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真人秀經過近幾年井噴式的發展,節目類型已經涵蓋了遊戲、親子、旅行、婚戀等各個方面,不論是韓式風格還是歐美生存的極致風格,對於觀眾來講都不再新鮮。基於「挑戰」衍生而來的各式戶外綜藝,在真人秀節目比例中不小。上山下海、日曬雨淋、吃不飽睡不好……嘉賓們吃苦受罪是家常便飯,但能被觀眾接受和喜愛的都有一個前提:吃的苦、遭的罪,必須是有意義的。稍作梳理一下那些口碑和人氣雙優的節目,必有一條相似的邏輯——植根於生活,關聯著社會,娛樂之餘總能留下一些回味無窮的營養,而不是勝在「花樣」的表象。
2016年12月18日,由燦星文化製作,陳滌導演,黃曉明、沙溢、阮經天、劉燁、嶽雲鵬、薛之謙為固定嘉賓的真人秀節目《我們的挑戰》於江蘇衛視開播。
「雞湯」還是原來的味道嗎?
說起《我們的挑戰》這檔節目,不知大家是否想起了2015年央視播出的戶外真人秀《了不起的挑戰》,嘉賓也是六位,分別是撒貝寧、沙溢、華少、阮經天、嶽雲鵬、樂嘉。節目組的導演一開始就解釋說他們都是曾經輝煌,現在缺點明顯的明星。央視爸爸損起人來也是槓槓的,所以基本每次節目內容就是體驗不同工作的辛苦,藉此希望普通觀眾能從中有所感悟和啟發。
由於出發點是好的,又在央視播出,節目應該會很一本正經。正氣凜然,畢竟在我們吃瓜群眾印象裡,央視可一直都是正經臺,可沒想到咱們央視爸爸接起地氣來,自己都害怕。給你們一組圖,自行體會。
《了不起的挑戰》人送稱號「老母雞」,在央視平臺播放與自身節目的各種萌點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萌,即便之後的節目走入了一個職業體驗的怪圈,但終究還是跟央視的畫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留住了很大一批粉絲。
這個讓明星遭罪的節目終於等到了第二季,但是!《了不起的挑戰》已改名為《我們的挑戰》,播出平臺也從中央臺換到了江蘇衛視。成員之間的大換血更讓觀眾感到期待。除了嶽雲鵬、沙溢、阮經天之外,之前的華少、撒貝寧、樂嘉,換成了黃曉明、薛之謙和劉燁。無論是baby老公黃教主、段子手薛之謙還是影帝劉燁,新成員的亮相都讓觀眾耳目一新。
雖然經歷了改名以及播放平臺更換的雙重風波,但不論是幕後團隊還是節目形式,《我們的挑戰》身上都能看到《了不起的挑戰》的痕跡。
在首播收視數據飄紅的情況下,行業內對於節目內容也出現了褒貶不一的口碑分化,這檔曾被網友稱為「老母雞」的真人秀,此次經歷大規模拆解、重組後,不知這碗雞湯還是不是熟悉的味道了?
嘉賓身上的「標籤」是普通人的映射
看完兩期節目的觀眾,能夠很輕鬆就給6位MC貼上標籤:劉燁體力好腦筋轉得快,是堪稱遊戲大boss的「劉聰明」;黃曉明則是誠懇憨厚、有擔當、愛老婆的」黃三好「;沙溢體力雖弱但腦門也快,往往最後出其不意;薛之謙雞賊,小嶽嶽擅長示弱,阮經天耐力好又熱心。這種標籤類似年初熱播的《歡樂頌》——劇裡頭的人明明不是自己,可5個女孩代表的五大類型裡,總有一個那麼像自己,或許可以從「明星」的挑戰中看見「我們」。
標籤背後的人,在每一個困境或挑戰下的選擇是否像自己?那麼像自己的人憑藉一個突然的選擇或舉動讓「命運」得以翻盤,那如果自己在現實中遇到類似困境,是不是也可以有所參照?
首期節目中的部分挑戰,高空跳傘、撿樹枝搭帳篷,用生活石打火……對明星來說,這些都是日常無法接觸到的事情或者是根本不會去做的事情,而節目組藉此機會營造出來的極端的環境和困境,卻都是來自於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和事。嘉賓所挑戰的事物,就是要從每個人各自內心的恐懼開始,「不一定是很大的挑戰,看似微不足道,但卻大都是平常人不容易克服的東西」,而這種強調平凡、普通的挑戰內容,更易於觀眾的代入,從明星的挑戰中審視自己。
最新一期節目中,遊戲一開始就把自己與嶽雲鵬歸類到「老弱病殘」組裡的沙溢,在集體力量的幫助下笑到了最後,而當觀眾跟著6位MC的經歷一起走到最後,他們也能深刻地體會到沙溢口中「團結就是力量,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斷,三根筷子就沒那麼容易斷」的含義。
在「最後的太陽」這一期,屢次耍小聰明,甚至把能力者劉燁騙到團團轉,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薛之謙感悟到的「壞人最終沒有好報,人要有顆善意的心」這個結局也引發了觀眾對於「小聰明該不該有」的熱烈討論:在決定性的事件中,到底是情商重要還是智商重要?決定成敗的關鍵到底是團隊的力量,還是一個人的單槍匹馬?
