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之書》:捕捉人類靈魂中的暗物質

2021-02-08 忘筌

點擊藍字,訂閱忘筌


《不安之書》:捕捉人類靈魂中的暗物質

 

育邦


 

佩索阿是我無法忘懷的作家,不管身在何處,我總是不自然的想到他。 佩索阿,這是一個詩人的名字。佩索阿,這是一個葡萄牙語的名字,聽起來音節和諧,有一種說不出的恬淡隱忍之感。似乎有一個形影相弔的詩人站在這名字背後。誰讀他,誰就會相信這一點。


如果我需要獨處,一個人的話,我一定會帶上他的書。他的書不僅僅是留下,而是存在,一種嵌入讀者生命的存在。從我個人的視角而言,佩索阿的《不安之書》是「帶上一本書去旅行」的最佳夥伴。


費爾南多·佩索阿不是一名在公眾視線中的偉大作家。短短47年,他就匆忙辭別人世,可他最重要的作品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才為葡萄牙和歐洲所發現。現在情形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即便他的作品和聲名僅在一少部分人中流傳,但誰也無法否認他作為一位核心作家在世界文學中佔據獨特的位置。人們把「傑出的經典作家」「歐洲現代主義的核心人物」「最能深化人們心靈的寫作者」等讚譽置於他的名下,都是恰如其分的。他的文學氣質——一種對感覺極度的感覺,一種對感受特別深入的意識,一種自我拆解的銳利智慧,一種用夢幻娛悅自己的非凡才具——震驚了那些注重內心、內省型的人們。




1888年,費爾南多·佩索阿生於葡萄牙裡斯本。5歲時,父親病逝,他遭受嚴重的精神打擊。1896年,隨母親和繼父(葡萄牙駐南非德班領事)來到南非,在那兒讀小學、中學和商業學校。他是一位羞澀而想像力豐富的少年,一位才華橫溢的大學生,在開普敦大學就讀時,他的英語散文獲得了維多利亞女王獎。他狂熱地喜歡上彌爾頓、愛倫·坡與惠特曼。1905年,17歲的佩索阿回到裡斯本,次年考取裡斯本大學文學院,攻讀哲學、拉丁語和外交課程,常去國立圖書館閱讀古希臘和德國哲學家的著作,並且繼續用英文閱讀和寫作。在以後的三十年間,他幾乎沒有離開裡斯本一步。從1908年開始,一直獨自一人生活,先後在數家進出口公司任「外聯人員」——主要是撰寫商業信函、充當翻譯等,這一工作保證了他的生活來源,又使他有時間從事創作。人們一直有一個誤解,認為佩索阿身前默默無聞,事實上,從1910年起,佩索阿就成為葡萄牙現代主義運動的活躍領袖,他發表當時人看來較為激進的詩學理論文章,如《從社會學角度看葡萄牙新詩》等。他和朋友們創辦了幾個雖然短命卻影響深遠的文學刊物——《流放》《葡萄牙未來主義》和《俄爾甫斯》。他的愛情很簡單,曾對公司裡一位十九歲的打字小姐奧菲莉亞一見鍾情,他為她寫過很多信,但結果卻無疾而終。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佩索阿已成為新一代青年詩人的精神導師。他把作品寫在筆記本上、信封的背面、活頁上、廣告與傳單上,以及謀生公司和頻繁光顧的咖啡館的信箋上、信封上、碎紙屑上,早期課本的空白處。1935年11月29日,因肝病嚴重惡化而送進醫院,當天在—張小紙片上寫下了最後一句話:「我不知道明天將會帶來什麼。」第二天逝世。


他是一位隱形的文學巨人,一位超拔性的偉大詩人。他對聲名不屑一顧,他說:「有時,我一想起那些名人,就會為他們的名聲感到悲哀。成名是一種庸俗。……成名無可彌補。就是像時間,沒有人能回頭或者反悔。」  

 

在他的書中,我們能夠發現這樣一位作者:「他身材高瘦,約三十歲。坐著的時候弓著背,站起來卻不那麼顯眼,衣著屬於不完全隨便的隨便。他蒼白而沒有特點的面孔有著一種受苦的表情,既不會引起別人的興趣,也不能透露受的是什麼苦。」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作為佩索阿的一個「分身」,他的生活也許正是這樣的:因為沒有地方可去,沒有事可做,沒有朋友可以探訪,又沒有興趣看書,他平時晚上都留在租住的房間裡,用寫作打發漫漫黑夜。


