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種常見慢性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對身體的危害很大,可導致腦中風、冠心病、失明、腎衰、尿毒症、下肢壞疽甚至截肢等大家比較重視的嚴重併發症。但糖尿病對身體的危害不僅僅局限於以上幾種表現,還會引起其他很多組織或器官的損害。其中,糖尿病引起的皮膚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需要廣大糖尿病患者及家屬注意。那麼,糖尿病會引起哪些皮膚損害呢?糖尿病的皮膚損害能不能預防?如果不幸發生了糖尿病的皮膚損害,我們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糖友皮膚病治療更為棘手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哪些皮膚損害。糖尿病患者可以患有多種皮膚病,常見的有全身性皮膚瘙癢症、毛囊炎、皮膚感染(其中真菌感染和細菌感染較常見)、皮膚潰瘍(尤其是下肢和足部的潰瘍)、脛前色素沉著斑、糖尿病性皮膚大皰、足底皮膚過度角化、脂質漸進性壞死、蠟樣皮膚、環狀肉芽腫、糖尿病性硬化病、黑棘皮病、皮膚黃色瘤等。
以上這些皮膚損害有些是糖尿病所特有,但多數皮膚病並非糖尿病人特有,普通人群也可以發生,只不過在患有糖尿病時更易發生。一旦發生,臨床表現則更為嚴重,治療起來也更棘手。
長期高血糖是皮膚病發生重要原因
目前引起糖尿病皮膚病的確切機制還不是很清楚,但長期高血糖影響身體免疫機能,造成機體和皮膚抵抗力降低。長期高血糖造成的周圍神經病變以及微循環障礙都是重要原因,所以將血糖控制好對預防皮膚損害的發生非常重要。
如果已經出現皮膚損害,不僅需要很好地控制血糖,還要根據具體的皮膚病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像糖尿病引起的其他併發症一樣,都是重在預防,平時儘量按照醫生要求,做到合理飲食、適當運動、進行自我血糖監測並定期就診調整降糖方案,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以避免皮膚病變的發生。
相關知識
糖友常見皮膚真菌感染有哪些?
糖尿病病人比非糖尿病人群容易發生皮膚真菌感染,常見的真菌感染有念珠菌病、癬菌病,另外還有一種為毛黴菌病,雖不常見,但病情進展快,預後差。
念珠菌感染
常見部位有口腔黏膜、外陰、指甲,可引起口角炎、舌炎、口腔潰瘍、外陰炎、龜頭炎、甲溝炎等。其中,有些女病人因外陰炎為首發症狀而發現糖尿病,男病人因龜頭炎為首發症狀而發現糖尿病。癬菌引起的皮膚感染多為淺部感染,根據感染部位不同,分為足癬、手癬、體癬、股癬、甲癬、頭癬等,其中足癬尤其需要注意,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處理不當,還有播散全身的潛在風險,危及生命。
護理:平時應每天仔細觀察足部,注意足部清潔和乾燥,洗腳後仔細擦乾足部,穿棉布襪及透氣性好、舒適度高的鞋子,預防足癬發生;一旦發生了足癬,要及早治療,局部使用抗真菌藥物。注意口腔黏膜及外陰部衛生,如果出現口腔潰瘍、外陰瘙癢、龜頭炎時及時就醫,有包皮過長或包莖的糖尿病患者要及時進行包皮環切。
皮膚細菌感染
糖尿病人容易發生皮膚細菌感染,其中癤、癰、丹毒、蜂窩織炎最常見。癤為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毛囊炎和毛囊周圍炎,相鄰的多個毛囊感染、炎症融合形成癰。多發癤腫者稱為癤病,全身皮膚均可發生,其中發生於口鼻周圍的要注意避免擠壓,以免造成感染擴散。丹毒也是一種常見的皮膚急性炎症,主要累及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淋巴管,表現為局部皮膚紅腫熱痛,好發於小腿,與周圍的正常皮膚分界清楚,可伴有發熱、寒戰、噁心等。蜂窩織炎是皮膚及皮下組織的廣泛瀰漫性化膿性炎症,常見致病菌為溶血性鏈球菌或葡萄球菌。主要表現為患處皮膚紅腫熱痛、邊界不清,可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
護理:發現癤腫,尤其是口鼻周圍要避免擠壓;如果有足癬,要及時治療;皮膚細菌感染一定要及時處理,足量應用敏感抗生素,切開引流後一定要注意觀察傷口並及時換藥。
脛前色素沉著斑及全身皮膚瘙癢症
脛前色素沉著斑又稱糖尿病性皮膚病,是糖尿病最常見的皮膚表現,為糖尿病特徵性皮膚病變。其多見於老年患者或病程長者,男性多於女性,最常出現於脛骨前,也可見於前臂、大腿前方、足部。早期為小的無痛性的暗紅色丘疹,發展緩慢,逐漸發展為不規則萎縮性色素沉著斑,單個皮損1~2年可消退,新老皮損可呈此消彼長的態勢而長期存在,患者無自覺症狀。引起脛前色素沉著斑的機制不清楚,目前認為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可能有一定關係。此病無特殊治療方法,控制血糖可能會對色素沉著有所改善。
護理:糖尿病皮膚瘙癢症也是糖尿病患者很常見的皮膚表現,常為頑固性皮膚瘙癢,夜間尤重。皮膚瘙癢症與糖尿病造成的神經損傷所致感覺異常以及患者皮膚乾燥、缺乏油脂分泌等都有一定關係,除控制血糖外,還可以外用止癢劑。對於皮膚乾燥者建議冬天減少洗澡次數,洗完澡後全身抹一些潤膚乳液。
糖尿病性皮膚大皰
此病不常見,但為糖尿病特徵性皮膚表現,好發於肢體遠端,最常見於足趾、足跟、足踝、下肢,也可見於手指、手背、前臂、肘部等,病程長、合併有神經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病的患者容易出現。表現為突然發生的皮膚水皰,直徑數毫米到數釐米不等,皰壁薄,張力大,周圍皮膚沒有紅斑,皰內有無色透明液體,2~4周自愈,不留瘢痕,常反覆發作。
護理:多數皮膚大皰可自愈,不需要特殊處理,但日常護理要預防大皰破潰引起的繼發感染;如果為張力過大的大皰,需要抽取皰內液體,一定要嚴格消毒,最好到醫院由專業的醫生或護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