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男女真的授受不親嗎?

2021-02-08 非常歷史

  「內外各處,男女異群,不窺壁外,不出外庭。出必掩面,窺必藏形,男非眷屬,互不通名。」——這段出自《女論語》上的話可以一言概括之,那就是「男女授受不親」。不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人,差不多都把紙上寫的,當成實際上已經做了的。於是,在不知不覺之間陷入了一個誤區——

 

  根據古希臘神話的記載,男人和女人是一個圓球的兩半,按照基督教的教義,夏娃是上帝用亞當的肋骨製造出來的尤物。不管怎麼說,在西方人的眼中,男人是離不開女人的,女人也同樣不能離開男人,因此,他們的男女之防並不大。中國神話系統中造人的「上帝」是位女性(女媧),她「摶土為人」,取陰陽之理,以分男女,男女繁衍,以成氏族,進而有家國、社稷,最早時也不講求男女之大防。


孔子

  孔夫子刪定詩、書、禮、樂、春秋,孟夫子提出「男女授受不親」的口號,後世的一些讀書不求甚解或者懷有另種目的的人因之大做文章,認為從孔夫子時代起,男人和女人就連一句話都不說,這真有些可笑。

  從孔子到楊貴妃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子見南子,子路不說(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這段話中的南子,是春秋時代衛國國君衛靈公的夫人,她「把持著當日衛國的政治,而且有不正當的行為,名聲不好」(大學者楊柏峻語),這樣一位女子,孔子還去見她,這除了說明孔子和耶穌基督一樣,懷有一顆大仁大義、普渡眾生之心以外,還可以說明至少在孔子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上流社會是不避男女之嫌的。

  關於「子見南子」,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中曾有過詳細而又生動的描寫。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這樣寫道:「(衛)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孔子曰:『吾向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悅),孔子矢子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

  在這段話中,司馬遷告訴我們:「子見南子」實際上是「南子見子(孔子)」——南子要求見孔子(文中的「寡小君」即南子的自稱),南子與孔子實際上見了不止一次面(起碼兩次),最有意思的是,在當時的那個時代,南子並不覺得男女之間見面有什麼不好,反倒認為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所以,她要「招遙市過之」——招遙過市。

  這個時候還是處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禮制還不十分健全,因此,有人認為這條史料不足為據,那麼,我們不妨再引幾條漢朝的例子。

  我們知道,漢朝自叔孫通裁定禮儀規犯之後,可謂百禮俱備,但這個時候男女相見之事例卻屢見於史書。

  《漢書》上記載了這樣一段歷史,西漢第八任皇帝昌邑王劉賀,因為不守祖制,放蕩不羈,在為其前任皇帝服喪期間,鬥雞玩狗搞女人,因而被時任大司馬、大將軍,官封博陸侯的霍光等人所鄙視。為了使漢高祖劉邦開創的基業不至於毀在少不更事的花花公子手裡,霍光決定奏請皇太后,廢掉劉賀,改立新主。

  在封建社會,廢立之事可謂充滿兇險,一旦失敗,那就是犯了「謀反」、「犯上作亂」之罪,腦袋就要搬家,所以,霍光雖然當時在朝裡極富威望,但也覺得單憑一己之力,有些難以勝任,必須得找幾個幫手。

  這些幫手找誰好呢?思來想去,霍光想到一個人,這個人姓楊,名敞,時任丞相,官封安平侯之爵位。但霍光是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又不便於親自去和楊敞商談廢立之事,於是,他暗派得力助手,時任大司農之職的田延年去楊府遊說。

  到了楊府以後,田延年把霍光要行廢立之事說了出來,楊敞一聽,心裡十分緊張,「懼不知所云」。田延年一看事情要僵,就假託起身更衣,楊敞的夫人是一位識時務的女子,她見丈夫已經聽聞了廢立大事,現在態度曖昧,恐怕不久大禍就要臨身,心中十分恐慌,於是立即說服楊敞,她說:「廢立是國家的大事,現在大將軍霍光派大司農來告訴你,這是別有一番深意的。相公您若是不與大將軍同心同德,反倒猶豫不決的話,第一個遭殃的一定是您!」楊敞因為曾經給霍光當過大將軍幕府司馬,深知霍光的脾氣,覺得妻子說的有些道理,但又不想過早表態。楊敞的夫人沒辦法,只好自己出面。「延年從更衣(處)還,敞夫人與延年參語,許諾,請奉大將軍令」(《漢書·楊敞傳》)——與田延年兩個人一起研討出路,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無獨有偶,班固在《漢書》中還提到另外一些上流社會非婚、非親男女之間交往不避嫌的故事。

