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授受不親 禮也

2021-02-19 蒙以養正 君子以果行育德

 

淳于髡kūn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離婁》章到這裡,又另起一個高潮進入另外一個境界。

 

淳于髡齊國有名的滑稽大師,「滑」古音讀「骨」,現在一般人讀「劃」,所謂滑稽,現代叫做幽默。歷史上有好幾位具有滑稽稟賦的大臣,不過在歷史的規格中,沒有把他們放在「大臣」之列,而把他們別立一格。

 

例如戰國時代的淳于髡,他是齊國的贅婿,就是入贅女家的女婿。在古代,人們對贅婿是不大看得起的。可是這個淳于髡,自齊威王時代就在宮廷中供職繼而在齊宣王、齊愍王的時代,一直做了三代的官君王都離不開他,因為君王看到他就會發笑,感到愉快

 

對於君王的責備,不像一般大臣的直言,說得君王很不是味道,他從不來這一套他如果要向君王進言,差不多都先說上一段笑話,引得君王哈哈一笑,而在他的笑話中,往往含有深意

 

當君王哈哈一笑之後,發現了他所說的笑話有嚴肅一面的含義,並且確有道理,就因而改變了主意,原來要殺的人,也不殺了。所以君王生氣要殺人的時候,只有找他,只要不是罪大惡極的,他總有辦法說到君王不殺此人為止

 

[若水心得]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淳于髡,我把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對他的介紹,分享一下,幫助大家對這一個人,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淳于髡,齊人也。博聞彊記,學無所主。其諫說,慕晏嬰之為人也,然而承意觀色為務。客有見髡於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獨坐而再見之,終無言也。

 

惠王怪之,以讓客曰:「子之稱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豈寡人不足為言邪?何故哉?」

 

淳于髡,是齊國人。見識廣博,強於記憶學問不專主一家之言

 

他勸說君王的言談中看,似乎他仰慕晏嬰直言敢諫的為人,然而實際上他專事察顏觀色,揣摩人主的心意。

 

一次,有個賓客向梁惠王推薦淳于髡,惠王喝退身邊的侍從,單獨坐著兩次接見他,可是他始終一言不發。

 

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責備那個賓客說:「你稱讚淳于先生,說連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等到他見了我,我是一點收穫也沒得到啊。難道是我不配跟他談話嗎?到底是什麼緣故呢?」

 

客以謂髡。髡曰:「固也。吾前見王,王志在驅逐;後復見王,王志在音聲:吾是以默然。」客具以報王,王大駭,曰:「嗟乎,淳于先生誠聖人也!

 

前淳于先生之來,人有獻善馬者,寡人未及視,會先生至。後先生之來,人有獻謳者,未及試,亦會先生來。寡人雖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

 

那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于髡。淳于髡說:「本來么。我前一次見大王時,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馬上;後一次再見大王,大王的心思卻用在了聲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語。」

 

那個賓客把淳于髡的話全部報告了惠王,惠王大為驚訝,說:「哎呀,淳于先生真是個聖人啊!

 

前一次淳于先生來的時候,有個人獻上一匹好馬,我還沒來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來了。後一次來的時候,又有個人獻來歌伎,我還沒來得及試一試,也遇到淳于先生來了。我接見淳于先生時雖然喝退了身邊侍從,可是心裡卻想著馬和歌伎,是有這麼回事。」

 

後淳于髡見,壹語連三日三夜無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謝去。於是送以安車駕駟,束帛加璧,黃金槽鎰。終身不仕。

 

後來淳于髡見惠王,兩人專注交談,一連三天三夜毫無倦意。惠王打算封給淳于髡卿相官位,淳于髡客氣地推辭不受便離開了

 

當時,惠王贈給他一輛四匹馬駕的精緻車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鎰黃金。淳于髡終身沒有做官。

 

