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著名的三桿槍,俗稱「兩長一短」,全和德國有關

2021-01-07 騰訊網

「兩長一短」之第一長:漢陽造步槍

說到漢陽造,離不開一個人,即清末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其他三人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

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時,就從德國購買了毛瑟1871/84型步槍的機器及附屬設置,在廣東開設了兵工廠。

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繼任的兩廣總督李瀚章鼠目寸光,對張之洞的兵工廠不屑一顧,甚至不願負擔未結清的尾款。

1890年,張之洞將兵工廠搬到湖北,湖北的大冶縣產鐵,有先天優勢。

1894年,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投產,這是亞洲第一家集冶鐵、煉鋼、軋鋼為一體的近代化鋼鐵企業。但張之洞的抱負絕不就此為止,他希望:「今日之軌,他日之械,皆本乎此。總之將來軍旅之事,無一仰給於人」。給張之洞點讚,目光很長遠啊。

1895年6月,湖北槍炮廠投產(1908年更名為漢陽兵工廠),因為所產槍的原型是愚昧的清政府從德國奸商手中購買的已經被德國人淘汰的1888式步槍,所以產品定名為漢陽造88式步槍,簡稱「漢陽造」。

為了防止炸膛,漢陽造在槍管外面有一個套筒,又被戲稱為「老套筒」。

湖北槍炮廠投產後,張之洞又陸續興建了與之配套的槍彈廠、炮架廠等企業。

張之洞任命的湖北槍炮廠總辦餘慶鰲,是一位能工巧匠。他很早便發現了德國人1888式步槍的缺陷,並進行了改良:去除了槍管的套筒,以上護木取代,刺刀庭改在前護箍下方,其他則參考了德國新式的1898式步槍,改進了照門,通條改放在護木之中等。

1899年江南製造局也開始生產此型步槍。

直到1944年,漢陽造步槍前後生產了近50年,為當時生產時間最長的一種輕武器。

1911年10月10日晚上的武昌,程定國所開的第一槍,也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槍,用的正是漢陽造。去世兩年整的張之洞(1909年10月去世)的在天之靈,會怎麼想。

雖然漢陽造步槍落後了中正式步槍兩代,但因其量大且結實可靠,從清末到抗戰結束,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

「兩長一短」之第二長:中正式步槍

1932年,國民政府召開專門的制式武器會議,決定以德國標準型毛瑟步槍(1924版)為模板,研製中國版的制式步槍。

為什麼又以德國的毛瑟步槍為模板呢?

一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現有設備,上海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廣東兵工廠、四川兵工廠等兵工廠的設備,只需適量修整就可以生產。

備註:漢陽兵工廠的設備需要較大的改造,所以一直生產漢陽造步槍,到1944年才停止。

二是長度合適,彈藥通用。當時國內約有85%的步槍使用7.9MM口徑彈藥。

1934年,國民政府軍政部向德國毛瑟功臣購買了一萬支1924式毛瑟槍,並索取了該槍的全套工作圖紙,交由當時國民政府最大的兵工廠——鞏縣兵工廠籌造。

1935年正式投入生產後,初步定名為24式步槍,由兵工署呈報蔣介石批准。

最後被命名為「中正式步槍」槍,取代原來的7.9MM口徑1898式步槍。

二戰期間只有美國全面裝備了半自動步槍,但手動步槍終究要被自動步槍取代,在三十年代已經是基本常識。國民政府自然也知道這個常識,所以沒必要花費太多人力、物力去設計、研究新型的手動步槍。

中正式步槍和日本產的三八式步槍,應該說是半斤八兩、不相上下。

但是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中正式步槍的生產受到很大影響,所以產量始終上不去,一直無法滿足中國軍隊的裝備需求,沒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制式槍」。沒辦法,戰爭年代。

中正式步槍首次參戰是在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

優點:

該槍使用的7.92毫米尖頭彈初速高,彈道特性好,因此有效射程可達1000米,而且尖頭彈存速高,殺傷威力大,打到人體重要部位上非死即重傷。相比之下,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在常見的200-600米距離上的殺傷威力遜於中正式。

由此可見,中正式步槍顯示出操作簡單、結實耐用、火力強大、戰術機動性好等諸多優點。

缺點:

第一、中正式步槍的槍機拉動起來較為費力,加上持續射擊後,槍匣槍機因受熱膨脹而緊貼在一起,槍機就更難拉動。

第二、該槍射擊精度不如日軍三八式。

第三、中正式步槍槍身較短,即使裝上很長的刺刀,仍然比加裝刺刀的三八式短一截,因此在白刃戰時會吃虧。

八年抗戰期間,中國一共生產了大約五十萬支中正式步槍。就算加上各地生產的大約二十多萬支老式漢陽造,制式步槍的生產數量一共不過八十萬支左右(不會超過100萬支)。

對於始終保持三百萬以上正規部隊的中國軍隊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至於另外一款,在民國比較出名的「三八式步槍」,因為是日本人涉及生產的,我們是純靠繳獲而來。雖然量大,不說也罷。

「兩長一短」之一短:駁殼槍

又稱「盒子炮」,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

歷史淵源:

最早的駁殼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閒暇時間設計出來的。但是毛瑟兵工廠的老闆申請了該槍的專利,所以駁殼槍也叫毛瑟手槍。

德國毛瑟兵工廠在1895年取得該槍的生產專利,1896年開始正式生產。

駁殼槍的槍套是一個木盒,還有個外號叫「匣子槍」。

毛瑟兵工廠1898年製造的毛瑟96式軍用手槍是世界上最大的軍用手槍。

槍長30釐米,高14釐米,重量為1.25千克,口徑為7.63毫米,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毛瑟96型有多種變型。

抗日戰爭期間,我國大量購買毛瑟手槍,估計在50萬把左右。

優點:槍身堅固、射程遠、殺傷力強。

缺點:槍身太大,佩帶不便,準確度一般,而且價格貴。

小結,自清末張之洞和德國毛瑟槍結下不解之緣後,民國時期的制式武器,再也擺脫不了德國的痕跡——即便是分屬於不同的陣營。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

