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一個朋友撬動作家的日常

2020-12-25 中國青年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蔣肖斌

用影像去呈現一個作家的日常,該怎麼表達?

按照常規的想像,作家該是坐在自家書齋奮筆疾書,在瀰漫著時間氣味的書架間尋覓……這樣的表達很「作家」,但很難讓人真正靠近他們。畢竟寫作這件事,是一場場外人看很寂靜,唯有自己才知情緒走向的「顱內風暴」。

最近播出的一部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中,出鏡的作家都難得地變得「好動」起來,甚至還有點「話癆」。5位知名作家和他們各自的一位好朋友,相伴兩天,隨意走,暢快聊。他們會一起看看風景,談生死、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話題,也會駐足觀察,陷入思考。

相較於以往單純講一個作家故事的敘事角度,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是新鮮的。面對熟人,作家很放鬆,在招待朋友之際,藉由漫談揭開兩人交情的一角,進而闡釋自己對文學、世事和人生的態度;觀眾也很快樂,作家的「好友圈」,難得「公開可見」了一次,必須好好欣賞。

「作家日常生活其實是很難拍的。」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文學的日常》總導演王聖志笑言,原來策劃階段「想得很美」,打算拍作家「熱愛的生活」,比如愛喝咖啡,但在執行過程中發現難以實現,「必須藉助一個朋友來撬動作家的日常生活」。

關於文學的日常,導演覺得難拍,作家也這麼覺得。

王聖志說,當作家麥家聽聞朋友史航會來和自己一起錄製時,一下子「如釋重負」。「他覺得在現場終於有一個拼命在講話的人,因為他就怕(自己)講不好,講得不夠,讓我們片子沒法剪。麥家多次跟我說,『哎呀攝像頭對著我我實在受不了』,有史航在的時候,他的手腳都放得自然一點,眼神有地方看」。

作家馬原最近也發微博「直言」,當初覺得《文學的日常》紀錄片策劃「先天不足,沒腳本」。「片子講述的故事並非依據衝突原理構造的戲劇,而只能是隨機拍到的場景和事件,所謂紀錄片風格。我一生執著於敘事,紀錄片不適合我……後來的結果證明了,是我杞人憂天。我忽略了兩個至關重要的元素:攝製組的創造力,和題材本身的不同一般」。

馬原在微博上透露:「這是個關於我個人生活的片子,它居然感動了我!我像個陌生人一樣,驚訝於我終日終年生活在其中的我的家九路馬堡……」

作家和好朋友走走停停聊聊的狀態,在王聖志看來,是非常寶貴的。可貴的是什麼?是「他們在說話的時候臉上那種自然的氣息,他們在真實狀況下說出來的話」。王聖志認為,跟與自己智力相當的朋友聊天,那一刻作家非常真實地「打開自己」,梳理自己內心所想,「而不是封鎖著內心聊一些不痛不癢的話題,聊一些百度上都能搜索到的知識」。

作家阿來和文學評論家謝有順,是《文學的日常》裡的一組對談朋友。

向本報記者談及和阿來的交往,謝有順印象最深的是聽了他的幾次演講、會議發言,還有參與的對談。之前《雲中記》在廣州做活動時,謝有順和阿來對談,並沒有提前構思,但從這本書切入,倆人談著談著,聊到寫作其實是一種喚醒,比如喚醒那些之前還未認知到的生命的莊嚴和堅韌。

謝有順說:「平常碎片化的交流並非沒有收穫,但我還是迷戀在鄭重場合、從喚醒角度的交流。我們會隨著語言的自由流動,互相不斷激發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觀點,互相喚醒、互相敞開。」

謝有順回憶,拍攝《文學的日常》的過程比較隨性,交流不乏幽默詼諧,可一旦進入話題討論的階段,阿來會突然變得非常嚴肅。謝有順說:「一個作家可以輕鬆、幽默,這可能也是寫作的智慧之一。但在這種智慧之外,我特別想強調,其實作家也要對大問題有尊重之心,能有思考問題的決心和能力。」

在謝有順看來,影視作品是感性層面,而要認識阿來這樣一個有體量的作家,最佳方式還是閱讀他的作品,「畢竟作品中深藏著作家對人、對世界深思熟慮的看法,同時能清晰地感受到作家語言的態度,這是理解他非常重要的視角」。當然,當你看了作品之後,還會想補上他的生活細節,想去看看他的故居,想去收藏他的手稿……也許一些不起眼的日常信息背後,隱藏著作家的另一面。

謝有順覺得,文學寫作對作家來說,既是職業,也是生命展開的方式。不一定是文和人絕對統一,但敏感的作家在生活中總是會貫徹文學對他的影響,以及在文學影響下他的眼光和感知方式。

「讀了很多文學作品,你就會天然地對弱者、對被侮辱和被損害者抱有同情,這是文學基本的情感;你會對人性的複雜有更加寬闊的、悲憫的看法,不會認為善與惡涇渭分明,人有不同的側面和可能性,這也是文學永恆的主題。」謝有順說。

謝有順認為,作家有時候還需要走出書齋,走出單一的冥想,去廣闊世界裡建立起一個更高的、更平等寬容的眼光。「不僅向同行學習、向書本學習,也要向自然萬物學習,向陽光雨露學習」。