淳于髡(公元前386~310年))拒梁惠王(在位公元前369~319年)予卿相位,當在前340年前後。齊威王(在位公元前356~320年),齊宣王(在位公元前320 ~301年),齊愍王(公元前300~284年)。所以淳于髡應該沒有與齊愍王有過交集。

 

可以想見淳于髡與孟子一樣,都見過齊宣王與梁惠王,梁惠王更重視淳于髡一些,齊宣王更重視孟子一些。兩個人都不願意做官,做的都是君王的參謀顧問,都不直接參與政事。

 

他們兩個都勸說君王行王道,正道。而在勸說的技巧上,都是講故事,不直接去撓虎鬚,只不過淳于髡以退為進的技巧,用的更多,更保留君王的面子多些

 

回到原文

 

歷史上有好幾個這樣的人,例如漢武帝,是一個非常威嚴的人,可是他遇到東方朔,則一點辦法也沒有

 

所以每當漢武帝大發雷霆要殺人的時候,大家沒有辦法,只好找東方朔去。東方朔到了漢武帝面前,先不說正題,而東說西說的,像濟癲和尚一樣,裝癲賣傻地扯一些笑話,然後就沒有事了。

 

例如有一次,漢武帝請大臣們吃飯,那是一次非常嚴肅而隆重的宴會。漢武帝是喜歡用兵的,他這次請吃飯,等於一次重要的御前會議,又要下達命令去攻擊鄰國了

 

可是正在吃飯的時候,東方朔割了一塊肉下來,偷偷放到自己的袍袖裡去了。雖說是偷偷地,可是他又故意讓漢武帝看到

 

於是,漢武帝說:你怎麼搞的?也不找一張油紙包起來,這樣不是把袍袖弄油汙了嗎?你割一塊肉放到袍袖中,是為了什麼呢?

 

東方朔說:我內人就喜歡吃這種肉,尤其沒有吃過宮廷中烹調得如此好的肉,所以我帶一塊回去,給我內人吃。漢武帝聽了哈哈大笑,然後說:你怎麼不早說呢?何必這樣幹?叫御廚多做一桌,送到你家裡就是了嘛!

 

東方朔在漢武帝面前,常幹這一類的事情。難道東方朔的太太真的喜歡吃這樣的肉嗎?他又真的這樣怕太太嗎?反正,他是逗得漢武帝開心了,然後,順著這笑話的含義,勸漢武帝不必出兵去攻擊鄰國。於是漢武帝把他所說嚴肅一面的道理也聽進去了,認為他說得對,就不出兵了。

 

淳于髡也是這樣的人,現代人的新名詞叫「幽默」。淳于髡可稱得上是幽默祖師爺,當時,他可是齊宣王面前的紅人。假如那時也有大學,年輕人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只要能找到淳于髡,就有辦法了。他只要在齊宣王面前說一聲,問題就解決了。

 

淳于髡與孟老夫子當然很熟識孟老夫子比淳于髡嚴肅些。

 

淳于髡有一天去看孟老夫子,他的滑稽作風來了,對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禮與」。中國古代的禮儀是很嚴謹的,男女間的界限很嚴,即使是兄弟姊妹,到了八歲以上,就男女分開,不能同席,更不能同睡在一個房間裡。

 

姐姐如果拿一個東西給弟弟,也只能把東西放在桌子上,弟弟再從桌子上把東西拿去,不能親手遞接。不像現在的青年男女們,走在街上就像以前被綁去殺頭的罪犯一樣的五花大綁,男女攬腰、搭背、挽骼膊那副樣子,所以我叫它「五花大綁」。

 

孟子答覆說:男女授受不親,這當然是古代傳統的禮儀規範啊!因為有親就有情,有情就有欲,一但彼此的情慾過多了,就容易會出事。 

 

淳于髡說:那麼,嫂嫂掉到河裡去做小叔子的是不是可以伸手去把嫂子拉出來呢?

