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究竟是被招安了,還是戰敗投降了?

2020-12-19 騰訊網

北宋末年,確實出現了宋江起事,《宋史》上也有記載。宋江起事發生在宣和元年至三年(公元1119年至1122年),起事主要涉及的地域是在太行山及山東、江蘇北部一帶,和唐末黃巢軍一樣,具有流寇性質,指東打西,戰無定策,風捲殘雲,哪兒黑哪兒歇,並非具有固定的根據地。起事的中心地帶雖是水泊梁山,但此地並非易守難攻,梁山只是一個類似丘陵地帶的地方,有當代散文家曾經在筆下描繪過這個地方,很難想像,宋江在這個狹小的,並非倚險可守的地方,能夠長期駐紮,且數支進剿的官兵始終無功而返。

宋江起事的結局,歷史真實記載是其嚴重受挫後投降了。說明白點,就是在宋朝重兵圍剿下,兵敗潰散,無奈之下舉旗交械投降。而並非象《水滸傳》中所描寫的那樣,是因朝廷累累舉兵無果,宋江大敗官兵後,主動受招安而降。大敗宋江的北宋將領叫做張叔夜,是北宋末年一位赫赫有名的忠臣良將。《宋史.張叔夜》中這樣寫道:「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這段文字雖短,卻透露出宋江起事中的許多重要信息,一是起事規模雖小,但戰鬥力驚人;二是宋江軍東奔豕突,居無定所;三是宋江浮海而來,水陸並進;四是劫掠珍寶,收穫頗豐。同時,也說明了名將張叔夜用兵方面的足智多謀,導致宋江戰敗投降的真實場景應該是這樣子:宋江慣於流動作戰,外出劫掠歸來,面對小股官兵挑釁,人人奮勇,個個爭先,不料卻中了張叔夜誘敵之計,當伏兵四起,戰船被燒時,隊伍鬥志頓消,隊形立散,官兵敢死隊在戰鬥中俘獲了宋江的副手,宋江眼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只有舉兵投降。

那麼,宋江兵敗投降以後,命運究竟如何?迄今為止,這還是史學界的一段公案。《續資治通鑑長編》、《皇宋十朝綱要》、《大宋宣和遺事》等多部史書,都明確記載宋江投降後,隨官兵前往鎮壓方臘起事,這也就是施耐庵所說宋江徵方臘損兵折將的出處。但也有史學家考證,宋江並未徵方臘,而是另一北宋名將折可存,在鎮壓方臘後,一併剿滅,宋江遇害身亡。然折可存宋史上並未有傳,而是在公元1938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銘中有過記載。還有民間傳說,張叔夜受降宋江後,擔心其賊心不死,留下終究心腹大患,而將宋江等三十六條好漢殺害,埋於白虎山下,而成為「好漢塋」。

這段撲朔迷離的公案,其實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線索,假設《宋史.張叔夜》的記載可信,那麼,宋江兵敗投降後,很有可能被派往童貫軍中效力,而此時的折可存為童貫軍中第四將,隨同鎮壓方臘,眼見同為起事的方臘之悲慘下場,宋江軍中的三十六位好漢未必不會再度擁宋江揭竿而起,折可存因與宋江同徵方臘,而被朝廷上諭,前往鎮壓不是沒有可能,宋江也因此被害。這個說法當然還得有賴於更多史料佐證,但無疑此說最為合理,也是唯一能夠解釋張叔夜和折可存遺留史料中,言之鑿鑿的記載的,無論怎麼說,宋江從起事到失敗,僅僅一年多時間,在投降宋朝後不久,小黑哥就非正常的死亡了,至於怎麼死的?迷霧團團,施耐庵最後的交待是,因受奸臣排擠而飲毒酒身亡,臨死前,還拉上了幾個兄弟墊背,也並非沒有可能。

所謂《水滸傳》中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是施耐庵根據民間流傳的故事而杜撰的,宋江起義是由以三十六條好漢為主的骨幹力量組成的,這三十六條好漢《大宋宣和遺事》中有著詳盡記載,儘管《遺事》為宋無名氏所作,為講史話本,有小說家一言之弊,但因與宋江起事年代相距較近,文中仍然有許多可信之處。楊志等十二位指使(宋代低級軍官),先是到太行山梁山落草為寇後,與晁蓋、宋江合兵一處,《遺事》中對宋江的結局也有交代,仍為將門之子的張叔夜元帥招誘宋江等三十六人歸順大宋朝,宋江後因徵方臘有功而被封為節度使。

