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運生 | ARTFORUM展評

2021-02-18 ARTFORUM中文網


袁運生

站臺中國|PLATFORM CHINA

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中二街D07
2019.11.17–2019.12.27

袁運生,《殉道者》,1981,墨、麻布,198 x 188 cm.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979年袁運生為首都機場創作的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讚歌》長長的手稿。時隔多年,這件曾經引發巨大爭議的作品已然成為了中國美術歷史進程上一個特殊的文化切片。但無論展覽名「生命的讚歌」還是以的複製手稿作為開場的註腳,事實上都直接對應著展覽中不斷展開的幾近反向的敘事:藝術家脫離集體主義架構後個人的生存際遇,以及藝術家個體對自我的堅守呈現出的流變與活力。縱觀袁運生的創作軌跡:歷經集體主義式創作思潮和文化運動,受到種種非議,留洋進修,與西方同時代的藝術工作者進行繪畫性上的探究,歸國任教,繼續採用東方意象與媒材進行創作——他的創作實踐既見證了中國美術現代化的歷史,又在不同的時刻偏離主流甚至與之衝突,是極其難得且複雜的個案。

袁運生,《無字碑》,1991,紙本水墨,180 x 288 cm.

此次展覽展出了袁運生的二十六件作品,包括從1978年的紙上鋼筆作品《雲南風景》到2016年的《跳高》、《力士》等紙本水墨作品,不難想像,這只是藝術家漫長的創作生涯和龐大的作品積累中一個微小的切片。首先吸引我注意力的是《殉道者》(1981)——這是藝術家因機場壁畫事件引發強烈非議兩年之後的一件作品:整體色彩灰暗,筆法激烈剛勁,居中被拉長的人形圖示已經難以分辨性別。畫面主體就像一座聖象般掛置在空中,雙臂直直長長地向外撐開,線條流暢且一氣呵成,呈現出與機場壁畫中的秀美、恬靜風格截然不同的凝重肅穆。而在《女人與愚公》(1991)中,畫面右上方的裸女形象漂浮在赤赭色的環境中,人物形態與空間想像的激蕩之間幾乎已經帶有某種神話屬性,也似乎暗示著藝術家在自己的藝術意圖中有意識地剔除了眾多來自現實層面的束縛與羈絆,更專注於個人意志和想像力的表達。

袁運生,《女人與愚公》,1991,紙本水墨,136 x 136 cm.

當觀眾在被這種超驗感知吸引的同時,無疑也會因為大廳中尺幅巨大的線性圖示語言感到訝異。在《無字碑》(1991)中,畫面裡的類人形狀近乎消隱,中央的抽象圓環首位相連,圍繞在無字碑柱的四周,成為一個散發微光的循環。在這個類似無限的標誌下,拱環被藝術家用墨跡罩染出淡淡的光感,圍繞在碑體周邊,同時,畫面背景裡遊移的墨跡也逐漸脫離控制,不再被畫面的外在結構所禁錮。整個碑柱上大面積的留白顯得格外乾淨而刺眼,遠遠看去,很像一柱被點燃的巨大蜡燭——「燃燒」與「光亮」的精神屬性在藝術家的眾多作品中顯得尤為矚目——「碑」作為帶有強烈紀念屬性的意象,其上「無字」的留白又包含了種種不可言說,似乎藝術家有意通過「命題—意象」之間的暗示來表達自己對於「以史為鑑」立場;回到繪畫語言的層面:與此次展覽中數件創作於1990年代的大尺幅紙本水墨作品類似,《無字碑》既帶有壁畫創作的布局與儀式感,流暢的筆墨又為畫面帶來了寫意與情緒化的特徵。