 

孟子說:嫂嫂掉到河裡去了,小叔當然應該伸手把她拉上岸來;別說是用手拉她,如果必要,縱然是抱住嫂嫂的身子,也應當把她從水裡抱上岸來。如果不去把嫂嫂救上來,那還是人嗎?簡直是禽獸了

 

所以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是常禮;把掉下河的嫂嫂拉上來,這是權變,不是常禮。在災變急難的時候,就不能死守常禮,要從權宜,溺水如此,其他也一樣。

 

在登山的時候,如果一位小姐身處危崖將掉下去,而你說要守禮,不敢去拉她,這樣的守禮,等於見死不救,太殘忍了所以這時要權宜、權變,也就是採取最適宜的變通措施

 

[若水心得]

 

一般的禽獸只顧自己的死活,不會做危險的事情。牠在做任何事,只考慮眼前與當下的利益,沒有好處的事情,是不會做的。牠一定是先以生存,做為第一考慮的,這是生物的本能反應。保護自己,這不能說牠是的錯。

 

但是,人有惻隱之心,相處久了,成為親人了,碰到這樣的事情,難道就這樣見死不救嗎? 也不行。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男女授受不親是為了守禮,是為了守住五倫,不要亂了倫理,保持人與人之間,完美平衡的關係,這就是

 

嫂溺而援,這是惻隱之心的仁愛,這就是。而嫂溺援之以手,是權宜,適宜的變通,這就是,道義。

 

要如何守而行? 要透過來拿捏,找到一個適合,合宜的平衡點這不僅僅是做想要做的事,更是應該做的事。這個應該,是為自己,也是為別人。

 

但是如何把握好仁、義、禮之間的尺度呢? 要靠,智慧。能夠了了分明,明辨是非的智慧。

 

那麼這樣的智慧,又是如何來的呢? 要充分的認識外在人事物,以及內在心性情的關係,經過不斷的實踐,考驗,以及再認識,才能夠得到的。

 

回到原文

 

孟子正面答覆了他,可是,淳于髡就是淳于髡,原來他把問題轉了一個大彎。因為孟子是尊孔的,他先用有關古禮的問題,套出了孟子「從權」的這句話,於是正題來了

 

他說:現在全天下的人,都陷溺在苦海裡,你怎麼不伸手去拉一把?他希望孟子出來救世,希望他能從權變通即使齊王對他不怎麼尊重,一般權臣對他也不大以為然

 

但是百姓處在水深火熱的危急苦難中,他就不應該死守個人的風格操守,不妨委屈求全,以天下百姓為念所以不管齊王給他什麼職位,都該接受,然後想辦法施展他的抱負。淳于髡自己想幹卻不幹的事,自己不想躬身入局,卻讓自己想的事情,鼓動別人來幹。

 

這一段大概是孟子辭了齊卿顧問的位子準備回家去的時候,淳于髡著急了跑來看他,希望能有轉圜的餘地

 

從這裡,我們又可見淳于髡不止是個會逗笑的大臣,也不止是替人說話的好好先生,他的確是有識之士,有心之士

 

同時他也善於察言觀色,他了解孟子齊王之間的微妙心理,所以他就在這一點上製造一個風趣的問題來做開場白,想讓孟子回心轉意。

 

[若水心得]

 

孟子想當聖賢,可齊王想當的英雄,如偉人一般君王。 可魚與熊掌是否能兼得呢? 

 

是做劉邦與劉備一樣的英雄,還是如趙匡胤與李世民一般,聖賢英雄各半,甚至是如周文王與舜一樣,既是聖賢,也是君王呢! 

