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只靠一首詩而留名千古的詩人不少,比如那位寫下「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事實上,張若虛還有別的詩,但基本上不被人提起),再比如寫下「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王翰。
當然,說他們靠一首詩歌留名史冊,並不是說他一輩子只寫過一首詩,而是某一首作品直接將他們的段位拉高許多,以至於別的作品要麼不為人知,要麼顯得平淡無奇。
崔郊也是這樣一位詩人。《全唐詩》就收錄了崔郊一首詩歌,可正是這一首詩,讓他千古流名。
只從名揚千古這點來說,詩人的核心競爭力絕對不是數量。低水平的重複一萬次,也不如高水平突破一次。記得我讀研的時候,導師便經常教導我,說文學創作也要講究「傷其十指不如短其一指」,不要寫那麼多,而要寫精品。如今的網絡小說動輒幾百萬字,可有多少註定了只會是文字垃圾,毫無看點。
崔郊傳世只有一首詩,並不妨礙他成為大牛級詩人。這首詩的名字叫《贈去婢》,內容估計不少人都會背誦: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簡單翻譯成白話文:
公子王孫競相爭逐在後面,搞得塵土都飛起了,可是貌美的女子根本不看他們,只是兀自流淚,淚水溼透了羅巾。哎,一旦進入深幽如海的富貴人家,從此蕭郎便成為了陌路之人,只能在夢裡想想啦。
2
說這首詩,還有悽美的愛情故事呢。
原來,這崔郊是一個命苦的孩子,家裡本來條件還可以,可是爹死得早,家道中落,沒辦法,只好跑到姑姑家去,姑姑家有一婢女長得特別好看,兩人待的時間長了,彼此產生愛慕之情。但是沒想到,姑母或許是貪財,或許是不知真相,竟然把這個婢女賣給了當地的一個領導。奴婢嘛,在那個時候是可以買賣的。
崔郊聽說意中人被賣了,傷心得不得了,每天都去這校領導的門口轉悠,希望能碰上自己的戀人。但是領導幹部家教很嚴,那婢女很少出門,崔郊於是就一直等啊等,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寒食節的時候,婢女出門了,正好與門外苦苦相守的崔郊見面了。
情人相見,兩眼通紅。
相對無語,只有淚千行。
崔郊無比傷感,於是就寫下了上面那首《贈去婢》。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婢女帶著這首詩回去,沒想到竟然傳開了,成了爆款,就連那位領導大人讀到這首詩,也被崔郊和婢女的感情所感動。這位領導很善良,當時就看出問題所在,將婢女許配給崔郊,讓二人結為夫妻。於是詩借佳話,流傳更加廣泛。
崔郊和婢女是否過上幸福生活,崔郊是否又移情別戀,歷史沒有記載,我們也無從設想,二人也早已成為千年枯骨,只留下這一段愛情故事供後人傳唱了。
不過問題也來了,崔郊明明姓崔,在詩中為什麼號稱」蕭郎「呢?
3
其實,蕭郎可不是崔郊的詩歌裡出現過,翻閱古今詩詞,蕭郎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人之一。
比如白居易的詩歌裡就出現過蕭郎:
分明曲裡愁雲雨,似道蕭蕭郎不歸。
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也寫過蕭郎:
依稀似覺雙環動,潛被蕭郎卸玉釵。
宋朝的周密寫過蕭郎:
自是蕭郎飄蕩,錯教人恨楊花。
宋朝的範成大寫過蕭郎:
惜元楚客歌成雪,空有蕭郎眼似刀。
就連民國時候的蘇曼殊也寫過蕭郎:
可憐羅帶秋光薄,珍重蕭郎解玉鈿。
蕭郎到底是誰呢?竟然被人們這麼掛念。
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蕭郎指的絕對不是姓蕭的小夥。換句話說,蕭郎其實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符號,說的是姑娘的意中人,或者說情郎。只從這個稱呼看,蕭郎或許不富有,或許不夠高,但應該是帥帥的討人愛的那種人。
「蕭郎」這個詞為什麼會被當成「情郎」來用呢?
裡面有個故事。
說是早在秦穆公的時候,有個小夥善於吹簫,那水平能讓白孔雀當眾開屏。秦穆公有個女兒愛上了他,秦穆公於是把女兒嫁給了他。秦穆公覺得女婿不錯,甚至為小兩口建造了一座鳳臺,兩人就居住在鳳臺上,後來因為簫聲太好聽,引來了鳳凰,兩人隨著鳳凰一起飛走了。
這當然是個文人編造的故事,可這故事在讀書人中間一直被流傳,傳著傳著就成了一個符號。所以,這蕭郎其實不姓蕭,而是吹簫的。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真相其實並不重要,真相衍生出來的意義才重要。到最後,誰管你蕭郎姓什麼,誰管你蕭郎的故事是真是假,也沒人管蕭郎其實是吹簫的。大家已經認準,蕭郎是值得愛的男子,這就夠了。
所以,咱們以後在古詩文中看到「蕭郎」,此處多半有愛情。
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