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重現》莎翁再現

2020-11-09 青鳥jerry
和時下流行的名著改編風一樣,BBC同樣來了個時空大挪移,劇中的主角們瞬時都成為了你我身邊存在著的現代人,舊瓶裝新酒的創意藉由優秀的編、導、演團隊將莎翁原著的精髓跨越時空得以再現,成功的拉近了莎翁經典名劇與現代人的距離;話說BBC真不是一般的強,且不說在嚴肅的時政新聞領域所保有的權威性,光是在劇集製作這塊就早已領跑許久,自成一派,慧眼獨具的前期策劃配合著細緻嚴謹的製作,無論是古典風還是現代題材,出手之間總能吸引觀眾~

  最先看的是這系列四部作品中唯一的悲劇「Macbeth」,同樣作為莎翁的四大悲劇之一,我對這部作品的印象遠沒有哈姆雷特和李爾王來得深,至於據此改編成的影視作品亦只是草草看過由McKellen爺爺主演的79年那版;這次BBC的版本中,麥克白搖身一變成為頂級餐廳的當家主廚,原著裡發生在皇室中的阿諛我詐,也轉換場景至奢華且深淺難測的料理世界,唯一不變的是麥克白那顆被欲望所吞噬的心,並最終將這個故事引向悲劇,似乎從另一方面印證了無論過去多少年,莎翁的作品始終能萃取生活中被我們忽略的種種,放大後呈現在我們面前;

     編劇很見功力,改編後的情節更貼近現代人的思考模式,更像一部心理驚悚片,雖然故事節奏稍顯緩慢,但人物的心理主線卻始終繃得很緊,讓人一點也不感覺拖沓沉悶,只感到深深共鳴,通過對弔詭人心的剖析,展現了一個命中注定不可逆轉的毀滅進程,這也是莎翁悲劇作品的最大魅力,仿佛那樣灰暗和不真實,然而那種無力感卻總是直擊我們的心房~

     演員們的表現讓人眼前為之一亮,雖然大部分都只是在英國TV圈的陌生面孔,但演技絕對各個過硬,經得起考驗,尤其是James同學的表演整個大加分!幾乎把同戲其他演員的風頭完全蓋過;原著中的麥克白就是蘇格蘭人,James同學無疑佔得先機,Scottish Chef的造型很適合他,加上可愛的口音,純熟的臺詞功力,所有這一切都凝聚成微妙感覺的帥氣,選角的人真是有眼光XD

     與「Inside I'm Dancing」和「Last King of Scotland」中的感覺全然不同,實在是超讚!幾次場景轉換中的眼神,或志得意滿、或困惑迷離、或無助絕望,每個層次都表現的相當到位,你會相信他就是劇中那個倍受妻子與神秘預言困擾,被心魔所掌控的可憐人,真的很難想像一個生活中那麼可愛的演員,能演這樣的一個麥克白,更別提後半段重頭戲裡瞬間提升的戲劇小宇宙,那不是簡單的提高音量,故做嘶吼狀,而是由內到外的情感迸發,就猶如在觀眾眼前上演的話劇一般,你能夠真切的觸及角色的內心和此刻的靈魂脈動,相信也能透過這個角色看到一個對表演無限忠誠並貢獻全部的優秀演員~

--------------------------------------------

  比起晦澀沉重的麥克白,後面接著的三部一下子豁然開朗~「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仲夏夜之夢)說實話其實不是我的那杯茶,一直覺得原作中過多天人交戰的神秘寓言意味有些做作,人物性格也似乎並不親和,但這次經過BBC妙手改編,不但讓人易於接受,更保留了原作中的調侃幽默,給時下主流的戀愛觀點做了一次有趣的診斷~ 原作中愛意泛濫的森林場景幻化成了休閒度假中心,仙王仙后摻雜著精靈魔法大鬧人間,4對男女就在這個舞臺上共同呈現出一道難解的仲夏夜愛情習題;編劇Peter Bowker巧妙的用大量簡短、幽默、尖銳的對白彌合了原作理解上的古今差異,幾個性格特異人物的撞擊,使整部劇高潮迭起,當然在盡情鬧騰之後,身處混亂中心的主角們各歸其位,覓得真愛,盡釋前嫌,皆大歡喜~