 

在此,南師就英雄與聖賢的分別做了更清楚的說明:

 

英雄能夠徵服天下,不能徵服自己;聖賢不想去徵服天下,而徵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

 

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換句話說,英雄可以施勞,把自己的理想,建築在別人的煩惱、痛苦上。

 

聖賢則不想把自己的煩惱、痛苦放在別人的肩膀上,而想擔起天下人的煩惱和痛苦。

 

英雄與偉人,在意的是一世的殊勝,在有生之年,功成名就,謀的是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孫後代。而聖賢呢? 謀的是千秋萬世。

 

如此他才能真正地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機會來了,隨緣盡份,因緣而起,陰陽為用,一展風流。機會沒到,等待天命,修行積慧,生生世世。

 

故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所以在常人與偉人的眼裡,是看不懂孟夫子的聖賢心衷。為什麼? 因為做不到如此,所以也想不了,想不通,想不到,甚至覺得不可思議。

 

回到原文

 

孟子對淳于髡呢,當然也是相當看重我們從孟子的答話就可看出。

 

在《公孫丑》下篇中,曾經也有人為了孟子要離開齊國而去挽留的,結果我們這位孟老夫子「不應,隱几而臥」。在被責難之下,孟子又很坦率地對此人舉例解說,最後結論直言「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

 

孟子為何不應,因為孟子的聖,是要做帝王師,而你的賢,只是想做帝王徒,供帝王使喚的。像你這樣的賢人,連魯繆公對禮敬子思的道理都不懂,你充其量就是洩柳、申詳一類的人罷了。

 

但是他對淳于髡則不然,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快人快語地就點出關鍵所在短短幾句話中,不但巧用了邏輯辯證之妙,同時一語雙關地道出內心的沈痛,以及整個局面的不可為。因為那個局面是只手難以回天、中流無法砥柱的

 

孟子說:你說得對,天下的人固然全都陷在戰亂的苦海中,但是,「天下溺,援之以道」,天下人的苦難,是要以文化道德配合政治基礎才能挽救回來的若是沒有文化,沒有道德,不知因果,最後怎麼起來,也怎麼垮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白搭了。

 

嫂嫂一個人掉下河裡去了,可以不必用文化道德、政治基礎去拉她,只要伸出手去拉起來就好了老兄來做說客,希望說動我,那麼我伸出一隻手去,就能夠挽回天下人類的劫運嗎?挽不回來的呀

 

全天下的人都掉到水裡了,你拉一個人,解了他一時之溺,可是杯水車薪,就不了這個火。所以我才決定著書,等到天下人醒過來了,想真正想從水裡爬出來了,自然就會看我的書,發現到我當時的苦口婆心,用心良苦。

 

我們曾經說到兩句古人的詩:「莫言利涉因風便,始信中流立足難」,挽回劫運,這個志向是對的,但不是個人的力量可以做到,需要整個的文化力量去挽回的

 

常看到人們說「中流砥柱」,這個形容詞很好,可是「砥」不了的。不要說整個時代的巨潮大浪,就拿臺灣桃園的石門水庫來說,放水的時候,你在水道上站站看,別說砥柱,到時候衝到哪裡都不知道了,如果小命還活著,那真是老天保佑。

 

所以正如這兩句詩說的,一個人的人生,要中流立足,在時代中不搖不曳,不隨社會風氣轉變,在時代潮流中站得住,那是硬要建立一種風格,那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至於說要藉一個人的力量,挽回那個時代,究竟又有誰真的能夠做到?我們看看孔子和孟子兩位老夫子,他們又挽回了當時的什麼?所以孟子答覆淳于髡,說他的話不合邏輯,救天下不同於救掉到河裡的嫂嫂,這是兩回事

 

說得更清楚點,要挽回時代,文化思想的精神建設是第一件重要的工作。時代精神雖然是看不見的,但卻是最重要的。

 

至於孟子這句答話的另外一重言外之意,則是說齊王對我個人的尊重與否,還是小事;主要的是齊王沒有仁政王道的見地,而當政的權臣們又都各管己利短視近利,這才是我在意的

 

像這樣的政治環境,怎麼可能施行仁政?!齊國如此,其他諸侯國也差不多。如此天下,你叫我從哪裡插手,又在哪裡立足呢

 

你們看,孟子多會說話!短短幾個字,包含了這麼多的意思。所以年輕同學們注意,不要以為孟子總是囉囉唆唆地講上一大串,好像明明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怎麼到他嘴裡,就囉唆個好半天。

