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做品牌的方法是聰明人用足笨功夫。「聰明人」就是指「更聰明的做法」。所謂的「笨功夫」,就是下死功夫,死下功夫,沒有捷徑可走,沒有巧勁可借,沒有力氣可省。
本文轉自公眾號:餐飲O2O,ID:coffeeO2O,推薦關注
比如做產品,更聰明的做法:不是更好,而是不同;不是更多,而是唯一;不是更寬泛,而是有根。笨功夫則是:全員將「好吃」作為第一準則。
在體驗方面,「更聰明的做法」:大廚上菜;與食材和工藝的零距離接觸以及全員自信營銷。笨功夫:誠心實意的西北人待客之道,西貝愛員工,員工愛客人。
打造品牌方面,聰明的做法:做傳播,一定要學會借力、運用槓桿原理。笨功夫:日日不斷之功的與顧客的持續溝通,口碑來自於超過預期。
前幾天我去上海,一位餐飲企業家朋友說,一定要跟我聊一聊。見面之後,他告訴我,大概在一年多以前,他就非常關注西貝這個品牌。他覺得西貝的客單價其實並不低,但是每開一家新店都很火,店店都排隊。
他本人之前吃夠了低價經營的苦頭,因此就把西貝當作榜樣來學習。他說,很長一段時間,他天天琢磨西貝,除了去店裡看和吃,還到處搜集有關的文章來看,「你的文章我看得最多」。
但是大半年的時間過去了,學西貝並沒有學出他期望的效果來。他跟我說他現在非常困惑,「之前大家都學海底撈,後來有人出書說『海底撈你學不會』;現在,我很想學西貝,唉——,你說,西貝我是學不會呢?學不會呢?還是學不會呢?」
這個事情對我的觸動蠻大的。我之前講西貝比較多,但是更多的是在講西貝打造品牌的技術和方法。這位企業家朋友讓我意識到,我可能忽略甚至是忽視了一股更為重要的力量。這股力量在西貝打造品牌的過程當中更為基礎和關鍵。
前兩天我看了關於伏牛堂張天一到北大做社群的一篇文章。文章中張天一提到,有人問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為什麼能創建3家市值10億美金以上的企業。馬斯克回答:「因為我是學物理的,我掌握了這個世界的一些最基本的道理。」
我想說的是:西貝也是如此,除了技術和方法之外,西貝還掌握了另外一股力量——一些最基本的道理。正是這兩股力量結合起來,最終成就了這樣一個品牌。
幾個月前,賈總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曾講過這樣一句話,他說:「西貝做品牌的方法是聰明人用足笨功夫。」我覺得這句話非常準確!是的,這句話非常準確地概括出了西貝的品牌之道。
何謂「聰明人」用足「笨功夫」?「聰明人」是什麼意思呢,「聰明人」就是指「更聰明的做法」。
在打造品牌方面,是有一些技術和方法的,這些技術和方法,經由一代又一代的商業精英們,通過商業實踐不斷沉澱和積累下來,又得以在網際網路時代迭代升級,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打造品牌。
那什麼叫「笨功夫」呢?所謂的「笨功夫」,看字面就知道,意思就是下死功夫,死下功夫,沒有捷徑可走,沒有巧勁可借,沒有力氣可省。
今天,我就從「聰明人」用足「笨功夫」這個角度,跟大家深入地聊一聊西貝是如何打造品牌的。希望能對那些正在琢磨西貝的朋友們有所啟發。
打造品牌,起點是產品,離開產品談品牌,基本上屬於耍流氓。今天不說耍流氓的事情,今天說產品。一說到產品,企業的本能是什麼呢?「我要更多,我要更好……」,反正都是在這個方向上。
但是,做產品更聰明的做法不是更好,而是不同。西貝做的是西北普通人家的家常吃食,千百年來從沒登上大雅之堂,非常小眾和邊緣,它做的就是不同。舉個例子來講,西貝最早的菜單上是有水餃的,是羊肉水餃,那是我在北京吃過的最好吃的羊肉餃子。
如果從「更好」的維度來看,這是一道好菜;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羊肉餃子跟西貝其它五穀雜糧類主食比起來,差異化還是差了很多,所以現在,羊肉水餃沒有了。當然,有些朋友可能注意到了,西貝現在也上了一道餃子,不過是莜麵蒸餃,更準確地說,是莜麵大蒸餃。相比羊肉水餃,莜麵大蒸餃的差異化和獨特性才是西貝所追求的。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賈伯斯當年思考的是如何做一個比諾基亞更好的手機,那麼肯定就不會有今天的蘋果。現在大家熱議的移動網際網路,今天我們大會談論的O2O主題,也許都會推遲那麼幾年才會來吧。
