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授受不親」中的「受」到底有何含義,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2020-12-23 國學大觀園

有句老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大概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男女之間不能有接觸的行為。古代的禮教規定,男女言談舉止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過於親密,有違禮法,必然會受到文人墨客的口誅筆伐。

限制了男女的交往,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未免有些不近人情。男女之間很容易彼此愛慕甚至一見傾心,而這種教條的禮數,會讓多少才子佳人意猶未盡。那麼我們很好奇一個問題,「男女授受不親」裡面的「授」和「受」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才是精華所在,讀懂了後半句,我們也會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男女授受不親」最早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全文一共二十八章,為此孟子還和一名叫淳于髡(kūn)的思想家激烈的爭論了起來。淳于髡率先發難,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男女之間不能親手傳遞和接東西,這是禮制的規定嗎?

孟子回答的很簡單,就兩個字「禮也」。淳于髡不服,接著又問:「嫂溺,則援之以手乎」?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他問孟子如果嫂子掉進水裡,能用手拉她嗎?孟子說:「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孟子的這段話帶有深刻的辯證思維:如果說嫂子掉水裡不救,這是豺狼的行徑。男女授受不親,是正常的禮制規定,但是救人需要施以援手,則是變通的方法啊!

權,就是變通,怎麼能拘於禮數而不去救人呢?我們仔細分析這段話,其實帶有很強的挑戰性,淳于髡的問道,孟子的解答,尤其是下半句「援之以手者,權也」,正是「男女授受不親」的精華解讀。

中國的思維方式,永遠都離不開變通二字。我們乍一看「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不免給封建禮數扣上一頂老掉牙的大帽子,認為是思想上的糟粕,應該棄如敝屣,敬而遠之。事實上,儒家思想還有人性溫情的一面,它並不是頑固不化的老舊古董,而是隨機應變的濟世之學。

禮數與理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分道揚鑣,但卻在最合適、最中庸的時候完美融合,在禮數的基礎上,用道理來灌輸,等到真遇到迫在眉睫的時候,我們採取的做法又可以跳脫出禮數的約束範疇,實現通曉達變得更高境界,這也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

話又說回來,「男女授受不親」裡面的「授」和「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授」就是給予,表示主動的一方,而「受」表示接受,是被動的一方。正如同男女手拉手,男方主動去碰女方的手,為授,而女方被動接受這種拉手的信號,為受。而「親」就是指肢體上的接觸,比如擁抱、牽手等等。

男女可以授受,但不可親,其實這種觀點已經流傳了上千年,放到如今來看,也有著幾分道理。尤其是下半句的「援之以手者,權也」我們要仔細品味,其實古人的這句話,還是充滿了十足的人文關懷,並非迂腐呆滯,而是男女相處的大智慧!

