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悲歡離合多勞慮,一日清閒有誰知
情深若為利刃,相愛之人定當生死相隨。
愛妃去世後三天,順治下詔禮部封董鄂妃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命令上至親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婦聚集在一處哭喪,哭得不痛之人要受處罰。
他還把過去伺候過董鄂妃的太監、宮女等30人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
不僅如此,為了紀念他心中最溫婉淑德的愛妃,順治讓大學士金之俊撰寫董鄂氏傳,又讓內閣學士胡兆龍、王熙編寫董鄂氏語錄。
批閱奏摺時,順治改用了藍批。按照清庭規矩,平日裡皇帝批閱奏摺都用硃批,唯有皇帝與太后駕崩的時候才改用藍批,而藍批的時間限制也僅限於27天之內。
這一次,董鄂妃去世,大臣們接到了連續兩個多月的藍批奏摺。大臣們都猜測,皇帝恐有性命之憂。
宮裡鬧得人心惶惶,宮外的老百姓們也被弄得暈頭轉向。董鄂妃的喪事,喪葬禮儀之隆重,鋪張浪費之程度,前所未有,幾乎超過帝王駕崩的國喪。
流言紛紛,董鄂妃究竟何方神聖?
有人說,她是明末清初的江南名妓董小宛。
當時清軍南下,董小宛因為才貌雙全,知書達理被士兵們掠回皇宮,之後就成了順治的寵妃。然而,清軍衝進董小宛與冒闢疆的家裡將家財洗掠一空倒是真的,但董小宛並未送進宮中。順治八年,董小宛因肺結核醫治無效死亡。當時順治才14歲。時間對不上。
由此,董鄂妃並非董小宛。
《清史稿·后妃傳》裡記載:「董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三宮,十三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為皇貴妃,行冊立禮,特赦。」
初次陪伴,順治已對她一見傾心。此前順治有過兩位皇后,但都不合心意,第一位博爾濟吉特氏被廢,降為靜妃。後來的孝惠章皇后雖沒被廢,也等同與靜妃一樣,長期得不到寵愛。
兩次立皇后均沒有特赦天下,董鄂妃只不過被封為妃子就實行大赦,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可謂獨一無二。
更不可思議的是,當時清軍已入關十幾年,可無論是滿族還是漢族,都盛行早婚,女子一般在十三歲左右就會結婚,為何董鄂妃進宮的時間是18歲?即便是通過選秀進宮,也已經超齡了。
清宮正史裡,對董鄂妃進宮前空白的那五年沒有記錄,身世傳記也寫的支支吾吾。倒是在傳教士的傳記裡,能讓人能窺探一二。
《湯若望傳》裡,曾有過一段描述:「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憐,當這位軍人因此斥責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這斥責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於是乃因怨憤而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
後來,陳恆先生考證:這位軍人的夫人就是皇貴妃董鄂氏,而董鄂氏的前夫就是順治的弟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
據《清世祖實錄》記載,擬立董鄂氏為賢妃的當天,以及後來擬立皇貴妃的前四天,清庭都曾派遣官員至祭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禮部擇吉於八月十九日冊妃,上以和碩襄親王薨世,不忍舉行。」
其實,董鄂氏與順治的相遇並非機緣巧合。那時候,住在宮外的命婦要輪流到後宮裡侍奉妃子,每逢國家慶典,命婦們也要前去行禮。這是清初獨有的命婦入侍制度。
皇后妃子、宮外來的命婦齊聚一堂,順治自然能見到董鄂氏——而且他一眼就能看出她。
順治曾說,他把第一位皇后降為靜妃是因為她心術不正,嫉妒心強,容貌舉止上都堪稱佳麗,手巧聰慧,可就是喜歡奢靡,凡是穿戴,沒有不是珍玉錦繡,哪怕有一個餐具不是金制的,她都會不高興。
董鄂氏與別人沒有不同,但有一點讓順治眼前一亮,那就是她的簡樸。數次偶遇,皇帝只見她不施粉黛,頭上的簪子也只用骨頭獸角而已。
這與順治的性情非常符合。
兩人往來多時,都借著命婦進宮的機會。皇帝要讓她入宮,她不敢不從,只好委婉前行。不久,兩人微妙關係被孝莊察覺,她以「嚴上下之體,杜絕嫌疑」為由,停止了這個清朝獨有的命婦入侍的制度。
孝莊不得不出手,因為順治第二任皇后的冊封禮即將舉行。
孝莊了解順治,他固執、清高、一身浪漫文人情懷,理想主義風度,這段萍水相逢發展成熟後他必定會做出不可理喻之事來。而他的弟弟博穆博果爾又是個重禮法之人,年齡小卻也多情,得知自己妃子愛上了別人,精神上肯定備受打擊。
可越是阻攔,順治內心的反抗越盛。董鄂妃進宮前的那兩年裡,皇帝新立了皇后,仍然在找機會見董鄂氏,他或許還讓貼身太監傳信出去。
日日夜夜的強烈思念,總會讓人幹出些露馬腳的荒唐事來。不久,皇帝與董鄂氏的交往傳到了博穆博果爾的耳中。博果爾斥責了董鄂氏,結果招來了皇帝一掌耳光。
他幾乎是傾盡國本與個人心血去愛她,仿佛她就是他註定要跳下的懸崖,一定會粉身碎骨的深淵。可是,一個全身珠翠全無,只以獸角作佩的小婦人為何對順治有如此致命的吸引力?
大多是因為才學與人品。
在順治親自撰寫的《董鄂妃行狀》裡,他提到她能背誦《四書》和《易經》,時不時的還練習書法。她向來不信佛,可就在順治與她說一些禪宗經典,解釋《心經》的深層含義時,她像是如獲至寶似的捧在心頭,以後好幾天都用來研習禪學。
順治稱帝時,清軍基本上在北京穩定下來了,他從小浸潤在漢人師傅的教導裡,自幼熟讀漢文化經典,會說滿蒙汗三種語言,才情可說是相當高了,然而妃子大多是從蒙古和滿洲世家選來,幾乎是目不識丁。肉體橫陳,要多少有多少,心靈上還是一片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