做產品另外一個更聰明的做法,不是更多,而是唯一。經常有企業家跟我講,我們的好產品:一二三四五六七……,半個小時都說不完。但是做餐飲品牌,要追求唯一。如果你有一道菜,所有的顧客都通過這道菜來認知你的品牌,這個品牌就很完美。比如西貝,西北菜,西北民間菜,走了一大圈之後,現在回到西貝莜麵村,為什麼?因為要找到這樣一個東西,用這個來連結顧客的認知。
再說全聚德,一個品牌能走過150年的風雨歷程多麼不容易,為什麼?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150年前那位姓楊的老先生做出了烤鴨這道菜。「一招鮮,吃遍天」,祖師爺的訓示千真萬確是餐飲品牌的真理。
再說一個關於產品的更聰明的做法:不是寬泛,而是「有根」。
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經常會希望更寬泛,我們本能地覺得更多更豐富才更安全。我曾經去過一家餐廳,從披薩到宮保雞丁,從咖喱到水煮魚,還都做得不難吃。
我看著菜單是很驚詫的,好東西都拿來了,以為這樣就可以做好。但是事實上在我們看來,包括這兩年整個餐飲界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根」的問題。與其更寬泛,不如把根紮下去。
比如西貝,西貝的根扎在西北的民間飲食文化裡。大家給西貝的人打電話都會聽到一個彩鈴,「27年來,西貝的大廚跋山涉水,走遍大西北的鄉野與草原……」。這個彩鈴說的都是事實。
西貝的菜都是有根的。西貝的菜品研發不是坐在辦公室裡想出來的,更不是從同行那裡抄來的,都是從西北民間挖掘出來的。這些菜都是西北人家的經典吃食,道道都在民間流傳和積澱了多年,老百姓的舌頭和嘴巴早已經給這些菜投過票了,什麼樣的市場測試能比這個更牛呢?
如果說深一步,吃這個東西是在人類的基因裡的。對於食材和味道的喜好是伴隨著人類的進化代代相傳的。所以,與其抄來抄去,不如找一個根紮下去。沒有根的企業未來都會有憂慮。
總之,打造品牌的起點是產品,而做產品有更聰明的做法:不是更好,而是不同;不是更多,而是唯一;不是更寬泛,而是有根。以上這些我們之前講得比較多。
今天,重點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這背後的笨功夫。在西貝,「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這句話已經跟顧客在溝通了。這句話,是一個品牌承諾。我老說「一諾千金」,這個金就是金子的金,真金白銀的金。一個承諾,是要用千千萬萬的真金白銀去兌現的。
舉個例子,西貝做大拌菜要用白醋,起先是想試試更好的白醋,比如日本的醋;後來發現用檸檬汁更好,再後來發現國內的檸檬不如進口的檸檬。其實,不同的檸檬最終呈現在大拌菜上,味道上細微的差別大多數顧客很難覺察到。但是,普通白醋和進口檸檬榨汁,這兩者之間的成本差別卻是巨大的。
大家做餐飲都知道,把「好吃」作為企業戰略和品牌承諾,是需要巨大的勇氣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成本,要想更好吃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並且這個成本是系統性的,從供應鏈到研發到設備到管理,等等等等……
當然,我這裡說的好吃,前提是無添加,是不使用雞精、味精等任何添加劑,純粹按照傳統工藝做菜。在企業實踐中,大家可能都有體會:我們有一萬個理由不去追求這個東西,而只有一個理由追求它,那就是真的要把這件事情做到,真的做到好吃。
亞馬遜的掌門人貝佐斯曾經說:「當事情變得複雜的時候,我們只需問自己:什麼對顧客最有利?就能使之簡單明了。」這條法則成就了全球最偉大的品牌。
對於西貝來說,「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真的要做到嗎?是要做到極致,還是差不多就行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好吃這個事,西貝是玩真的。那麼,你學西貝,只學了「更聰明的做法」,而沒有學到這一點「笨功夫」,或者說,你其實根本也不想學這個,那麼西貝你就真的是學不會!
