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此處的「授」和「受」,到底該怎麼解釋

2020-12-27 中原文化家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意思,就是說男人和女人的動作不要親密,也是封建禮教一貫堅持的教條。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

古代為什麼說男女授受不親?裡面的「授」和「受」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才是精華所在,讀懂了後半句,我們也會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一、何為「男女授受不親」

這句話表面的意思是:男人交給女人東西,或者,女人交給男人東西,都不可以親自給,也不可以親自接。應該通過其他人轉交,或者放在桌上,讓對方拿走。

說明白點就是,男人和女人在送東西和接受東西的時候動作都不能太過親密,授受就是相互傳遞東西的一個動作。這只是一個必須把,傳遞東西時候動作都不能太親密,注意行為舉止。

而後半句「嫂溺而援之以手」,這是「權」,有個叫淳于?的人問孟子:既然是男女授受不親,那麼如果嫂子掉在水裡快淹死了,該怎麼辦?孟子回答說,如果眼看嫂子要淹死了而不救,這真是豺狼了。

孟子的這段話帶有深刻的辯證思維,如果說嫂子掉水裡不救,這是豺狼的行徑。男女授受不親,是正常的禮制規定,但是救人需要施以援手,孟子也認為在特殊情況下可以變通。

從古文字的角度來看:授受兩字本是同源,在古文字中是沒有授這個字的,只有受字,我們可以在篆書中發現受字的上半部分是一個「爪」,也就是手的意思,下半部分是個「又」字,也是手的形狀,當然「又」在古文中就是手的意思。

其實,「授」就是給予,表示主動的一方,而「受」表示接受,是被動的一方。正如同男女手拉手,男方主動去碰女方的手,為授,而女方被動接受這種拉手的信號,為受。而「親」就是指肢體上的接觸,比如擁抱、牽手等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事物和現象越來越多,原來的字明顯的不夠用了,就這個受字而言,「手把手的給予」,所以造了一個「授」字來指代新出現的義項,這個字是形聲字,提手旁是表義的,受字是聲旁兼表義,這樣解釋授受兩字的意思就更清晰了。

二、古代男女交往禮儀

古代交際禮俗:上古男女交際自由,進入宗法社會後,女性逐漸淪為男性的附庸。然直至西周時期,華夏民族仍多少保留原始氏族的遺風,男女之間的交流還屬正常,可以自由相會,盡情歡娛。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經典規定的貴族家禮,強調男女隔離與疏遠,嚴防非夫婦關係的兩性有過多的接觸,在家庭內部,也嚴格區別男婦,即使遞東西也不允許,才形成了「男女授受不親「的說法。

宋代以後,士大夫之家,男女之分更為嚴格,將婦女囚禁於一個狹小的天地,不僅限制壓抑和摧殘了女性對理想異性的愛慕之情,而且扭曲她們的思想、感情與欲望,使其自覺變成封建道德力量的馴服工具。

這些都是古代對男女之間交往所應當遵守之禮節的詳細而嚴格的規定,非夫妻關係的男女之間是斷不允許發生直接的接觸和交往的,這種禮法觀念主要是在貴族階層之間執行的,將婦女的活動空間局限在家門之中。

特別是宋代以後,人們認為一般情況下男女是不能有身體接觸的,特別是未婚的女子,更不能和男子有身體接觸,如果未婚女子與男子發生身體接觸,哪怕是碰了一下手,也認為該女子被玷汙了。所以才會有因為被人碰了一下而要嫁給對方或自殺的事情發生。

難怪古人沒辦法自由戀愛,畢竟基本上所有可能接觸到彼此的機會,都被這些禮教給堵死了。不過禮數的存在本就是用來打破的,民間的有情人們為了戀愛想了各種辦法,翻牆相會、書信傳情,他們是費勁了腦筋,成就了一段又一段佳話。