他耽於沉思、冥想、寫作,終生未娶,過著單調的生活,他的寫作更多地帶有孤獨、憂鬱、內省的氣質,而更令人驚奇的是,他創造了一種「異名」的獨特的書寫方式。據考證,在他短暫的寫作生涯中,至少用過72個異名,這些異名並非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筆名。他「創造」出了三位著名詩人:阿爾貝託·卡埃羅、阿爾瓦羅·德·坎波斯和裡卡爾多·雷耶斯。加上「佩索阿本人」,應該是四位詩人。他為這四位詩人編造身世,勾畫相貌特徵,為他們設計不同的思想風格,並以他們的名義寫詩、發表作品,以至於葡萄牙文學界以為這三位「著名詩人」與佩索阿一樣是確有其人。


卡埃羅中等身材,碧眼金髮,1889年生於裡斯本(比佩索阿小一歲),大部分時間都與姑媽住在鄉下,在死之前曾短暫返回過裡斯本。1915年死於肺結核。佩索阿聲稱,卡埃羅是他發現的一位大師,他們第一次相會於1914年3月8日。他是組詩《牧羊人》的作者,他本性天真,純粹清澈,是一個感覺主義者,是一位源頭性詩人。他不信神,不信形而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均是一種客觀存在。


另一位大師坎波斯生於葡萄牙最南邊的一個小鎮,個子較高,有猶太血統,是個雙性戀者。早年在蘇格蘭求學,後來成為海洋工程師,大部分時間環遊世界。中年後,他厭倦了花花世界,回到裡斯本定居。他相信感官,甚至嗑藥和吸食鴉片。著名的詩篇《菸草店》《向惠特曼致敬》《水手》等均出自坎波斯之手。坎波斯更接近佩索阿真實的內心世界和個人性格,或者說坎波斯代替了佩索阿完成了他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完成的一種詩人生活。


雷耶斯呢?1887年出生,比佩索阿大一歲,是現代社會的游離者,他熱愛古典文學,曾經教過拉丁文,主要是一名醫生。他是絕大多數愛情詩的所有者。在精神層面上,雷耶斯與坎波斯是一對截然相反的詩人。他們由於對抗而存在。雷耶斯是「文明的孩子」,是佩索阿精神疆域裡人類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現代實踐者。




佩索阿本人,佩索阿稱之為「半異名者」,是個菸鬼,常常站在窗前,做普通的夢或者白日夢。也許「佩索阿本人」的日常生活更接近於佩索阿所展示的真實人生。

佩索阿擁有這麼多的「異名」,他說過「我不知道有多少靈魂」。這個「佩索阿本人」也一樣成為「異名」體系中一員,與其他異名者沒有分別。


在佩索阿的「異名」體系中,卡埃羅、坎波斯、雷斯,加之「佩索阿本人」構成了一個光輝奪目的太陽系。奧克塔維奧·帕斯這樣評價道:「卡埃羅是一個太陽,坎波斯、雷耶斯和佩索阿本人都在圍繞著卡埃羅的軌道上旋轉。他們之中的每一個身上都充滿了否定和非現實的粒子。雷耶斯相信形式,坎波斯倚重感覺,佩索阿本人執迷於象徵,而卡埃羅什麼都不相信。他存在著。」佩索阿的「心靈分身術」使每一個異名者獲得了各自的現實身份和獨特的美學訴求,他們成為佩索阿文學理想的一條條支流,他們相互矛盾,相互融合,時而平行,時而交匯,創造了人類文學史上蔚為壯觀的詩人矩陣。佩索阿坦承:「在很大程度上,我與自己寫下的散文幾乎一致……我使自己成為書裡的角色,過著人們從書裡看到的生活。」


佩索阿以這種獨特的方式,從根本上擺脫了盤旋在抒情詩人頭上的自戀的圈套,進入所有詩人都羨慕的「無我」的狀態。他是「不動的旅行者」,他行走在裡斯本的街道上,如同行走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他是矛盾的多面體,隱匿在自我的迷宮,卻試圖洞悉世間的全部秘密。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甚至認為,佩索阿的幻想性的創作超過了博爾赫斯所有的作品。