《大宋宣和遺事》一書中天罡院三十六員猛將如下:智多星吳加亮、玉麒麟盧進義 、青面獸楊志、混江龍李海、九紋龍史進、入雲龍公孫勝、浪裡百跳張順、霹靂火秦明、活閻羅阮小七、立地太歲阮小五、短命二郎阮進、大刀關必勝、豹子頭林衝、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金槍手徐寧、撲天雕李應、赤發鬼劉唐、一撞直董平、插翅虎雷橫、美髯公朱同、神行太保戴宗、賽關索王雄、病尉遲孫立、小李廣花榮、沒羽箭張青、沒遮攔穆橫、浪子燕青、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鐵鞭呼延綽、急先鋒索超、拼命二郎石秀、火船工張岑、摸著雲杜千鐵、天王晁蓋。

這三十六人之中,許多人的姓名和江湖綽號在後來施耐庵寫《水滸傳》時起了變化,而且,梁山好漢中其實並沒有女性,之所以加入了三位江湖女俠(顧大嫂、孫二娘、扈三娘),也可能是為了讓梁山好漢的故事更加引人入勝。因晁蓋早死,眾人便推呼保義宋江做了頭領,湊足了三十六天罡之數。在《大宋宣和遺事》一書中,明白無誤的寫著,宋江聚義的地方是太行山梁山泊,而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卻把水泊梁山地理位置定位於山東省梁山縣境內。

在《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心目中僅有兩個好官,一個是宿太尉,另外一個就是本文中所說的張叔夜。張叔夜字嵇仲,永豐(今江西廣豐)人,為人剛正,嫉惡如仇,因抗遼軍功,累遷至樞密院院事(宋軍事機構長官),時奸臣蔡京當道,張叔夜官場三起三落。靖康年間,金兵圍困京都,張叔夜組織軍民在京畿地區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保衛戰,後因寡不敵眾被金兵俘獲,在隨徽、欽二帝北遷途中絕食而死,其人品性可謂一生高潔,死亦得其所。

