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首例涉溼地保護行政公益訴訟 花費修復資金4200餘萬元還綠於民

2020-12-27 騰訊網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4日訊 12月23日,青島市人民檢察院召開大河東溼地保護整改效果評估聽證會,這也是青島首例涉溼地保護行政公益訴訟案,聽證會現場,涉案單位代表,溼地保護專家,聽證員三方圍繞嶗山區大河東河口生態修復工程是否達到溼地生態保護要求展開激烈討論。

花費修復資金4200餘萬元 終結審查但事情還沒完

記者從聽證會現場了解到,大河東灘涂溼地屬於濱海型河口溼地類型,位於嶗山區沙子口街道辦事處轄區,但自2010年開始,大面積溼地陸續被非法設置為建築廢棄物收納場,大面積的灘涂溼地被建築垃圾掩埋,被列入全國環保督查案件。

檢察機關依法啟動公益訴訟監督後,嶗山區開展了以溼地生態修復為目的的專項治理,據被建議方之一的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李偉介紹,溼地生態修復工程從2018年開始,到現在基本完成,總投資4200餘萬元。通過生態修復治理,大河東河口17.5萬畝的土地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觀,生態環境得到修復。這片區域建設成為周邊居民生活、休閒的好場所。

針對李偉的說法,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葉思源教授認為,雖然大河東溼地生態修復已經達到了初步效果,但是距離真正達到完全恢復溼地生態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例如湖心島的建設缺乏一定的科學指導,「湖心島建的太高,漲潮後海水漫不過去,像這樣的湖心島雖然很好看,但是沒辦法吸引遊客,哪個城市都有這種形狀的建築,如果你建成一個鳥在這裡棲息的大家來拍照,同樣也可以吸引遊客。」葉思源說。

經過近半個小時的討論,青島市人民檢察院辦案組人員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後,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法律規定,認為被建議單位已初步履行了保護溼地的職責,檢察機關對此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條件已不存在,本案作出終結審查的決定。至此,歷經多年的大河東溼地生態修復公益訴訟案暫告一段落。

「從今天的聽證可以看出來,目前修復的成效還沒有百分之百達到專家要求的目標,但是,我們會持續的跟進,這個溼地它本身也有一個修復的過程,所以我們這個案子,雖然在審查是終結了,但是這個事情沒有終結。」青島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薇說道。

列入全國環保督查案件 初次界定溼地身份被否決

據了解,青島市嶗山區大河、涼水河入海口交匯處形成了面積百餘畝的大河東灘涂溼地,屬於濱海型河口溼地類型,位於5A級嶗山風景區內。自2010年開始,涉案溼地陸續被非法設置為建築廢棄物收納場,大面積的灘涂溼地被建築垃圾掩埋。

「從2011年開始,通過遙感技術可以看到,這個地區灣片是越來越大了,衛星圖片上有一個小黑點,你就會發現這個小黑點會越來越大這樣,垃圾在陸續堆放。」青島市人民檢察院辦案組成員介紹。截至2019年3月,經初步測量,被填埋、侵佔的溼地面積達6萬餘平方米。被列入全國環保督查案件。

2019年4月24日,山東省人民檢察院發出督辦函,青島市人民檢察院指定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檢察院依法開展公益訴訟監督。嶗山區人民檢察院於2019年4月29日先後向嶗山區綜合執法局、嶗山區農村農業局、嶗山區自然資源局和嶗山區沙子口街道辦事處等單位發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全面依法履行涉案查處職責,恢復大河東灘涂溼地的功能屬性。2019年5月28日,嶗山區自然資源局邀請三名專家開展專家論證。但是論證結果出乎很多人意料,專家論證結論:涉案溼地不在2014年全國第二次溼地普查名錄,同時對檢察機關現場提出的該區域2009年以前的土地屬性是否為溼地的問題不予評判。相關職能部門據此認為涉案區域不是溼地,將按照「維持現狀,就地綠化」的原則進行整改。案件一時陷入僵局。

提級辦案 異地補償最大化恢復溼地

鑑於溼地的重要生態功能,2019年10月17日,青島市人民檢察院決定提辦該案。「我們初次勘察現場時,左手邊這側是大量的建築垃圾,佔地面積約六萬平方米,當時想進涉案區域是非常困難的,只有一條溝渠可以通過,在現場走一圈,褲子和鞋上全是土。」青島市人民檢察院辦案組成員劉凌雲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

「我們前後勘測勘察了23次,組織專家論證進行了14次,每一次專家論證的時候都有我們相關的行政機關來參與,每一步我們都是和行政機關和專家保持一個緊密的聯繫和溝通。」青島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薇告訴記者。