  《漢書·周昌傳》上寫道:「周昌者,沛人也。昌為人強力,敢直言。自蕭、曹等皆卑下之。昌嘗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昌項上問『我何如主也?』昌仰曰:『桀紂之主也!』於是上笑之,然尤憚昌。及高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大臣固爭,莫能得。上以留侯策止,而昌庭爭之強。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即罷。呂后側耳於東廂聽,見昌詭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故事中的周昌是劉邦的老鄉,素以直言敢諫著稱,是個認理不認人的直臣。他入宮奏事正遇上皇帝和愛妃調情,這說明當時的君臣並不是只在純男人的世界裡交談,手下的人知道皇帝與妃子娘娘調情,而又敢放周昌入宮,這說明當時人於男女之防並不看重。周昌見了皇帝與戚姬在一起,抽身而走也並非是因為他怕見女人,而是因為皇上耽於女色,所以,當劉邦問自己是什麼樣的帝王時,周昌答以「桀紂之主也」。

  周昌政治生涯中最為得意的一件事是阻止劉邦廢太子。劉邦其人,好色成性,呂后本是其正妻,但他卻深愛小妾戚姬,因愛屋而及烏,對戚姬所生的劉如意看起來分外順眼,所以,想要廢掉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改立如意。廢長立幼,本是件理虧的事,而由於劉邦刻意堅持,所以,反對者大多數隻好「知難而退」。但周昌卻不看臉色認死理,他素有口吃的毛病,一著急就冒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期期以為不可」把劉邦給逗樂了,於是廢太子一事暫告擱淺,一直為兒子的命運擔憂,躲在幕後偷聽的呂后心花怒放,在周昌退朝時與周相見,而且屢屢言謝。

  最為驚世駭俗(當然是驚後人之世,駭後人之俗)的是司馬遷《史記》中提到的另外一件事。

  漢景帝時,郅都為大臣,有一次景帝遊幸上林苑——上林苑地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及周至戶縣交界處,佔地約二百多華裡,苑內放養禽獸,供皇帝射獵之用,並建有離宮、觀、館數十處,大文豪司馬相如曾有《上林賦》記其侈。這次遊幸,隨侍的人不多,只有郅都跟在皇帝身後。郅都是西漢河東大陽(今山西平陸東)人,景帝時,他任濟南太守,誅殺當地豪強●氏,以功遷升中尉(官名),執法嚴峻,被當時的貴戚、列侯視為「蒼鷹」。

  正在遊玩之間,景帝卻突然命郅都去代他召愛妃賈姬——賈姬當時正在廁所裡,郅都當然覺得此時去叫正在「方便」的賈姬,實在是有些不「方便」,但漢景帝卻很不高興,後人論之曰:「帝姬處溷穢之地,使人臣親往視之,無乃輕漫乎?」但景帝當時卻確實動過這樣的念頭。

  景帝的老爸漢文帝劉恆有一次遊幸上林苑,袁盎隨侍在側。袁盎即爰盎,曾歷任吳相、齊相等職,是當時有名的遊俠,此人也向以俠義自許。這一天與文帝同行的內宮眷屬,除了皇后以外,還有一位謹夫人,謹夫人其時正得帝寵,所以,如日中天的她竟不顧禮節與皇后並排而坐,並且一點也不感到不安;袁盎突然豪氣幹雲,舉步上前,拉起謹夫人,把她推到皇后的身後。

  西漢時男女之防不大,東漢呢?