相關焦點

  • 梁山好漢中共有多少人反對招安?只有三人,接受招安才是大勢所趨
    小時候看《水滸傳》,總為梁山好漢的結局感到痛惜,並且十分討厭宋江,認為他執意招安,才讓梁山好漢們死的死,亡的亡,實在是太憋屈了。那時我總想,若是好漢們沒有接受招安,一直在梁山上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該是多麼美好啊!長大後再讀《水滸傳》,才明白接受招安是梁山好漢們必然的結局,不招不行。
  • 梁山有多少人反對招安,只有3個人,招安才是眾人想要的
    事後諸葛亮的角度看,梁山選擇招安是錯誤的,因為招安沒有將梁山帶出泥潭,而是將梁山帶向了毀滅。宋江等人選擇招安後,由於實力沒有受損,依舊兵強馬壯,所以大宋朝廷還是不放心他們。招安的聲音在梁山很早就有了,但提到檯面上的,還是大聚義後,重陽節的一次宴會上,當時宋江喝了些酒,他隨即填了一首詞《滿江紅》,其中最後兩句是:望天王降招早招安,心方足。宋江希望朝廷能早日招安他們。聽到這句話後,武松隨即叫到:「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兄弟們的心!」武松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招安的。
  • 水泊梁山的招安與扼腕結局
    無論是老版水滸還是新版水滸,在銀幕上梁山上的人都是英雄好漢,嫉惡如仇,在梁山招安的時候,他們對於招安的態度也是大相逕庭。 但是原書卻遠不是那回事。 拋開水滸的神鬼怪談(比如108顆天罡地煞星聚會,九天玄女,呼風喚雨等等),僅僅看梁山聚義,原書對於聚義好漢們所描寫的是忠良的遭他人陷害,本分的被強盜誆騙,兇惡的能殺人放火,無賴的靠大樹乘涼,108人中英雄好漢沒幾個,無賴土匪倒不少,功夫好的沒幾個,充數平平的倒很多,「少不讀水滸」還是很有道理的。
  • 朝廷欲招安梁山好漢,期間損兵折將,為何到第三次才成功?
    梁山好漢的招安,前前後後一共折騰了三次才算成功。如果真的有觀看過水滸傳的原著或者影視劇版的朋友們,應該都清楚,之所以會到第三次招安才得以成功,根本是前兩次朝廷沒任何誠意,才釀成如此結局。首先第1次,派出大臣詔安時,宋徽宗拍了殿前太尉陳宗善帶著丹召還有御酒,就乘船去了梁山。當時朝廷並沒有大規模的去爭伐梁山,宋徽宗對於梁山上這些英雄的能力一概不知。
  • 假如宋江不接受招安,梁山108好漢的結局會怎樣?只會有一種下場
    他在等梁山漸漸強大,羽翼豐滿之後,然後向朝廷投誠,即便有那麼多的梁山好漢,不同意招安,宋江還是要走招安這條路,最終因為招安導致很多梁山好漢魂歸他鄉,很多人不禁想如果當初這些梁山好漢們沒有跟隨宋江的話,最終也不會落得這樣的結局。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假如宋江堅持不接受招安的話,梁山好漢的結局會不會有什麼變化呢?接著看下去你就知道了。
  • 梁山元老劉唐的悲哀:堅決反對招安,最後得知晁蓋遇害真相
    此時,宋江又想出了一個昏招,派遣段景住和皇甫端前往金國,企圖投靠金國,此舉令大部分梁山好漢憤怒不已,大刀關勝在眾目睽睽之下砍死了段景住,令宋江顏面盡失。不過,當吳用在忠義堂當眾宣讀樂和的來信後,大多數好漢對此採取贊成的態度,唯有劉唐心有不甘。他當眾發問說:「我們當初起事,為劫生辰綱,便是對蔡京那廝的。你哥哥不在內,彼此不妨.如何叫我們好投降蔡京?」
  • 是什麼原因讓梁山好漢始終跟著頭領走
    還有一種,他們是殺富濟貧的好漢,是除暴安良的義士,是英雄,晁蓋的梁山就是這種。這後一種情況,如果他們處在一個社會矛盾的深重時期,尤其是一個朝代的末期,當他們有了一定的規模,產生了政權的欲望,就會被看成是起義。宋江的梁山類似於這類情況,只不過,他們沒有奪取最高權力的願望,一心想著招安,所以,他們把自己定性為聚義。
  • 水滸傳108位梁山好漢圖譜
    秦明被捉投降後,勸說黃信也投了宋江,是梁山第三十八條好漢,為梁山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一名。宋江受招安後,徵方臘後回青州做官,被授武奕郎。是梁山第三十九條好漢,封梁山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二名。受招安後,回登州做官。
  • 梁山好漢 文武雙全浪子燕青
    宋江一心想要接受朝廷招安,因盧俊義早就名聲在外,所以和吳用設計賺盧俊義上山,吳用便在盧俊義家中提藏頭反詩。盧府管家李固乃是奸詐小人,早就對盧娘子心懷不軌, 又長期覬覦盧府財富。當李固看見屋中的藏頭反詩偷偷地報與官府,盧俊義被官兵抓走後,李固趁機霸佔了全部財產,連哄帶騙將盧娘子騙到手。