《不安之書》是佩索阿代表性隨筆作品。最早由韓少功先生翻譯,節選了其中一部分,書名為《惶然錄》。1913年初,佩索阿動手寫《不安之書》,在給朋友的信中,他說:「……太多的意念飛快地在腦裡閃現,我只好隨身帶著筆記本,即使這樣,寫滿的紙頁那麼多,還是不免遺失,有時因為寫得太快,好些字不能辨認……」同年8月,佩索阿在《鷹》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完整獨立的隨筆《在隔離的森林裡》,明確註明「摘自撰寫中的《不安之書》」,署名費爾南多·佩索阿。幻想性的生活和思想得到充分的發揮,他處理這一創造性的作品似乎遊刃有餘,他對此作品也相當自信,他告訴他的朋友:「這是完全屬於我個人的風格,文章發表之後,朋友們就開玩笑地稱之為『隔離的風格』……」佩索阿是以一種內斂的方式默默地觀察這個世界,敏銳地拆分這個世界的人和事。


在最初的構想中,《不安之書》是一本有規模有系統的書,在他遺留的筆記中,我們找到他的寫作大綱。當然,寫作的進程一般都不會按計劃來發展。從1913年起,他一直在寫作此書直到去世,前後22年。超過一半的篇幅都在他辭世前六年間寫下的,可見其他的16年間,寫作並不順利。他抱怨道:「跟我的意願相反,我的心態強迫我為《不安之書》努力工作。可是寫出的全是片段,片段,片段。」他準備得越多,就越難以完成它。這部書的寫作沒有情節,也沒有計劃,最後界限也變得越發模糊。他在書中說:「我能完成並不是意志力在起作用,而是意志力在繳械投降。我動手去寫是因為沒有力量去思想,我寫完是因為沒有勇氣去放棄。這本書代表著我的怯懦。」


通過引言,讀者知曉:文森特·格德斯多年來一直被認為用作《不安之書》的虛構作者,直到後來被裡斯本的助理會計員貝爾南多·索阿雷斯所取代和合併。1928年,索阿雷斯被確定為最終作者,大概在同一年裡他搬到了佩索阿所在的道拉多雷斯大街。文森特是被解僱的嗎?或許並不是。作為一位短篇小說家,索阿雷斯獲得了《不安之書》的作者身份,他必須成為一位熱情高漲的日記作者。較為確切的推測是,文森特的早逝(佩索阿曾打算提前將《不安之書》出版),是投胎轉世于貝爾南多·索阿雷斯身上。佩索阿稱索阿雷斯為他的「半異名者」,因為他並沒有一個不同的個性而更像一個縮微版的佩索阿,他們名字的拼寫也非常接近。佩索阿與索阿雷斯有相同的癖好:喜歡身著黑大衣,頭戴禮帽,在裡斯本的大街上閒逛。在去世之前,佩索阿把幾百份手稿放在一個大信封裡,信封上貼著標籤,上面寫的是「不安之書」。 


若熱·薩拉馬戈評價佩索阿時說:「沒有任何葡萄牙當代作家追求佩索阿那種偉大。」不僅是葡萄牙,即便是全世界也沒有幾個作家有能力有膽識追求那種近乎絕對的偉大。薩拉馬戈所言的「那種偉大」是什麼呢?無疑是面對世界坦開胸襟,以大無畏的精神穿行在人世的荊棘中,是因對世界與人無私的愛才能產生的勇氣與承擔。《不安之書》正是如此,佩索阿用文字編織一個細密而巨大的網,以捕捉人類靈魂中的暗物質。

 

 



