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郊的詩:「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蕭郎是指的誰?

2020-12-23 南宮尋歡

毫無疑問,「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是千年詩詞史上最值錢的一句詩。

就是因為這句詩,讓崔郊之名在大牛雲集的「大唐好詩榜」上熠熠生輝;就是因為這句詩,讓窮秀才崔郊沒買房、沒買車一樣抱得美人歸;就是因為這句詩,給我們留下了「侯門如海」、「蕭郎陌路」兩個意境深遠的成語…

這首詩的名字很騷氣,叫《贈婢》,是崔郊寫給深愛的小婢女的一首訣別詩。這婢女叫啥名並無記載,反正也不重要,我們就叫她金鎖吧。

唐憲宗元和年間,大唐有了短暫的中興。

那年春天,春意盎然,螞蟻搬新家了,蝌蚪戀愛了,蝴蝶也結婚了。

剛中秀才不久的崔郊,踏著春色,蹦蹦跳跳的,到襄陽的姑姑家報喜來了。

姑姑家有個婢女,長得頗有幾分姿色,而且溫婉可人,能歌善舞。

私底下,兩個青春逼人的男女,你看了我一眼,我看了你一眼。確認過眼神,遇上對的人,眉來眼去就這麼好上了。

郎才女貌,才子佳人,郎情妾意,私許終身,如果劇情順利一點,這本是一段愛情佳話。

但,成家是需要資本的,最起碼得有個同床的婚房吧?

在經過一番不算成熟的思考後,兩位被愛情衝昏頭腦的年輕人有了如下的一段對話:

崔郊:金鎖,等著我!待來年春日草長鶯飛時,我定考取功名,用民間的風俗,大紅大紫的娶你。金鎖:郊,來日方長,我等你!哪怕海枯石爛,咱也不見不散。

離別總是在雨季,這段隱秘的戀情並無人在意。

別後的日子,魂牽夢縈,牽腸掛肚。

不多時日,捱不過相思苦的小崔,藉機到姑姑家探親,想再會情人。

不料,因姑姑家經濟緊張,不得不變賣資產套現,在最值錢的年華裡,婢女金鎖被賣給了襄陽豪紳於頔(dí)。

於頔可不是枚善茬,他身上散發著舊社會土豪劣紳的所有惡習,蠻橫、暴虐、盛氣凌人,是遠近聞名的狠人。

金鎖到了於府,無異於羊入虎口,要想虎口奪食,門都沒有。

想到這些,小崔不由得悲痛不已,萬念俱焚,心如刀絞。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我要見你哪怕最後一面,向你訴說相思之苦。」小崔抱頭哀嚎。

為此,小崔無心讀書,時常在於府周圍蹲點,想伺機邂逅他的情人金鎖。

可是,於府高牆大院,像座小迷宮,他等來了風,等來了雨,就是沒有等來金鎖的半點消息。

又一年春天,清明時節,無雨。小崔像個無魂人似的,依舊遊蕩在於府周圍,那心情,比上墳人都沉重。

萬念俱寂之時,奇蹟終於出現了,那天金鎖正陪主人外出,巧遇小崔。

見面那刻,兩個曾經的戀人,雙雙淚如雨下。她說著她的不得已,他說著他的入骨情意;她說著她的思念苦楚,他說著他的心如火煮…

但他倆都知道,豪門森嚴,它不僅可以約束人身自由,還可以踐踏人的情感,進了人家的門,就是人家的人了。

這一次相見,其實更像是一場盛大的告別。

從此以後,她的雲淡風輕、她的春暖花開,都只綻放在她的城。她是他不能越過的圍牆去看的風景。

金鎖無比心疼地說:昔日種種,似水無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郊,你瘦了

崔郊非常誠懇的回道:陌路非關情太薄,再見猶恐動情痴…思念是一種病,讓人茶飯不思,能不瘦嗎?

金鎖:他雖然對我不好,但我對自己很好,有吃不完的火鍋和龍蝦,我們以後不要再見面了吧,我怕…

小崔嘆道:向來緣淺,奈何情深。也罷,就讓我們做最熟悉的陌生人吧!