  提到東漢,人們往往會想到「強項令」董宣,董宣曾任洛陽令,光武帝之姊湖陽公主的家奴故意殺人,別的官吏一聽說是公主府的人幹的,都退避三舍,但董宣卻趁公主駕車出外之機,誅殺了惡奴。這一打狗不看主人的舉動惹惱了公主,一狀告到光武帝劉秀那裡,劉秀想當和事佬,就命董宣與公主見面,想讓董給公主賠個不是,叩個頭,但董死活不叩頭,因而落下個「強項令」的美名。

  在這段史實中,董宣可是和公主見了面的。

  東漢末年,有一位很有名望的女文學家、女詩人名叫蔡琰(通稱蔡文姬)。此女博學有辯才、通音律。初嫁河東衛仲道,衛亡,回歸母親。漢末大亂,蔡文姬被董卓部將所擄,後流落「番邦」,嫁匈奴左賢王。愛才惜才的曹操念及故交,用金璧把蔡琰贖回,令她再嫁董祀。後董祀犯法,蔡文姬光著腳、披散著頭髮,到曹操和一大屋子男人聚會的地方為丈夫求情,從死神手中救回了丈夫一條性命。曹操聽說蔡文姬來了,就對滿屋賓客說:「故人之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願把蔡女介紹給眾人見面,也不避嫌。

  三國時代,魏國的鎮北將軍許允因受夏侯玄、李豐等人的連累,被司馬懿逮捕。許允被捕後,他的門生急忙跑去告訴許允的妻子,許妻聞訊安坐織布機旁,神色不變,說道:「我早就知道會這樣了!」

  東晉時代,庚友因事被捕,庚友之妻光著腳跑到當時握有生殺予奪大權的大將軍府上為夫求情,門衛不讓進,她還與門衛據理力爭。

  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是有名的「娘子軍」統帥。隋朝末年,李淵起兵時,公主住在長安,公主之夫柴紹棄家跟隨嶽父東進,家裡只剩下公主和一些家奴,危險的形勢反倒激發了平陽公主的豪情壯志,她逃到戶縣,散家資招募了數百個青年男子,以此為基礎,組建了一支娘子軍。需要加以說明的是古人所說的「娘子軍」與我們今天的「娘子軍」並不完全相同,那時候的娘子軍中絕大部分是男子。

  《舊唐書》上說:「安祿山有邊功,帝寵之,詔與諸姨約為兄弟,而祿山母事妃,來朝,必宴餞結歡。」——安祿山是有名的胡人將領,「諸姨」指的是楊玉環姐妹,「妃」指的是楊玉環本人,「帝」是唐玄宗。玄宗皇帝只因為安祿山立有軍功就讓他與貴妃的姐妹來往,並且與貴妃「宴餞結歡」,這說明唐朝人男女之防並不是很大。

  到了宋代以後,尤其是南宋以後,由於程朱理學的盛行,男女之防開始森嚴起來。

  大約從明代開始,官修的史書《烈女傳》中增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內容。

  《明史·烈女傳》載:「胡氏,會稽人,字同裡沈袠,將嫁而袠構父難……袠扶父喪歸,比服闕,始婚。胡年已二十七。踰六月,袠卒,胡哀哭不絕聲。盡出妝具,治喪事。有他諷者斷髮面絕之。終日一室中,即同產非時不見。晚染疾,家人將迎醫,告其父曰:『寡婦之手豈可令他人視,不藥而卒,年五十一。』」

  這位被列入「烈女傳」的胡氏為亡夫守節,謹守男女授受不親已到了痴迷的程度,以五十一歲老婦之年,身患重病也不肯請醫生診治,原因就是因為醫生是男人,而其時的醫生診病須碰病人的手(切脈),所以竟不治而死。

  這種烈女是唐以前所沒有的。

  再看一個《明史》中的例子。

  《明史·烈女傳》載:「陳節婦,安陸人。適李姓,早寡。孑然一身。歸父家,守志坐臥小樓,足不下樓者三十年。臨終,謂其婢曰:『吾死,慎勿以男子舁我!』家人忽其言,令男子登樓舉之,氣絕窬時矣,起坐曰:『始我何言,而令若輩至此?』家人驚怖而下。」

  這位陳節婦謹守男女之大防已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不僅生前不與任何男子見面,而且死後還不準男人走上樓抬她的屍體,這種行為,唐以前的史書中也根本沒有。

  宋代雖然產生了程朱理學,但《宋史·烈女傳》中所載之烈女,對於男女之大防,也並沒有達到明代以後那樣幾近瘋狂的程度。

  茲舉一例,讀者不妨以之與《明史》所載作一比較:

  《宋史·烈女傳》:「韓氏女,字希孟。巴陵人,或曰丞相琦之裔。少###,知讀書。開慶元年,大元兵至嶽陽,女年十有八,為卒所掠,將挾以獻其主將。女知必不免,竟赴水死。越三日,得其屍。於練裙帶有詩曰:『我質本瑚璉,宗廟供蘋蘩。一朝嬰禍難,失身戎馬間。寧當血刃死,不作衽席完。漢上有王猛,江南無謝安。長號赴洪流,激烈摧心肝!』」

  韓氏的投江而死,主要不是因為落入男人之手,而是因為她身陷「胡兵」之中,所以,她才有「漢上有王猛,江南無謝安」的慨嘆。

  再看一個《明外史》中的例子。

  《明外史·烈女傳》載,有一個名叫柴氏的女子,是夏縣孫貞之妻。崇禎四年冬,一夥流賊迫近夏縣,柴氏與丈夫一起避入山中。那夥土匪搜山時柴氏與丈夫不幸被抓住。賊兵見柴氏生得年輕美貌,不由慾火攻心,一個人上前捏了捏她的手,號稱「剛烈」的柴氏立刻用牙將這個不認識的男人捏過的肉咬了扔掉,另外一個賊兵又扳了一下柴氏的胳膊,柴氏又如法炮製,一口咬掉了胳膊的那塊肉,結果,被賊兵用刀活活砍死。

  這種為了嚴男女之大防的酷烈舉動是前代史書中所罕見的。

  我們不妨與南北朝時的《北史》比較一下。

  據《北史·烈女傳》載:鉅鹿魏溥妻房氏者,慕容垂貴鄉太守常山房湛女也。幼有烈操。年十六,而溥遇疾且卒,顧謂之曰:「死不足恨,但痛母老家貧,赤子蒙眇,抱恨於黃壚耳!」房垂泣而對曰:「幸承先人餘訓,出事君子!義在偕老,有志不從,蓋其命也。今夫人在堂,弱子襁褓,願當以身少相感!」俄而,溥卒。及將大斂,房氏操刀割左耳,投之棺中。仍曰:「鬼神有知,相期泉壤!」流血滂然。助喪者哀懼。姑劉氏輟哭而謂曰:「新婦如何至於此?」對曰:「新婦少年,不幸早寡。實慮父母未量至情,割此自誓耳!」

  這個後燕時代的「烈女」,她也曾操刀自殘身體,但她自殘的原因卻不是因為有男人摸了她的耳朵,而是想要藉之向父母表示自己不再嫁的決心而已!

  從漢代到唐這種自殘身體的「烈女」極少(《烈女傳》中僅有兩個人),而其自殘的目的都是表明自己不嫁人的決心,並不像明代以後那樣,視異性如「AIDS」(愛滋病)一樣,一旦觸及就「毒蛇齧腕,英雄斷臂」。

  綜合上述材料,我們不難發現,雖然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人(孟子)提出過「男女授受不親」的口號,但直到唐代,男女之間的界限卻並不像後世那樣森嚴,后妃可與臣子見面(如呂后與周昌),同事之妻可與別的男子交談(如楊敞之妻與田延年),皇帝可派大臣去愛妃如廁的地方促駕,大臣也可以把皇帝的妻子拉下寶座,光武向稱「端嚴守禮」,但卻令姐姐與臣子相見,曹孟德素來嚴明,卻願把故人之女介紹給在座的男性來賓,師母與門生論事,妻子與門衛辯言,平陽公主仗義,指揮家奴,收編流寇,成號令三軍之元帥,至於安祿山與楊貴妃姐妹頻繁往來,關係曖昧,已見諸戲劇,此類例子,所謂俯拾俱是。

  只是到了宋代以後,男人和女人才成為天上的「參商」,不能相見。

  需要加以說明的是,古代先哲們提出:「男女授受不親」本是為了端正男女之間的往來,並非要人們死死遵守,所以,孟老夫子有「嫂溺,則援之以手」——嫂子掉到水裡,要伸手去救她——的說法。所以,孔老夫子才可以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理想之實現,而降尊紆貴去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

  只是到了後人手裡,為了整肅江河日下的世風,才矯枉過正,把一本好「經」給念歪了。

  我們今天澄清古人並非一直「男女授受不親」這一事實,其目的並非是要為男女之間逾禮交往找「古已有之」的理論根據,而是要讓大家明白:任何一種禮儀制度都有一個形成的過程,我們既不能厚古薄今,同樣,也不應以今證古。

【專題文章導讀】

♦ 歷史之謎:秦始皇為何終生不立皇后?