其實,好吃作為企業戰略,最為挑戰的還遠遠不是成本的問題,全員將「好吃」作為第一準則才是最難的一步。但是,品牌實踐就是這樣,先是企業家有一個追求,然後就是想方設法地去實踐它,並最終成為所有人的信仰。
通常,「笨功夫」看上去都有點傻。西貝這樣傻傻地做事,好處是什麼呢?好處是我們真的在此點上開始發力,並且不斷累積的時候,一個品牌就會擁有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所謂戰略,就是建立競爭優勢,就是在市場參與者當中,你在某一點具備的優勢是其他人很難超越的。
當西貝在「好吃」上不斷投入、不斷實踐、不斷提升,整個團隊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時候,就會建立起越來越高的競爭壁壘,並最終,「活於他人想像之外」。
總之,好吃對於西貝不僅是戰略,更是信仰;不僅是一句承諾,更是扎紮實實一招一式的行動。用足笨功夫,講的就是這一點。
打造餐飲品牌,除了產品之外,體驗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餐飲的模式本身就是重體驗。說到體驗,之前我講的比較多的是「體驗有大招」。「體驗有大招」怎麼理解呢?具體來說就是圍繞品牌的核心訴求、按照顧客旅程來設計體驗。
客人從等位到離開,在你的店裡有一個完整的旅程,我喜歡把這個旅程比喻成一個包圍圈。通過精心設計,客人從來到走,他能很完整地體驗到你品牌的價值和魅力,然後他願意再來,願意帶朋友來,這個就是外婆家的吳蜀黍說的:「餐飲業留客比拉客更重要」。
說到西貝在體驗方面「更聰明的做法」,之前講過三點:大廚上菜;與食材和工藝的零距離接觸以及全員自信營銷。
今天在這裡想多說一句,如果大家覺得這些做法有啟發,那就要認真琢磨這些設計背後的道理,而不是簡單地照做。
舉個例子,有位餐飲老闆跟我說:「聽了你的演講,我恍然大悟,原來制服具有制伏的力量啊!」於是他回去就讓店裡所有人包括服務員都換上大廚的衣服:「帽子是專門加高了的」,他講的時候很是得意。但我私底下是替他捏著一把汗的。世上之事哪有如此簡單?穿上廚師服菜就能變好吃了?
西貝的「好吃」是個系統性戰略,層層相扣,環環相接,到了終端店面大廚上菜已經是冰山最最上邊的一個小角了。學西貝從此入手豈能學得會呢?
要學還要從「笨功夫」學起。那麼,西貝打造體驗的「更聰明的做法」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笨功夫」呢?
就是賈總經常講的:「誠心實意的西北人待客之道」。
對待客人就像西北人家平時待客那樣實誠、那樣發自內心,賈總把這個稱為「西貝的品牌驅動器」,相當於汽車的發動機。聽說有的餐飲企業要訓練服務員笑,甚至規定笑的時候至少要露出6顆牙齒。真是荒唐。試想,一個一肚子怨氣的人,就算露著6顆牙齒跟你使勁笑,你會感覺舒服嗎?
