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詡只有一根棍子的史達林,如何避免日本配合德國進攻蘇聯?

2021-01-10 歷史皇太后

1941年對於蘇聯可不是什麼好年份,工業搬遷還沒結束,新式武器還沒來得及快速,那邊德國就出動大軍攻進來了。6月22日原本是蘇聯的休息日,結果卻成了災難日,往後的壞消息也是一個接一個,不僅蘇軍在全線潰敗,還損失了許多的土地,連帶著蘇聯的國力也極速下降。可以說,蘇聯是在戰爭開始不到兩個月內就急轉直下,幾乎是背水一戰的程度了。

也恰恰是這個時候,蘇聯發現自己不光面前有可惡的德國人和那些為虎作倀的德國僕從國,蘇聯在遠東方向也有一個虎視眈眈的敵人——日本。日本和蘇聯的矛盾可是不小,這矛盾都能追溯到沙皇俄國時期,蘇聯建立前的俄國內戰中,日本也是派了幹涉軍來的,雙方的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的。日本國內有所謂的"北進派",主張就是要北上進攻蘇聯,一群人挖空心思想要進攻蘇聯,誰也不知道這群傢伙現在會不會進攻蘇聯。

來自日本的威脅

在蘇德戰爭爆發前,雙方還在張鼓峰和諾門罕爆發過兩次衝突,日本方面那是連敗兩陣。尤其是在諾門罕戰役裡,號稱是日本陸軍的"皇軍之花"的關東軍算是求錘得錘,不僅精銳的第23師團被蘇聯的鋼鐵洪流碾成了渣,還被俘虜了一票軍官過去,日本關東軍也是顏面大失。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戰役裡最開心的莫過於是日本海軍,在聽聞關東軍打了敗仗之後,日本海軍還關上門開了個酒會以示慶祝。

但不管怎麼說,這事情雖然讓日本的野心受挫,但是在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又開始蠢蠢欲動,還在7月份搞出一個關東軍特別演習,對著駐守遠東的蘇軍張牙舞爪,好像隨時都會打過來。這對於蘇聯領導人史達林來說,可不是什麼好消息,他曾惱怒地對自己的將軍們說:"我手上只有一根棍子,但現在卻來了兩隻狼。"這句話體現了史達林當時到底有多焦慮,因為如果日本也夾擊蘇聯,那蘇聯就真的危險了。

對於史達林而言,當務之急還是想出個辦法,如何把隔壁的日本人嚇住,讓日本人不會和德國一起來進攻蘇聯。但要做到這一點,顯然不是很容易的,日本人最喜歡搞下克上,一個不小心,鬼知道那群昭和參謀們想要幹點什麼?如果蘇聯要嚇住這些日本人,那就得讓遠東保持有足夠規模的兵力,否則恐怕很難嚇住日本人。

可這恰恰也是問題的難點,因為現在德國的步步緊逼,蘇軍的損失空前巨大,要補充蘇軍在歐洲戰場上的損失,就必須從中亞和遠東抽調兵力。中亞方向因為沒有什麼威脅,就算把部隊都抽空了也沒有問題。可是遠東就不一樣了,日本關東軍的七十五萬大軍擺在那裡,史達林如何敢安心地抽走部隊?可如果不抽走部隊的話,史達林又拿什麼去補充前線的損失呢?

兩難的問題擺在史達林的面前,他必須做出決斷,而且他沒有犯錯的機會。下棋講究一個落子無悔,如今的史達林也是一樣,他今日的決定,將關係到蘇聯的生死存亡。

強大的遠東蘇軍

史達林最後做出了決斷,他要從遠東調取兵力,遠東的蘇軍部隊對於戰局十分重要,他必須調動這支預備隊了。但史達林也做了另一個決斷,那就是在遠東抽調兵力的同時,他也要向遠東增兵,做出一副百萬大軍虎踞雄關的樣子。