  • 梁山很多人反對招安,為啥不反抗或不走呢?原因是宋江有「法寶」
    《水滸傳》裡確確實實寫了反招安的鬥爭。在梁山好漢中公開站出來反對招安的,以李逵最堅決,其次有魯智深、史進、阮氏三雄、穆弘、劉唐、石秀、戴宗、李俊、張橫、張順等。武松、燕青經歷了從主張招安到反對招安的轉變。吳用則是一個夾於"受招安"與"反招安"之間的複雜人物。
  • 梁山之所以因招安而沒落,罪魁禍首竟然是美貌的李師師?
    比較而言,後者是明季的偽作,自不足信服,倒還是《宣和遺事》,因說本朝史,總要有基礎史實作為鋪墊故事的背景與支柱,去偽存真,還可以沙裡淘金。另外,梁山一百零八兄弟也要攀登徽宗的高枝。他們為實現這個目標而絞盡腦汁。必須說,梁山泊的男士們思想純潔,從常年的性壓抑中,他們想到了李師師,又從他身上找到了一條可行的招安之道。
  • 梁山兵多將廣,而方臘只不過8員上將,為何能讓梁山好漢十損七八
    在招安之後,梁山好漢就被朝廷抓了官差,東奔西顛地幫助宋朝皇帝賣命。所幸到徵討遼國之後,梁山好漢依然是毫髮無傷,這時得勝班師回朝的好漢們,又接到了徵討江南方臘的命令。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梁山好漢此次竟然十損七八,讓很多人在悲痛不已的同時也頗為困惑,方臘手下大將不過8員,為何能夠打敗梁山這麼好英雄好漢呢?
  • 浪子燕青—風華絕代的梁山好漢
    (圖)燕青有人說,水滸傳裡那麼多好漢,燕青只排在第36,究竟有啥值得說的呢?
  • 反對招安的梁山好漢為什麼無法阻止宋江推行詔安計劃?
    大家應該都了解過《水滸傳》,在《水滸傳》中宋江極力推行詔安的計劃,這也導致了梁山的悲劇結局。而偌大的梁山,有著一百零八將的梁山,難道就沒有反對詔安的嗎?怎麼可能!肯定有啊!
  •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這些諢名,你知道幾個?
    《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漢許多都是因為生活所迫、或是受奸人所害被逼上梁山、落草為寇,但這是世道艱難、官逼民反導致的後果,選擇揭竿而起的原因多少參雜著無奈、憤怒,而後期梁山好漢追隨宋江招安為朝廷效命其實也反映出這樣的無奈,有詩云:「寧做太平狗,不做亂世人。」其實也道出了古人、今人對於和平盛世的嚮往。
  • 水滸傳的招安,真是108位好漢的「少數服從多數」?真相出人意料
    要說這裡面的108位好漢也個個都是熱血兒女,雖然可能他們性格作風各不相同,但也都是一群追求自由,講究仁義的正義之士,面對腐敗的朝廷,曾經一度想要脫離的封建管制,為什麼這群人最好還是都乖乖招安了呢?有人可能會說這都是宋江的主意,但是剛剛也說了,這裡可是108位好漢,怎麼會都讓他一個人做主?難不成真是大家「少數服從多數」的決定?真相出人意料。
  • 真實的《水滸傳》:英雄好漢還是烏合之眾?
    張叔夜事先安排的伏兵和原本佯敗的軍隊一起殺出,將早已亂了陣腳的宋江起義軍團團包圍,而宋江起義軍也沒有小說中梁山好漢那樣強悍的戰鬥力,腹背受敵,死傷慘重。亂軍之中,宋江的一個副將被擒,官軍也不斷向他湧來,自知大勢已去的宋江只好下令投降,率眾接受招安。
  • 害慘梁山108將的人,不是宋江,而是這位道貌岸然的梁山好漢
    原著中,宋江因為孝順、仗義疏財等,受到了好漢的推崇,還在晁蓋去世後,被弟兄們推上了梁山頭領的寶座。但是宋江當上首領後,卻執意要招安,以及招安後,梁山兄弟們的結局大多非常悽慘,讓讀者看的是義憤填膺,覺得宋江害慘了梁山兄弟,其實真正害慘梁山兄弟的,不是宋江,而是梁山的智多星吳用。梁山招安這條路錯了嗎?
  • 武松李逵拒絕招安,宋江是如何促成招安的?心理學家揭示其中奧秘
    在梁山上,宋江主張招安,但是卻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甚至連他的親信之人李逵都敢出言反駁。可見,招安在梁山上是不得人心的。那麼,是什麼原因促成了最後招安成功的呢?反對招安的眾人在梁山108好漢排位之後,確立了尊卑高下,又遇上了重陽節。於是梁山喜氣洋洋的慶賀,在酒宴上,宋江寫下了一首《滿江紅》,讓鐵叫子樂和演唱,最後一句「望天王降詔早招安」!眾人聽了這句話之後,哪能不知道宋江的心思。
  • 水滸傳中一位神秘人物,綽號與梁山第五位好漢相同,武功不輸林衝
    《水滸傳》中有一個比較神秘的人物,書中說他有萬夫不當之勇,但可惜卻沒有他的單挑記錄,有的只是他一次次從梁山眾多高手的圍攻下脫身。這個神秘人物叫聞達,他常常與另一位叫李成的人一起出現。這兩個人是北京大名府梁中書的兵馬都監,高手急先鋒索超沒上梁山之前就是聞達的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