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評 | Artforum中文網評葛宇路個展

2021-02-19 北京公社

原文刊載於原文發表於Artforum中文網,作者李佳

葛宇路,《備用電源》展覽現場,2020,8屏影像裝置、鉛酸蓄電池、行為,尺寸可變

5月22日,上午10點,葛宇路跨上一輛經過改裝的、能夠給隨車蓄電池充電的自行車,從河北燕郊的居所出發,向30公裡以外的北京公社一路騎行——這天下午,他在北京的首次個展將在這家畫廊開幕。葛宇路選擇的路線是他進京的必經之路,騎完全程大概5個小時。通過固定在自行車頭的手機,葛宇路幾乎沒有任何中斷地在微博平臺上直播了騎行的全程。他時不時地同網友閒聊,中間停下來買了根冰棒,在路邊小飯館吃了頓午飯,最終在下午3點多鐘到達展覽現場。展廳一片漆黑,從天花板上懸吊下來的八個小屏幕無聲地淹沒在黑暗裡。忽然,屏幕閃動,開始循環播放葛宇路此前幾個作品的視頻片段。屏幕發出的光線正好可以讓人看清展場中心擺放的一塊蓄電池。這就是葛宇路自行車上的那一塊,整個展廳的用電端賴它供應,而電池的蓄電只能靠葛宇路的騎行運動。這意味著此後直到展覽結束的每一天裡,藝術家原則上都要通過自己的身體來人工「發電」並「送電」到畫廊,否則展覽現場將一片漆黑。不過,就算他每天都能勤勉地奔波5個小時,電池容量也只能保證最多1小時的供電。葛宇路給自己設了個累人的局,也由此重新設置了展示的邏輯:通常被當作事故和偶然的「停電」成為常態,而本該是展覽核心的作品反而更像某種例外。電力、日復一日的體力勞動、從燕郊到798的時空距離……這些原本位於「場外」的因素成為了實際上具有決定性力量的場內存在。觀看、展示和創造之間平滑流動的概念鏈條被暫時擾亂,如同免疫系統遭遇病毒,不得不對來自外部的力量作出反應。

葛宇路,《備用電源》局部,2020,8屏影像裝置、鉛酸蓄電池、行為,尺寸可變

外部性力量是葛宇路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的維度。在本次展覽中,不穩定的電力供給以及看似無理的規則設置將藝術系統的現實前提和物質基礎的脆弱之處暴露無遺。而在他的另一些創作裡,對外部性力量的辨認帶有更明顯的政治色彩。葛宇路善於以一種充滿個人特點的、策略性的方式在社會現場展開活動,巧妙地自己擺在同貌似不容質疑的外部力量相對峙的位置。他曾經將北京公交「東湖」站的站牌卸下來,安裝到武漢東湖的水面(《東湖站》,2015);利用腳手架爬到高處,同馬路邊的監控攝像頭長時間互相對視(《對視》,2016);他用自己的名字製作成城市標準路牌,偷偷安裝在北京的一條無名路上(《葛宇路》,2013-2017)。有趣的是,在某些偶然的時刻,他的活動甚至改變或重組了雖然是極小範圍內的現實。例如,在四年多的時間中,「葛宇路」逐漸變成確有其名的「真」路,被高德地圖、民政區劃地名公共服務系統、百度地圖等認證和收錄。從這個角度看,葛宇路的創作同情境主義者的主張有類似之處,對日常生活的積極評估緊密相關於辨認和抵抗總體性霸權的努力。威權作為絕對的控制性力量深深嵌入每個人的生活,同時,幹擾和反轉它的可能性,也蘊藏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之中。

葛宇路,《備用電源》行為現場,2020,8屏影像裝置、鉛酸蓄電池、行為,尺寸可變 (圖片致謝尉遲博特)

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葛宇路的實踐是一種社會參與式的藝術實踐,尤其考慮到人群在其中起到的關鍵作用。這一點在《葛宇路》中體現得最為明顯,這件作品的故事被網友寫成帖子發表在知乎社區,引發大量討論和轉發,從此葛宇路成為受人關注的「網紅」藝術家。而隨著「葛宇路」路牌被市政當局拆除,網友們圍繞這個做法再次展開討論:「葛宇路」這個路名是否可以被承認和接受?究竟誰有命名一條道路的權力?這些問題超出了人們對於行為藝術的固有印象和非此即彼的意見表達,開始將公眾參與帶往一個更為積極和促進思考的方向。《葛宇路》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今天的媒介環境。網絡社會的興起使大規模的人群捲入變得更為容易,雖然它並不能逃脫威權的控制和監視,但至少提供了某種可能的出口和「遊擊」方式。而《葛宇路》可能在無意間為我們展現了一種未來的前景。也許那時,藝術可以成為弱者的武器。

相關閱讀:

關於葛宇路  葛宇路1990年出生於湖北武漢,2013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影像媒體專業,2018年於中央美術學院獲得實驗藝術碩士學位,現工作、生活於環京地帶。他近期參與的部分展覽包括「情的時代」愛知三年展,名古屋(2019);無界藝術季,扉美術館,中國廣州(2019);「家的變遷」,金澤21世紀美術館,金澤(2018);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民生美術館,中國北京(2018);「應力場」第四屆美術文獻展,湖北美術館,中國武漢(2017);CAFAM雙年展-空間協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北京(2016)等。他曾入圍2019「藝術8青年獎」以及「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年度青年藝術家」(2019)。

官方網站:www.beijingcommune.comInstagram: beijingcommune

相關焦點

  • 張徐展 | ARTFORUM展評
    147巷45弄2號一樓2017.12.09–2018.01.20張徐展, 「{Si So Mi}」展覽現場,2017-2018.早期以手繪動畫短片為主要呈現方式的張徐展,近幾年來開始以「紙人展與新興煳紙店系列」為題,由家族傳承百年的新興煳紙店背景,以及傳統紙紮工藝所象徵的生死符號中延伸出具有自身觀點的脈絡。從2014年的作品《靈靈壹》開始,他創作了一系列以紙為主要材料的偶動畫作品。
  • 第十屆臺北雙年展|ARTFORUM所見所聞
    1996年首屆雙年展的主題就是「臺灣藝術主體性」(美術館三樓正在展出的回顧展「朗誦/文件:臺北雙年展1996-2014」回溯了雙年展二十年走過的歷程);9月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館長林平致詞時也表示,本屆雙年展希望為國際展覽平臺不足的本土藝術家提供更多國際亮相機會。最直接的表現是,今年臺北雙年展上臺灣藝術家人數幾乎佔了一半,為歷屆最高比例。與之相對,大陸藝術家人數為零。
  • 徐小國 | ARTFORUM展評
    徐小國個展「近作」入口處選擇的第一件作品《第三國際塔》(2018-2019)其實正是整個展覽中最令藝術家自身糾結困擾的作品。在空間通道極長的視距作用下,觀眾只能看見一個模糊的結構,並不能夠一眼看清畫面中想要表達的主體,那些交錯的線條與形體的消弭在周圍的負形輪廓框選之間完成了一種上升與潛伏。
  • 陳界仁 | ARTFORUM展評
    在這樣的現實中,陳界仁的個展「中空之地」偶然地成為了一則寓言。展覽中,藝術家將目光投向在秩序與規範、漠視與偏見中生存、沉淪或是抗爭的人群以及我們自身。陳界仁持續地將個體生命的境遇和解放的可能性視為其創作思考的核心,他用「逃逸路線」指稱自己這一工作的主題。
  • 「葛宇路」是葛宇路的一部分,而不是葛宇路的唯一
    「葛宇路」路牌掛在北京百子灣附近一條長約452米的小路邊開始,「葛宇路」就不僅僅是學生葛宇路了。繼命名道路「葛宇路」、「葛宇路」路牌被拆除後事件後,中央美術學院的應屆畢業生葛宇路又被推到了輿論的中心——7月5日發布的中央美術學院《關於給予葛宇路記過處分的決定》中寫道,「該生嚴重影響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生活秩序及公共場所管理秩序。根據《中央美術學院學生違紀處分條例》第十六條,經學校研究,決定給予葛宇路記過處分。」7月29日,經媒體轉發,《決定》在網上流傳發酵。
  • 展評:程心怡 | ARTFORUM雜誌
    這個平鋪直敘的故事也成為藝術家在中國的首次個展「微風之劫」的新聞稿文字。展出的大部分作品——包括繪畫和一幅攝影靜物——都是程心怡在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為期兩年的駐留中創作的。 程心怡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位同性戀歐洲男人的生活上,等於承擔了雙重風險:在她的祖國,同性戀仍是禁忌話題;而在西方語境下,她作為一名異性戀女子的身份可能使其遭受文化挪用的指控。
  • 理論熱:藝術、技術、流行文化 | ARTFORUM中文網 * 泰康空間
    4月27日,ARTFORUM中文網將與泰康空間共同推出一場為期一天的討論,分為上下午兩部分,從大家最熟悉的劉慈欣和中國科幻說起,探討最近幾年技術「理論熱」與現下藝術創作和策展實踐之間的關係主持人:杜可柯(ARTFORUM中文網主編)              李佳(泰康空間高級策展人)Theory Fever: Art, Technology, Popular CultureArtforum.com.cn
  • 好景不常在|ARTFORUM展評
    李爽的《Grapefruit》(2015)原先是一本對小野洋子同名作品進行更新的藝術家書,在實體空間中文本以立體的書頁形式懸置於走道,透明磨砂的亞克力材質意外地使其在遠看時接近一片散布的馬賽克像素塊。
  • 香港巴塞爾期間展覽活動一覽 | 畢卡索/喬治康多雙人展,KAWS個展,水果姐巡演,Zedd巡演,Art Central...
