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被人稱為李中堂,清朝時期「中堂」是一個什麼樣的職務

2021-01-09 史論縱橫

說起李鴻章,我覺得大家應該不陌生了,我們在歷史書上學到過,他就是代表清政府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人,他曾代表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在歷史課本上,他被描述成一個對國家不利的人。

他是晚清的重臣,還曾經參與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因為他擔任過中堂這個官職,所以世人又稱他為李中堂,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有疑問,中堂這個詞我們並不常見,那麼李鴻章所擔任的中堂在當時是什麼官職呢?

如果大家去百度百科去搜索中堂,就會發現,中堂在唐代其實就是宰相,在明清兩代就是內閣大學士。因為大學士通常是要管理一個部門的,大學士在處理工作的時候要坐在屋子的正中間,兩邊分別是輔助的官員。而六部辦公的地方都稱為堂,所以大學士也就被稱為中堂。其實在清代,所有的大學士都被稱之為中堂,所以到了後來,中堂就成了一種尊稱。

在唐代,宰相的權力,我們都知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麼在清朝,也就是李鴻章所在的時代,內閣大學士也就是中堂,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官職呢?(下文中所提到的內閣大學士皆為中堂)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清朝權力機構的組成,在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就會故意削弱或者分化大臣們的權利,並且建立一套清朝特有的官制。

在清朝的官職分九品十八個級別,有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然後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又分別分為幾個部分,其中內閣大學士屬於中央官職。中央官職除了內閣大學士,還有軍機處和六部。

了解了清朝的權力機構,我們來詳細的說下中堂也就是內閣大學士的地位。首先中央官職高於地方官職,這我們都知道,然後內閣是清代的主要中央機關,說白了就是最重要的部分,其中的官員主要有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和學士。

協辦大學士,顧名思義就是協助大學士的官職,然後學士其實也是大學士的助手。這樣看來,大學士在內閣的地位最高,內閣機構又是最高的權力機構。由此可見,內閣大學士的當時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就相當於唐代的宰相。

但是有一點,就是清朝的官員品級因為經常變動,所以他們的權力也會有不同。例如,在雍正時期,內閣大學士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要兼任各部的尚書一職,此時內閣大學士是清朝最高的官員。協辦大學士是大學士的副職,學士作為大學士的助手兼任各部的侍郎。但是到了乾隆時期,便不允許內閣裡的官員兼任職位了,所以在這時內閣大學士的地位也就沒有之前那麼高了,但是仍然是地位最高的官員。

到了雍正時期,設立了軍機處,軍機處逐漸替代了內閣的職能。所以軍機大臣的地位和職權比大學士要高了。

因為此時實權都集中到了軍機處這裡,而內閣只是徒有虛名罷了,只是成為了為皇帝傳達旨意、公布旨意的機構。但是內閣在名義上還是清代最有權力的機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此時內閣被架空,所以我們猜想,內閣大學士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因為實權都在軍機大臣處,所以這個時候的內閣大學士也是徒有虛名而已,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的權力了。

在清朝末期,為了仿行君主立憲制,統治者設立了責任內閣,就是內閣和軍機處合併在一起的機構,此時責任內閣是最高的權力機構,內閣裡的成員通常稱為閣員,內閣中的官職則改設成了內閣總理大臣和內閣協理大臣,而大學士這個職位則被拍到了翰林院。

由此可見,在中國的歷史上,內閣大學士從一開始的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逐漸演化成了擁有越來越小的權力,然後逐漸被替代,最後這個官職消失不見。從一開始的紅極一時,到後來的沒落,但是我們應該承認,內閣大學士的權力在某一個時期,確實是非常大的,就相當於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

但是不管內閣大學士權力高低與否,都是一個管理體系的需要才出現的,這個職位出現就說明它是有用處的,雖然最後內閣大學士的權力被削弱甚至被替代,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學士的職位在清代確實是非常高的。