     洋溢著幸福的喜劇,讓人很愉快,有迷人的british accent和倫敦風情,其中還有Blur的美妙歌聲做伴,典型的英國feel,因為劇中的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愛、善良和誠意;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感覺也可以感染每一個觀者~老戲骨Imelda Staunton出場寥寥,卻分分鐘都出彩,不過現在看到她第一個聯想都是烏姆裡奇XD

--------------------------------------------

     「The Taming of The Shrew」(馴悍記)其實是四部作品中最沒有年代隔閡的作品,強勢女子自古有之,直至現在的野蠻女友遍地開花,而相比之前改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差強人意甚至帶些病態的情節橋段,這一版對於強勢的冰山女和追求她的勇猛男相知相戀的過程,展現得更為讓人信服和理解,與時俱進,笑而不謔,出人意表卻又在情理之中~原著中的刁蠻富家女變身為政壇虎姑婆,火力自然也升級N倍,可在一個思維單純卻無比熱情的勇者面前,她卻能收起咆哮和跋扈,只因那個他對她說:"你要先對我好,我才會對你好。"簡單的語言道破了愛情的真諦,終於理解萬歲,合理的轉圜成就了又一對絕配璧人~自此,政壇上依然強硬難惹的虎姑婆,私底下卻成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完美嬌妻,Happy Ending!
      Shirley Henderson表現堪稱完美~和她一貫嬌小柔弱的角色定式不同,這次她的政壇女強人甫一亮相就氣壓全場,超快的語速,凌厲的攻勢,仿佛角色上身的戲感油然而生,而與後半段轉變的銜接更是讓人叫絕,應該說是她說服了觀眾,不論是眼神或是聲調的轉變,都暗示著她那些堅硬外表的鬆動,她潛藏心底深處的纖細部分以及對愛的渴望,讓觀眾覺得她是真的愛上了這第一個向她求婚的男人。Rufus Sewell的演出也很稱職,一向是古裝片多面手的他演起這種狡黠不羈的馴妻角色,另類喜感意外的強烈~

--------------------------------------------

    「Much Ado about Nothing」(捕風捉影/無事生非),也是貴為莎翁四大名作之一:三年前分手的男女,機緣巧合再度重逢,更要命的貌合神離的兩人還得同臺主持,但緣分天註定,歡喜冤家終於在吵鬧鬥嘴之中步上紅毯;和馴悍記相似,主人公絕對不是一見鍾情,二見傾心的類型,不過骨子裡絕對是天造地設的超級絕配,就像每一個身處愛情迷局卻不自知的人,因為不想再次受困,因為害怕受到傷害,而總是言不由衷,無法真實表達自我,有時只需要一些些的軟弱和妥協,或許就能散盡迷霧,團圓結局;看完這部劇後還特意去找原作拜讀,感嘆原來莎翁早在數百年前就已經提煉出現代都會中男歡女愛的情感方程式~

     男女主角間的對手戲是最大亮點,儘管歡喜冤家的戲碼已經毫不新鮮,但Damian Lewis和Sarah Parish依然演的妙趣橫生,令人莞爾,細節的表情和動作都道盡熟男熟女們的微妙心態,互飆的嘲諷臺詞更是妙到極致,有些荒唐可笑卻也讓人心領神會,獨特的切入角度和細膩傳神的觀察,成就了一部充盈著釋然氛圍的戀物語~