    看展以往的巴塞爾都是香港會展中心的1層與3層同時舉行,想看完所有展位的展品,可能需要2天時間,如果只安排了1天,可能會看不完,需要加快些腳步。1. Art Central(我會去.吧...)票價:周一VIP票 510港幣          周二到周四240港幣(優惠票135港幣)          周五到周日280港幣(優惠票160港幣)購票網址:https://www.ticketflap.com/zh/artcentral20182.
  • 網紅藝術家葛宇路:「藝術是什麼都可以」
    這是他改裝的發電機,他要通過不斷踩動自行車,將動能轉化成電能,儲存到自行車攜帶的蓄電池裡,這些電量會用來供給自己的首個同名個展《葛宇路》。  展廳裡的8塊屏幕連接著蓄電池,播放著他此前幾個行為藝術作品的片段。前一天展覽結束,電量只剩下了1%,他把蓄電池帶回家,斷斷續續蹬了一晚上自行車,電量才達到29%,這大概只能保證不到一小時的供電。
  • 【ArtDepot藝術倉庫邀請函】《色子·Entangled Photons》賈欣雨個展即將開幕
    E-mail:info@artdepot.cn地址:ArtDepot藝術倉庫(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北路4號院798藝術區七星東街311樓一層5號)Add:ArtDepot(NO.311 Building 798 ArtZone No.4 Jiuxianqiao Road,Chaoyang District,100015 Beijing China)
  • 克洛伊·魏瑪論2019年惠特尼雙年展 | ARTFORUM雜誌
    2019年的惠特尼雙年展無可避免地成為惠特尼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展覽之一——雖然坦白說,其原因也使得評論藝術(其中一些作品差點在展覽結束前兩個月就從展牆上消失)變成了一件難事。惠特尼雙年展一直以來都處在批判的風口浪尖,而今年展覽的策展似乎預示並回應了關於再現的衝突——這點在前幾屆雙年展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但哪怕是在2019年的雙年展開幕之前,關於藝術的觀眾、主體、代言人和金主等基礎性問題的激烈討論就已經籠罩了這次展覽脆弱和修復性的美——儘管展覽堅持物件(made object)的在場和優先,但最終仍全然被話語覆蓋。
  • R級葛宇路
    紫薇住海澱,葛宇路在燕郊,兩人相距60多公裡,算是異地戀——這挺符合大家對「過氣網紅」或者「落魄藝術家」的想像。2017年7月,幾乎是在這一個月間,「葛宇路」走紅、上央視,被拆;葛宇路走紅、上央視,被處分。3年後,出生於1990年的葛宇路已經成為首批邁入30歲的90後,他沒有穩定工作,也沒有北京戶口。
  • 葛宇路同學最近突然火了
    他還說:「截止目前,所有快遞、外賣、導航、市政標示均可正常使用葛宇路進行定位。」這顯然極大方便了當地人民群眾。結果高德地圖於2014年、百度地圖於2015年、谷歌地圖於2016年分別把「葛宇路」當作正牌收進了他們的系統。
  • 達美美術館展出:國際藝術家江屹個展
    其展覽是日本當代美術的奠基人,琦玉近代美術館館長田中幸人在日本琦玉近代美術館舉辦的策劃展。在日本戰後美術史中,美術館主要是展出西方的巨匠作品,如梵谷,塞尚,莫奈,魯本斯,維米爾等等。在1980年代的提倡多元化國際藝術新潮之下,如1984年MOMA的《20世紀美術的Primitive展》,1989年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大地的魔術師》展,日本90年代對亞洲關注。
  • 袁運生 | ARTFORUM展評
  • 葛宇路為何被處分?中央美院公開聲明釋緣由
    其中指,今年畢業的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2014級碩士生葛宇路因「嚴重影響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生活秩序及公共場所管理秩序」被記過處分。7月中旬,因用自己的名字給北京一條路設立路牌,27歲的葛宇路被媒體廣泛關注。圖片來自視覺中國葛宇路是否因為私設路牌被學校處分?
  • 薛西弗斯 VER. 20.18 | ARTFORUM展評
    「薛西弗斯 Ver. 20.18」由法蘭西斯·亞曼德雷(Francis Almendáre)、林怡君和王萱策展,從希臘神話中薛西弗斯永無盡頭而又徒勞無功的推巨石任務,對比當今的社會現狀與人類的處境。展覽標題借用了軟體更新的慣用格式,以此強調該策展項目與當下科技快速發展的全球性背景的緊密關聯。
  • 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ARTFORUM專欄
    在可平行比較的輪廓中,我們發覺「展」/「節」背後複雜的語境流變,各種動力機制在湧動的同時亦不斷形塑、「翻譯」出新的機構語法,然而「批判」也許正應該在這些機制間的縫隙處展開——從每一個「單元」的策劃、命名、結構關係甚至資金來源處開始,向更加能動、更加策展式的電影節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