越多誠意越高,只有這樣她們才會放心把女子嫁給男方。
  • 古代女子的定情信物
    香妃的一顰一笑被暗中觀察的乾隆看在心裡,據說從此以後乾隆對獅子便情有獨鍾了,後宮中的許多擺件飾品都有獅子的影子可尋。宋 磁州窯紅綠釉粉盒粉盒,乃古代女子存放脂粉的化妝盒,是婦女閨房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始於戰國時期,唐宋時已非常流行。古代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是胭脂。
  • 唐代詩人韋應物,女兒出嫁時寫下的《送楊氏女》,句句感人肺腑
    妻子元蘋走了,只留下一對年幼的女兒和韋應物相依為命。韋應物陪伴著自己女兒一路長大的,父女的感情很深。於是,當大女兒要出嫁時,韋應物作為一個父親,想到女兒將要遠嫁他鄉,路途遙遠,以後要見面就會變得十分困難,十分不舍和萬分悲痛,所以在臨別之際,寫下了一首《送楊氏女》送給女兒,感人肺腑:「永日方戚戚,出行復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爾輩苦無恃,撫念益慈柔。
  • 古代女子三歲取「名」,出嫁取「字」,探究春秋女子如何稱呼
    在春秋時期的貴族階層中,雖然女子、男子都是一樣的,有名也有字,但就像《禮記曲禮上》所說的"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女子及笄後便不稱名,只有在婚姻場合時才會使用。因此在在史書中,我們也基本上看不到女子的名字。那文獻上又是怎麼記錄這些女子的呢?我們實際來看看吧!
  • 出嫁的女兒為什麼大年初二回娘家?
    一、回娘家正月初二這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俗稱「迎婿日」。這源於中國古代的祭祖習俗。自古以來祭祖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已經去世的祖先,每到年底就會從天上回到家中享受供奉,一般在正月初一回去。但是,如果家中有外人的話,他們就不願意回來了。
  • 中國古代女子髮型大盤點
    古代女子都是什麼髮型?古風女孩必看!你或許不需要,但是你身邊喜愛古風的朋友一定會需要。當她們穿上美美噠的漢服時,如果不能夠搭配同款的髮型,那就真的很尷尬了,總讓人覺得少些什麼。就好像在看電影的時候少了可樂和爆米花一樣,也是美中不足的。
  • 劉邦的頒布了一個國策,所有女子搶著出嫁,簡直就是男人的天堂
    在古代,一個國家最終的經濟支柱產業就是農業,農業的強盛與否又與人口息息相關。在中國古代,戰爭頻發,人口作為最重要的戰爭資源也顯得尤為重要。西漢初期,剛剛結束頻發的徵戰,劉邦頒布了一條法律,現如今很多西方國家逐漸知道了這條國策的重要性,開始紛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