回到西貝「誠心實意的西北人待客之道」,這個該如何設計呢?真是沒法設計的。那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賈總思考的結果就是:我要讓我的員工真正愛我的客人,我就要真正愛我的員工;我要讓我的員工對待客人像家人一樣,我就要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我的員工。
這在西貝被稱之為「愛的能量環」,西貝愛員工,員工愛客人。這個工作沒有力氣可省,也沒有捷徑可走,發心動念已知結果。
現在,大家都說西貝的體驗好,其中之一就是覺得西貝的廚師和服務員有股子發自內心的熱情勁。這個就是愛的能量環的作用,就是用足「笨功夫」的結果。
品牌傳播,其實在這個時代更準確的說法是「品牌溝通」,這也是品牌打造的重點工作。之前講的比較多的是大事件營銷,大事件營銷為什麼「更聰明」呢?因為借力打力,以小搏大效率高。
這麼多年做下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企業多大都不算大。這個世界上,土豪太多了,信息也太多了。所以做傳播,一定要學會借力,學會使用槓桿的原理,這就是西貝幾次大事件營銷背後的原理。
從黃饃饃,到聯合國,再到手工空心掛麵,背後的原理都是這樣的。用《紅樓夢》裡的一句詩來形容,就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但是這樣的機遇有的時候可遇不可求。大事件有效,就天天等著這樣的機會嗎?不是的,西貝品牌傳播「更聰明的做法」背後,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我們稱之為日日不斷之功的與顧客的持續溝通。
雷軍在第二次創業做小米的時候,受到了好幾個品牌的啟發,其中一個就是海底撈。雷軍說他從海底撈悟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口碑來自於超過預期」。
海底撈打造品牌的根本方法,就是日復一日在店內為顧客創造驚喜和感動,你說打包幾片西瓜吧,服務員說不行,結果你結帳的時候服務員給你打包了一個完整的西瓜:「西瓜切開打包怕走了味道」。
這樣的溝通誰能設計出來?又如何找到捷徑?如果口碑不是建立在超越預期的基礎上,而僅僅靠激發分享之類的「更聰明的做法」,又豈能長久?
關於「更聰明的做法」和「用足笨功夫」,今天就先講這些。要學西貝,就要兩股力量一起學。事實上,勝加在多年的品牌實踐中發現,所有真正成功的品牌,無不是「聰明人用足笨功夫」的結果,真的是無一例外。
會心既深,道亦不遠。
本文轉自公眾號:餐飲O2O,ID:coffeeO2O,推薦關注
分享:樊娟,整編:小貝
=============================
堅果學園「地產創新案例目錄」推薦。回復目錄查看全部,回復數字檢索每條創新案例:
198】一年流水過億的小小麵包店!教你如何用單品與口碑引爆市場!
197】探班安吉凱蒂貓樂園丨縣域旅遊如何實現國際化夢想
196】荷蘭庫肯霍夫公園丨60多年吸引5000萬遊客的農業主題園
195】靈山拈花灣·禪意度假小鎮 | 如何打造一個「品質偏執狂」的水準
東京蔦屋家電|一家賣書的品牌店開出了生活方式體驗店
192】一手案例 | 張曉軍解讀:唐鄉成為新一代「鄉村生活綜合體」的改造之道
鄉村文化產品產業定位思考 | 從臺灣白米木屐村說起
191】豬欄酒吧丨徽州運營八年的中國鄉村客棧
190】日本埼玉種畜牧場 | 從牧場到兒童遊樂園如何實現?
中糧祥雲小鎮丨創新商業模式,帶來的客流銷售屢創新高
188】世界精品酒店設計巨匠 | Jaya Ibrahim 全球16個作品集
國內外6大Outlets經典案例分析丨你所不知道的奧特萊斯
187】景德鎮三寶村丨一個活著的博物館,如何因一項手工藝而活色生香1000年?
【詳解】大連西崗區新型[老年綜合服務中心] | 日間照料、養老院、超市等於一體
183】經典解讀 | 世界各地的那些安曼酒店,如何差異化複製?
【案例】唯美臺灣丨生態宜蘭全方位探索之旅
182】明日的「田園城市」——解讀英國七橡樹鎮的發展模式
詳解鄉村改造 | 唐鄉,第四代鄉村旅遊的典型案例
180】解析中國西南區養老模式探路者——太陽穀 | 醫療、度假、養生的全面結合
179】日本 7-11 | 如何締造用戶的極致體驗?
3W貨櫃咖啡店丨天安數碼城 [創意街區] 的10組貨櫃
175】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案例分析——大悅城
墨爾城市咖啡農場 | 濃厚咖啡文化的全新體驗,碉堡了……
174】亞洲三大時尚購物中心規劃設計解析
雕光 星巴克 漫咖啡 | 如何演繹「咖啡B2C、直營、加盟」三種模式
169】年客流300萬,看合肥新華書店如何從傳統書店跨界經營
阿姆斯特丹WoZoCo老年公寓 | 建築已成經典,斑斕房子可調節心情
貨櫃華麗蛻變 | 丹麥貨櫃如何實現創意別墅的變身?
166】莫幹山的逆襲 | 土鱉農房變身土豪民宿:一座莫幹山的財富經
……
堅果學園:口袋裡的地產創新案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