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長一短」之第一長:漢陽造步槍
說到漢陽造,離不開一個人,即清末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其他三人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
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時,就從德國購買了毛瑟1871/84型步槍的機器及附屬設置,在廣東開設了兵工廠。
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繼任的兩廣總督李瀚章鼠目寸光,對張之洞的兵工廠不屑一顧,甚至不願負擔未結清的尾款。
1890年,張之洞將兵工廠搬到湖北,湖北的大冶縣產鐵,有先天優勢。
1894年,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投產,這是亞洲第一家集冶鐵、煉鋼、軋鋼為一體的近代化鋼鐵企業。但張之洞的抱負絕不就此為止,他希望:「今日之軌,他日之械,皆本乎此。總之將來軍旅之事,無一仰給於人」。給張之洞點讚,目光很長遠啊。
1895年6月,湖北槍炮廠投產(1908年更名為漢陽兵工廠),因為所產槍的原型是愚昧的清政府從德國奸商手中購買的已經被德國人淘汰的1888式步槍,所以產品定名為漢陽造88式步槍,簡稱「漢陽造」。
為了防止炸膛,漢陽造在槍管外面有一個套筒,又被戲稱為「老套筒」。
湖北槍炮廠投產後,張之洞又陸續興建了與之配套的槍彈廠、炮架廠等企業。
張之洞任命的湖北槍炮廠總辦餘慶鰲,是一位能工巧匠。他很早便發現了德國人1888式步槍的缺陷,並進行了改良:去除了槍管的套筒,以上護木取代,刺刀庭改在前護箍下方,其他則參考了德國新式的1898式步槍,改進了照門,通條改放在護木之中等。
1899年江南製造局也開始生產此型步槍。
直到1944年,漢陽造步槍前後生產了近50年,為當時生產時間最長的一種輕武器。
1911年10月10日晚上的武昌,程定國所開的第一槍,也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槍,用的正是漢陽造。去世兩年整的張之洞(1909年10月去世)的在天之靈,會怎麼想。
雖然漢陽造步槍落後了中正式步槍兩代,但因其量大且結實可靠,從清末到抗戰結束,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
「兩長一短」之第二長:中正式步槍
1932年,國民政府召開專門的制式武器會議,決定以德國標準型毛瑟步槍(1924版)為模板,研製中國版的制式步槍。
為什麼又以德國的毛瑟步槍為模板呢?
一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現有設備,上海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廣東兵工廠、四川兵工廠等兵工廠的設備,只需適量修整就可以生產。
備註:漢陽兵工廠的設備需要較大的改造,所以一直生產漢陽造步槍,到1944年才停止。
二是長度合適,彈藥通用。當時國內約有85%的步槍使用7.9MM口徑彈藥。
1934年,國民政府軍政部向德國毛瑟功臣購買了一萬支1924式毛瑟槍,並索取了該槍的全套工作圖紙,交由當時國民政府最大的兵工廠——鞏縣兵工廠籌造。
1935年正式投入生產後,初步定名為24式步槍,由兵工署呈報蔣介石批准。
最後被命名為「中正式步槍」槍,取代原來的7.9MM口徑1898式步槍。
二戰期間只有美國全面裝備了半自動步槍,但手動步槍終究要被自動步槍取代,在三十年代已經是基本常識。國民政府自然也知道這個常識,所以沒必要花費太多人力、物力去設計、研究新型的手動步槍。
中正式步槍和日本產的三八式步槍,應該說是半斤八兩、不相上下。
但是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中正式步槍的生產受到很大影響,所以產量始終上不去,一直無法滿足中國軍隊的裝備需求,沒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制式槍」。沒辦法,戰爭年代。
中正式步槍首次參戰是在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
優點:
該槍使用的7.92毫米尖頭彈初速高,彈道特性好,因此有效射程可達1000米,而且尖頭彈存速高,殺傷威力大,打到人體重要部位上非死即重傷。相比之下,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在常見的200-600米距離上的殺傷威力遜於中正式。
由此可見,中正式步槍顯示出操作簡單、結實耐用、火力強大、戰術機動性好等諸多優點。
缺點:
第一、中正式步槍的槍機拉動起來較為費力,加上持續射擊後,槍匣槍機因受熱膨脹而緊貼在一起,槍機就更難拉動。
第二、該槍射擊精度不如日軍三八式。
第三、中正式步槍槍身較短,即使裝上很長的刺刀,仍然比加裝刺刀的三八式短一截,因此在白刃戰時會吃虧。
八年抗戰期間,中國一共生產了大約五十萬支中正式步槍。就算加上各地生產的大約二十多萬支老式漢陽造,制式步槍的生產數量一共不過八十萬支左右(不會超過100萬支)。
對於始終保持三百萬以上正規部隊的中國軍隊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至於另外一款,在民國比較出名的「三八式步槍」,因為是日本人涉及生產的,我們是純靠繳獲而來。雖然量大,不說也罷。
「兩長一短」之一短:駁殼槍
又稱「盒子炮」,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
歷史淵源:
最早的駁殼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閒暇時間設計出來的。但是毛瑟兵工廠的老闆申請了該槍的專利,所以駁殼槍也叫毛瑟手槍。
德國毛瑟兵工廠在1895年取得該槍的生產專利,1896年開始正式生產。
駁殼槍的槍套是一個木盒,還有個外號叫「匣子槍」。
毛瑟兵工廠1898年製造的毛瑟96式軍用手槍是世界上最大的軍用手槍。
槍長30釐米,高14釐米,重量為1.25千克,口徑為7.63毫米,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毛瑟96型有多種變型。
抗日戰爭期間,我國大量購買毛瑟手槍,估計在50萬把左右。
優點:槍身堅固、射程遠、殺傷力強。
缺點:槍身太大,佩帶不便,準確度一般,而且價格貴。
小結,自清末張之洞和德國毛瑟槍結下不解之緣後,民國時期的制式武器,再也擺脫不了德國的痕跡——即便是分屬於不同的陣營。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
漢陽造
中正式
駁殼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