男女可以授受,但不可親,其實這種觀點已經流傳了上千年,放到如今來看,也有著幾分道理。尤其是下半句的「援之以手者,權也」我們要仔細品味,其實古人的這句話,並非迂腐,而是男女相處的大智慧。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

相關焦點

  • 「男女授受不親」中的「受」到底有何含義,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限制了男女的交往,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未免有些不近人情。男女之間很容易彼此愛慕甚至一見傾心,而這種教條的禮數,會讓多少才子佳人意猶未盡。那麼我們很好奇一個問題,「男女授受不親」裡面的「授」和「受」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才是精華所在,讀懂了後半句,我們也會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 男女為何授受不親,看看儒家經典《禮記》《孟子》怎麼解釋
    男女為何授受不親,看看儒家經典《禮記》《孟子》怎麼解釋。《禮記》記載:男女不可同坐在一起,不可共用同一個衣架,不可共用同一面巾和梳子,不可親手互相遞交東西;小叔和嫂嫂不互相問候,不可讓庶母洗自己的下身衣裳。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我們耳熟能詳,也大致知道它的意思,是說男女之間要保持距離。但這個距離的度在哪?怎麼把握?我們先看看這句話的出處。語出《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其中,「授」指「給予」;「受」指「接受」。
  • 「男女授受不親」,到底什麼意思?其實,這是保護「屌絲男」的詞
    「男女授受不親」,雖然出自《孟子》,其最初的意思為「男女之間不能親手傳遞東西」。擴展開來來講,是指男女之間不能有肢體接觸,不能直接交談。但在宋朝司馬光(就是那位砸缸的爺)的眼中,「男女授受不親」有著更為明確的所指:1、男女不能公用一個水井、不能共用一個浴室,更不能共用一個廁所。
  • 男女為什麼「授受不親」
    那除了主角光環之外,到底她們還有什麼樣的秘訣呢?在這部不算好看的電視劇中,我倒是窺見了一點端倪。愛情一般都不是憑空產生的,然而它產生的過程往往不被人發覺,於是人們大多認為那是上天註定或者內心的選擇,但其實很多時候,人的感情是會被身體所引導的。
  • 世人皆知「男女授受不親」,其實後半句才是作者本意,被誤解千年
    「男女授受不親」是一句世人皆知的俗語,儘管現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難見到,但是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以及思想老派的人旁邊還是可以聽到,意思就是說男性跟女性之間,不能夠過於直接的親密,無論是贈與她人禮品還是接受他人禮品,都不能夠直接進行。
  • 「男女授受不親」是什麼意思?古代夫妻客氣至此,他們咋樣生孩子
    在國人的禮儀當中,「男女授受不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禮儀要求,不僅僅是古代,一直到現在,這句話已經不再是記載在四書五經裡的內容了,而是成為了我們的俗語,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烙印!男女授受不親《孟子》中說道「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後半句才是精髓,暗藏生活大智慧
    古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到今天還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其實我們所了解的只是最表面的一層意思,這句話真正的精髓在其後半句。 男女授受不親 這裡的「授」是給予的意思,「受」是接受的意思。而「親」則代表著接觸。
  • 男女授受不親 禮也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淳于髡有一天去看孟老夫子,他的滑稽作風來了,對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禮與」。中國古代的禮儀是很嚴謹的,男女間的界限很嚴,即使是兄弟姊妹,到了八歲以上,就男女分開,不能同席,更不能同睡在一個房間裡。
  • 農村俗語『男怕摸頭,女怕摸腰』,到底怕什麼?
    農村俗語『男怕摸頭,女怕摸腰』,字面意思就是男孩怕別人摸頭,女孩別被人摸腰,到底是什麼讓古人對男孩摸頭,女孩摸腰,感到『害怕』呢?這主要源於古代人們風俗傳統而起,也就是告訴男孩女孩要做好自我保護,不能隨便讓人觸摸不該觸摸的地方。
  • 中國古代男女真的授受不親嗎?
    ——這段出自《女論語》上的話可以一言概括之,那就是「男女授受不親」。不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人,差不多都把紙上寫的,當成實際上已經做了的。於是,在不知不覺之間陷入了一個誤區——孔子  孔夫子刪定詩、書、禮、樂、春秋,孟夫子提出「男女授受不親」的口號,後世的一些讀書不求甚解或者懷有另種目的的人因之大做文章,認為從孔夫子時代起,男人和女人就連一句話都不說,這真有些可笑。
