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です。「
如果你對日本文化感興趣,或者因為各種原因曾與日本人,尤其是櫻花妹這個群體(劃重點)接觸過,一定很熟悉這句話了。櫻花妹的日常「不安です」甚至已經被國內網友天天調侃而成為一個梗了。
尤其最近疫情當前,日本人的不安情緒也是愈演愈烈。雖然日本政府仍然不斷出現一些看似信心十足的奇怪操作讓外界摸不著頭腦。但其實很多日本民眾已經開始不安了,甚至#不安倍增#:
——「東京奧運會還能如期召開嗎,不安です!」
——「本社畜惜命不想去公司上班,會被開除嗎?不安です!」
——「學校通知繼續上課,害怕感染病毒,不安です」
——「咋突然開始搶廁紙了呢!不安です!」
天天說他們祖傳不安,那麼,到底什麼是「不安です」?
「不安(ふあん)」,其實與我們所理解的中文意思基本相同,就是指人心情上的不安、擔心和焦慮,比如對工作和生活的不安,或者是對陌生環境以及未來發展的不安……
人生在世,不論何時何地,肯定都會遇到一些讓自己陷入不安這種狀態的事情。這本來也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表現,誰還沒有抑鬱焦慮的時刻咋的?
其實「安」或「不安」都是個人自由。但是,比起我們,日本人陷入不安的情緒似乎也太容易了,讓人不由覺得:他們是不是做什麼都會不安?
別問,問就是不安
「不安」這門學問,被「心思細膩」的日本人練到了第九重,其運用熟練程度與舉一反三的隨機應變可以被稱作絕對的王者。
在特殊時期,他們「不安倍增」,而在日常狀態,他們其實也是花式不安,下面讓我們來一起欣賞一下:(以下截圖均來源於推特)
「利用說明」 沒有日語?對不起,我感到不安並給你一個差評
「和朋友開壽喜燒party,結果壽喜燒以外的食材買多了,不知道來不來得及做呢,啊好不安。」(多的我可以幫你吃掉)
「因為早上的地震感到各種不安。」(這個倒是正常)
「愛豆太可愛了真的好不安!!」
以上的「不安」案例好在都還能被看做是一些個人化的情緒表達,並沒有影響到他人。然而我們可以發現,有不少中國網民曾被日本人的「不安」所坑,追星族和各種二次元宅便是其中的高發人群。
由於演唱會求票或者二手周邊交易等切實需要,追星族和二次元宅們難免會在日拍、推特、票通等各種社交網絡平臺上與櫻花妹們進行大量的接觸與溝通。每到此時,都會真真切切地遭受到文化差異的衝擊,並且產生無數個「差評警告」受害者,導致大家看到「不安」兩個字都快PTSD了。
救命,看到「不安desu」的我本人才是更加不安好嗎
此前就有不少受害者就「櫻花妹的日常不安」分在網上享了自己的「遭遇」。比如:(以下截圖均來源於新浪微博)
「你怎麼發完貨就沒回復我了,不安,即使貨沒問題也差評。「
「你怎麼買了我首頁所有的東西,太令人不安了吧,差評。」(雖然不安還是要賣給你哦)
「一切都沒問題但我就是感到不安了。」
「對不起,你的收件人名字像個假名,我很不安,差評。」
我們只想買賣東西而已,你們到底要鬧哪樣?
你知道嗎,每一分鐘就有180個「不安」事件發生,就有100個「不安」受害者受到心靈傷害(該數據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那麼話又說到我們一開始的問題,日本人這麼容易「不安」,到底緣由何在?