相關焦點

  • 莎士比亞的愛情羅曼史《莎翁情史》
    《莎翁情史》是環球影片公司1998年出品的愛情電影,影片由約翰·麥登執導,託德·斯託帕德和馬克·諾曼聯合編劇,約瑟夫·費因斯、格溫妮絲·帕特洛、傑弗裡·拉什等聯袂主演。該片於1998年12月3日在美國上映影片以莎士比亞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為引線,講述了一代文豪莎士比亞的的人物軼事及其浪漫的愛情史,並點出其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主因及過程。
  • 《莎翁重現之麥克白》:弔詭人心
    BBC在05年末推出的系列劇Shakespeare Retold,根據莎士比亞四大名劇進行了改編,分別是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仲夏夜之夢,Much Ado about Nothing捕風捉影/無事生非,Macbeth麥克白,The Taming of The Shrew馴悍記。
  • 《莎翁情史》戀愛中的莎士比亞
    伊莉莎白一世的時代,充滿多彩多姿的娛樂和趣事,偉大的莎翁卻江郎才盡。一位名叫薇奧拉的小姐不顧當時女人不能粉墨登場的禁令,假扮成男人,前去劇場為莎士比亞試演,他們倆立刻墜入愛河,這時候莎翁的靈感如泉湧,將他們的愛情付諸成文字。
  • 《莎士比亞重現》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
    學校英院大廳中間放著一樽莎士比亞半身像,託柱上面刻著「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 以前沒覺得什麼,看完BBC的Retelling突然腦子裡面蹦出來這句話。選的四部劇,三喜一悲,長短比較討巧,能編成迷你劇,劇情也合適,能結合當下重新製作。BBC強大的編劇對這四部在臺詞,情節,人物設定上的各種巧思新意,讓人驚喜連連。
  • 走進莎士比亞的故居—莎翁小鎮,英國最美小鎮之一
    在這裡要提醒大家,距離莎翁故居最近的火車站是Stratford-Upon-Avon車站,不要把火車票買到Stratford-Upon-Avon Parkway車站了,那裡步行起來是相當的費勁。從火車站走到莎翁故居(The Shakespeare Birthplace)只需要十分鐘,小鎮很小,光靠步行就很方便,沿途風景也很漂亮。當你看到右圖,你就找到莎翁故居啦。
  • 永恆的莎士比亞 「甘道夫「遠渡重洋陪你去看上影節「莎翁影史」
    簡稱BFI)與英國著名演員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共同啟動「莎翁影史」電影全球巡展項目,也是「永恆的莎士比亞」系列紀念活動之一。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英國文化教育協會「永恆的莎士比亞」活動將於6月初登陸上海國際電影節,帶來「莎翁影史」展映單元,包括橫亙電影史的8部莎劇改編經典影片。
  • 暗黑哥德式美劇《哥譚》,幽靈再現,致敬莎翁
    在劇中,你會看到幽靈再現,或者企鵝與謎語人的人格分裂,正邪相持。在西方著名的文學家中,以這種寫法最見長的,是莎士比亞。▲威廉·莎士比亞企鵝的軟肋是家人,然而,最愛他的父親在相識後不久便死去,後母和異母姊妹視他如傭人。最後企鵝殺死了她們,並做成了肉餅。父親的幽靈(自己的幻象?)
  • 劇評丨《莎士比亞打麻將》:紀念莎翁的另一種方式
    紀蔚然 美學混搭的復調戲劇 《莎士比亞打麻將》本是紀蔚然隨筆集《誤解莎士比亞》裡的一篇文章,借莎翁和易卜生、契訶夫、貝克特打麻將的虛擬場景,諧評「四大劇作天王」的藝術特性。此文被陳大聯導演讀到,遂約作者以此為題寫一部戲。紀蔚然何許人也?
  • 一個半小時「看完」莎翁37部作品?《短打莎士比亞》來蘇州了
    8月29日晚,第三屆江南青年戲劇節首部話劇《短打莎士比亞》在蘇州藍·SPORT文化創意產業園16幢小劇場精彩上演,這部充滿著幽默、諷刺甚至荒誕的小劇場話劇,受到蘇州年輕觀眾的喜愛。三個演員90分鐘演盡莎翁筆下的悲喜莎士比亞一生留下37個著名劇本、2首長詩、154首十四行詩……數字之多、作品之偉大,奠定了他在世界戲劇史、文學史上不可磨滅的地位。
  • 全世界昨天都在紀念莎士比亞 在杭州小百花有場與莎翁「對話」
    浙江在線04月24日訊 (通訊員 陸姝穎 錢江晚報記者 馬黎) 昨天這個日子,有點特別——世界讀書日,也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紀念日,其實這一天,也是莎翁的452歲生日——是的,生死同一天,註定這是一個傳奇的大叔。  據英國領事館統計,全球共用146個國家及地區以不同的方式,舉行紀念活動。
  • 《青年莎士比亞》五百年前的莎翁顏值爆表!男女通吃之外還有Free...