蘇軍在遠東的兵力很強大,有三十個步兵師、三個騎兵師、六個坦克旅和十五個炮兵團,總計擁有六十萬官兵(不包括海軍和空軍官兵)、兩千七百餘輛坦克和三千餘架各型作戰飛機,近萬門各型火炮(包括82毫米口徑的迫擊炮)、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九十餘艘艦艇。這個兵力規模確實強大,雖然在官兵數量上不如日本關東軍的七十五萬人,可在除去海軍之外的所有方面,均能夠穩穩壓住日本關東軍。

按照史達林的構想,他將抽調走遠東的部分兵力來抵禦德軍的進攻,為蘇軍的防禦態勢增添兵力和寶貴的技術兵器。由於日本關東軍的存在,史達林一開始也沒大量抽調部隊,只是抽走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史達林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保證遠東的蘇軍有足夠的戰鬥力,以免日本關東軍覺得遠東的蘇軍軟弱可欺。史達林敢於將遠東的蘇軍抽往前線,也是因為蘇軍的紅色諜王佐爾格在1941年8月末給出了日本決議不進攻蘇聯的情報所致。

但即便如此,史達林也不能放鬆任何對日本的警惕心理,就算是日本在12月末進攻美國去了,史達林也必須給日本營造出一個遠東兵力充足的假象出來。於是,在日本人詫異的目光中,遠東的蘇軍兵力在短時間裡又擴充了四十萬不止。這一情況出乎了日本人的意料之外,因為在日本眼裡,蘇聯此刻需要的不是在遠東增兵,而應該是調兵才對,怎麼蘇聯還怎麼增兵了呢?而且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往後的時間裡蘇軍在遠東的增兵行為日漸增加,長期保持一百萬蘇軍官兵駐守遠東,真可謂是百萬大軍虎踞雄關。

日本人想破頭也想不明白,怎麼蘇聯人不僅不調兵走,還在這裡放置了這許多的部隊呢?日本人一度也懷疑這些蘇軍都是架子貨,所以派出過偵察機越境偵查,結果每一次都遇到蘇聯空軍的驅趕不說,偵察機還拍下了許多讓日本人感到後背發涼的照片——只見蘇軍的駐地停著成排成排的坦克、飛機和大炮,看上去就不好對付。駐守的蘇軍也頻繁地進行操練,士兵們看上去精神飽滿且殺氣騰騰,各技術兵種的操練也絲毫不落後。

日本關東軍都被這個場面嚇壞了,心說就蘇軍這個兵力規模,都足夠把我按在地上摩擦幾個來回了,我還進攻蘇聯?蘇聯不打我就不錯了吧?被嚇壞了的關東軍不敢怠慢,急忙把這個情報上報給日軍大本營,而日軍大本營的那些昭和馬鹿們尋思了半天,怎麼也想不通蘇聯哪來的這麼許多部隊。可考慮到蘇軍有如此強大的兵力,日本也樂得在蘇聯沒有對日本宣戰的情況下,不去招惹蘇聯人。

那麼,史達林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呢?他如何在前線危急的情況下調這麼多兵來遠東呢?難道史達林是個大魔法師,能夠用烏拉爾山的泥土和伏爾加河的水造出士兵和裝備來不成?

史達林的妙計

史達林當然不是什麼魔法師,也不能用泥土和水變出士兵來,他不過是玩了一個障眼法來迷惑日本人。事實上,史達林其實真的把部隊調走了大半,那些原本富有戰鬥力的遠東蘇軍,如今大多在和德國人拼命,而正在遠東駐守的蘇軍其實大半都是新兵,根本沒有什麼像樣的戰鬥力,連隊列都走不起的那種。史達林把他們調來的原因也很簡單,第一是讓他們在這裡裝作遠東蘇軍主力,其次就是讓他們在這裡接受訓練,在訓練完成後去前線作戰。