他想把頭髮甩甩,他想大踏步走開,他想一個人活得精彩。

他只是想想而已。

那天別後,小崔徹夜未眠,關於人生,關於愛情,他想了許多,他想說,「有錢人終成眷屬,有情人終生痛苦」;他想說,「鬱悶的人生,絕望的愛情;」…

於頔的豪橫形象,讓崔郊想到了晉朝的權貴司馬倫、孫秀,想到了因他倆而生離死別的綠珠和石崇。

凡此種種,只化作四句詩,那夜小崔在微博裡寫道: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題注,《贈金鎖》,額,不對,《贈婢》。

這首詩簡單解釋起來就是說:

土豪、二代們玩弄感情追呀追,

美女們很壓抑很痛苦經常流眼淚。

豪門森嚴恐怖像大海一樣深邃,

進去後往日情郎像陌生人再難相會。

綠珠泛指美女,在此特指婢女金鎖。蕭郎即情郎,代指崔郊自己。

有人就問了,詩人明明姓崔,為什麼自稱「蕭郎」呢?難道是想借「蕭十一郎」抖抖威風?

原來,南朝以來,詩中女子所戀的男子,統稱為「蕭郎」,「蕭郎」並不是隔壁老蕭,是泛指佳偶或情郎的意思。

「蕭郎」的出處,跟南朝梁武帝蕭衍有一定關係。蕭皇爺風流多才,是很多深閨女子暗戀的對象,後來,就有人直接用「蕭郎」代指女子心目中的如意郎君。

同理,又有人將詩中男子所愛慕的女子統稱為「蕭娘」。例如北宋大文豪晏殊就曾寫道:「蕭娘勸我杯中酒」。

崔郊的這首《贈婢》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寫出了底層人民在追求愛情道路上的深深無奈,得到了大唐廣大diaos朋友們的熱烈追捧,一時大火,眾多大號紛紛轉載,很快就傳到大官人眼皮底下了。

讀到此詩並了解緣由後,於頔心想:聽說這個小崔抽屜裡有料,而且喜歡實話實說,得罪誰也別得罪他這樣會寫詩的文化人呀!

