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原文發表於Artforum中文網,作者李佳
葛宇路,《備用電源》展覽現場,2020,8屏影像裝置、鉛酸蓄電池、行為,尺寸可變
5月22日,上午10點,葛宇路跨上一輛經過改裝的、能夠給隨車蓄電池充電的自行車,從河北燕郊的居所出發,向30公裡以外的北京公社一路騎行——這天下午,他在北京的首次個展將在這家畫廊開幕。葛宇路選擇的路線是他進京的必經之路,騎完全程大概5個小時。通過固定在自行車頭的手機,葛宇路幾乎沒有任何中斷地在微博平臺上直播了騎行的全程。他時不時地同網友閒聊,中間停下來買了根冰棒,在路邊小飯館吃了頓午飯,最終在下午3點多鐘到達展覽現場。展廳一片漆黑,從天花板上懸吊下來的八個小屏幕無聲地淹沒在黑暗裡。忽然,屏幕閃動,開始循環播放葛宇路此前幾個作品的視頻片段。屏幕發出的光線正好可以讓人看清展場中心擺放的一塊蓄電池。這就是葛宇路自行車上的那一塊,整個展廳的用電端賴它供應,而電池的蓄電只能靠葛宇路的騎行運動。這意味著此後直到展覽結束的每一天裡,藝術家原則上都要通過自己的身體來人工「發電」並「送電」到畫廊,否則展覽現場將一片漆黑。不過,就算他每天都能勤勉地奔波5個小時,電池容量也只能保證最多1小時的供電。葛宇路給自己設了個累人的局,也由此重新設置了展示的邏輯:通常被當作事故和偶然的「停電」成為常態,而本該是展覽核心的作品反而更像某種例外。電力、日復一日的體力勞動、從燕郊到798的時空距離……這些原本位於「場外」的因素成為了實際上具有決定性力量的場內存在。觀看、展示和創造之間平滑流動的概念鏈條被暫時擾亂,如同免疫系統遭遇病毒,不得不對來自外部的力量作出反應。
葛宇路,《備用電源》局部,2020,8屏影像裝置、鉛酸蓄電池、行為,尺寸可變
外部性力量是葛宇路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的維度。在本次展覽中,不穩定的電力供給以及看似無理的規則設置將藝術系統的現實前提和物質基礎的脆弱之處暴露無遺。而在他的另一些創作裡,對外部性力量的辨認帶有更明顯的政治色彩。葛宇路善於以一種充滿個人特點的、策略性的方式在社會現場展開活動,巧妙地自己擺在同貌似不容質疑的外部力量相對峙的位置。他曾經將北京公交「東湖」站的站牌卸下來,安裝到武漢東湖的水面(《東湖站》,2015);利用腳手架爬到高處,同馬路邊的監控攝像頭長時間互相對視(《對視》,2016);他用自己的名字製作成城市標準路牌,偷偷安裝在北京的一條無名路上(《葛宇路》,2013-2017)。有趣的是,在某些偶然的時刻,他的活動甚至改變或重組了雖然是極小範圍內的現實。例如,在四年多的時間中,「葛宇路」逐漸變成確有其名的「真」路,被高德地圖、民政區劃地名公共服務系統、百度地圖等認證和收錄。從這個角度看,葛宇路的創作同情境主義者的主張有類似之處,對日常生活的積極評估緊密相關於辨認和抵抗總體性霸權的努力。威權作為絕對的控制性力量深深嵌入每個人的生活,同時,幹擾和反轉它的可能性,也蘊藏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之中。
葛宇路,《備用電源》行為現場,2020,8屏影像裝置、鉛酸蓄電池、行為,尺寸可變 (圖片致謝尉遲博特)
相關閱讀:
關於葛宇路 葛宇路1990年出生於湖北武漢,2013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影像媒體專業,2018年於中央美術學院獲得實驗藝術碩士學位,現工作、生活於環京地帶。他近期參與的部分展覽包括「情的時代」愛知三年展,名古屋(2019);無界藝術季,扉美術館,中國廣州(2019);「家的變遷」,金澤21世紀美術館,金澤(2018);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民生美術館,中國北京(2018);「應力場」第四屆美術文獻展,湖北美術館,中國武漢(2017);CAFAM雙年展-空間協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北京(2016)等。他曾入圍2019「藝術8青年獎」以及「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年度青年藝術家」(2019)。
官方網站:www.beijingcommune.comInstagram: beijingcomm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