  • 古代男女「授受不親」有多變態?完全杜絕戀愛的可能性
    相信大家經常會在古裝劇中聽到「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但這句話可不是說著玩玩的,古代的封建禮教是很嚴格的,出自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規定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言談或授受物件,限制男女交往。
  • 古語「男女授受不親」,真的是男女之間不能手與手接觸嗎?
    如果是有點文化的,會再加一句「男女授受不親」,然後再加一句「臭流氓」。這就是說,你隨隨便便摸女生手是不對的。男女有別,要保持適當距離。距離產生合適,否則就是耍流氓、輕浮。這兒說到一句古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出自《孟子》,意思是說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東西。
  • 民間俗語:「女不能摟腰,男不能摸頭」,有何禁忌?你贊同嗎?
    這一點其實在很多俗語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俗語作為古代老百姓的智慧結晶,大多數都是由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經過不斷積累和不斷創造,而形成了一種通俗的文化分支。雖然俗語看起來都比較粗糙,但是其蘊含的人生道理和指導意義,其實一點都不比聖賢書遜色。俗語「女不能摟腰,男不能摸頭」,這是比較經典的農村俗語之一。
  •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以前在農村,人們交流時經常會用到俗語老話,這些俗語老話是人們從生活經歷中所得的經驗,包括一些風俗講究也會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其中有一句叫做:「女不祭灶,男不拜月」,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面有著什麼風俗,有著什麼講究?咱們一起來看看!
  • 農村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什麼意思?該怎麼理解?
    農村俗語是農村代代相傳的智慧,就比如我們家,從我曾爺爺那一輩傳到我爺爺,到我爸爸和我這一輩,基本上就失傳了,有時候聽他們講這些,就當聽個稀奇。「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這句話是我過年的時候到親戚家拜年,聽一位長者提起的,主要說的是,擺設風水等等對子孫後代的影響。
  • 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中國的歷史文化比較悠久,在農村地區,人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積累了很多的俗語,特別是有關節假日的俗語比較多。前幾天過了中秋節,就聽到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俗語,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呢?說得是否有道理呢?下面就來說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 從授受不親到男女同校——近代中國女性教育紀事
    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男性和女性同上一所學校,是稀鬆平常的事。其實仔細算來,在中國,女性擁有受教育的權利才不過短短一百年。1840年,西方人用鴉片和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封鎖已久的大門,大批西方傳教士湧入中國的同時,將西方的教育制度也帶到中國。直到近半個世紀後,中國才出現第一所由中國人創辦的女學堂——經正女學堂,這為近代中國的女子教育大開風氣。
  • 私立學校校規禁止男女生直接交流 稱應「授受不親」
    記者獲悉,該校規來自福州左海學校。昨日,記者採訪了福州左海學校的學生。一名學生表示,覺得學校新出的校規過於嚴格,禁止學生談戀愛可以理解,但禁止男女生並行、共餐,甚至是直接交流,是否有些矯枉過正?學生還說,校規裡還有繳納保證金10000元的條款,如果學生私自離校,要交保證金,如果違規,保證金就會被沒收。昨日下午,記者聯繫上福州左海學校林校長。
  • 俗語「女怕摸腰,男怕摸頭」,啥意思?假若「摸了」又如何?
    俗語說「女怕摸腰,男怕摸頭」,確實是有這種說法的!相信大部分也都是聽周圍的人說過這樣的話的。儘管說我們不會去隨便摸男人的頭和女人的腰,但是,我們還是很好奇的。為何會有這種說法呢?要想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得不說古時候的一些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