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獻給不斷逝去的今天,正被遺忘的昨天和紛至沓來的明天。
「遠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鏡高懸草原映照千年歲月/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隻身打馬過草原。」我們也是如此在人生這片草原上策馬獨行,在廣袤的天地之間,在無窮久遠的過去和更加無窮久遠的未來之間,證明著自己的存在。這個世界的節奏正變得越來越快,似乎每時每刻都有無窮無盡的ddl驅趕著我們不斷向前、向前。佛系和喪似乎也已經從熱詞變成了原罪。在這樣高歌猛進的時代,你是否還願意縮在溫暖的角落,捧一杯茶或是咖啡,靜靜宣洩自己的疲憊與頹喪?在這樣屢生變局的時代,你是否還捨得躺在暖暖的陽光裡,像一隻貓一樣,放任自己偶爾的懶散與迷惘?時代的大勢浩浩湯湯,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在時代的裹挾下不斷前進的我們,心中的不安與失望又該如何釋放?
或許聽完這期節目,你會有自己的答案。生命就是荒謬,意義就是虛無。於荒謬中誕生信仰,在虛無中點亮希望。用聲音傳承文化,用藝術點亮生活。
這本書是對默默無聞、失敗和頹喪的讚美詩,充斥著虛無主義色彩但又不失對生活的熱愛。其作者費爾南多·佩索阿是如此的驚才絕豔,以至於被許多人稱為葡萄牙最偉大的現代詩人。他那柔和、晦澀而頹喪的散文詩以細膩的筆觸與我們內心深處的憂傷產生共鳴,從而輕輕地撫慰我們心中不自知的傷痕。
「我的輕蔑蜷縮在火車站的長凳上,裹著沮喪這件披風,在打瞌睡……」「在煩悶中,我們預料會更加煩悶;在遺憾中,我在明天會為今天感到遺憾——一種無邊的混亂,沒有意義,沒有真理,只是無邊的混亂……」有時,讀著他的文字,會感到憂傷而又幸福。就像佩索阿自己所認為的那樣,他所寫下的東西,能夠為每一個受過傷或悲慘的靈魂提供喘息之機。我們直面著這種失去意義、自我厭棄的感覺,感受著自己的無力與渺小,在無意義的壓迫下拼命掙扎,也許會有哭泣的衝動。也許看透了生活的荒謬,才會有不斷前行的勇氣。就像《不安之書》中所寫的那樣「我渴望時光為我駐留,我想毫無保留地成為我自己。」
無意義感會在快節奏的生活走向無序時滋生。或許是被繁重的事務所壓迫,終日在deadline的淫威下疲於奔命;或許是在每一天準時響起的施工聲中在猝死的邊緣掙扎;抑或是獎學金年年陪跑、表白失敗、保研失敗,看著自己距離想要成為的樣子越來越遠,距離自己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這一切都會使無意義感逐漸將你的信念侵蝕。
有時,我們會突然感到疲憊,想要放下這一切,拋開可笑的執著,追尋真正的自由。有時,我們會突然想要哭泣,為我們無意義的堅持和重重重壓下的自己。放棄太容易了,堅持有時也太艱難了。當現實無情地擊碎我們對於未來的種種規劃的時候,當連我們都認為自己的付出毫無意義的時候,當生活把我們的自我擠壓得抬不起頭的時候,我們也許會忽然想到,放棄就可以自由。放棄理想,就不再懼怕現實;放棄付出,就不必擔心毫無回報;放棄自我,就不會再有所有的不安與掙扎。我們也許會想要去做一隻被本能驅使的貓,「哪裡有陽光就去哪裡,沒有陽光就找個暖和的去處待著」。
我曾經問過自己,當我們發現生活是一堵牆,我們還能否有反抗牆的願望?我們還能否把巨石推向山頂,握緊刺向風車的長矛?前方等待我們的究竟是什麼?我們每個人都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踽獨行,獨自面對著無法分享的無奈、失落甚至絕望。連路邊的骸骨都會被我們當作隔代的知音。杜甫說:「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可這註定孤獨的道路盡頭,等待我們的又究竟是什麼呢?楊絳先生說,過度思考人生,過度規劃未來,是病,得治。可是,這就是我們自己啊!時不時迷茫頹喪的我們,一直心存對光明的嚮往,對未來充滿憧憬,努力追逐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求著意義,希望可以指導我們繼續這忙碌的生活。
生活究竟是什麼?如果生活真的只是荒謬,我們又該怎樣去生活?佩索阿在《不安之書》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讓我們從石板上擦去每一天的一切,讓我們以新狀態迎接嶄新的清晨,永遠處在純潔情感的重現狀態——如果我們總要成為不完美的我們,或擁有不完美的東西,那麼這一點,也只有這一點值得我們去實現或擁有。
這樣的破曉是世界上第一個破曉。這樣的粉白開始發黃,變成暖白色,顏色如此淡,在建築物西面的部分上,猶如眼睛的窗玻璃凝視著漸漸變亮的天空。這樣的時刻,這樣的光亮,這樣的我,從未有過。明天的一切都將不一樣,我將用新生的雙眼看世界,我將看到全新的景觀。
高大挺拔的城市啊!高大的樓宇拔地而起,直衝雲霄,樓房鱗次櫛比,日光灑在上面,光影斑駁——你就是今天,你就是我,因為我看見了你。你就是你明天不會成為的人。我愛你,就像倚靠著甲板的欄杆看兩條船擦肩而過,面對著它們的離去,有一種莫名的渴望與惆悵。
是這樣的。每一天其實都是一次重生,即使生活賦予我們再多的無意義,我們也要記得欣賞每一天新的日出,把握每一天新的自己。哪怕我們現在所面臨的一切不盡人意;哪怕我們剛剛遭受了一次重大的打擊;哪怕我們正站在滿是裂痕的信仰之碑前,懷疑自己的信仰是否值得堅持;都請勇敢地走下去。正如莎拉·貝克維爾在《存在主義咖啡館》中所闡釋的那樣,我們在不斷做出選擇,而在這一次次的選擇中,我們也重新定義著自己。
《不安之書》是對我們自己的質問,我們究竟是誰?為了什麼而生活?又將如何進行我們的生活?其實,這本書並不能告訴我們如何處理心中的不安與迷惘,它只是讓你慢下來思考自己的生活,去走一條自己最想要走的路。畢竟,「我們中間有誰在回頭看那條沒有退路的路時,能說自己走了一條正確的路呢?」生活總會有時泥沙俱下,但我們總歸會有自己想要的明天。
從某種程度上說,閱讀《不安之書》就好像是在觀察我們靈魂的切片。我們能夠在裡面觀察到一個普通個體內心的無奈與掙扎、倔強與頑強。佩索阿在書中寫道:「任何高尚心靈都渴望過各種各樣的生活——經歷一切事情,到過一切地方,擁有一切感受。」然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的生命在每一個當下都被好好珍惜。哪怕生活本就是荒謬,哪怕意義都歸於虛無。可正在流逝的每一瞬間,都真實地存在著。我們在這個高歌猛進的時代裡,隨著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努力地奔走著,為了心中的嚮往不懈地奮鬥著。在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同時,也請給自己多留一些「不安」的空間,多與自己的靈魂進行交流。我盼望過雲的生活,如此自由,如此純粹。我盼望過雪的生活,縱心皓然,何慮何營?我渴望時光為我駐留,我想毫無保留地成為我自己。希望我們在疲憊時能夠記起:人應該為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別的什麼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