詩歌與花朵,虛構與生活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一鍵關注



相關焦點

  • 「暗物質」的候選粒子是什麼,網友:黑色的物質
    宇宙之大,從來不能阻止人類探索的腳步,人類的探索之眼已經看向了幾百萬光年之外。在美麗的夜空下,天上繁星眾多,然而黑色的空白區域是什麼呢,也許那是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裡面有我們不知道的物質。首次發現暗物質暗物質是那些不發光,不能用常規方法進行觀測,不與電磁力相互作用的物質。20世紀,美國天文學家薇拉.魯賓首次為暗物質的提供了最基礎的數據。
  • 宇宙中的神秘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大發現顛覆人類的認知
    暗物質幾乎佔宇宙重量的85%,這意味著它是我們所熟悉的組成恆星、行星、人類和其他一切的「普通物質」的6倍。但是沒有人確切知道暗物質是什麼。這種神秘的存在是不發光的,它是極其困難的研究。學者們只能通過暗物質對天體的引力作用來揭示其存在。
  • 精選節目|不安之書
    「我的輕蔑蜷縮在火車站的長凳上,裹著沮喪這件披風,在打瞌睡……」「在煩悶中,我們預料會更加煩悶;在遺憾中,我在明天會為今天感到遺憾——一種無邊的混亂,沒有意義,沒有真理,只是無邊的混亂……」有時,讀著他的文字,會感到憂傷而又幸福。就像佩索阿自己所認為的那樣,他所寫下的東西,能夠為每一個受過傷或悲慘的靈魂提供喘息之機。
  • 最小暗物質團塊科學家發現,暗物質真的存在嗎?或許事實並非如此
    另外星系之間的引力,完全無法拉住恆星、行星的離心力,但是星系依然存在,並且我們人類就在銀河系中存在。現在的科學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產生於一次大爆炸,之後萬事萬物開始在漫長的歲月裡演化,從而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那麼大爆炸理論就存在一個缺陷,因為爆炸應該是前面加速膨脹,後面宇宙就會減緩膨脹的速度,可是事實不是如此。
  • 暗物質什麼樣?地殼巖石告訴你
    暗物質之謎的答案也許正被我們踩在腳下。低溫暗物質搜尋計劃是用來追蹤暗物質粒子效果最佳的項目之一。但據最新研究報告稱,最佳暗物質探測器也許正是地球自身。(圖片: SuperCDMS/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暗物質是宇宙中我們假設存在的一種組成物質,它被用來解釋恆星和星系出現的許多奇怪行為。
  • 暗物質是什麼?天文學家是如何發現它的?
    暗物質、暗能量是當前天文學研究中的難題,難就難在雖然科學家隱約的知道它們的存在,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探測到它,所以還無法真正的研究它們,只能是根據觀測結果間接地研究它們,猜測組成它們的粒子究竟是什麼?
  • 關於暗物質的十一大未解之謎
    那之後,研究人員證實了這種神秘物質在整個宇宙中都有,而且其質量是構成恆星和人等普通事物的一般物質的六倍。 儘管整個宇宙中都充滿了暗物質,但科學家們仍有許多不清楚之處。這是有關暗物質的十一大未解之謎。什麼是暗物質?
  • 一張「嬰兒宇宙」的照片揭示了宇宙中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精確數量
    對風車星系的觀察表明,看不見的物質支撐著它們的恆星,而一種排斥性的能量將星系分開。為了了解更多信息,貝內特和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團隊花了一年的時間收集來自天空中各個方向的微波——這些光線很久以前就離開了它們的星球,當時宇宙只有38萬年的歷史。通過拍攝這張年輕宇宙的照片,WMAP團隊可以確定它的年齡和形狀,並準確地確定它包含了多少所謂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 ...暗物質研究新突破!天文學家首獲宇宙全尺度暗暈內部結構高清圖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 供圖)  備受關注的暗物質研究最新獲得一項重要理論突破——天文學家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宇宙中從最小的類似地球質量大小到具有最大質量的超級星系團(跨越20個數量級)的暗物質暈(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 暗物質究竟是什麼?來知德古河圖的無限宇宙模型給您圓滿的答案!
    河圖宇宙模型和暗物質現代科學明明知道暗物質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由於暗物質粒子的顆粒太小,人類現有的觀測手段不能夠直接捕捉到它,好像它們躲在了暗處,我們就是找不到它們,於是就把它們稱為暗物質,不是因為顏色暗才稱為暗物質。
  • 哈勃望遠鏡最新發現:暗物質遠比我們所想要稠密,揭示著新物理
