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海拔400餘米的平陽縣朝陽山茶場,3月25日一下子「湧」進了7.5萬人次客人,他們此次是被一片「雲」捎來的。這片雲,正是2020年溫州早茶雲上品牌展。
從2003年開始,每年三月舉辦的溫州春茶盛會早茶節在今年迎來18屆。與往年不同,每年三月如約而至的早茶節——在今春換了個地點,從大地走上「雲端」。3月25日上午舉行的2020年溫州早茶雲上品牌展首站平陽專場上,2020年中華茶奧會形象大使餘月兒、騰訊直播助農達人「酷搖二姐」 ,兩大女主播通過手機鏡頭帶著茶友,逛起了平陽黃湯的原產地朝陽山茶葉基地,聽茶農細數茶葉種植、賞茶藝表演與制茶技藝等,從雲上茶市,到山中茶園,近四小時的直播時間裡,來自全國各地的7.5萬餘茶友為平陽黃湯踏雲而來,在直播間帶走了價值4萬餘元的黃湯茶,最遠的有西藏的茶友。
雲上茶市
茶園樂事引流7.5萬人次
▲「雲」上助農直播為「平陽黃湯」吆喝
「口水都聽出來了」「溫州早茶就是春天的味道」「讓老師抽禮物」……當天早上10點,開播僅半小時,直播間人數就破萬!
置身茶園,站在兩位女主播邊,登上直播屏幕的市農業農村局調研員、高級農藝師蘇國崇細數家珍,不僅用「各位老鐵們水平真高」回應起網友們熱情,更藉機為溫州早茶賣力「吆喝」。「我們跟前的茶樹,就是平陽黃湯的茶青,它在清乾隆年間被作為貢茶。大家看這個芽頭是金黃色的,這是平陽黃湯的特色之一,可以概括為『黃金芽、杏黃湯、玉米香』三個特點。」
「5萬個芽頭才能炒制一斤茶」蘇國崇分享的這一組數據,讓屏幕前的網友們忍不住掰起了手指頭,「一顆芽頭一毛錢。一顆顆都是採茶工冒著春雨綿綿裡摘下來的,不容易。」
溫州早茶從立春開始採摘,到春分批量上市,因此被譽為「浙江春茶第一早」。然而,往年讓溫州人引以為傲的這個「早」字,今年卻平添了幾分苦澀。
受疫情影響,茶農們辛辛苦苦搶收的茶青,由於「茶商進不來、物流出不去」導致銷售難,溫州日報記者下鄉採訪發現這一情況後,通過新聞助農吆喝賣茶之餘,還想方設法助力茶企、茶農復工復產。藉助傳媒優勢,溫州日報報業集團聯合市農業農村局、市特產站,在騰訊直播平臺(酷搖)發起本次「雲上茶市」,直播期間,與溫州日報新媒體矩陣密切聯動,在帶貨直播過程中,滾動推送多條實時動態消息,在互動中既吸粉又帶貨。
雲上來客,並不遠。在樂清經營著一家茶坊的西安女子秦清,昨天和朋友特意趕來茶園,看看「一喝就愛上了」 的黃湯茶的原產地。「三年前,我因為迷上雁蕩毛峰,留在了樂清,前不久喝到平陽黃湯,回味到現在,覺得一定要來看看。」碰巧趕上直播,她欣然入鏡當起「代言人」,還發動自己的茶友們雲上看直播購茶。
當天,直播引流7.5萬人次,現場帶貨4萬元餘。說起這一 「戰績」,浙江子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商務部部長蘇永周坦言有些「小激動」,據他介紹,近期公司雖然也承受著壓力,為保障茶農,仍然按照協議對茶農的茶青應收盡收。這次直播是一次讓茶產品融合新產業的嘗試,不僅限於茶葉銷路打開的助農效應,也是對平陽黃湯及公司本身的品牌宣傳。當然,也需要時間和資金成本的持續投入。
山中茶園
四大項目下月落成
▲「雲」上助農直播為「平陽黃湯」吆喝
看著「雲」上賓朋滿座,土生土長的朝陽山人、平陽黃湯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鍾維標樂呵呵地直播演示起 「九烘九燜」,這是專屬於平陽黃湯特殊的製作工藝。他說,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黃湯茶已經走出了從湮滅到艱難重生的發展之路,未來,希望雲端茶市貴客盈門,還希望全國茶友通過雲端了解黃湯、了解朝陽,有更多人走下雲端,走進這片茶園,「坐下來喝杯黃湯茶」。
朝陽山茶場所在的水頭鎮朝陽社區新聯村,因其山高路偏地窮,被戲稱為「平陽西藏」。一年多之前,浙江傳媒學院駐新聯村第一書記周軍輝從省城剛到村子裡時,也是這麼想的,但如今,他和眼前這個小山村,都變了。「那裡是村民們眾籌蓋起的茶園帳篷酒店,正在內部裝修,4月底就可以試營業了。」周軍輝指著不遠處說道,除了帳篷酒店外,古茶工坊體驗館、進村盤山公路提升工程、以及村口的地標建築,都在和時間賽跑,下月能基本完工。
「再過一個月,變化又是翻天覆地了,去年平陽黃湯茶博園剛評上了國家3A景區。」市溫州農科院駐村第一書記、茶學博士董佔波即將結束任期。他說,這4年多,看著萬畝茶園裡一點點「繡」上遊客長廊、休閒亭,遊客中心與餐廳等設施,村子也從過去的寂寥,到現在的「熱騰」,很值得!眼下,平陽縣正在探索茶旅融合新模式,致力將村子打造成為中國黃湯第一村,新聯村更是入選農業部認定的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在家家戶戶都有茶園、都能做茶的新聯村,一片茶葉,無疑是帶領百姓高質量奔小康的催化器。」早在201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尹軍峰參與省重點科技項目時,就曾來到路還難通的朝陽山茶場,昨日再回茶園,他說,平陽黃湯是歷史名茶,前景看好,其發展關鍵還是樹立品牌,其中尤其要重視做好品質和宣傳兩件事,比如這場直播,助農同時挖掘特色,讓人耳目一新。
少有人知的是,常住人口僅300餘人的小山村新聯,還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畲族村。隨著近年村裡基礎設施建設,帶來面貌的日新月異,能歌善舞的畲民們還成立了鄉村文化藝術團、大鼓隊等村民文娛隊伍。忙完眼下的農季,浙江傳媒學院的專業老師會親自到村裡授課。不久的將來,當地與茶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村民,還將與慕名而來的遊客載歌載舞。
來源:溫州日報記者
文字:郭樂燕攝影:劉偉 等
版式:璆然
覺得不錯,請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