正因為如此,在清朝大多數時期,位極人臣權勢顯赫的人物基本上都掛職大學士,和珅也就被稱為「和中堂」,李鴻章被稱為「李中堂」。

相關焦點

  • 和珅和李鴻章都被稱為中堂,那麼在清朝時期,中堂是什麼官職呢?
    看過清朝影視劇的人大都對「中堂」這個稱謂很熟悉,和珅、劉墉、李鴻章等都被叫做「中堂」,可見中堂並不是平庸之輩可以當得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內閣大學士,在清朝時期為正一品官員,所以被稱為中堂。
  • 清朝「中堂」是幾品官階?為何「中堂」不好當?
    自古以來,歷代王朝都會對臣子的官階進行區分,按照官階的不同,所擁有的權利和地位也會有所不同,在不少的電視劇中,對於當朝的重臣,都會稱之為中堂大人,以此顯示對這些大臣的尊敬,那麼中堂在清朝時期,定位為幾品大員呢?
  • 和珅又被稱和中堂,「中堂」到底是個什麼官職?答案有點意外!
    有看過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朋友一定會記得,在電視劇中,和珅常常被稱為和中堂,哪怕是尚書級別的高官見了他也是尊敬有加。
  • 這部劇應該是對李鴻章最真實的評價,目前為止仍然是國劇第一!
    直到看了《走向共和》才真正懂得李鴻章是個怎麼樣的人?有人說這部劇徹底將李鴻章洗白了,也有人說這部劇將李鴻章評價得很公正,這部電視劇裡面的李鴻章才是最真實的,反正各執一詞。說實在話,對於李鴻章人設的改變還是在於《走向共和》這部劇,這部劇真的太狠了,無論是從規模,演技,投資金額來說,絕對都稱得上是第一。談談電視劇當中的李鴻章吧!
  •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李鴻章是一個英雄式人物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李鴻章是一個英雄式人物猶記得初中上歷史課時,看到李鴻章與日本人籤訂了太多太多喪權辱國的條約,打心底裡是不喜歡李鴻章這個人的,以至於歷史老師跟我們講,其實李鴻章的所作所為是迫不得已時,我是不能認同的。
  • 「口無遮攔」的李鴻章說了些什麼,在清朝得罪那麼多權貴
    發榜的那天,李鴻章於賢良寺設筵,邀來幾個顯貴的安徽同鄉,通宵達旦地等人來報喜,誰知道一直等到第二天天亮,竟然一個也沒等到! 李鴻章有點蒙圈,派人到順天府閱榜,發現安徽竟然沒有一人上榜!
  • 清朝的中堂、部堂、中丞都是什麼官?哪個官最大?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一些人稱呼某位官員叫「中堂大人」、「部堂大人」、「中丞大人」,那麼這些被稱為中堂、部堂、中丞的大人都是什麼官呢?「中堂」是清朝對大學士的尊稱。清朝最高的實權機構是六部,各部都設有滿、漢兩名一把手,稱為尚書(從一品)。為了避免兩名尚書之間互相推諉情況的發生,皇帝往往會任命大學士專管一部,協調兩名尚書的工作。六部辦公的地方都稱為「堂」,各部滿漢官員分坐左右,大學士獨坐大堂中間,因此也就被稱為「中堂」。「部堂」是清朝對大部分總督的尊稱。
  • 「中堂」到底是種什麼官職呢?
    大多人學生時代都看過老電影《甲午風雲》,對其中鄧世昌稱呼李鴻章的「中堂大人」想必深有印象。後來的電視劇,反映清代歷史的電視劇中,也經常出現「中堂」的稱呼,如劉墉劉中堂、和珅和中堂等等。這「中堂」到底是種什麼官職呢?
  • 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看敘利亞!不忘123年前的今天
    一個是:敘利亞被轟炸後,敘利亞駐聯合國代表巴沙爾•賈法裡的落寞、無奈的背影,引發國人共鳴,唏噓不已。這種感同身受,弱國無外交的經歷,123年的合肥人李鴻章,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 李鴻章隨身攜帶一裝飾品,英國人好奇搶去打開一看,直接噁心吐了
    說到清朝時期的偉人,可能很多人第一想到的都是李鴻章。沒辦法,作為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的人,想不出名都不行了。他也是和英國政府打過很多交到的人。並且,他還到過英國,並因為隨身攜帶的裝飾品嚇得英國人大驚失色。李鴻章是一個十分博學的人,只可惜生錯了時代。
  • 「年少不知李鴻章,年老方真知中堂」?可拉倒吧!
    "年少不知李鴻章,年老方真知中堂"?可拉倒吧!趁著還沒有老得太厲害,趕緊多看點書,補補歷史。吹捧李鴻章的人總是拿慈禧,伊藤博文,柯納德的話來說明李鴻章的牛,什麼再造玄黃之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東方俾斯麥等。
  • 李鴻章第一次在美國看見摩天大樓,說了這麼一句話,令現代人心酸
    一提到清朝末年,許多人估計會想到當時清廷的一大重臣李鴻章,他是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世人稱他為李中堂,不過關於李鴻章其實罵名頗多,因為他是籤訂不平等條約最多的人,在那一段時期,連他的後人都被人看不起。
  • 晚清第一怪才辜鴻銘罵重臣李鴻章,罵人不帶髒字
    辜鴻銘 李鴻章,晚清重臣、曾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政治家,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中國近代好多不平等條約都是他籤訂的,戲稱自己為大清朝的裱糊匠
  • 李鴻章為官50餘載,最高做到了什麼職位,相當於現在多大的官?
    引言李鴻章,是我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人物之一,也堪稱近代歷史評價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梁啓超曾在《李鴻章傳》中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更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 清朝時期的國旗還有國徽是什麼樣的,很多人都沒見過
    國旗,國歌還有國徽都是一個國家應該有的標誌,打個比方,當五星紅旗飄揚在奧運賽場上的時候,這時候很多人都會知道,中國獲勝了,就是因為國旗的存在,國家的影響力又巨大了。而紅旗飄飄,國歌響起的時候,這時候中國的每一個中國人都非常的驕傲自信,其實一首國歌,還有國旗和國徽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從這裡就能看出來。
  • 清朝的4種黃馬褂有何特權?最出風頭的黃馬褂,要數李鴻章那件了
    一個原因是為了壯威,另一個原因以示對皇權的尊敬。 《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中有記載:「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歲於十二月行文內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 怎樣理解李鴻章這個人,客觀事實評價?
    李鴻章(1823年——1901年),晚清時期的重臣和名臣,是洋務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李是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其為「李中堂」,字漸甫,號少荃,也作「少泉」,晚年自號為儀叟,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諡號「文忠」。李鴻章這個歷史人物太過複雜,如果單純說他是好人或者壞人,未免太過簡單,歷史對他的評價,可謂是冰火兩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