事實上,蘇聯的人口多於德國,要動員一支龐大的軍隊並不是什麼難事,真正的困難在於如何將這些部隊訓練成可戰之兵。要知道,就算是普通的步兵只需要訓練三個月,那也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不經過充分訓練就上了戰場,多半是要鬧出大問題的。於是史達林就把遠東的部隊調到前線,然後把剛招募的士兵送到遠東進行訓練,訓練完成後就把這些士兵調回前線,然後再補充一批新兵過來。理論上說,只要史達林保持好這個循環過程,那麼他就可以把遠東變成練兵場。

當然了,史達林也沒完全指望能夠唬住日本人,畢竟這打仗從來都是料敵從嚴,哪有料敵從寬的道理?如果日本人不按他的計劃出牌,那他也必須讓遠東的部隊做好準備。因此,遠東蘇軍在被調走的同時,還是留下了很多技術裝備的。這些裝備也有兩個目的,如果日本人不來進攻,那麼這些裝備就是訓練用途,可以為蘇聯訓練出新的坦克兵、炮兵和飛行員。如果日本人都是鐵憨憨,真的腦袋一熱打過來了,那這些裝備就可以迎頭痛擊日本人了。

同時,史達林也要求遠東的蘇軍做好戰鬥準備,嚴防日本人採取偷襲戰術。於是在史達林的命令下,遠東蘇軍的戰備狀態是一級戰備狀態,防禦工事修了無數不說,許多蘇軍軍官都是全副武裝睡在自己辦公室裡,只要日本人敢進攻,他們就立刻帶著部隊投入戰鬥。同時,考慮到可能會有部分地區落入日軍之手,因此在這些區域裡都有秘密的地下倉庫和準備好的地下組織,隨時準備和日軍進行遊擊戰。在這種近乎全方位的嚴防死守之下,顯然日軍就算進攻也沒什麼好果子吃。

結語

遠東的蘇軍靠著這種真真假假的欺騙戰術,算是徹底被嚇破了日本人的膽,讓日本人認為進攻蘇聯會是得不償失的行為。日本人驚恐於蘇軍的實力,又震驚於德軍在蘇聯遭遇了失敗,再加上他們自己還在和美國開戰,所以他們也就放棄了對蘇聯的進攻。