今日話題:你對「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下方寫出自己的想法,我們一起探討交流。

文 | 國學大觀園

相關焦點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此處的「授」和「受」,到底該怎麼解釋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意思,就是說男人和女人的動作不要親密,也是封建禮教一貫堅持的教條。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古代為什麼說男女授受不親?裡面的「授」和「受」到底是什麼意思?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後半句才是精髓,暗藏生活大智慧
    男女授受不親 這裡的「授」是給予的意思,「受」是接受的意思。而「親」則代表著接觸。 淳于髡聽完孟子的回答後,又接著問道:「嫂溺,則援之以手乎?」,孟子:「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 世人皆知「男女授受不親」,其實後半句才是作者本意,被誤解千年
    「男女授受不親」是一句世人皆知的俗語,儘管現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難見到,但是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以及思想老派的人旁邊還是可以聽到,意思就是說男性跟女性之間,不能夠過於直接的親密,無論是贈與她人禮品還是接受他人禮品,都不能夠直接進行。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我們耳熟能詳,也大致知道它的意思,是說男女之間要保持距離。但這個距離的度在哪?怎麼把握?我們先看看這句話的出處。語出《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其中,「授」指「給予」;「受」指「接受」。
  • 「男女授受不親」,到底什麼意思?其實,這是保護「屌絲男」的詞
    「男女授受不親」,雖然出自《孟子》,其最初的意思為「男女之間不能親手傳遞東西」。擴展開來來講,是指男女之間不能有肢體接觸,不能直接交談。那麼,孟子所言「男女授受不親」到底什麼意思?真就是古代大儒們閒來沒事,變著法地想讓男女離得越遠越好?當然不是!其實,我們一直誤解了這個詞語。
  • 男女為什麼「授受不親」
    那除了主角光環之外,到底她們還有什麼樣的秘訣呢?在這部不算好看的電視劇中,我倒是窺見了一點端倪。愛情一般都不是憑空產生的,然而它產生的過程往往不被人發覺,於是人們大多認為那是上天註定或者內心的選擇,但其實很多時候,人的感情是會被身體所引導的。
  • 古語「男女授受不親」,真的是男女之間不能手與手接觸嗎?
    如果是有點文化的,會再加一句「男女授受不親」,然後再加一句「臭流氓」。這就是說,你隨隨便便摸女生手是不對的。男女有別,要保持適當距離。距離產生合適,否則就是耍流氓、輕浮。這兒說到一句古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出自《孟子》,意思是說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東西。
  • 男女授受不親 禮也
    到底是什麼緣故呢?」 客以謂髡。髡曰:「固也。吾前見王,王志在驅逐;後復見王,王志在音聲:吾是以默然。」客具以報王,王大駭,曰:「嗟乎,淳于先生誠聖人也! 前淳于先生之來,人有獻善馬者,寡人未及視,會先生至。
  • 古代男女「授受不親」有多變態?完全杜絕戀愛的可能性
    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返),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宋朝司馬光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他強調「男治外事,女治內事。男子晝無故,不處私室,婦人無故,不窺中門。」差不多的話在曹植寫的《君子行》中也提到過,「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
  • 中國古代男女真的授受不親嗎?
    不管怎麼說,在西方人的眼中,男人是離不開女人的,女人也同樣不能離開男人,因此,他們的男女之防並不大。中國神話系統中造人的「上帝」是位女性(女媧),她「摶土為人」,取陰陽之理,以分男女,男女繁衍,以成氏族,進而有家國、社稷,最早時也不講求男女之大防。
  • 男女為何授受不親,看看儒家經典《禮記》《孟子》怎麼解釋
    男女為何授受不親,看看儒家經典《禮記》《孟子》怎麼解釋。《禮記》記載:男女不可同坐在一起,不可共用同一個衣架,不可共用同一面巾和梳子,不可親手互相遞交東西;小叔和嫂嫂不互相問候,不可讓庶母洗自己的下身衣裳。
  • 「男女授受不親」是什麼意思?古代夫妻客氣至此,他們咋樣生孩子
    尤其是國人的禮儀,我們自古以來都自詡禮儀之邦,古代的三省六部中,還有專門研究禮儀的「禮部」。在國人的禮儀當中,「男女授受不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禮儀要求,不僅僅是古代,一直到現在,這句話已經不再是記載在四書五經裡的內容了,而是成為了我們的俗語,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烙印!
  • 俗語「一碗米養恩人,一鬥米養仇人」,有何含義?老實人值得一看
    俗語「一碗米養恩人,一鬥米養仇人」,有何含義?老實人值得一看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深厚的文化底蘊,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廣大的老百姓所創造的。我國樸實勤勞的老百姓,在生活中創造了許多許多有哲理性的俗語。這些俗語,也是我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紅樓夢:在書中主子和下人口中常說的"小蹄子",到底有何含義?
    紅樓夢中的語言其實包羅萬象,書中的女子無論是尊貴的主子,還是卑賤的下人都有被稱作為蹄子的例子,有的是顯示暱稱,有的則是蔑稱,有時也是罵人的稱呼,
  • 俗語「男怕水蛇腰,女怕小噘嘴」,有何含義?老祖宗的識人術!
    俗語「男怕水蛇腰,女怕小噘嘴」,有何含義?老祖宗的識人術! 在眾多老祖宗總結出的識人術中,有一句「男怕水蛇腰,女怕小噘嘴」廣為流傳,但也最讓人難以理解。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說的就是看到水蛇腰的男人或小噘嘴的女人,千萬不要靠近,一個不小心,就會因此受害。
  • 古時候的醫生為什麼被稱為郎中或大夫,這兩個字到底有何含義?
    #古時候的醫生為什麼被稱為郎中或大夫,這兩個字到底有何含義?古時候的醫生有兩個稱呼,分別是大夫和郎中,這主要是因為地域問題而形成的,其中北方人大多稱呼醫生為「大夫」,南方人則稱呼醫生為「郎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無論是大夫還是郎中都曾是官職。
  • 從授受不親到男女同校——近代中國女性教育紀事
    其實仔細算來,在中國,女性擁有受教育的權利才不過短短一百年。1840年,西方人用鴉片和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封鎖已久的大門,大批西方傳教士湧入中國的同時,將西方的教育制度也帶到中國。直到近半個世紀後,中國才出現第一所由中國人創辦的女學堂——經正女學堂,這為近代中國的女子教育大開風氣。自此以後,中國的女性才逐步開始接受系統教育,直到擁有和男性同上一所大學的權利。
  • 民間俗語:「男人無毛貴如金,女人有毛混半街」這句話有何含義?
    民間俗語:「男人無毛貴如金,女人有毛混半街」這句話有何含義?我們的祖先充滿智慧,他們著書立說、創造文明、開疆擴土,為後世子孫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論語》、《史記》、《三字經》等等著作以文字記錄歷史、教化人心。
  • 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下一句才是精華,古代人的生意寶典!
    文/濤聲依舊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下一句才是精華,古代人的生意寶典!最早的俗語是由古代人所創造的,雖然如今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時代了,但是其實有些術語如今依然適用,就拿做生意來說吧,古代有很多關於做生意的俗語,這些俗語堪稱是古代生意人的寶典。
  • 俗語「門前墳,屋後水」,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生活中要多多留意
    比如這句俗語「門前墳,屋後水」,它看上去充滿了封建迷信色彩,但是我們仔細研究其中的深意,就會由衷的佩服老祖宗的智慧,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所謂「門前墳,屋後水」,是老祖宗告誡我們:在給自己建造房子的時候,不要選擇門前有墳的地方,更要避開屋後有河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