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公眾號的朋友大概知道,北京邢定文物商店的重要藏品多集中在唐代邢窯和北宋定窯,雖店內藏有紫定、黑定等特殊釉色的稀缺精品,但畢竟白瓷才是邢定的代名詞。
前兩天,一位圈外的老朋友進店道賀開業,作為從來不關注古瓷的他,進店看了一圈開玩笑說:「老唐,這東西有什麼可玩兒的?現在我吃飯的碗,喝茶的杯子,甚至馬桶可都是白的……」
哈哈一笑,當時並未解釋很多。後又覺得有他這種想法的朋友也許仍有,所以就白瓷的事情,咱們還是在這裡簡單嘮嘮。
為了燒出真正的白瓷,你知道人類經歷了什麼嗎?我們現在能用上的很多高檔瓷器,可是經過人類不斷打造和打磨的。
大約在公元550年左右,就有白瓷的影子出現了,證據是後人從北齊人範粹墓裡挖出了一批黃中泛白的瓷器,因為多少有白色顯現,所以它就被認為是最早的白瓷而載入史冊了。
緊接著,隋代完成統一,別看隋朝短短38年,兩位皇帝的藝術要求卻一點不低,為了燒出人類歷史上夢寐以求的真正白瓷,兩位皇帝不惜代價,楊廣同志更是視金錢如糞土,讓大批工匠研究製造,於是有了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隋白」,自此宣告白瓷毫無爭議地登上了歷史舞臺。
雖然現在隋代時期其他地方窯口出產的白瓷也被後世稱為隋白(畢竟當時沒有智慧財產權保護,大家爭相抄襲模仿,大有上行下效之風,此風日後更甚),並相對多見,但真正的隋白實際專指隋代邢窯,也就是貢瓷一類,並出現了透光,甚至透影等極致隋白。可惜隋朝短短幾十年,真正的隋白存世量極少,大部分的隋代邢窯仍只是灰裡帶白或黃裡泛白。
那麼,古人燒造白瓷到底多難呢?簡單說吧,就是將早期青瓷釉胎內的雜質去除,聽上去挺容易吧,只要去掉青色即可,但青色可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鐵元素所致,至於如何減去鐵與雜質,匠人們摸索了近千年。
隋朝因為存在時間短,真正的隋白又少之又少,所以並沒有將白瓷發揚光大。而到了唐朝,白瓷的地位就徹底不同了,唐代邢窯的大量燒成一改青瓷常年一統天下的局面,並大有後來者居上之勢,「北邢南越」因此傳遍天下。頗高的技術含量,更是讓邢窯成為了唐代帝王的新寵,對於一些優質邢窯,唐明皇特下令底部淺刻「盈」字,證明此物已被納入皇帝私庫百寶大盈庫,標榜金貴。
若論白度,唐代邢窯的精品恐怕比任何一個朝代的白瓷都白,人們追求白瓷的瑩潤、靜謐、隱約、空靈又豐富的感覺,白瓷的地位在這段時間達到了至高點,為後世的青花、彩瓷奠定了基礎。
到了北宋,製作邢窯的原材料日益枯竭,可人們尚白的理念日趨強烈,實際上,在唐末至五代時期,匠人們就已經發現了這一問題,於是在相鄰不遠的河北境內再次選址,定州曲陽納入視野,定窯自此走上歷史舞臺。雖然早期定窯也經歷了從白中泛灰、泛黃、泛青的過程,但還是在北宋中晚期將純白重新演繹。
在邢窯打天下的基礎上,定窯守天下的決心一點不減,在燒制白瓷的基礎上,發明了刀剔、竹劃、模印等工藝,盡其所能為宮廷所寵。
當然,除了邢窯和定窯能代表白瓷,後世的元代樞府釉、永樂甜白、福建德化白瓷等也繼承著白瓷的光榮傳統,將這種萬源之色用各種方式演繹出了新境界。
至於我們現在所用白瓷,得來終歸要比古人容易很多,有了化學釉的陪伴,白上加白都已不是難事。而古人所見之天上白雲、飄落雪花、盛開白花,或許才是上天給予的白色標準吧。
微信號 : BJXDAS2020
開啟正確的收藏模式
微博號 : @BJXDAS2020
獲取更多文物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