結語:《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蘇德戰爭》

《大東亞戰爭史》

《日本帝國衰亡史》

相關焦點

  •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1941年6月22日凌晨,在蘇德邊境上,突然出現了大批德國坦克,鋼鐵的履帶滾滾向前,此時還沉浸在夢中的蘇聯士兵,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就成為了德軍俘虜。
  • 蘇聯在莫斯科擋住了德國進攻,為何德國在柏林擋不住蘇聯進攻
    那麼,在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希特勒為什麼還要實行焦土政策?他到底有什麼目的呢?在很多人看來,希特勒此舉是想和蘇聯同歸於盡,是一種氣急敗壞之下的不理智行為。但實際上,焦土政策的實施,正是希特勒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
  • 二戰中,德國進攻蘇聯時日本之所以不幫德國,可能與三個原因有關
    蘇德戰爭中,史達林根本就不敢肯定日本會不會幫德國,所以在抽調遠東兵力的同時又積極做好防禦準備工作,積極防禦日本的進攻,史達林其實很害怕日本關東軍對蘇發動突然襲擊,這會讓他陷入兩面作戰的被動。  但事實上在蘇聯與德國交戰時,日本始終都沒有幫助德國攻打蘇聯。日本作為德國的盟友,為何在蘇德戰爭期間表現如此克制?其實不是日本沒想過打蘇聯,關鍵是以下三個原因導致日本無法對蘇聯開戰。
  • 1945年打敗德國後,為何說蘇聯一定會出兵攻打日本?
    早在二戰期間的德黑蘭會議上,美英就開始請求蘇聯儘早加入對日作戰。為此,羅斯福和邱吉爾不斷勸說史達林。然而,當時蘇軍還深陷蘇德戰場,雖然扭轉了戰局,但離完全勝利尚需時日。因此,史達林只是表示原則同意,承諾蘇聯將在打敗德國後加入對日作戰。
  • 錯判日本野心釀劇變 史達林與「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25日,聯共中央政治局根據史達林的指示通過相關決議,責成外交人民委員會再一次向蘇聯駐華和駐日外交代表作出明確指示:他們必須向莫斯科及時通報發生的事件;沒有莫斯科的指示不得採取任何步驟,也不作任何解釋。值得注意的是,史達林雖已做出了「不幹涉」的決定,但依舊要求外交人員儘可能製造蘇聯會進行幹涉的假象以避免外交底牌過早被外界所察知。
  • 關東軍兩次暗殺史達林為何失敗?叛逃蘇聯情報官與紅色間諜的對抗
    1938年,日本曾策劃了一個代號為「獵熊」的秘密暗殺行動,試圖暗殺當時的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這個行動是「日本陸軍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性謀略活動」。情報高官叛逃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唾手而得的成果讓日軍極度膨脹,軍界內部甚至出現了要暗殺蘇聯最高領袖史達林的聲音,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減少日本在中國的威脅。
  • 如果蘇聯丟了莫斯科,史達林還能退到西伯利亞,並反敗為勝嗎?
    在1941年也就是蘇德戰爭的第一年的時候,蘇聯的莫斯科保衛戰確實是命懸一線的戰役,由於在戰前史達林對軍隊實行了「大清洗」運動,軍隊中大量的指揮官被殺,導致軍隊戰鬥力下降的非常厲害,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的蘇芬戰爭,在面對芬蘭這個只有20萬軍隊的小國的時候,蘇聯出動了百萬大軍,卻以傷亡37萬多人的代價才獲得了慘勝。
  • 納粹德國為何將蘇聯戰俘編入軍隊?學者:哪怕當炮灰也能消耗蘇聯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執行了蓄謀已久的巴巴羅薩計劃,以550萬強大兵力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蘇德戰爭爆發初期,德國由於準備充足,短時間內就取得了極大的勝利。蘇聯軍隊如血崩似的潰敗。短短幾個月時間,德國就已經佔領150多萬平方千米土地,擊潰了500多萬蘇聯軍隊。
  • 二戰中日本為什麼不進攻蘇聯?反而要偷襲珍珠港和英美開戰?
    老周摘要:二戰期間,日本和德國是盟友,在德國進攻蘇聯,特別是在1941年下半年,蘇聯最為困難時,如果日本出兵進攻蘇聯,很可能就會將蘇聯徹底打敗,為什麼結果日本不但沒有進攻蘇聯,反而偷襲珍珠港和英美開戰?
  • 德國閃電戰擊敗英法兩國,希特勒為何不進攻英國,而與蘇聯開戰?
    所以,希特勒才說:「只有毫無希望與英國講和的前提下,才能嘗試直接入侵。」 1939年的蘇芬戰爭,更加加深了希特勒和德國人的這種認識。1939年9月德國發動閃電戰以後,二戰在歐洲拉開了序幕,西歐國家相繼敗退,蘇聯也想趁火打劫,擴大國土面積,建立龐大的戰爭緩衝區。 1939年11月28日,蘇聯撕毀《蘇芬互不侵犯條約》,以20個師45萬人的兵力進攻芬蘭。