剝開這些討論的外衣,你看到的很可能是普通觀眾之間人生觀點的碰撞,而這些碰撞,存在於你我每一個人生的重大抉擇之中,這也是《我們的挑戰》想傳遞給觀眾的。
在「挑戰類」真人秀的江湖裡,《我們的挑戰》做的還不夠
2015年播出的《了不起的挑戰》成功把央視打入B站,吸引了一大波年輕粉絲的簇擁。
雖說播出平臺從央視更換到江蘇衛視,節目名稱也進行了徹底的改造,MC陣容緊跟當下娛樂圈潮流進行了一次「換血」,但作為口碑收視齊飛的《了不起的挑戰》延續篇,《我們的挑戰》在開播前也獲得了不少關注。
面對當下原創綜藝匱乏的窘境,版權綜藝如何精準的借鑑和引用,似乎成了電視人都在尋找的突破口。
從第一季《了不起的挑戰》到第二季《我們的挑戰》,兩個節目的共同點都是購買了韓國原創綜藝《無限挑戰》版權後如法炮製的節目。不同的是,《我們的挑戰》脫離了韓國原班班底的加盟,完全由燦星文化打造,薄弱的遊戲內容和突兀的環節銜接等弱點一一顯現出來。
哪怕靠著《了不起的挑戰》積累的粉絲群眾獲得了一定的收視率,但是後期的口碑很難跟上。雖然原創節目更具競爭力,但基於目前綜藝市場飽和,很難再有其他新形式節目出現的情況下,購買國外版權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問題是購買之後不能有一勞永逸的想法。
然而,細心的觀眾卻發現,《我們的挑戰》首期節目就幾乎敗光了《無限挑戰》的大部分笑點,「直升機跳傘」和「孤島自救」的兩大組成部分甚至是直接照搬。
說到這,不禁讓人想起了東方衛視的《極限挑戰》。《極限挑戰》先於《了不起的挑戰》播出,由於節目具有相同的形式和內容設定,且《極限挑戰》並沒有購買版權,因此節目播出後關於抄襲、模仿等新聞不絕於耳。在一定程度上,《極限挑戰》連版權綜藝都算不上,但是就是這麼一檔綜藝,憑藉深人人心的角色設定、邏輯清晰的主題脈絡以及豐富有趣的內容設計,迅速打開了自己的收視天堂,並且收穫了成正比的高口碑。就是這麼一檔綜藝節目,卻打開了內地綜藝的新天地,可見對於綜藝節目來說,「出身」並不重要,後期的培養才是節目能否立足的根本。無論是什麼節目,「內容為王」這一規則不會改變。
如何將優秀版權在本土再創輝煌,就要看節目的內容能不能抓住本土觀眾的胃口,如若沒有優質內容產出,再好的版權也是一紙空談,終將隨著時間的檢驗成為一個笑話。希望有著版權綜藝正名的《我們的挑戰》可以趕在大眾對節目興趣消散之前趕快找到自己的創意點,期待之後能看到其內容的創新和不同。
寫在最後
《了不起的挑戰》雖然在大戰之後都會遞給對方一碗雞湯 ,卻能讓人心甘情願的喝下。
改版後的《我們的挑戰》一出場就使出了《無限挑戰》十周年無人島特輯等招數,在江湖上打響了名號,但它做的還遠遠不夠。
清淨的內容不見了,換上的廣告定製的節目環節。
凌厲的剪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凌亂。
曾經嘉賓的化學反應不見了,換來的是一幕幕尷尬,而這種尷尬在第二集達到了頂峰。
每一個綜藝班底都有自己的磨合期,從陌生人到兄弟,自然會有化學反應產生,所以聰明、耿直、愛老婆等人物設定需要的是時間的積累,需要的是真實的體驗,需要的是患難時的真情流露,而不是在開場時一個小小的測驗,一句反覆說的臺詞就能樹立的。好在《我們的挑戰》還只播出了三集,亡羊補牢還為時未晚,你們的誠意,觀眾一定感受得出來。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