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MOViE木衛 載於中讀App
《德黑蘭禁忌》的海報上那對熱烈擁吻在一起進行人類交配行為的青年男女,正在毫不顧忌地違反伊斯蘭教義。
而背景裡德黑蘭街道的建築牆上,則刷著裹黑色纏頭大鬍子的總統魯哈尼和伊瑪目哈梅內伊的頭像,表情肅穆、面容凝重的目光似乎落在前景中的男女身上。
這副海報,充分詮釋了電影所要表現的德黑蘭的紅與黑:
一面是極端渴望性解放、世俗化、自由化;
一面是在竭力維護伊斯蘭世界的絕對純潔和傳統。
而這兩面,卻無一例外地在向內崩塌、向外腐蝕。
這部電影會讓你有一種:「原來你是這樣的伊朗」的感嘆,《德黑蘭禁忌》在諸多方面都突破了你對伊朗的想像。
旅行指南通常會告訴你,如果想要去伊朗玩,那就不要想找太多樂子,除了水煙店還能在街邊找到,連酒都不可能公開販售。當你打開《孤獨星球》想要在德黑蘭找家夜店尋歡作樂,經驗豐富的作者會告訴你「想得美!」
同樣,審查制度森嚴的伊朗文化界,更不會允許有色情傾向的畫面出現在電影中。我們並不是第一次在伊朗電影中見到性工作者,在《生命的圓圈》中披著豹紋頭巾、腳蹬高跟鞋的風塵女子被警察投入監獄;《推銷員》中從未出現過的神秘女房客只有高跟鞋、性感衣物和一沓現金暗示著她曖昧不明的工作身份。
《生命的圓圈》劇照
我們也不是第一次看伊朗青年們談戀愛——雖然這個國家的電影通常以天真深刻的兒童題材而聞名世界。《橄欖樹下的情人》裡男女主角談戀愛、鬧彆扭也只能謹小慎微地保持距離,從頭到尾連目光都沒接觸過幾次。
而在《德黑蘭禁忌》中,虧得真人數字轉碼技術的幫助,一切不可能都變成了可能,一切底線都被突破——
德黑蘭街頭的性工作者的接客站點和服務項目終於大白於天下;
以往電影鏡頭中從未露出頭髮和肩頭的伊朗女青年也終於穿上了吊帶背心,在德黑蘭地下夜店中和伊朗男青年一起放浪形骸、貼身熱舞,順便來一發「廁所炮」;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未來——男大學生們也可以隨隨便便地在宿舍飛飛葉子、享受性服務外賣,解決無聊空虛的上半身需求和下半身需求;
而受過良好高等教育但因為誤會被丈夫趕出家門的失婚女青年,則毫不受勵志翻身套路的影響,一心一意走上了一條嗑藥跳樓的不歸路。
正在大力為建設社會主義而付出青春和汗水的我國男女青年們看了,大概覺得被工作和現實壓榨得性慾減退、沒有夜生活、不想談戀愛的自己,過得不僅不如熱愛派對的歐美青年,甚至還浪不過穆斯林青年!
當然,自由和解放是要付出代價的,而對於伊朗的女性來說尤其艱難——
離婚的代價是得不到獄中丈夫的籤字,只能委身於法官,通過肉體換得生活費和棲身之所;
一夜情的代價是高昂的處女膜手術和地下診所絕望的等待;
獨立的代價是墮胎兩次,仍然得不到家庭的允許外出工作;
而逃離的代價,是拋棄同情心和善意換來一本移民的護照。
生活在德黑蘭的主人公們,即使受過教育、觀念前衛,卻也不得不被束縛在宗教審判和道德監督的禁錮中。
道德警察時時巡邏監督有傷風化的行為和裝束,靠收受賄賂謀取外快;
招妓經驗豐富的司機因為女兒和陌生男子牽手而暴跳如雷;
象徵神權精神和法律公平最高代表的法官,更是濫用權力沉迷權色交易;
銀行職員一面耐不住寂寞去嫖娼,一面不能忍受妻子身上的汙點。
德黑蘭禁忌也是德黑蘭的悖論。
伊朗在滑向高度宗教化的過程中,嚮往自由和解放的一類人在社會風俗極度保守的壓抑之下醉生夢死,及時行樂;
那類倚賴宗教、政治和父權成為既得利者的人,令懷鬼胎墮落入另一個道德深淵;
而毒品泛濫、無照行醫、高價處女和中國產處女膜的泛濫,則是這個悖論夾縫中生出的畸形怪胎。
《德黑蘭禁忌》中的環環相扣的人生,無論好壞善惡,都被桎梏在原地,垂死掙扎,唯一的出路是逃離。
對於在體育節目中都要給女選手打上馬賽克的伊朗,《德黑蘭禁忌》的大尺度自然有其現實意義。它以前所未有的尺度和密集的「禁忌」展示,試圖進行一次對伊朗刻板印象的撥亂反正,也是一次將地下的、年輕的、現代的伊朗曝露在世界視野之下的野心嘗試。
導演戳破了伊斯蘭罩袍所籠罩著純潔神聖的假象,露出了這個傳統禁錮和現代衝擊多重圍困下的社會的危機四伏。也許是數字轉碼給的自信,和法哈蒂(《一次別離》、《推銷員》)那些影射伊朗社會問題的電影所採取的隱晦克制不同,《德黑蘭禁忌》犀利的鏡頭將社會問題的根源直指國家和宗教,對準那些道貌岸然的權力擁有者,腐敗墮落的執法者以及不負責任的富人階級。
但遺憾的是,電影沉重的結局和控訴未免單薄,而缺乏法哈蒂和帕納西在揭示社會現狀時全面而深刻的考量。
事件推動由生拼硬造的德黑蘭之怪現象的發生而展開,賣淫、墮胎、吸毒、蹦迪、一夜情的好戲輪番上演,通過交纏不清的人物關係和濫用的機緣巧合銜接在一起,但動機卻被輕描淡寫略過:
前一秒剛在法院摔門而出的少婦,後一秒毫無心理活動的變化就上了法官大人的車;
高知女青年嗑藥之後失足墜樓,鋪墊僅僅是因為幾次路過毒販交易時產生了好奇;
農村少女進城打工不成反而淪落到要去杜拜販賣初夜,如此轉變的緣由卻從未被交待清楚;
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通聊騷清潔工的電話,不僅不合常理,最後導致的悲劇也非常生硬和馬虎,難道單單是為了說明天下男人一般黑?
為了能達到火力全開的效果暴露和批判社會問題,導演在情節上下的猛藥可謂不餘遺力,但效果似乎過猶不及,只是指出了淺層的症狀卻不足以鞭及更深的癥結,借人物之口控訴不社會的公正,過分陷入對於沉重和黑暗的刻畫。
連環套一樣牽扯出人物悲劇的過程中,無辜之人被惡徒們用鋼叉逼上絕路,無知之人在畫地為牢的規範中扭曲了人性,德黑蘭變成了表面虔誠秩序實則墮落腐敗的煉獄場,然而卻遠遠駛離了現實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