於是,於主動派人聯繫小崔,將金鎖送還給了他,順道還賠了幾萬塊的嫁妝。

窮其一生,功名雖然沒有考上,但終是在一無所有的年紀裡成功抱得美人歸。這就是崔郊,一生只用一首詩和一段故事就成功打造明星IP的大詩人。

只是不知道,吃慣了羊腿鹿排的金鎖,能否吃得慣崔家的紅薯稀飯。

金鎖只想說:只要他對我好,喝西北風都是甜的。因為無能為力,所以順其自然;因為心無所恃,所以隨遇而安。

(以上人物及事件皆根據詩詞及相關人物架構補充而來,南宮尋歡獨家原創,真實可靠;以上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崔郊的愛情故事
    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贈婢》或作《贈去婢》,是崔郊贈給和他相愛的一位婢女的詩。關於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範攄的《雲溪友議》記載了這麼一段軼事: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麗,並且通曉音樂,崔郊便與她好上了。後來姑母家窮得沒法,就把這個婢女以四十萬錢賣給了顯貴於頔(又稱連帥)。
  •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記載這個故事的是一首千古傳誦的七言絕句,即唐代詩人崔郊的《贈去婢》。詩云:「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尾聯「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是一聯千古傳誦的名句。這首詩其實講得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據唐末範攄(shū)的《雲溪友議》記載,崔郊是唐元和年間的秀才,他年輕時寓居在襄州,也就是今天襄樊的姑母家中。
  • 唐詩閒讀:「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崔郊是面也見了,詩也寫了,雖然仍然不能釋懷,但終也無計可施,只能終日怏怏不樂。誰料到有一個嫉妒崔郊的人打聽到這件事之後,私下裡向於頔原封不動地告了密。於頔讀完這首詩之後,下令召見崔郊,左右都不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了,崔郊這個時候憂悔不已,但已經無處可逃了,只能硬著頭皮去見於頔。等到於頔見到崔郊,上前握住手說:「『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 從此蕭郎是路人,蕭郎是誰?
    「蕭郎」是誰,又是怎樣成為詩詞中的常客?原來,這背後還有幾則動人的故事。文/宋寶藍1據《列仙傳》記載:秦穆公時,有一個善於吹簫的年輕人蕭史,每當他吹簫時,能感得白孔雀飛落在他的庭院。秦穆公的女兒弄玉非常愛慕他,於是秦穆公就將女兒嫁給他。蕭史和弄玉結成夫妻。
  • 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藏在詩句裡的故事
    《贈婢》【唐】崔郊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現代經常流行的句式「一入××深似海,從此××是路人」,其起源便是這首悽婉動人的古詩。這首詩背後的故事是這樣的:元和年間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麗,與崔效互相愛戀,後卻被賣給顯貴於頔。崔郊念念不忘,思慕無已。一次寒食,婢女偶爾外出與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贈婢》。後來於頔讀到此詩,便讓崔郊把婢女領去,傳為詩壇佳話。此詩中還提到了「綠珠」,綠珠也是西晉時期一個苦命的女子。她原是西晉富豪石崇的寵妾,傳說她「美而豔,善吹笛」。
  • 崔郊: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贈去婢唐:崔郊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正因如此,才造成了這一出愛情悲劇。詩人寫女主人公的美貌,並未採用直接描寫的手法。詩人甚至未用一詞言女子沉魚落雁之姿。詩經有言描繪女子貌美: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背後的愛情傳奇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這首詩寫的是唐朝詩人崔郊纏綿悱惻的愛情經歷。當時正值唐憲宗在位的元和年間,大唐詩壇的圈子中,才子眾多,還是秀才的崔郊,還沒有進入圈子的資格。姑姑見崔郊還算文採不錯,讀書也頗為努力,便收留了他,若是崔郊以後考取了功名,自己也是要跟著沾光的。這之後崔郊就一直住在姑姑家裡,過上了不再為了一日三餐而發愁的日子,按理說接下來不該是日夜發奮讀書的節奏嗎?可劇情如果是這樣的話,崔郊的人生可能就不會有後面的精彩故事了。
  • 一入侯門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崔郊:這首詩讓我重獲愛情
    「一入侯門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還以為又是一出老掉牙的悲劇愛情。難得的是,兜兜轉轉之後,兩個人還能夠回到最初。驀然回首:愛情依然,愛人亦然。唐代元和年間,一位名叫崔郊的秀才來到湖北襄陽的姑母家裡。愛情縱然美好甜蜜,崔郊也不得不暫時舍下摯愛,動身趕赴科考。這一去,崔郊和婢女都落入了命運設下的圈套。崔郊遲遲不能回來兌現承諾,婢女的人生更是由不得自己做主。姑母家裡因難以維持生計,便做主將婢女賣給了襄州司空於頔。崔郊再次來到姑母家,婢女早已不再原地等候。
  • 「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分手神句最開始竟是追女生的?