  • 「間諜之王」被日本絞死:史達林流放其妻,日本情人終生不嫁守墓
    一、佐爾格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俄國人,他是公開的納粹黨黨員,卻是秘密的共產黨員和蘇聯諜報員。二戰中,他以《法蘭克福日報》駐東京特派記者的身份在日本大顯身手,自由出入德國使館,招募各國特工,建立了一支「拉姆扎」諜報小組,向蘇聯源源不斷提供軸心國集團的重要情報。
  • 解密二戰德國為什麼會輸
    在希特勒進攻蘇聯之前,沒有哪個國家想直接和軸心國對著幹,因為怕軸心國跟蘇聯結盟,因此英國想方設法在蘇聯和德國之間製造矛盾,美國想方設法拉攏日本制衡蘇聯和德國的聯盟史達林是一個極端務實理性的戰略家,翻臉比翻書還快,既能與德國瓜分波蘭又能與日本做遠東交易,毅然解散只為了更好地與他國促成聯盟。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敗給蘇聯,並不是因為天氣
    史達林與希特勒籤訂互不侵犯條件,就是為了贏得時間,對蘇軍全面換裝。 1939年9月—1941年6月,蘇聯研製出了一批新型武器,如T-34和KB坦克,雅克,拉格和米格戰鬥機,伊爾-2強擊機和卡秋莎火箭炮等,但它們剛剛部分下發到部隊,官兵還不及掌握它們,戰爭就爆發了!
  • 百萬蘇聯紅軍揮師東北,關東軍到底有沒有抵抗?日本老兵道出真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臨近尾聲的時候,時任蘇聯領導人史達林根據雅爾達協定中約定的條款,向盤踞在我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了猛烈進攻,百萬蘇聯紅軍揮師百萬迅速席捲了被日軍佔據的東三省,號稱精銳的日本關東軍在蘇聯紅軍面前竟毫無招架之力,以洪水決堤般的態勢迅速潰敗下來。那麼當年那場百萬蘇聯紅軍揮師中國東北的戰鬥中,日本關東軍到底有沒有抵抗?關於這個問題,倖存的日本老兵已經道出了真相。
  • 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戰,蘇聯紅軍如何攻克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
    一、戰爭的背景 柏林會戰的戰爭背景是在1945年的春季,當時德國潰敗的局勢已成定局,盟軍的部隊已經踏上了德國本土,德國向外擴張的領土幾乎已經全部被攻佔,納粹德國最後所剩的軍隊在做著困獸之鬥,蘇聯紅軍據德國首都柏林只有區區100公裡了,而盟軍的部隊也不迫在眉睫,對比蘇軍和盟軍的距離和行軍難易程度來說還是蘇軍更快一些。
  • 波蘭戰役兩天後,蘇聯仍按兵不動,德軍司令部:只沿鐵路線進攻
    波蘭戰役爆發之後不久,希特勒便開始秘密催促蘇聯,從東部進攻波蘭,按照合約,蘇聯應該在恰當的時候從東面向波蘭發起進攻,但是史達林似乎並不著急,這是因為蘇聯高層認為這場戰爭有可能會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演變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陣地戰。
  • 史達林與蘇聯國歌的誕生
    1943年,史達林在艱苦的戰爭條件下想到了蘇聯沒有國歌,只有一首非正式的國歌是《國際歌》,在隆重的大會上都奏《國際歌》。
  • 實力懸殊的較量,10w萬蘇軍再次折戟芬蘭,史達林為何服了軟?
    前言:二戰進行到1944年的時候,世界戰爭局勢已經日趨明朗,蘇聯紅軍在取得史達林格勒以及庫爾斯克會戰勝利後,開始向德國發起全線反攻,北方戰線也成為了大反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芬蘭曾參與德國對蘇聯的進攻,所以史達林將矛頭直指芬蘭,塔裡-伊漢塔拉之戰由此爆發。
  • 二戰中的強悍小國,憑藉三萬軍力,打完蘇聯又打德國
    二戰中大部分國家都被捲入了這場戰爭災難,在歐洲主戰場參戰的國家有蘇聯、德國、英國等軍事大國,但是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有這樣一個小國,它不僅打敗蘇聯,還將德國趕出自己的國家。 德國為了穩定住蘇聯,雙方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軍入侵波蘭後,蘇聯也派大軍到波蘭分了一杯羹。
  • 為了活命,蘇聯女兵墮落成德國軍官玩物,還殘忍殺害同胞1600人
    今天我們就要講一個蘇聯女兵的故事,為了活命,她墮落為德國軍官的玩物,後來為了名利,他更是殘忍殺害自己的同胞。1941年,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派了幾百萬德軍進攻蘇聯。面對德國的「閃電戰」,史達林的準備並不充分,蘇聯軍隊根本無力抵禦戰鬥力強悍的德國裝甲兵團。無奈的史達林只好下令向腹地撤退,積蓄實力再擇機與德軍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