文/ 王智一

© ARTFORUM.COM.CN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展評 | Artforum中文網評葛宇路個展
    > 原文刊載於原文發表於Artforum
  • 張徐展 | ARTFORUM展評
    147巷45弄2號一樓2017.12.09–2018.01.20張徐展, 「{Si So Mi}」展覽現場,2017-2018.早期以手繪動畫短片為主要呈現方式的張徐展,近幾年來開始以「紙人展與新興煳紙店系列」為題,由家族傳承百年的新興煳紙店背景,以及傳統紙紮工藝所象徵的生死符號中延伸出具有自身觀點的脈絡。從2014年的作品《靈靈壹》開始,他創作了一系列以紙為主要材料的偶動畫作品。
  • 克洛伊·魏瑪論2019年惠特尼雙年展 | ARTFORUM雜誌
    2019年的惠特尼雙年展無可避免地成為惠特尼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展覽之一——雖然坦白說,其原因也使得評論藝術(其中一些作品差點在展覽結束前兩個月就從展牆上消失)變成了一件難事。惠特尼雙年展一直以來都處在批判的風口浪尖,而今年展覽的策展似乎預示並回應了關於再現的衝突——這點在前幾屆雙年展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但哪怕是在2019年的雙年展開幕之前,關於藝術的觀眾、主體、代言人和金主等基礎性問題的激烈討論就已經籠罩了這次展覽脆弱和修復性的美——儘管展覽堅持物件(made object)的在場和優先,但最終仍全然被話語覆蓋。
  • 好景不常在|ARTFORUM展評
  • 陳界仁 | ARTFORUM展評
  • 徐小國 | ARTFORUM展評
  • 第十屆臺北雙年展|ARTFORUM所見所聞
    1996年首屆雙年展的主題就是「臺灣藝術主體性」(美術館三樓正在展出的回顧展「朗誦/文件:臺北雙年展1996-2014」回溯了雙年展二十年走過的歷程);9月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館長林平致詞時也表示,本屆雙年展希望為國際展覽平臺不足的本土藝術家提供更多國際亮相機會。最直接的表現是,今年臺北雙年展上臺灣藝術家人數幾乎佔了一半,為歷屆最高比例。與之相對,大陸藝術家人數為零。
  • 薛西弗斯 VER. 20.18 | ARTFORUM展評
    「薛西弗斯 Ver. 20.18」由法蘭西斯·亞曼德雷(Francis Almendáre)、林怡君和王萱策展,從希臘神話中薛西弗斯永無盡頭而又徒勞無功的推巨石任務,對比當今的社會現狀與人類的處境。展覽標題借用了軟體更新的慣用格式,以此強調該策展項目與當下科技快速發展的全球性背景的緊密關聯。
  • 史萊姆引擎 | ARTFORUM展評
  • 展評:程心怡 | ARTFORUM雜誌
  • 理論熱:藝術、技術、流行文化 | ARTFORUM中文網 * 泰康空間
    4月27日,ARTFORUM中文網將與泰康空間共同推出一場為期一天的討論,分為上下午兩部分,從大家最熟悉的劉慈欣和中國科幻說起,探討最近幾年技術「理論熱」與現下藝術創作和策展實踐之間的關係。主持人:杜可柯(ARTFORUM中文網主編)              李佳(泰康空間高級策展人)Theory Fever: Art, Technology, Popular CultureArtforum.com.cn
  • 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ARTFORUM專欄
    在可平行比較的輪廓中,我們發覺「展」/「節」背後複雜的語境流變,各種動力機制在湧動的同時亦不斷形塑、「翻譯」出新的機構語法,然而「批判」也許正應該在這些機制間的縫隙處展開——從每一個「單元」的策劃、命名、結構關係甚至資金來源處開始,向更加能動、更加策展式的電影節邁進。
  • 藝術家的藝術家(二)| ARTFORUM雜誌
    作為年終總結,Artforum邀請全球各地的藝術家選出了在2020年裡令他們印象深刻的一場展覽或一個事件。「Brandy對陣Monica」表演現場,2020年8月31日.Mack(與Lynda Benglis以及Kelley Walker的群展,Paula Cooper畫廊,紐約)麥克曾經形容自己的作品「如掌紋般錯綜複雜」。我喜歡將他的作品看作需要精心觀賞的故事。在疫情隔離幾個月後,看到他那些織物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它們是色彩、厚度、質地、圖樣、線條和文本之間充滿詩意的互動。
  • 《藝術論壇》發布多則聲明回應出版人性騷擾指控 | ARTFORUM新聞周報2017.10.22-2017.10.28
    ARTFORUM新聞周報2017.10.22-2017.10.28《藝術論壇》員工譴責雜誌之前對性騷擾指控的處理方式2017.10.27作為下方籤署者的我們是Artforum和Bookforum的員工,我們譴責雜誌出版人方對奈特·蘭德斯曼受到指控一事的處理方式,並且拒絕接受到目前為止代表我們發布的聲明。
  • 臺南中國城 ARTFORUM觀點
    而在上述兩組演出過程中,則有四名穿梭在空間中的表演者——他們是同期在絕對空間「錢江衍派」一展中的四位年輕藝術家王又平、李佳泓、黃奕捷和廖烜榛——他們個別穿上自中國城廢墟中撿拾而來的衣物,包括在11樓拾得的女郎紅衣,電影院旁經營者房間內撿到的西裝,在戲院中找到的如袈裟的袍子等,試圖在遊魂般的角色扮演中,與此地的物件、已不在場之人產生對話關係。
  • 邀請函 ▏李庚作品展 Li Geng Solo Art Exhibition
    誠邀您拔冗出席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李庚作品展】
  • 臺北電影節「電影正發生」活動現場|ARTFORUM電影
    本文首發於藝術論壇中文網Artforum.com.cn
  • 勞動九歌:哈倫·法羅基 | 藝術匯 ART FRONTIER 展評
    但這條道路依然十分險峻,在勞倫·科維(laurent Cauwet )的新書《藝術的訓化》(La domestication de l』art)中,他闡述了當今資本主義的普遍存在恰恰要求現代人成為自己的「僱主」,自我發明(預設自身存在的獨特性),發明新的群體並製造新的身份認同(使人偏移或遺忘根本性的階級差異),同時也為社會製造新的欲望(滋生交換價值-商品拜物系統的溫床)。
  • 全國項目式學習優秀項目展評 鹽田區10個項目獲評一等獎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鄧雪婷 通訊員 王欣昀 曾桂泓)近日,由中國教育信息化創客教育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五屆全國STEM教育與項目式學習學術研討會暨2020年度項目式學習優秀項目展評活動在江蘇省張家港市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