漢陽造

中正式

駁殼槍

相關焦點

  • 電影《兩桿半槍》在邢集鎮尖山村開機
    5月2日,一部以鄂豫邊紅軍遊擊隊成立歷史為背景,由當地農民陳勝自編、自演、自導、自拍的革命題材電影《兩桿半槍》在信陽市平橋區邢集鎮尖山村文化廣場舉行開機儀式。平橋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薛建祥、邢集鎮黨宣統委員李和傑、信陽市攝影家協會主席石文濤、中國旅遊攝影網信陽站主席李希全、副主席兼秘書長冬三草、紅軍後代何憲倫、吳思昌、汪澤先以及有關媒體和當地群眾參加了開機儀式。
  • 那些年,民國曾經仿造過的武器
    民國前期,最著名的步槍就是滿清時代仿製德國Gew 88的漢陽造,是民國時期的主力槍械之一,後期是35年時仿製德國毛瑟1924式步槍的中正式,兩者都是7.92mm口徑,民國時將所有7.92mm口徑的步槍都俗稱七九步槍,所以兩者也都叫七九步槍,漢陽造用的是M88 7.9 mm 子彈,中正式用的是
  • 民國時期俗稱「黃魚」的金條值多少錢?
    尤其是1946年末發行,有著「黃魚」美稱的民國金條,更是以精美著稱。這款金條由當時的「上海外灘造幣廠」加鑄,分為「5錢」至「10兩」等多種款式,其中10兩重的金條,就是民國劇裡常刷臉的「大黃魚」。其金光閃閃的造型,至今常惹得好些「民國粉」們嘖嘖稱奇:看人家民國多繁華,金條都造的這麼漂亮。如此漂亮的物件,價格當然不菲。
  • 兩桿大煙槍 劇情解析
    這下倒好,欣喜的艾迪酒也全醒了,趕緊召集兄弟,大家打算來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搶劫吸毒者的戰利品。實施計劃的第一步便是買槍,不買槍怎麼搶劫,在淅瀝的小雨裡,湯姆花700元買了兩把價值50萬以上的古董槍,當然了,買家與賣家都沒看出槍的真正價值。雙方的搶劫計劃同時展開。一方面,隔壁吸毒者們帶著重型機槍打劫,雖然過程折,笑料百出,總算成功弄到了一大筆錢和一車毒品,還有一個交通察。
  • 盤點冷兵器時期的十大名槍,趙雲的龍膽亮銀槍僅排在第二
    九、綠沉槍。八、五虎斷魂槍。是隋唐時期羅成的兵器,這把槍用鑌鐵打造,全槍長一丈二。六、虎頭湛金槍。是三國時期馬超的武器。全槍由寒鐵打造而成,長一丈一尺三,槍頭呈虎頭型,槍身由鉑金覆蓋其表,此槍砍刺剁劈皆成。
  • 我有一桿槍,足以斷風塵
    歷史告訴我們,越是經濟低迷的時候,人們越需要娛樂和酒精,不在娛樂中奮進,就在酒精中沉淪。今天當我們看到電影、遊戲行業持續狂賺,或許應以史為鑑,為之警省——這可能意味著傳統行業正在加速崩潰——上個世紀著名的大蕭條時期,美國下崗人民在強力拉動安全套銷售的同時也拉升了電影票房,還促進了強手棋、橋牌、跳棋等家庭類遊戲的高速發展。
  • 中國古代兵器之短兵器、長兵器
    清鹹豐、同治年間,河南開封有一少婦杜憲英精於劍術,曾因事乘船於長江,群盜乘夜色登船搶劫,杜憲英揮劍格鬥,連殺三盜,群盜鼠竄而去。更早一些,江蘇宜興有一位名叫周濟(1781年-1839年)的著名的詞人,武功卓絕,曾擊殺盜匪多人。有兩個大盜銜恨不已,必欲除之而後快。周濟因事北上,路過山東,兩盜尾隨其後,準備在旅店下手,而周濟毫無察覺。當夜,兩盜撲入周室,舉刀便砍,周濟倉猝應戰,手無兵刃。
  • 出神入化的抗日名槍—駁殼槍
    先看一段駁殼槍真實射擊的小視頻最早它叫「自來得」(哈哈哈,想起來八十年代的「易拉得」領帶,還有「自來水」……)有一份北洋政府陸軍部1912年9月的文件,:陸軍部與德商禮和洋行籤約, 購買: 「七密裡六三自來得毛瑟手槍二百杆……」 就是說「自來得」手槍這名字, 在民國元年即已使用。
  • 涿職丨「全營一桿槍」的精神終身難忘
    而根據兩國協議,對方初次援華的武器有限,只夠裝備三個營,無法全面覆蓋我們廣袤的國土領空,戰士們就進入荒野深山、大漠戈壁,首創防空飛彈陸地機動的戰術,用遊擊加伏擊的戰法,抗擊U-2等敵機的襲擾。後來,中蘇關係破裂,蘇聯斷絕了薩姆-2飛彈兵器配件的提供和技術支持。在二營長嶽振華的帶領下,543部隊用一套故障累累的教學用老舊兵器擔負戰備任務,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飛彈伏擊戰。
  • 為何民國時期,中國的武器來源紛繁複雜
    自晚清時期,清政府向西方購買武器武裝清軍時,就因為缺乏規劃,加上清政府和各地督撫在買武器時常常被西方軍火掮客左右,所買的武器就五花八門,差不多所有西方國家的武器都有購買。像左宗棠西徵時,所部共裝備的洋槍不過2萬多枝,但是卻有七八種型號之多。
  • 巨型雙手刀劍和長杆刀誰更強?不是拉風就能當主角,古人早用實戰經驗投過票
    其中最輕的是中國的明長刀,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就詳細的記載了這種長刀的數據:「刃長五尺,後有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長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一磅約為453.6克,7磅約為3175.2克,也就是說一般輕的也得三千克左右的樣子。筆者有一柄復刻的德國雙手巨劍,全長169.8釐米,劍刃長94.1釐米,重量就達3425克。