    蕭郎陌路,出自唐朝崔郊的《贈去婢》,「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有共同愛好的總是容易走到一起去,崔郊除了熱愛中國古詩詞,也是個沒事愛玩點吉他、鋼琴的藝術青年,而這個婢女恰好就很懂音樂,這兩個人一遇見,不說是伯牙遇見了鍾子期,那也是周杰倫遇上了方文山啊!
  • 從此蕭郎是路人:蕭郎不姓蕭,而且不是人
    記得我讀研的時候,導師便經常教導我,說文學創作也要講究「傷其十指不如短其一指」,不要寫那麼多,而要寫精品。如今的網絡小說動輒幾百萬字,可有多少註定了只會是文字垃圾,毫無看點。崔郊傳世只有一首詩,並不妨礙他成為大牛級詩人。這首詩的名字叫《贈去婢》,內容估計不少人都會背誦: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 不在三百之《從此蕭郎是路人》
    侯門一入深如海, 從此蕭郎是路人。第一次讀到這首詩,我首先奇怪的是:這首詩不是唐朝秀才崔郊寫的嗎?那「蕭郎」又是誰?後來多讀了幾本書之後,才大致明白,原來很早之前,「蕭郎」就是「如意郎君」的代名詞了。關於這個蕭郎,有兩個出處。其一是漢代劉向《列仙傳》講的的故事:秦穆公的時候,有個叫蕭史的人,擅長吹簫。
  • 一入侯門深似海?醒醒,你可能背了個假詩!
    從此蕭郎是路人的上一句是什麼?也許很多人都會回答:一入侯門深似海。實際上,這個答案是錯誤的。那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從此蕭郎是路人」的上一句到底是什麼。該詩第二句的意思是旅途如像天一樣變換莫測,官場又像海一般深不可觸。後來也出現在宋代高僧釋普濟的《五燈會元·卷六·泐潭匡悟禪師》中:「問:『幽關未度,信息不通時如何?』師曰:『客路如天遠,侯門似海深。』」元代白樸《牆頭馬上》二折:「你道方徑直如線,我道侯門深似海。」明代高則誠《琵琶記.拐兒紿誤》:「侯門深似海,不許外人敲。」也都是化用了該詩。
  • 9句唐詩經典名句,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句句經典
    「生」、「入」兩個擬人化的動詞用得很確切,給詩中的景色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情趣。原詩: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李白《淥水曲》)常言道第一個將花比女子是天才,第二個是蠢才,但也未必盡然。關鍵在於比也要比出特色。
  • 你只知道「侯門一入深似海」,卻不知更讓人心酸的下一句,都是淚
    但也有一種愛情,叫「侯門一入深似海」,很多人只聽過這一句,卻不知道更讓人心寒的下一句——從此蕭郎是路人,這句詩出自唐代秀才崔郊的《贈去婢》一詩。《贈去婢》崔郊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崔郊,是唐代的一個秀才,所作不多,僅有這首詩錄選了《全唐詩》。
  • 「從此蕭郎是路人」,此詩背後竟有那麼大氣磅礴的男人!
    可誰想到天有不測風雲,姑姑家也窮得沒餘糧了,沒辦法只能把婢女給賣了,買主正是刺史大老爺於頔,當時於崸一看這丫頭長得這麼美,也很大方,一甩書,「給錢四十萬」 ,嗬!於頔買回了這個婢女,如獲至寶,越看越愛,「寵盼彌深」。這邊呢?崔郊知道消息的時候已經遲了,他怎麼可能按捺得住心中熊熊烈火一樣的相思呢?於是,他就來到了於府的周圍,每天在那裡苦等,希望奇蹟出現。
  • 崔郊本是窮酸秀才,憑一首詩得到美女與錢財,詩中一句話人人皆知
    才子們能夠流傳下來的孤篇,不少是技壓群雄,最有名的當屬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聞一多曾評論這首詩,說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今天咱們來讀一讀孤篇詩人崔郊的佳作《贈婢》: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 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 崔郊一生唯一流傳詩作,贈給愛人,後兩句成為人們傳頌的經典!
    唐朝元和年間有個秀才叫做崔郊,他這一生流傳到後世的就一首詩,卻成了耳熟能詳的經典,這首詩叫做《贈婢》,又名《贈去婢》。對於這個詩題,你可能不太熟悉,但要說到那句「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的話,估計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吧。
  • 十首愛情詩:愛而不得,情深不壽
    古詩詞裡有很多令人嘆惋的悲劇愛情,也許是「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或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也可能是「東風惡,歡情薄」,亦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 !隱娘說:這是一首悼亡詩,蘇軾在某一天的晚上忽然夢到髮妻王弗,不禁黯然神傷。此時距離王弗去世已經十年了,可蘇軾卻一直沒有忘懷,可見其用情之深。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於「情深不壽」了吧!《節婦吟》唐·張籍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 有一種詩,叫「情詩」!古人連「分手」,都寫得這麼美!
    在浩瀚的詩海裡,描寫感情的「情詩」佔據著很大的篇幅,也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一種類別叫「分手詩」,寫得非常唯美,今天讀之,亦感慨頗深。對於文辭的造詣,古人是超越今人很多的。無論是境界、情感,還是詞句、美感,古人都十分考究,由此也為我們留下了道不盡的「詩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