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徐展 | ARTFORUM展評

2021-02-10 ARTFORUM中文網

張徐展

就在藝術空間 |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7巷45弄2號一樓

2017.12.09–2018.01.20

張徐展, 「{Si So Mi}」展覽現場,2017-2018.


他的畫面具有某種洞穴般的粗糙有機質感,像是深入身體臟器內的窺看駐留。

「那陣子我每天從那個街角經過都會看到它,邊看邊想著: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登出』?」暗箱般的展場裡,張徐展指著手機裡一隻被壓扁在路上的鼠身照片對我說。對他而言,手指下這片生前卑微、死後被遺忘的幹扁身體,正以一種尷尬的狀態停留在城市角落,而他口中的「登出」,指的是靈魂抽起、離開已成物件的腐朽軀體、歸往彼處的時刻。這片卡在此處與彼處的身體,被張徐展以紙紮材質轉化,在展場中以對鏡自照的姿態指出一處通向亡靈歸所的入口意象。

早期以手繪動畫短片為主要呈現方式的張徐展,近幾年來開始以「紙人展與新興煳紙店系列」為題,由家族傳承百年的新興煳紙店背景,以及傳統紙紮工藝所象徵的生死符號中延伸出具有自身觀點的脈絡。從2014年的作品《靈靈壹》開始,他創作了一系列以紙為主要材料的偶動畫作品。一般而言,作為傳統喪儀、接引亡靈前去西方所用的紙札靈厝,大半有著瑰麗的裝飾色彩與各種華美的建築造型,而在靈厝場景內象徵著各種功能性的神靈、人物、動物,在製作時則多以報紙為體,外層再附以作為外衣或皮膚的彩紙修飾。在張徐展作品裡,靈厝場景被轉化為他思考死亡與生命的討論環境,而在角色甚至場景設計上,這些以報紙團、骨架鐵線構成的軀體,在動畫中不再被加上象徵皮膚的外層,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讓角色能以更為赤裸的狀態現身,同時也使得他的畫面具有某種洞穴般的粗糙有機質感,像是深入身體臟器內的窺看駐留。

張徐展,《「Si So Mi」紙人展與新興煳紙店系列-靈靈肆》,2017,單頻道錄像裝置,電光紙、紙糊老鼠、報紙、漿糊.

本次個展為張徐展「紙人展與新興煳紙店系列」的第四件作品「靈靈肆《Si So Mi》」,此次他以單頻影像的時間軸對應著歌曲《Ach wie ist's möglich dann》的節奏與長度,這首1935年德國愛情文藝片的配樂,在早年傳入臺灣時偶然被用作了喪葬儀隊的哀樂,而歌曲的起音「Si So Mi」則成為喪葬儀隊的代稱。張徐展將此曲以呢喃哼唱的方式重新詮釋,動畫影像由樹林中一片破碎的鏡面開始,藉由一列動作笨拙、穿戴著象徵金山銀山頭飾的老鼠儀隊,將現實中與死亡有關的動作轉化為帶有黑色幽默的舞蹈。與一般偶動畫不同的是,張徐展的作品往往刻意留下材質的原始痕跡,藉此使影像本身更具後設性的觀看意義。如在此次的《Si So Mi》中,同步於老鼠儀隊死亡舞蹈的另一條敘事線:一批往靈厝方向移動、象徵靈魂本體的蛆蟲,便是以存在主義的二手書籍為紙張材料,間接暗示死亡與存在的生命描述。在一連串以憂傷喜劇方式呈現的舞蹈與哀樂之後,我們才得以看見位於這片森林後方的靈厝場景。不同於兩年前個展的規劃,張徐展此次在展場空間的處理上並未使物件與影像同時並置,而是讓觀眾在閱讀影像後、起身前往下個展間時才見到角色紙偶與場景裝置。方才於影像中栩栩如生的老鼠儀隊,在這個空間中成為停格不動的物質,而在整個場景裝置前,觀眾所看到的,則是那片在現實世界中皺縮腐敗、等待登出的老鼠肉身,它所看向的鏡面彼端正映照著觀眾自身的面容。