經過多次論證,終於在2019年11月8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出具書面專家意見,指出涉案地區為溼地屬性,建議遵循溼地修復異地補償原則修復溼地功能。至此,涉案溼地的身份終於塵埃落定。但是新的難題又擺在辦案人員面前:經現場勘查發現,涉案區域仍在按照原方案施工。並且原有的溼地已被大量垃圾填埋,再想恢復原貌,從技術和資金上來說難度非常大。辦案組人員採納了溼地保護專家葉思源等專家提出的異地補償修復建議,將原先溼地附近的各個封閉廢棄蝦池打通,「河道和養蝦池進行了清淤,又設置了8個涵洞,實現水流從蝦池、河道與涵洞之間的流動。」負責修復工作的趙克響工程師說。等到水系循環起來後,再補種一些適合溼地生長的植被,這樣就可以逐步恢復溼地的生態功能。經過沙子口街道辦事處近一年來的修復治理,目前全部工程均已結束。青島市人民檢察院對此案作出終結審查的決定。

「以前是荒涼的地方,沒想到現在改造的這麼好,改造好了老百姓市民沒事就可以來轉轉,也有小孩,挺好的。」在剛剛修正好的現場,一位附近村民正在散步。

針對聽證會現場提出的初步效果呈現但還沒有完全達到溼地原貌的問題,嶗山區沙子口街道辦事處將會和專家繼續保持溝通,「我們也意識到,生態的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下一步工作中我們將按照專家的意見進一步改進相關工作,專家提出有不完善的地方,我們回去進行整改,下一步持續的保護好周邊的環境,使周邊的溼地生態能夠儘早地得以恢復。」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李偉在會後告訴記者。