 

這是和孔子一樣的「因才施教」碰到頭腦不夠的君主齊宣王,或者反應遲鈍的學生們,他就不得不儘量說詳細一點

 

如今碰到慧黠的淳于髡,他當然樂得來一招類似禪宗大師們的機鋒轉語,也就是一語多關地答覆了淳于髡。

 

說到這裡,必須作個補充聲明,我上課總是囉裡囉唆地扯上一大堆,那是我自己愛說話,並不是認為諸位不高明啊。此高明非比高明。

 

《孟子與離婁 南懷瑾老師》

相關焦點

  • 男女為什麼「授受不親」
    《孟子·離婁上》第十七章中說,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這個淳于髡(kun)是戰國時期一個很有名的思想家,特別善於辯論。我們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社會都在念叨的這句「男女授受不親」就是這傢伙跟孟子抬槓中抬出來的。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我們耳熟能詳,也大致知道它的意思,是說男女之間要保持距離。但這個距離的度在哪?怎麼把握?我們先看看這句話的出處。語出《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其中,「授」指「給予」;「受」指「接受」。
  • 「男女授受不親」是什麼意思?古代夫妻客氣至此,他們咋樣生孩子
    在國人的禮儀當中,「男女授受不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禮儀要求,不僅僅是古代,一直到現在,這句話已經不再是記載在四書五經裡的內容了,而是成為了我們的俗語,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烙印!男女授受不親《孟子》中說道「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後半句才是精髓,暗藏生活大智慧
    古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到今天還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其實我們所了解的只是最表面的一層意思,這句話真正的精髓在其後半句。 出處 這句話出自戰國時期《孟子·離婁上》一書:「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 古語「男女授受不親」,真的是男女之間不能手與手接觸嗎?
    如果是有點文化的,會再加一句「男女授受不親」,然後再加一句「臭流氓」。這就是說,你隨隨便便摸女生手是不對的。男女有別,要保持適當距離。距離產生合適,否則就是耍流氓、輕浮。這兒說到一句古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出自《孟子》,意思是說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東西。
  • 「男女授受不親」中的「受」到底有何含義,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有句老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大概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男女之間不能有接觸的行為。古代的禮教規定,男女言談舉止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過於親密,有違禮法,必然會受到文人墨客的口誅筆伐。
  • 世人皆知「男女授受不親」,其實後半句才是作者本意,被誤解千年
    「男女授受不親」是一句世人皆知的俗語,儘管現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難見到,但是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以及思想老派的人旁邊還是可以聽到,意思就是說男性跟女性之間,不能夠過於直接的親密,無論是贈與她人禮品還是接受他人禮品,都不能夠直接進行。
  • 男女為何授受不親,看看儒家經典《禮記》《孟子》怎麼解釋
    男女為何授受不親,看看儒家經典《禮記》《孟子》怎麼解釋。《禮記》記載:男女不可同坐在一起,不可共用同一個衣架,不可共用同一面巾和梳子,不可親手互相遞交東西;小叔和嫂嫂不互相問候,不可讓庶母洗自己的下身衣裳。
  • 古代男女「授受不親」有多變態?完全杜絕戀愛的可能性
