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到底要不要掏
掏耳朵一時爽,一直掏一直爽~
是不是?
但是,耳屎到底要不要掏,我們用模型來瞧一瞧!
之前我們說過,沿著耳廓往耳朵眼兒裡走,盡頭有一堆又小又精密的器官。
可是偏偏在這兒,灰塵、皮屑、小蟲子那都是平日的常客。
這可咋整!!!
別著急,我們用放大燈看一下!
在耳朵眼兒這層的皮膚下面,存在著大量的腺體,叫做耵聹腺。
它們會分泌出來一些油乎乎的物質,混合著飛進來的灰塵、壞死的角質細胞等等。
形成我們常見的油膩膩的「蒜蓉蜂蜜醬」,或者是淡黃色的「薄脆」,都被我們稱為耳屎。
耳屎頂著一個不太優雅的名字,橫空出世,保衛著這裡面的安全。
《耳屎的讚歌》
它,環抱在表皮的絨毛上,攔截迷路的小蟲。
它,層層疊疊,過濾刺耳的噪音,保護耳膜。
它,富含油脂,形成保護膜,抵抗細菌和病毒。
耳屎這麼優秀,難免會膨脹,變成好大一顆屎蛋兒。
不過不用擔心,平日說話、咀嚼、打噴嚏、咳嗽,都可以促進耳屎排出,並不需要總是掏。
掏?那就對不起了。反而可能會將之前的屎丸兒,從耳道裡壓成屎餅,不好排出。或者是將耳屎懟進深處影響聽力!
甚至容易傷及到耳道,引發炎症,最後都得上醫院。
所以,面對兢兢業業保護耳朵的好學生耳屎,那就放它一馬,給它自由,也放過自己的耳朵吧~
一般情況下,耳屎會自己排出,但如果有炎症或其他特殊情況,耳屎特別多引發不適,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自己掏容易感染。另外,洗澡和遊泳後一定注意把耳朵內水排出,避免汙垢積累引發炎症。特別是小朋友因為耳道狹窄,更要注意喲!尤其提醒有孩子的父母一定不要讓小朋友自己掏耳朵!
完整視頻至「抖音」與「西瓜視頻」搜索「模型師老原兒」
內容均為作者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