♦ 歷朝歷代的國號是怎麼來的?

♦ 考場無間道:揭秘古代科舉作弊的三大曠世絕招

  回復關鍵詞「 中華02 」,獲取以上文章!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鑑今

相關焦點

  • 「男女授受不親」是什麼意思?古代夫妻客氣至此,他們咋樣生孩子
    尤其是國人的禮儀,我們自古以來都自詡禮儀之邦,古代的三省六部中,還有專門研究禮儀的「禮部」。在國人的禮儀當中,「男女授受不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禮儀要求,不僅僅是古代,一直到現在,這句話已經不再是記載在四書五經裡的內容了,而是成為了我們的俗語,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烙印!
  • 古代男女「授受不親」有多變態?完全杜絕戀愛的可能性
    相信大家經常會在古裝劇中聽到「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但這句話可不是說著玩玩的,古代的封建禮教是很嚴格的,出自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規定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言談或授受物件,限制男女交往。
  • 男女授受不親 禮也
    難道東方朔的太太真的喜歡吃這樣的肉嗎?他又真的這樣怕太太嗎?反正,他是逗得漢武帝開心了,然後,順著這笑話的含義,勸漢武帝不必出兵去攻擊鄰國。於是漢武帝把他所說嚴肅一面的道理也聽進去了,認為他說得對,就不出兵了。 淳于髡也是這樣的人,現代人的新名詞叫「幽默」。
  • 古語「男女授受不親」,真的是男女之間不能手與手接觸嗎?
    如果是有點文化的,會再加一句「男女授受不親」,然後再加一句「臭流氓」。這就是說,你隨隨便便摸女生手是不對的。男女有別,要保持適當距離。距離產生合適,否則就是耍流氓、輕浮。這兒說到一句古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出自《孟子》,意思是說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東西。
  • 男女為什麼「授受不親」
    比如純粹從生理角度去露出笑容,少傾之後大腦就真的會產生出開心的感覺。又比如兩個本來完全沒有什麼感情的人,如果經常性的發生肢體接觸和眼神交流,大腦就會釋放出能夠使人愉悅的多巴胺和讓人產生依賴的催產素,有了這兩種東西,你很有可能以為愛情來了,或者起碼是曖昧來了。比如你們最近都很熟悉的下面這種親密接觸,以及近距離的對視……
  • 「男女授受不親」中的「受」到底有何含義,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有句老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大概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男女之間不能有接觸的行為。古代的禮教規定,男女言談舉止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過於親密,有違禮法,必然會受到文人墨客的口誅筆伐。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我們耳熟能詳,也大致知道它的意思,是說男女之間要保持距離。但這個距離的度在哪?怎麼把握?我們先看看這句話的出處。語出《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其中,「授」指「給予」;「受」指「接受」。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後半句才是精髓,暗藏生活大智慧
    古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到今天還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其實我們所了解的只是最表面的一層意思,這句話真正的精髓在其後半句。 淳于髡問孟子:「男人與女人之間不能親手傳遞東西,這是符合禮制的嗎?」孟子回答道:「這是禮制的規定。」 淳于髡聽完孟子的回答後,又接著問道:「嫂溺,則援之以手乎?」,孟子:「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 「男女授受不親」,到底什麼意思?其實,這是保護「屌絲男」的詞
    「男女授受不親」,雖然出自《孟子》,其最初的意思為「男女之間不能親手傳遞東西」。擴展開來來講,是指男女之間不能有肢體接觸,不能直接交談。但在宋朝司馬光(就是那位砸缸的爺)的眼中,「男女授受不親」有著更為明確的所指:1、男女不能公用一個水井、不能共用一個浴室,更不能共用一個廁所。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此處的「授」和「受」,到底該怎麼解釋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意思,就是說男人和女人的動作不要親密,也是封建禮教一貫堅持的教條。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古代為什麼說男女授受不親?裡面的「授」和「受」到底是什麼意思?