    暗物質,雖然還沒被人們所捕捉,更沒被任何人「親眼」所視!但不少科學家已經,很自信,認為自己已經大概了解了,甚至以盲人摸象的法子,去繪製出它「真實」的容貌!可這樣的自信,今天被無情地打臉了!據來自哈勃望遠鏡的最新觀測數據,它發現了,在星系中,暗物質的濃度似乎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加稠密,而且足足高出了至少一個數量級。千萬別小看這一個濃度差,這就表明了,科學界普遍認可的理論與模型,存在著不小的偏差,甚至推翻了我們之前很多重要的推論與觀點。這或者,也說明了,暗物質,還存在目前我們還沒理解的重大物質特性。
  • 德國科學家公布首張宇宙全景「X光片」,記錄黑洞及暗物質
    圖像使用擴展倫琴調查成像望遠鏡陣列(eROSITA)拍攝,記錄了100多萬個在X射線光譜中發光的物體,包括壯觀的黑洞、白矮星和中子星等,天體圖像是過去60年中已知X射線源數量的兩倍。eROSITA拍攝的圖像。
  • 新九葉之友|金心藝《不安之書》選譯
    1996年韓少功翻譯了佩索阿的《惶然錄》,深受歡迎,從此佩索阿真正進入了中國讀者的視野,後來又出版了全譯本《不安之書》,但不管前者還是後者均自英文轉譯。現在,兩位精通葡萄牙語的年青譯者金心藝和周淼從葡語直接翻譯了《不安之書》,即將出版。她們的翻譯最大限度地忠實於原文,將保證這是一本最接近詩人「不安之心」的《不安之書》。新九葉非常榮幸獲授權,與讀者提前分享金心藝翻譯的選篇。
  • 神秘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我們經常在一些科幻電影中提到暗物質和暗能量這兩個名詞。在電影中它們擁有強大的能量,能操縱一切,或是能在瞬間毀滅一個星球。那麼在現實中,暗物質和暗能量真的存在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暗物質和暗能量。在宇宙中,我們常見的都是可以發光的恆星,星雲等我們所能看到的物質。
  • 暗物質第2季完結,儘快保存
    如今,重新拾起這套書,將其改編成電視劇,無疑花的錢會少很多,風險也小得多。 在《黑暗物質三部曲》中亞當和夏娃化身為兩個生活在不同世界的少年威爾(《魔法神刀》中才會出現)和少女萊拉,而上帝和天使、天堂和地獄也在書中有詳盡的描寫,只不過與《聖經》中描述的完全不同。
  • 大膽推測:宇宙空間並非完全真空,而是充滿著暗物質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我們能夠肉眼或者人類能夠觀測到的地球、月球、太陽等實體星球僅佔宇宙質量的4%,另外96%的質量,目前人類沒有準確觀測到,那麼如此龐大的質量,到底他們會在哪裡呢?或許有一種推斷比較合情合理,包括我們地球月球和太陽在內,我們都懸浮在某種透明的物質中,我們可以自由地穿行在這些物質中,就像鳥兒、飛機在空氣中自由飛行一樣,空氣就是我們看不見的暗物質,但它確實客觀存在,並且不影響我們的通行。
  • 解密宇宙人類的未解之謎《海奧華預言》:人類的靈魂是永存宇宙的
    米歇爾的疑惑很快被Thao通過心電感應捕捉到,Thao給米歇爾講,海奧華星球沒有男人和女人的差別,所有人都是雌雄同體的。Thao同時講到,在這個宇宙中,宇宙文明分為9個等級,海奧華星球是第九等級,高度心靈淨化的文明,身體同時具備男人和女人的生理構造,可以自我懷孕生子,只不過一般沒有人這麼幹。
  • 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宇宙暗物質,科學家們放大了宇宙暗物質團塊結構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超級計算機,將虛擬宇宙中的暗物質團塊放大了。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論文揭示了,暗物質其實是活躍的,它們無處不在,它們不僅在每一個星繫結構中,而且它們還會散布放射線。
  • 暗物質——藏在收音機裡的秘密
    簡述:研究人員正致力尋找暗物質波。科研人員正在測試一種原型「無線電」,它可以讓他們收到神秘暗物質粒子發出的波頻。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被認為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物質的五倍。根據相關研究理論,每秒會有數十億個暗物質粒子掠過地球。
  • 葉羅麗:金王子或將成為毀滅仙境的關鍵人物,御王掌控暗物質力量
    ,大家都以為時希的法術已經到達了仙境實力的天花板,但是御王的出現似乎又改變了這一認知,暗物質是一個十分神秘的粒子,擁有著十分強大的神秘力量。而御王黎灰則是擁有全宇宙百分之九十五的暗物質粒子的力量,在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物質之中,僅僅佔了宇宙中的百分之五而已,可想而知未經研究過的暗物質粒子威力是如何強大。在天體粒子和高能粒子物理之中,暗物質就像是宇宙中縱橫交錯編織了一張巨大而看不見的網,被認為是促成星系等產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