文/ 林怡秀

© ARTFORUM.COM.CN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展評 | Artforum中文網評葛宇路個展
    > 原文刊載於原文發表於Artforum
  • 克洛伊·魏瑪論2019年惠特尼雙年展 | ARTFORUM雜誌
    惠特尼雙年展一直以來都處在批判的風口浪尖,而今年展覽的策展似乎預示並回應了關於再現的衝突——這點在前幾屆雙年展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但哪怕是在2019年的雙年展開幕之前,關於藝術的觀眾、主體、代言人和金主等基礎性問題的激烈討論就已經籠罩了這次展覽脆弱和修復性的美——儘管展覽堅持物件(made object)的在場和優先,但最終仍全然被話語覆蓋。
  • 薛西弗斯 VER. 20.18 | ARTFORUM展評
    「薛西弗斯 Ver. 20.18」由法蘭西斯·亞曼德雷(Francis Almendáre)、林怡君和王萱策展,從希臘神話中薛西弗斯永無盡頭而又徒勞無功的推巨石任務,對比當今的社會現狀與人類的處境。展覽標題借用了軟體更新的慣用格式,以此強調該策展項目與當下科技快速發展的全球性背景的緊密關聯。
  • 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ARTFORUM專欄
    在可平行比較的輪廓中,我們發覺「展」/「節」背後複雜的語境流變,各種動力機制在湧動的同時亦不斷形塑、「翻譯」出新的機構語法,然而「批判」也許正應該在這些機制間的縫隙處展開——從每一個「單元」的策劃、命名、結構關係甚至資金來源處開始,向更加能動、更加策展式的電影節邁進。
  • 袁運生 | ARTFORUM展評
  • 好景不常在|ARTFORUM展評
  • 徐小國 | ARTFORUM展評
  • 陳界仁 | ARTFORUM展評
  • 第十屆臺北雙年展|ARTFORUM所見所聞
    1996年首屆雙年展的主題就是「臺灣藝術主體性」(美術館三樓正在展出的回顧展「朗誦/文件:臺北雙年展1996-2014」回溯了雙年展二十年走過的歷程);9月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館長林平致詞時也表示,本屆雙年展希望為國際展覽平臺不足的本土藝術家提供更多國際亮相機會。最直接的表現是,今年臺北雙年展上臺灣藝術家人數幾乎佔了一半,為歷屆最高比例。與之相對,大陸藝術家人數為零。
  • 史萊姆引擎 | ARTFORUM展評
  • 展評:程心怡 | ARTFORUM雜誌
  • 「駐藏支教徐展明書畫展」在西寧舉行
    11日上午,駐藏支教徐展明書畫展在西寧市城西區文化藝術中心開展。  據悉,此次書畫展主題為「回首長徵路,情系紅軍溝」,共展出水粉、水墨畫作107幅,旨在通過繪畫呈現紅軍長徵的班瑪印記。
  • 展評|赫本展:展什麼不重要,自拍才重要
    作為上海的一位策展人、特展研究專家,賈布每個月會從正在進行的展覽中選出她認為值得一看的若干展覽,每個展覽邀請一位相關專業人士和一位特展觀眾一起看展。本文是她在參觀完《永恆的經典:奧黛麗·赫本》展之後所寫的展評。
  • 年鑑展2018藝術家 | 曹澍
    中國當代動畫藝術資料館,南京藍夢實驗動畫放映,要空間,上海紐倫堡藍夢動畫展,德國紐倫堡2018全球TED論壇中場放映,溫哥華會展中心,加拿大溫哥華「不在服務區」AMNUA策展研究計劃第一回展項目五,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南京「在場——以新媒體藝術的名義」,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杭州 2017年
  • 2016韓國光州雙年展紀念展——「點火」中韓交流展
    韓國光州雙年展紀念展「點火」中韓交流展開幕現場「視角之中、點燃未來」作為加入到這場藝術盛會的中韓交流展覽,作為韓國光州雙年展紀念展的一份子,對藝術的總結與探索都不是幾個藝術家或者個別策展人可以完成的,我們更多的是提供一種「視角」,來自中韓藝術家和策展人的獨特視角。
  • 眾說紛紜評大展(6)——徐方驊、李志祥這樣說
    從此次中國尊展覽上獲獎作品來看,中型盆景雖然從創作、養護、整形、直到成形所投入的成本與精力不亞於大型盆景,但兩者相比較之下,大型盆景在評比中更具衝擊力,隨著越來越多的收藏家當前所收藏的盆景比例來看,兩者之間的距離漸漸的在拉開。目前松柏盆景在該領域中仍佔主導地位。根據當前市場形勢來看,小微盆景更具市場,尤其是一些開花結果的,我想精緻的小微盆景一定更具魅力吧。
  • 省地質博物館「家鄉的樣子」展評會給你答案
    紅網時刻記者 何超 張英 通訊員 曠倩煜 長沙報導目前,定於12月18日開幕的湖南省首屆國土空間規劃優秀案例展評活動——「家鄉的樣子」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展評活動的目的和意義何在?屬於藍圖性質的規劃又如何作為直觀的展品出現?近日,活動主辦方負責人之一湖南省地質博物館館長、湖南省國土空間規劃學會副理事長黃遠峰接受紅網時刻新聞記者採訪時給出了答案。承擔著自然資源科普職能的湖南省地質博物館,近年來通過組織和策劃群眾喜聞樂見的展陳和科普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市民的關注。圖為孩子們在館內參加科普活動。
  • 邀請函 ▏李庚作品展 Li Geng Solo Art Exhibition
    誠邀您拔冗出席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李庚作品展】
  • 理論熱:藝術、技術、流行文化 | ARTFORUM中文網 * 泰康空間
    4月27日,ARTFORUM中文網將與泰康空間共同推出一場為期一天的討論,分為上下午兩部分,從大家最熟悉的劉慈欣和中國科幻說起,探討最近幾年技術「理論熱」與現下藝術創作和策展實踐之間的關係主持人:杜可柯(ARTFORUM中文網主編)              李佳(泰康空間高級策展人)Theory Fever: Art, Technology, Popular CultureArtforum.com.cn
  • 湖濱學區幼兒園開展優質課展評活動
    活動現場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於淋凡 高夢君 通訊員 鄭秀華 濱州報導  為加強各園教師之間的學習和交流,發揮優質課評選活動對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促進作用,湖濱學區以縣幼兒園優質課展評活動為契機最後評選出的優秀教師將代表學區參加縣幼兒園優質課展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