  • 世人皆知「男女授受不親」,其實後半句才是作者本意,被誤解千年
    「男女授受不親」是一句世人皆知的俗語,儘管現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難見到,但是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以及思想老派的人旁邊還是可以聽到,意思就是說男性跟女性之間,不能夠過於直接的親密,無論是贈與她人禮品還是接受他人禮品,都不能夠直接進行。
  • 男女為何授受不親,看看儒家經典《禮記》《孟子》怎麼解釋
    男女為何授受不親,看看儒家經典《禮記》《孟子》怎麼解釋。《禮記》記載:男女不可同坐在一起,不可共用同一個衣架,不可共用同一面巾和梳子,不可親手互相遞交東西;小叔和嫂嫂不互相問候,不可讓庶母洗自己的下身衣裳。
  • 從授受不親到男女同校——近代中國女性教育紀事
    其實仔細算來,在中國,女性擁有受教育的權利才不過短短一百年。1840年,西方人用鴉片和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封鎖已久的大門,大批西方傳教士湧入中國的同時,將西方的教育制度也帶到中國。直到近半個世紀後,中國才出現第一所由中國人創辦的女學堂——經正女學堂,這為近代中國的女子教育大開風氣。自此以後,中國的女性才逐步開始接受系統教育,直到擁有和男性同上一所大學的權利。
  • 古代的鏡子分男女款嗎
    古代的鏡子會把人照醜嗎一般來說不會。銅鏡都是凸面鏡,照出的面容與真實的面貌會有一點比例上的偏差,但畢竟不是哈哈鏡。古代的老百姓用得起鏡子嗎  至少在宋代以前普通人是很難買得起銅鏡的古代的男和女用的鏡子一樣嗎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缺乏,不過從銅鏡的圖案紋飾上來說,至少在隋唐以前,男女使用的銅鏡並沒有明顯的區別。
  • 男女授受不親:深度剖析古代女子的貞節理念
    雖然這些是小說裡面的情節,但是在古代社會裡這種事情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不是被男人看到,而是看到男人。清朝是古代制度達到頂峰的一個朝代,不止是皇權制度,貞節觀也一樣。如果放在古代,結了婚的女性更要在貞節方面被約束,換句話講已婚女性的貞潔更重要。原因是一部分是因為男性的佔有欲,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證男性的家產是由親生的後代繼承,假如未婚的女子不守貞節,無非就是道德問題。如果已婚女子不守貞節,這事情就大了,就會牽扯到倫理關係的危機,容易造成婚外產子的問題換句話講,誰希望自己的家產被別人的孩子繼承呢。
  • 男女之間真的存在純友誼嗎
    今天的問題是「男女之間真的有純友誼嗎」,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話題。有的人嘴上說著知己,有可能是因為異性相吸,不能說明真的對對方沒有什麼想法,只是獲得他人的溫暖而已。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男女都能夠發展成為男女朋友關係,因為有的人對對方沒有什麼想法,所以才發展成為朋友,成為純粹的異性朋友。小的時候,男女之間拉拉小手沒啥問題。
  • ♞尚方寶劍在古代真的存在嗎?
    在歷史上,擁有如此大權力的尚方寶劍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那尚方寶劍從何時開始有的呢?圖為電影《九品芝麻官》中的尚方寶劍中國古代真有尚方寶劍嗎如果要探究中國古代是否有尚方寶劍這個問題,還得從秦漢的時候說起。
  • 中式大美:古代十大定情信物
    感情破裂,便會將信物退還……在男女授受不親的古代,年輕男女互贈的一方羅帕,都能讓人浮想聯翩。那麼,古時主要有哪些定情信物?簪子是古代最常見的一種定情信物。古代的女子如果把簪子銷毀,那就是不想繼續這段情緣了。
  • 中國古代美人的一雙手,究竟能有多好看?
    中國古代講究「禮」,一切言談舉止都要合乎交際禮俗。在「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男女授受不親」、「三從四德」等宗法禮教的嚴格限制下,女性穿衣缺乏極大的自由度,肌膚是不能隨意外露的,那麼能露在衣服之外的身體部位,除了臉,大概就是手了。
  • 古代的幾種定情信物,那些你不知道的曖昧!
    在中國古代,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在青春期的男女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定情信物的精神含義,比信物本身更為豐富。贈與定情信物,猶如呈上了自己的心願,表明自己將終身不移其志;丟失了信物,或被理解為不忠;感情破裂,便會將信物退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