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確實出現了宋江起事,《宋史》上也有記載。宋江起事發生在宣和元年至三年(公元1119年至1122年),起事主要涉及的地域是在太行山及山東、江蘇北部一帶,和唐末黃巢軍一樣,具有流寇性質,指東打西,戰無定策,風捲殘雲,哪兒黑哪兒歇,並非具有固定的根據地。起事的中心地帶雖是水泊梁山,但此地並非易守難攻,梁山只是一個類似丘陵地帶的地方,有當代散文家曾經在筆下描繪過這個地方,很難想像,宋江在這個狹小的,並非倚險可守的地方,能夠長期駐紮,且數支進剿的官兵始終無功而返。
宋江起事的結局,歷史真實記載是其嚴重受挫後投降了。說明白點,就是在宋朝重兵圍剿下,兵敗潰散,無奈之下舉旗交械投降。而並非象《水滸傳》中所描寫的那樣,是因朝廷累累舉兵無果,宋江大敗官兵後,主動受招安而降。大敗宋江的北宋將領叫做張叔夜,是北宋末年一位赫赫有名的忠臣良將。《宋史.張叔夜》中這樣寫道:「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這段文字雖短,卻透露出宋江起事中的許多重要信息,一是起事規模雖小,但戰鬥力驚人;二是宋江軍東奔豕突,居無定所;三是宋江浮海而來,水陸並進;四是劫掠珍寶,收穫頗豐。同時,也說明了名將張叔夜用兵方面的足智多謀,導致宋江戰敗投降的真實場景應該是這樣子:宋江慣於流動作戰,外出劫掠歸來,面對小股官兵挑釁,人人奮勇,個個爭先,不料卻中了張叔夜誘敵之計,當伏兵四起,戰船被燒時,隊伍鬥志頓消,隊形立散,官兵敢死隊在戰鬥中俘獲了宋江的副手,宋江眼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只有舉兵投降。
那麼,宋江兵敗投降以後,命運究竟如何?迄今為止,這還是史學界的一段公案。《續資治通鑑長編》、《皇宋十朝綱要》、《大宋宣和遺事》等多部史書,都明確記載宋江投降後,隨官兵前往鎮壓方臘起事,這也就是施耐庵所說宋江徵方臘損兵折將的出處。但也有史學家考證,宋江並未徵方臘,而是另一北宋名將折可存,在鎮壓方臘後,一併剿滅,宋江遇害身亡。然折可存宋史上並未有傳,而是在公元1938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銘中有過記載。還有民間傳說,張叔夜受降宋江後,擔心其賊心不死,留下終究心腹大患,而將宋江等三十六條好漢殺害,埋於白虎山下,而成為「好漢塋」。
這段撲朔迷離的公案,其實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線索,假設《宋史.張叔夜》的記載可信,那麼,宋江兵敗投降後,很有可能被派往童貫軍中效力,而此時的折可存為童貫軍中第四將,隨同鎮壓方臘,眼見同為起事的方臘之悲慘下場,宋江軍中的三十六位好漢未必不會再度擁宋江揭竿而起,折可存因與宋江同徵方臘,而被朝廷上諭,前往鎮壓不是沒有可能,宋江也因此被害。這個說法當然還得有賴於更多史料佐證,但無疑此說最為合理,也是唯一能夠解釋張叔夜和折可存遺留史料中,言之鑿鑿的記載的,無論怎麼說,宋江從起事到失敗,僅僅一年多時間,在投降宋朝後不久,小黑哥就非正常的死亡了,至於怎麼死的?迷霧團團,施耐庵最後的交待是,因受奸臣排擠而飲毒酒身亡,臨死前,還拉上了幾個兄弟墊背,也並非沒有可能。
所謂《水滸傳》中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是施耐庵根據民間流傳的故事而杜撰的,宋江起義是由以三十六條好漢為主的骨幹力量組成的,這三十六條好漢《大宋宣和遺事》中有著詳盡記載,儘管《遺事》為宋無名氏所作,為講史話本,有小說家一言之弊,但因與宋江起事年代相距較近,文中仍然有許多可信之處。楊志等十二位指使(宋代低級軍官),先是到太行山梁山落草為寇後,與晁蓋、宋江合兵一處,《遺事》中對宋江的結局也有交代,仍為將門之子的張叔夜元帥招誘宋江等三十六人歸順大宋朝,宋江後因徵方臘有功而被封為節度使。
《大宋宣和遺事》一書中天罡院三十六員猛將如下:智多星吳加亮、玉麒麟盧進義 、青面獸楊志、混江龍李海、九紋龍史進、入雲龍公孫勝、浪裡百跳張順、霹靂火秦明、活閻羅阮小七、立地太歲阮小五、短命二郎阮進、大刀關必勝、豹子頭林衝、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金槍手徐寧、撲天雕李應、赤發鬼劉唐、一撞直董平、插翅虎雷橫、美髯公朱同、神行太保戴宗、賽關索王雄、病尉遲孫立、小李廣花榮、沒羽箭張青、沒遮攔穆橫、浪子燕青、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鐵鞭呼延綽、急先鋒索超、拼命二郎石秀、火船工張岑、摸著雲杜千鐵、天王晁蓋。
這三十六人之中,許多人的姓名和江湖綽號在後來施耐庵寫《水滸傳》時起了變化,而且,梁山好漢中其實並沒有女性,之所以加入了三位江湖女俠(顧大嫂、孫二娘、扈三娘),也可能是為了讓梁山好漢的故事更加引人入勝。因晁蓋早死,眾人便推呼保義宋江做了頭領,湊足了三十六天罡之數。在《大宋宣和遺事》一書中,明白無誤的寫著,宋江聚義的地方是太行山梁山泊,而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卻把水泊梁山地理位置定位於山東省梁山縣境內。
在《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心目中僅有兩個好官,一個是宿太尉,另外一個就是本文中所說的張叔夜。張叔夜字嵇仲,永豐(今江西廣豐)人,為人剛正,嫉惡如仇,因抗遼軍功,累遷至樞密院院事(宋軍事機構長官),時奸臣蔡京當道,張叔夜官場三起三落。靖康年間,金兵圍困京都,張叔夜組織軍民在京畿地區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保衛戰,後因寡不敵眾被金兵俘獲,在隨徽、欽二帝北遷途中絕食而死,其人品性可謂一生高潔,死亦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