    相信大家經常會在古裝劇中聽到「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但這句話可不是說著玩玩的,古代的封建禮教是很嚴格的,出自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規定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言談或授受物件,限制男女交往。
  • 「男女授受不親」,到底什麼意思?其實,這是保護「屌絲男」的詞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先秦以降,傳統禮制就對男女之間的交往方式、親密程度乃至言談、動作等有著極為嚴格的約束。「男女授受不親」,雖然出自《孟子》,其最初的意思為「男女之間不能親手傳遞東西」。擴展開來來講,是指男女之間不能有肢體接觸,不能直接交談。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此處的「授」和「受」,到底該怎麼解釋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意思,就是說男人和女人的動作不要親密,也是封建禮教一貫堅持的教條。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古代為什麼說男女授受不親?裡面的「授」和「受」到底是什麼意思?
  • 中國古代男女真的授受不親嗎?
    ——這段出自《女論語》上的話可以一言概括之,那就是「男女授受不親」。不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人,差不多都把紙上寫的,當成實際上已經做了的。於是,在不知不覺之間陷入了一個誤區——孔子  孔夫子刪定詩、書、禮、樂、春秋,孟夫子提出「男女授受不親」的口號,後世的一些讀書不求甚解或者懷有另種目的的人因之大做文章,認為從孔夫子時代起,男人和女人就連一句話都不說,這真有些可笑。
  • 從授受不親到男女同校——近代中國女性教育紀事
    _吳貽芳與金陵女子大學_1913年,美國教會美北長老會、美以美會、監理會、美北浸禮會和基督會決定在長江流域聯合創辦一所女子大學。1915年,金陵女子大學在在南京東南繡花巷李鴻章花園舊址開學。首任校長德本康夫人。
  • 私立學校校規禁止男女生直接交流 稱應「授受不親」
    關於網友及學生對男女生之間規定太嚴苛的質疑,林校長說,由於部分學生可能平時在談戀愛,但是被老師發現也不承認,所以老師決定不僅從思想上,還在行為上按照「男女授受不親」的界限來約束學生,這樣也是為了保護在校女生。此前關於該校規,也開了多次家長會,多數家長都表示贊同。
  • 在古禮中真正的「大家閨秀」應該是什麼樣的?
    02男女大防人的性慾是與生俱來並且難以的,所以禮學想盡一切辦法在兩性之間設置了鴻溝防線。如果今天您去朋友家玩,恰巧朋友有事出去,只剩下女主人那該怎麼辦呢?一般來說也會進門喝杯茶與女主人聊聊天,但是在中就規定你千萬不能邁進朋友家的大門,只能退到樓下等候朋友的歸來。
  • 職場之上不怕男女授受不親,只怕男女不搭配,男女搭配幹活不累
    職場之上不怕把男女搭配在一起,只怕男女不搭配,男女組合不好,就像跳雙人舞一樣,雙人舞就要男女搭配,搭配得完全好,就跟天下舞蹈一般好,就像楊過小龍女舞劍,雙劍合璧,天下無敵。只怕男女不搭配,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就像男同學女同學一樣,要搞男女同桌,因為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男女之間要搞男女平等,這不是男尊女卑的時代,而是自由、平等,民主的時代。在是生男生女的問題上,大家也有自己考慮問題的方式方法,有些人認為生男孩則是可能比生女孩更好,但有些人認為生女孩則是可能比生男孩更好。
  • 男女之間,如果同做過這幾件事,那就是很曖昧的表現了!
    曖昧這個詞,大家對此都不陌生,一般指的是男女之間態度含糊、不明朗的關係。是一種很特別的男女朋友關係,存在於友情之間,又超然於友情之上。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男女之間一般在交往時都會刻意保持一個較為安全的禮貌距離,如果兩個人共用一個勺子、筷子,共用一個吸管喝飲料或者同吃一個冰淇淋,這說明明你們之間已經不介意互相交換口水了,這可是全世界公認的十分曖昧的行為了。3、兩個人穿過同一件衣服。
  • 雅虎頒獎禮:王浩信蔡思貝奪人氣男女角色,馬國明拿下男藝人獎
    其實除了TVB頒獎禮外,每年都有不少由民間及網站舉行的頒獎禮,例如昨日(27日)舉行的《Yahoo搜尋人氣大獎2020》,包括人氣男女角色、人氣劇集等在內的多個獎項賽果也新鮮出爐。剛在TVB頒獎禮奪得視帝視後的王浩信、蔡思貝分別再憑《反黑路人甲》「張細倫」一角及《使徒行者3》「竇亞希」,分別奪得人氣電視男角色、人氣電視女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