    莎士比亞的戲劇、詩歌已經不是作品那麼簡單…作為藝術文化體系,他的作品早已成為影響全世界讀者性格品位的重要因素。不過對莎翁的印象或許是教科書上謝了頂的他…或者是電影[莎翁情史]中的浪漫性感的他…而這部[青年莎士比亞]就為觀眾提供了全新視角:莎士比亞的草根崛起之路!該劇目前剛剛首播,屬於標準的冷門新劇。
  • 歷史上真的有偉大作家莎士比亞嗎?——探討莎翁作品是否原創
    這跟莎士比亞本身的作品有關,但是關係更加密切的是大英帝國擴張時候的文化輸出,當時莎士比亞的作品遍及全世界,他本人也成為了全世界大多數人的「文學偶像」,莎翁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但是,在2019年6月的時候一篇名叫《莎士比亞是女人嗎?》的文章,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這篇文章給人一種標題黨的感覺。如果你這麼認為,就錯了。
  • 這一套莎士比亞,你不可不收
    傳世譯本全面恢復:底稿來自1947年由世界書局出版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完全無刪改的朱生豪原譯本,歷經70年時間考驗,數千萬讀者口碑相傳。 Tips:文學上的戲劇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也就是劇本。
  • 20道題來測試你是否真的懂莎士比亞 莎翁逝世400周年
    也許你自詡為莎翁骨灰級粉絲,熟悉莎翁的每一部戲,根本不屑於再聽書評君叨嘮莎翁有關的知識。別急嘛,在莎翁逝世400周年之際,書評君先考考大家。咳咳,今天的考題分為「請嚴肅點」、「一片空白」和「逗自己玩」三部分,前兩部分測試與莎士比亞有關的信息,第三部分的兩個題目,是從網絡上找來,稍經修整,且圖一樂。
  • 「全男班」演繹莎翁名作 《第十二夜》 俄式風情再現喜劇經典
    作為2017國家大劇院國際戲劇季「西方精粹」板塊的八月「重頭戲」,《第十二夜》以「全男班」「全俄語」的方式對莎士比亞經典做出了新的詮釋和演繹,不僅保留了莎士比亞喜劇中原汁原味的幽默與詼諧,同時在演員表演、舞美布景上都增添了新的亮點,讓今日的觀眾在這部四百年前的喜劇中找到共鳴與歡樂、體悟與思考。
  • 《莎士比亞重現》論詩意哲學人文主義的重構
    BBC的這套《莎士比亞重現》(Shakespeare Retold)拍於2005年,包括四大悲劇裡的《麥克白》,四大喜劇裡的《無事生非》和《仲夏夜之夢》,以及《馴悍記》。 對於沒有讀過莎翁原著的人來說,藉由這部劇入門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可以變相地完成莎劇的基本掃盲工作。畢竟原著裡太過於詩意的語言,不是太適合現代飽受詬病卻頗為流行的快餐式閱讀習慣。
  • 全球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活動,你參加哪個?
    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戲劇家的作品 美劇英劇和好萊塢也對莎士比亞念念不忘BBC的歷史劇系列《空冠王》(The Hollow Crown)和迷你劇《莎士比亞重現》(Shakespeare Retold)是對莎翁的英國式演繹和改編美國如電影《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 莎士比亞| 他的每個汗毛孔裡都淌著性與色情
    朱生豪一直主張「求與最大可能之範圍內,保持原作之神韻」,譯文流暢,文詞華麗;他所翻譯的莎翁作品,被公認為是完美再現莎翁神韻、通俗易懂的經典傳世譯本。莎翁筆下的這些文字,憑什麼紅了400年?讀莎士比亞的人,有多可怕 來聽聽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歌德、狄更斯、雨果、邱吉爾、霍金、魯迅、金庸……他們,無一不愛莎翁。
  • 爆笑戲中戲《莎士比亞別生氣》,另類致敬莎翁
    《莎士比亞別生氣》算是開心麻花在上海常演不衰的劇目,它首演是在2016年底,創作初衷是為了紀念戲劇大師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頗有煙火氣的開心麻花,試圖用喜劇另類致敬莎翁。劇情講的是一個話劇劇組正在排練莎士比亞經典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首演當天,一個「不速之客」突然衝上舞臺,讓臺上眾演員一臉懵逼。
  • 給孩子的莎士比亞,經典大師作品不能錯過!
    雨果說:「 莎士比亞這種天才的降臨,使得藝術、科學、哲學或者整個社會煥然一新。」金庸說:「如果有一天能上太空,又只能帶一套書,那必須是莎士比亞全集。」但是,父母要如何選擇適合孩子讀的莎翁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