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大靜
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泰米」(泰劇粉絲)這兩天的心情,大概就是——心火燒。
2月26日晚,《星途叵測》迎來大結局。該劇因是泰國「梨渦男神」推哥Push的婚後首秀,早在開播之初就極受泰米關注。劇情設計也在及格線上,揭示了娛樂圈黑暗一面,尤其刻畫了經紀人間不亞於宮鬥的明爭暗鬥,主角們撕得一塌糊塗,大有將這兩年火遍內地的「爽文邏輯」融匯貫通之勢。
然而,最終集卻突現反轉,正當觀眾們翹首以盼全員Happy Ending時,編劇腦洞清奇地安排了一場爆炸,一把火將正義一方「團滅」,讓反派們逃出生天。觀眾大噴該劇是「史上最爛尾」,但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路數反而留下懸念,喚起了觀眾對第二季的期待。
《星途叵測》可稱為2019年開年首部泰劇,其在內地觀眾中引發的熱度、討論度雖不能與《天生一對》相提並論,但該劇規格之高卻前所未有——同時登陸騰訊視頻、愛奇藝、芒果TV三大視頻平臺,與泰國保持同步更新。資深泰米甚至可以在主演名單上發現另一大「彩蛋」——飾演劇中Elle一角的泰國女星Lukkade,正是國內引進的首部泰劇《俏女傭》中的女主角。
2003年,《俏女傭》在CCTV 8海外劇場首次播出,一個遮擋在廟宇佛像背後的現代泰國由此向觀眾掀開神秘面紗。十六年來,泰劇在內地螢屏上從無到有蓬勃發展,與美劇、韓劇、日劇一同參與到對觀眾的注意力搶奪戰中,不經意間,竟躋身「一線集團」,逐步創造出一個極富潛力的新線內容市場。
姍姍來遲的「泰劇」
含蓄穩重的內地觀眾為何會愛看奔放狗血的泰劇?
國家一級編劇侯露曾試圖給出解釋:泰劇的熱播,實際上也反映了亞洲文化的同根同源,相互滲透和彼此影響,並日漸形成了大的文化圈。泰劇片中展現的正義、道德、善良、和睦、寬容能讓中國觀眾產生共鳴,找到對應。
而就引進劇歷史而言,泰劇是個實打實的「後來者」。
在中美建交的1979年,中央電視臺譯製部引進了美國NBC出品的科幻連續劇《大西洋底來的人》,作為第一部引進片,該劇播出時的效果可謂轟動,男主角麥克佩戴的蛤蟆太陽鏡、緊身衣、喇叭褲以及劇中的電子樂、飛碟遊戲等都隨劇集風靡一時。1981年,日劇《姿三四郎》由上海電視臺譯製引進,劇情圍繞一位柔道英雄的成長故事展開,既有微言大義的民族信條,也有纏綿動人的三角戀情,引進劇「萬人空巷」的收視熱潮再次出現。
在中韓建交的次年1993年,央視引進了韓國MBC電視臺出品的第一部青春偶像劇的《嫉妒》,再到1997年,央視八套播出韓國電視劇《愛情是什麼》、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星夢奇緣》,一段段南韓式的浪漫愛情拉開帷幕,霸屏內地螢屏數年的韓流時代正式開啟。
在美劇、韓劇、日劇攻城掠地的同時,英劇、新加坡劇、義大利劇、巴西劇等等外劇也被引進,市場佳作迭出,如1981年的《排球女將》、1985年的《血疑》、1988年的《神探亨特》、1990年的《俠膽雄獅》《成長的煩惱》、1991年的《電腦娃娃》、1995年的《東京愛情故事》、2000年的《藍色生死戀》《天橋風雲》等均成為了融入大眾記憶的經典。
這些引進劇為曾經單一閉塞的內地電視劇市場帶來了全新的故事和文化體驗,俘獲和培養了大量受眾的同時,將差異化審美、新型價值觀等潛移默化到內地觀眾的認知中。同時,美劇、韓劇、日劇與內地觀眾在觀劇口味上的契合逐漸凸顯,在良好的「群眾基礎」上,形成了外劇在中國內容市場中的「第一集團」。
泰劇,則在這種「大局已定」的市場環境下姍姍來遲。
民間力量崛起 文化距離消除
2003年,《俏女傭》登陸CCTV 8海外劇場,講述了一段在西方觀念與泰國傳統碰撞下發生的愛情故事,作為開山鼻祖,該劇並未引發太多討論,至今豆瓣頁面上打分人數僅77人。2006年,第二部泰劇《鳳凰血》上線,這部描摹豪門恩怨的作品成為不少泰米的「啟蒙作」,男女主角Pong和Bee也被泰米們追捧數年。2008年,湖南衛視引進了泰國Exact公司出品的《出逃的公主》,這部泰國公主跨階級尋愛、塞滿了權勢鬥爭的電視劇一經推出就受到觀眾歡迎,據網絡資料,金鷹獨播劇場首日播出便取得了2.89%的收視份額,位居同時段中國大陸第三位,播出僅兩日就以3.33%的收視份額位居中國大陸同時段第二。
