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國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第二空間|TANG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2ND GALLERY
徐小國個展「近作」入口處選擇的第一件作品《第三國際塔》(2018-2019)其實正是整個展覽中最令藝術家自身糾結困擾的作品。在空間通道極長的視距作用下,觀眾只能看見一個模糊的結構,並不能夠一眼看清畫面中想要表達的主體,那些交錯的線條與形體的消弭在周圍的負形輪廓框選之間完成了一種上升與潛伏。而隨著我們前行,畫面上的種種顏色與筆觸逐漸浮現——細密的筆觸與微妙的色差——這種視覺上的清晰反倒強化出作品所描繪的形象與結構上的複雜。畫面的空間中不止一處出現了上升與下降這種關於「力」的穿插,顯然,線條偏窄的縫隙空間與有弧度輪廓的洞狀空間彼此交叉,空間中極其繁複的角度推演以及部分色層之間反覆塗抹與遮蔽的調整痕跡傳遞出了糾纏在畫家心理活動中的種種矛盾與角力,而顏色與形體之間又呈現出咬合與重疊塗層,這反而讓我們陷入看得越清晰便愈發眼花繚亂的感知陷阱。
無論是第三國際塔還是水晶燈——這些擁有具體名稱的物件在現實生活中都曾切實存在過,看得出來,畫作中抽象的源頭是來自於藝術家的生活;在藝術家的生活軌跡裡,它們不僅僅作為意識形態投射的隱喻,還暗合了藝術家面對現實周遭的種種心理活動。第三國際塔形象中,建立與解體兩種運動相互交替,包含了藝術家在推演過程中,對於不穩定的創作環境的不安與緊張。徐小國在這次展覽中將自己繪畫中的描摹與描繪進行了大膽決絕的嘗試與再造。在作品《水晶燈下的白色形狀》(2018-2019)中,當近處的黃色在空間中出現,遠處的黃色即在視線中逐漸消散,藝術家在平面上試圖創造出一種時而流動、時而凝固的心理實體,它擁有變化與穩定的雙重屬性。同樣,背景上形如幻影的區域佐證了藝術家在繪畫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推演與假設,而大面積的暖色色域消解了那些曾經確切、具體的形象。作為一個階段性的結果,這些畫作向我們呈現了藝術家一步一步剔除以往熟悉的技術的過程與滿足自己內心對平衡的需求的決心。
徐小國,「近作」,2019,展覽現場;從左至右:《安慰劑效應2》,2018-19,布面油畫,230 x 290 cm;《安慰劑效應3》,2019,布面油畫,155 x 200 cm;《藍光》,2019,布面油畫,155 x 200 cm.在長時間高強度的繪畫過程中,為了改變其固有的現實認知,藝術家漸漸脫離具體的形象與內容,反而執迷於描繪某種不可言說的未知感覺。藝術家每天都在充滿負荷地工作,卻無法用語言解釋自己描繪的對象現在變成了什麼,他似乎只能接著畫下去,以此尋求一種自我幫助性質的慰藉。在作品《安慰劑效應2》(2019)、《安慰劑效應3》(2019)中,原本對藍色光線的描摹反而使得藝術家找到了繪畫中關於形而上內容的熱忱與痴迷。徐小國脫離了自己熟悉的筆刷抹布等作畫工具,在《藍光》(2019)的塗抹中,直接用手指與皮膚試圖對「光」這種轉瞬即逝的物質進行捕捉。終於,藝術家得以通過繪畫完成了一次將不可言說之物實體化的行動。作為觀眾,面對這些巨大尺寸作品中躍動的色域,我們發現:在這些流動的空間之中,畫家對客體的寫生最終變成了內心志趣的表達,在微光籠罩下,物質與心理之間相互博弈釋放出能量,引發我們感知上的震蕩。
文/王智一© ARTFORUM.COM.CN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