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蓮花,大家腦海的首選無疑是它不染,不妖的品性。還有那皎潔無暇,潔白如玉的容顏。而今天我們談的確是一種雨蓮花沾邊又十分有趣的北方傳統說唱藝術——蓮花落
說起蓮花落,它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時期,那時的名稱叫「落花」,是佛教去勸善和募捐的一種演唱形式。後來蓮花落慢慢發展便流傳著「一朵兩朵蓮花落,蓮花開時眾生樂」。而這門藝術也慢慢的通過佛教走進了大家的視野。但這門藝術是本是源於河南一帶,後來文化交融等等原因才在秦朝乾隆年間讓這門珍貴的藝術傳入山西,並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在山西,蓮花落可謂是深受喜歡。其先後經歷了晉中、文水、平遙等地最初起的「晉中落子」後被太原蓮花落的鼻祖,太原曲藝聯合會的曹強將原來的從語言、唱腔、表演、句文、句式、節奏、板式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創新和改革,尤其是語言上,改為頗具山西風味的太原方言,並結合了普通話語音和搜集提煉而來的民間詞彙,使其蓮花落的語言更加的性格化、形象化、生活化。在曹老先生的開創下,太原蓮花落便一炮打響,深深地刻在了太原的心裡
在蓮花落裡,就像曹老特別注重的一樣,語言即是這門說唱藝術的靈魂所在。在太原蓮花落的表演者一般自打著七件子隨著節奏盡興表演,而在其中不乏有很多地道的太原方言詞:比如在《小丁開車》中的「niɑ」(「人家」之意),「denɑo」(「腦袋」之意),「xie」(入聲,「塞」之意)等等,這些詞語在太原人聽起來都是非常親切熟悉的;語氣詞在蓮花落中也常來使用的,在太原方言中常在句末添加一個語氣詞,這一特點在太原蓮花落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就像《為甚要嫁他》中對新娘的形容「自然災害太嚴重咧」,《竇仙姑》中表哥說「這是咋地咧」。;太原蓮花落中頻繁出現重疊詞,體現了太原方言的這一特點,《小丁開車》中的「車本本」、「糊糊」,《竇仙姑》中的「票票」,《為甚要嫁他》中的「肚肚」、「頂呱呱」等。也正是這些詼諧上口的詞語將太原蓮花落更加立體,更加展現出一種太原人以幽默面對生活,樂觀熱情的面對每一天的態度!
或許家鄉的城市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一種回憶,一種年少美好的剪影。而城市更寬的來說的是對於我們文化的印記,一份含蓄而深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