由此,泰劇性價比高、審批快、收視率可觀的特質開始彰顯。此後,《嫉妒的深海》《詭計多端》《丘比特的圈套》《落日餘暉》《無憂花開》《破曉之愛》《一諾傾情》《花環夫人》等數十部泰劇在各家電視臺輪番上映,劇中顏值在線演技浮誇的泰國男女演員、充滿著千奇百怪神轉折的狗血故事,配合著「詭異」的國語版配音,雜糅成電視螢屏上的一道另類風景。
在密集「轟炸」下,口味重如泥石流的「泰流」,成為了觀眾在小清新「韓流」之外的「新寵」。
央視和安徽衛視則是這股「泰流」文化的絕對主導者。相較於央視在題材選擇上的嚴謹與審慎,安徽衛視出手更為大膽。據不完全統計,安徽衛視共計播放了包括《天使之爭》《愛在旅途》《鐵石心腸》《愛在日落之前》《麻雀變鳳凰》等超過20部泰劇,僅2015年一年就播出了8部泰劇,成為國內最大的泰劇播出平臺。
同時,「民間力量」也功不可沒,尤以藝鼎傳媒和華策影視表現最為活躍。2010年,華策影視引進了《明天我依然愛你》,2011年,又買下了《超越國界的愛戀》《花環夫人》《情義兩心知》等6部泰劇的內地獨家發行權。藝鼎傳媒則更是該領域的「先驅」,從2003年的《俏女傭》到開年的《星途叵測》,藝鼎傳媒「承包」了泰劇引進市場的大半個江山。
圖為泰國男星Pong及女星Aom
隨著泰劇在中國市場的「浸潤」,包括ken、Anne、Pong、Bee、Aum、Aff、aump、Pae在內的大批泰國演員開始被觀眾熟知,大量與這些明星相關的論壇、貼吧湧現。粉絲對這些泰國「愛豆」的熱愛,側面催生了正規引進產業背後的「灰色地帶」,BTS字幕組、First CS字幕組、天府泰劇、MPS字幕組等泰劇字幕組誕生,一些BL向、大尺度及未被正規引進的作品由字幕組翻譯後在網絡上傳播。
經由官方力量和民間力量,中泰之間的文化距離得以消除。無論是電視機前還是網絡端,2003年才殺入內地的泰劇都已經自成一派,在被美劇、韓劇、日劇霸屏的外劇市場中形成了獨特的受眾格局和收視牆。
網絡平臺成「常態」引進新力量,新線內容市場潛力待挖
近幾年來,隨著視頻平臺成為內容市場新的流量入口,網臺「權力」交接,泰劇也從央視、安徽衛視、湖南衛視等電視頻道,「走入」優愛騰芒、搜狐視頻等視頻網站中,其在電視時代奠定的江湖地位也被延續到了視頻時代。
騰訊視頻在「海外劇」中開設了專門的泰劇頻道,內容包括《星途叵測》《命中不註定》《宮》(泰國版)等;優酷「電視劇」中則上線了泰劇《降服魔女的手段》《美夢成真》《幕後》等;愛奇藝將「泰國」列在「地區選擇」中,作品列表包括了《為了你》《神秘的7》《花戒指》等;搜狐視頻同樣設立了泰劇頻道,上線了《一吻定情》等3部作品;芒果TV的泰劇有《愛在旅途》《魔幻天使》《託帆小姐和馬文少爺》《丘比特的圈套》。
不難看出,儘管內容豐富程度不能與美劇、韓劇、日劇相比,但在平臺的版塊設置上,泰劇仍躋身「一線集團」,成為外劇市場的重要元素。
視頻平臺在泰劇上的布局也從「小試牛刀」到「初具野心」。2015年7月,愛奇藝宣布從版權方藝鼎國際、華策影視購得《漫步雲端》《嫉妒的密碼》《旋轉的愛》等6部泰劇的網絡獨播權,到了2018年2月,這種交易則「沒有了中間商賺差價」,騰訊視頻與泰國三臺直接達成版權合作,同年,《公主羅曼史》《一喵定情》《美麗男孩》三部泰劇登陸騰訊視頻。
然而,與這種「一線集團」地位不相匹配的,是泰劇近年來愈見低迷的聲量——美劇如日沖天、韓劇佳作迭出、日劇捲土重來,儘管在視頻平臺備受器重,但在話題度和熱度上,泰劇卻比電視時代更趨邊緣化,除了層出不窮的表情包,能引起收視熱潮的作品已經消失許久。
是劇集品質出了問題?筆者查詢了2017-2018年開播的主要泰劇的豆瓣評分,《不期而愛》8.6、《熾愛遊戲》8.3、《人生波動》8.3、《天生一對》8.2、《玻璃面具》8.0、《火之迷戀》7.8、《一年生》8.9……僅就評分而言,泰劇質量不僅沒有退步,反而遠遠高於國產劇集。
在筆者看來,「受眾不對稱」極有可能是泰劇「低迷」的主要原因。據百度指數,搜索「泰劇」一詞的人群畫像為:女性佔88%,男性12%,其中30-39歲用戶為主力,佔人群56%,40-49歲用戶為其次,佔人群比例為22%。也就是說,78%的泰劇受眾集中在30歲以上的年齡段內,這或許與泰劇在電視時代的用戶培養有關,但卻與優愛騰芒的用戶畫像有著極大偏差——眾所周知,視頻市場早就是年輕人和Z世代的天下了。
換句話說,坐擁精品,卻沒有合適的受眾買單,當然,這也從側面說明,對現階段的視頻平臺來說,泰劇市場反而更具吸引力——誰能打造出一個爆款泰劇,就等於拿下了一個極富拉新、留存潛力的新線內容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