閃電新聞記者 王文龍 報導

相關焦點

  • 【昔日與今朝】一起來看公益訴訟帶來的那些變化……
    檢察官通過調取資料、走訪相關部門、村幹部和附近村民發現,原來這裡曾經是礦山,因鐵路經過該地,2014年兩處礦場先後被關閉,但被遺忘在生態修復範圍之外,未復墾面積達180餘畝,成為當地生態保護死角。   「大面積生態死角要重新修復,需經複雜且漫長的過程,其中誰來修復、怎麼修復,誰投資金、投入多少都是個問題,必須將檢察公益訴訟職能和相關行政機關的生態修復職能有機結合起來。」
  • 四川瀘州敲響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第一槌」 被告被判五年內修復...
    庭審現場何鋒 陳先洪 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2020年六五環境日到來前夕,今日,瀘州市首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在瀘州中院宣判。判決被告龔富強在五年內分階段對非法採礦點進行生態修復。逾期不履行修復義務或者修復未達到標準的,承擔修復費用18.24萬元。
  • 最高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 本報記者 周斌盜掘行為對墓葬本體造成嚴重破壞,檢察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因拆遷八路軍兵工廠舊址面臨滅失危險,檢察介入推動有效保護;古建築群被破壞,公益訴訟保護傳統村落……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產領域作為檢察公益訴訟新領域的重點予以部署推進
  • 最高檢:去年長江經濟帶2.2萬餘人涉破壞資源犯罪被公訴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百仗溪環境汙染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積極引導偵查機關赴江蘇、安徽兩省偵查取證,對涉案16名被告人提起公訴同時,對洪某某等20個民事侵權主體依法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判決被告承擔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共計380萬元用於生態修復。
  • 「有牙齒」的環保法迎來首例大氣汙染公益訴訟
    這意味著,自2015年1月1日新環保法實施以來,首例針對大氣汙染行為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正式進入司法程序。  此案牽動公眾神經的,不僅僅是巨額索賠數目,還有面孔稍顯陌生的「環境公益訴訟」——後者作為新環保法的修改亮點被一再解讀:誰來提起訴訟,為何提起訴訟,訴訟能帶來什麼?有專家認為,這一案件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對公眾環境法治意識的一次啟蒙。
  • 公益訴訟「調查難」有了破解樣本
    作為檢察公益訴訟的首批試點省份,在5年多來的實踐中,江蘇檢察機關辦理了全國首例英烈保護公益訴訟案、長江特大鰻魚苗公益訴訟案等一批有影響的案件,較好地維護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南京、連雲港、揚州、宿遷4個設區市以及多個縣級市人大常委會出臺了支持檢察公益訴訟決定。
  • 海洋大省:公益訴訟破解海洋生態環境難題
    海南省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檢察官王幫元告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當前對盜採海砂的打擊,主要依賴海警、海監的行政處罰,根據《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一般情形處罰金額頂格5萬元,若干嚴重情形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執法部門只能抓到船員,幕後的指使者、船主卻能逃避處罰,這明顯不足以遏制此類違法行為。」王幫元說。
  • 【崇法2020-63期】法檢「兩長」同庭 | 崇左市首例民事公益訴訟案...
    【崇法2020-63期】法檢「兩長」同庭 | 崇左市首例民事公益訴訟案開庭!崇左中院首次採用「3+4」的大陪審制度,由3名法官和4名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審理崇左市首例環境汙染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充分保障公民依法參加審判活動,促進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經過合議庭組織調解,各方當事人成功籤訂調解協議,達到了「一次性解決糾紛」的良好效果。
  • 樂東縣檢察院龍沐灣檢察室打造公益訴訟前沿崗哨 做了這些工作……
    、空間限制少等優勢,加上「多規合一」系統生態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城市發展邊界、空間結構、功能和產業分區、基礎設施布局、分區管控與指導等內容具體明確的特點,以及公益訴訟聯絡員熟知其分管片區土地、河流、林木等環境狀況,充分利用上述三者各自的優勢和特點,創新了「無人機+大數據(多規合一)+聯絡員機制」這一公益訴訟線索收集新方式,大大提高發現公益訴訟線索的效率和水平,充分運用先進科技手段提高執法的質量和效率
  • 這起公益訴訟賠償請求金高達2100萬元,能回到消費者手中嗎?
    後查明雙善公司所售咖啡未經「星巴克」品牌所有人授權,在明知所購為假冒商品前提下,依然偽造報關單據、虛假授權文件,通過銷售員推銷、物流發貨方式將商品售往全國18個省份50餘名商戶,最終銷售給終端消費者,涉案銷售金額共計人民幣700餘萬元,涉及消費者眾多。2019年新吳區檢察院對雙善公司及相關人員提起公訴,12月刑事判決生效,同時新吳區檢察院依法建議江蘇省消保委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
  • 「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典型案例
    「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典型案例發布時間:2020年4月29日目錄【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案例】1.天津市古海岸與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公益訴訟案
  • 辦了2萬多起公益訴訟案件後,河北得到了什麼?
    統計數據顯示,通過逾2萬起公益訴訟案件,河北檢察機關共挽回被損毀、非法佔用的林地、耕地、草原12489餘畝,挽回被非法開採的礦產資源總案值6990萬元;督促治理恢復被汙染水源地、水域面積7451.7畝,追償環境損害賠償金、治理恢復費用4948萬元;督促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國有財產5.2億元;督促查處銷售假冒偽劣食品4.2萬千克,價值121萬元;督促查處銷售假藥
  • 新環保法實施6年 環境公益訴訟實現對重點地區全覆蓋
    同時,案件類型趨於多元,「從法院受理案件來看,涉及大氣、水、土壤汙染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佔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絕大多數,涉及森林、草原、灘涂、溼地生態保護以及瀕危動植物,礦產、林木等自然資源保護的公益訴訟案件也呈逐年增長態勢。」李明義說,近幾年,公益訴訟的法規制度逐漸健全,環境公益訴訟規則逐步細化。
  • 公益訴訟「調查難」到底怎麼破?來看看江蘇樣本
    作為檢察公益訴訟的首批試點省份,在5年多來的實踐中,江蘇檢察機關辦理了全國首例英烈保護公益訴訟案、長江特大鰻魚苗公益訴訟案等一批有影響的案件,較好地維護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南京、連雲港、揚州、宿遷4個設區市以及多個縣級市人大常委會出臺了支持檢察公益訴訟決定。
  • 西藏舉行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新聞發布會
    環境恢復414.33畝,補植復綠5522.66畝,種植樹木394916株;清理各類垃圾3674.2噸,清理河道19條19.9公裡、水域42.1畝,清理廢棄石材250立方,銷毀不可降解塑膠袋26.8萬個;拆除違章建築13處,督促行政機關投入恢復生態資金168.26萬元。  二是著力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和藥品安全。
  • 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岸線保護,還江於民還綠於民
    包含新濟洲、子匯洲等5座江中小島在內的新濟洲國家溼地公園,位於長江江蘇段最上遊,也是南京市「離野生動物最近的地方」。江寧濱江開發區濱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吉萬軍告訴記者,通過「生態移民」和保護、修復建設,新濟洲成為國內第一個洲灘型國家溼地公園,如今正在建設科普宣教核心展示區。
  • 海洋大省:公益訴訟破解海洋生態環境難題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南省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檢察官王幫元告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當前對盜採海砂的打擊,主要依賴海警、海監的行政處罰,根據《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一般情形處罰金額頂格5萬元,若干嚴重情形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執法部門只能抓到船員,幕後的指使者、船主卻能逃避處罰,這明顯不足以遏制此類違法行為。」王幫元說。
  • 直排廢水致自來水停供172小時 檢察機關助力挽回500餘萬元損失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任鴻 唐子晴)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是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案件的範圍之一。1月15日,記者從「2019年全省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去年,通過公益訴訟案件辦理,全省檢察機關共督促修復被汙染、破壞、違法佔用他的林地、耕地、溼地、草原5598畝,督促整治造成環境汙染的企業、養殖場136家。
  • 全省首例!寬城區人民檢察院涉公民個人信息公益訴訟案件於近日宣判
    近日,由寬城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滕某某等四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在寬城區人民法院公開宣判。滕某某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並處罰金兩萬元,賠償公益侵權損失141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