  • 網評好看的電影《兩桿大煙槍》,強烈推薦
    《兩桿大煙槍》然而,這仍然不是完結。還有那個領著小孩的型男和憤怒的追隨他來的倒黴鄰居頭子。以及最後的最後,當大家以為這下子該是完全的大結局的時刻,型男再次出現在酒吧,帶來了那兩桿大煙槍的標價......鏡頭最後所停留的畫面是那個準備將槍投進河裡的傢伙一隻手扯著橋欄杆,一隻手拽著槍,一隻腳搭在橋橫杆上,一隻腳勉強的踮在地上,最最慘的是被他咬在口裡的電話,此時正滴滴的響著—— 一通來自他的另外三個夥伴的通知他不要扔掉槍因為它們價值不菲的電話。
  • 民國時期為何土匪橫行?
    民國土匪的種類 民國時期中國土匪種類繁多。如果以土匪活動的地域特點來劃分,則有山匪、馬賊、響馬、邊界土匪、海盜和湖匪等等。 所謂山匪,一種是指常年在山區活動的土匪,如雲貴川一帶的土匪。
  • 民國時期中國最大的兵工廠
    瀋陽兵工廠是民國時期中國最大的兵工廠,中華民國十年(1921年)由奉系軍閥張作霖建立。正式名稱為奉天軍械廠、東三省兵工廠,稱為奉天軍械廠。瀋陽兵工廠大門。1922年奉天軍械廠改為東三省兵工廠。重新闢建築槍, 炮彈, 炮等三廠, 由丹麥商家文德(Winther)公司承建。1926年至1928年, 完全為擴充時期, 增建槍廠及輕機槍廠。 有機器8千餘部, 槍, 炮兩廠, 為初建時之7至8倍, 擴建完成, 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之兵工廠。
  • 【武備】「漢陽造」88式步槍——叱吒風雲半世紀的「中華第一槍」!
    因此,俗稱的「老套筒」,基本上是清朝末期生產的;而俗稱的「漢陽造」,則是民國期間參考德國1898式生產的改進型88式步槍這種新的8mm口徑步槍彈,在殺傷力和彈道性能方面,都遠超過當時德國毛瑟71/84式步槍,所發射的11mm黑火藥步槍彈。新的槍和彈,將使法國步兵在精度和射程方面,帶來極大的戰術優勢。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德國立即成立了一個步槍試驗委員會,目的是研製一種性能更加優越的步槍。
  • 二戰時期最好的和最差的手槍分別都是哪一款?
    李三萬摘要:二戰時期各種武器爭奇鬥豔,手槍顯然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但各國也開發研製了很多種手槍,,自然各有長短,那麼二戰時期最好的和最差的手槍分別都是哪一款?二戰時期各種武器爭奇鬥豔,手槍顯然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但各國也開發研製了很多種手槍,,自然各有長短,那麼二戰時期最好的和最差的手槍分別都是哪一款?
  • 民間俗語:「人怕三長兩短,香忌兩短一長」,究竟啥意思?
    比如這句與香火相關的俗語「人怕三長兩短,香忌兩短一長」,兩句話乍看之下讓人既熟悉又陌生。求神拜佛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即便是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依舊十分盛行。逢年過節,許多寺廟都是香火鼎盛,人們以此祈福,借香表意,燒香依舊是寺廟中必不可少的行為。猶記得當年農村,家家都於堂屋設一神龕,上書「天地君親師」,時常燒香而拜之。
  • 古代俗語:「人怕三長兩短,香忌兩短一長」,究竟啥意思?
    今天我們就來講解一下「三長兩短」這個成語的由來和含義。民間俗語中的「三長兩短」,這個成語特別簡單,可以說差不多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成語。不過大家知道這個成語的來源,以及這「三長」是哪三長,「兩短」又是哪兩短嗎?這個估計十人九不知。一、人怕三長兩短「三長兩短」這個詞語早就誕生並且深入人心呢?那麼具體是哪三長哪兩短呢?
  • 肩上多了「兩桿槍」,如何踢好「頭三腳」
    如何踢好「頭三腳」,來聽聽士官班長們怎麼說。能「文」:會做思想工作士官處在軍官和士兵的中間位置,是聯繫軍官和士兵的橋梁和紐帶,是基層工作的中堅和連接點,充分發揮好士官在中隊經常性思想工作中的主體作用,是提高基層經常性思想工作落實質量的重要保證。
  • 清末民國三大幫會之一哥老會出過哪些名人?
    據有關部門1949年的統計,全川人口中有袍哥身份者在70%以上,職業和半職業袍哥有170。萬人。成都有袍哥公口、分社、支社1000多個,重慶有500多個。重慶的袍哥人數佔其全市人口70%-80%,專職當袍哥的估計有將近10萬人。四川袍哥組織勢力之大,人數之多,在當時中國會黨中是少有的。  那麼,有哪些大人物是出身哥老會(袍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