其實針對這個問題已經有各種各樣展開的研究,具體的說法也有很多。但是它仍然是一個難以破解的世界難題,因為——原因真的太複雜了,甚至他們自己已經認為「我們的不安感世界第一」是一種不用說明的常識了。
但是我們還是秉承著答疑解惑的本心,客觀地來分析下(可能的)問題所在:
這其中,必須先提到的一點原因是日本人極易受悲觀情緒影響,不喜歡風險的同時偏偏又腦洞過大。
大部分日本人似乎都是天生的悲觀主義者。雖然在缺乏安全感這件事上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但這件事上他們如果稱老二,沒人敢做第一。
日本人的悲觀情緒與許多事物都息息相關,像是多地震、多颱風的自然環境;嚴重老齡化的社會環境;以及無法忽略的經濟停滯, 尤其是19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之後,「平成大蕭條」所帶來的影響到今天其實仍然存在。
而不論是什麼原因所引起,「悲觀」這個事實確實還是很明顯的。
許多我們熟悉的日本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都渲染著悲觀絕望的情緒
魯斯·本尼迪克特的名作《菊與刀》就曾描述過日本國民性格的雙重性——他們即擁有敏感的內心,又時常能夠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這種內心深處的隱忍和矛盾常常將痛苦和傷害引向自身,產生悲觀與絕望的情緒,而這種悲觀主義就會導致他們極易陷入自我責備的情緒之中,將事情代入不好的方向。偏偏,他們腦洞還很大,善於聯想,一件事情可能會聯想到108種不同的可怕原因及後果。
與之矛盾的是,他們通常又懼怕這些風險,喜歡穩妥。在各種場景之下,他們都會儘可能地規避風險,因此也更容易產生「不安」的感覺。
除了這個深層的原因之外,日本人頻頻「不安」最明顯的原因還有他們很怕給人添麻煩,過於講究禮儀和規矩,十分的小心謹慎。
日本是一個很有禮儀感的國家,「不給別人添麻煩」這一共性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當我們去遊玩的時候,會感受到他們超強的服務精神。然而,如果把這種超強禮儀感放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時常就會「走歪」,朝過於誇張的情況所演變。
比如,他們習慣於將自己局限在各種「禮儀束縛」之中,這種現象已經體現在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類似於不能當著別人的面吃藥,電車上不能打電話,公共場合慎化妝等等。日本人特別害怕給人添麻煩,也不喜歡別人給自己添麻煩,一旦真的遇上這種時刻,就會感到強烈的不安。
就拿出現「不安です」高發區的社交網絡平臺舉例,在Twitter上就有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禮儀」要遵守,類似於:
「默默關注不告知對方也是一種失禮。」
「沒有關注就在對方推文下面回復會讓人覺得不禮貌。」
「未經允許轉發推文有時也是不可取的。」
……
emm,我退出社交平臺好了啦
其實並不是說諸如此類的禮節問題都是負面的,但是過度的禮儀約束確實容易滋生「不安」情緒,而往往一個人的「不安」通常會由點向面擴散,製造出更多「受害者」。
如果說上面兩點都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希望能夠解釋出他們「不安」的出發點,那還有一點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那就是日本整體的社會氛圍。
一想到日本,我們腦海中會出現什麼聯想詞?除了和旅遊及文化相關的「美食」、「動漫」、「J-pop」等等,應該還會閃現出「壓抑」、「低欲望社會」等一系列在各類報導上讀到過的關於他們社會氛圍的描述詞。
雖然事無絕對,但在這樣整體大環境的影響之下,確實很多人為了合群,會刻意去揣摩對方的心思,努力融入環境,做一個不破壞「協調感」的人。
那麼那你一旦打破規矩會怎樣呢?
——可能真的會被孤立排擠。
所以說,日本人最擅長的一項技能怕不就是「解讀空氣」了,這個詞的中文意思其實就是「察言觀色」。在去年夏天的日劇《凪的新生活》中,女主人公大島凪在一開始就把自己描述成一個「看得見空氣的人」,在職場中看得見空氣什麼時候尷尬,什麼時候凝固,又是什麼時候緩和。
圖源:《風平浪靜的閒暇》
她努力地想要融入職場環境,所以逼迫自己學會了這項技能。每個人都怕自己成為那個破壞「空氣」的人,被當成「異端」。但實際上,正如劇裡揭示的那樣,過度的在意別人的感受也會讓人失去自我。
社會氛圍從無到有,本身是由一個又一個的組成個體所帶動的,一旦形成卻又能影響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這個社會過於講究協調統一感,或許在自己並沒有這方面的個人情緒的情況下,也容易受整體氛圍所感染,而當出現不協調感時便又會感到不安。
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有時候,可能他們並沒有帶著那麼強烈的情緒,只是養成了「不安」的習慣……
不管怎麼說,不安真的會傳染。過度不安真的不可取,不可取(語重心長)。
畢竟,看完這篇文章我已經快要不認識「不安」兩個字了。
如果想看更多腦洞問題,可以回復這些關鍵詞:
害 | 撒貝寧 | 三觀怪 | 克蘇魯 | 粵語 | 郭老師 沙雕 | 飯圈 | 哭窮 | 嗑CP | 美顏相機 | 吃瓜死亡擱淺 | 戀愛腦 | 社畜 | 祖安人 | 那個| 括號偶像失聲 | 夏日情結 | 來都來了 | 獨居 | 高級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