謝有順發現,阿來對世界充滿了熱情,其中包含了對自然萬物抱有非常平等的、熱愛的眼光。「好幾次跟阿來出去,山路間走著走著,突然就發現他掉隊了,就看見他在路邊草叢中拍一朵小花,他對植物有異乎常人的熱情」。

在《文學的日常》中,阿來透露,文學「決定」了自己的旅行目的地。阿來說:「像我這樣的人,旅行都是為了印證書裡的某種東西。比如我有個習慣,我要去的地方一定是我已經熟悉那個地方的文學了,對那個地方有嚮往,想看看文學和土地之間的關係。沒有泰戈爾我去印度幹什麼?沒有卡彭鐵爾我去古巴幹什麼?沒有聶魯達我跑到智利去幹什麼……」

而作家馬原,索性把自己的家都安到了「大自然」裡面。

這位曾經的先鋒作家代表人物,現在的常住地是西雙版納南糯山姑娘寨,把一片荒地變成了「九路馬書院」,和竹林、茶山朝夕相伴。他於2018年出版的自傳體小說,標題就叫《姑娘寨》。馬原說:「人類初始的家園,不都是和植物共生的嗎?任何人,尤其是孩子,走進森林多興奮啊!」

馬原建的這個「九路馬堡」,條條小路通向很多房間,是以作家的名字命名的,「格林屋」「加繆屋」「福克納屋」「卡夫卡屋」「霍桑屋」「託爾斯泰屋」「雨果屋」等,都是他喜歡的作家。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馬原「住」在了文學中。

通過拍攝紀錄片,王聖志積攢了很多想法。他指出,大部分作家是沉思者和觀察者,因創作要從日常生活中抽取素材,同時他們又抽身在外,是一個觀察生活的人。「跟現在的喧囂相比,他們是一個『慢』的沉思的人。他們對生活,對時代的很多觀察,值得我們借鑑」。

「作家的很多想法,就像直接在你火熱的生活裡潑一盆水。為什麼潑水?是讓我們不要在日常生活裡面那麼熱切地往前走,停下來看看自己,想一想。」王聖志堅信,這部紀錄片最迷人的部分,不是要說明作家多厲害,得過什麼獎項,而是他們對每一個讀者和觀眾展現了精神資源,「聽完作家講日常生活,大家會對自己的生活重新進行一次反思」。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文學的日常》作家的日常
    《文學的日常》藉由一位文藝界的朋友拜訪一位知名作家的形式,通過兩天的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用鏡頭記錄了他們對生活、生存、生命的認知與解讀。節目以樸素平實的敘事帶領觀眾走近了馬原、馬家輝、小白、阿來、麥家等作家筆下的精神世界與真實的現實生活。這類紀錄片與流量明星當道的綜藝,有著截然相反的畫風。
  • 以人文照亮日常
    是讓我們不要在日常生活裡面那麼熱切地往前走,停下來看看自己,想一想。」《文學的日常》紀錄片總導演王聖志談及創作初衷,「希望通過《文學的日常》撫慰人們的心靈,聽完作家講日常生活,大家會對自己的生活重新進行一次反思。」
  • 如何撬動5億+粉圈大軍?
    一定程度來說,誰能更好地玩轉明星營銷,誰就能撬動粉圈大軍。如何撬動粉圈大軍?撬動粉圈,需要慧眼。最近誰最火?「四字弟弟」易烊千璽絕對榜上有名。《這!就是街舞》裡他對街舞的熱愛和專業水準,獲好評如潮。《長安十二時辰》裡,「眼裡有戲」的大男孩,讓大眾看到了「夠可以」的演技。
  •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作家的生活長這樣
    由優酷視頻、福建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已於4月14日上線,這是一檔展現當代作家精神風貌和思考感悟的人文紀錄片。首集探訪作家馬原播出後,有網友感嘆,這就是我要的理想生活啊!在《文學的日常》中,探訪了10位作家,每集有一位相熟好友去拜訪一位知名作家,相伴兩天,一路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笑談間涉及生死觀、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熱點話題,問診時代,以文學照亮日常,映射出名人作家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我們更能夠了解到何為「字如其人」,作家的精神世界是如何構建出來的?
  • 陳大友 : 我有一個朋友叫趕潮姐(隨筆)| 寧古塔作家網
    我有一個朋友叫趕潮姐,她到底多大?叫什麼名字?我都不知道,可這些並不影響我對她的好感。我認識趕潮姐是在前年,第一次參加愛心家園的活動,那次活動是趕上了,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從海林農場回來,我和幾個朋友定了,第二天去蓮花泡打撲克,後來因為不好說出口的原因,沒能玩成。我的大哥連坡就把我領進了愛心家園,愛心家園的群主叫趕潮姐,那是個看一眼就不能忘掉的人。我大哥連坡把我介紹給趕潮姐認識,趕潮姐伸出手,大方得體的同我握了握。我見是一個年齡大我幾歲,很有氣質的一個老太太,和藹可親。我同愛心家園玩在了一起。那天上午,他們搞活動,很多老頭老太太在一起照相。
  • 德邁斯-數據智能是撬動教育這門生意的那個支點嗎?
    德邁斯|數據智能是撬動教育這門生意的那個支點嗎?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這是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家喻戶曉的一句名言。在「網際網路+」大潮之下,在線教育領域的玩家們再次 高調發起新的徵程,尋找撬動教育這門生意槓桿的新支點——人工智慧(AI)數據的賦能。
  • 關愛八卦成長協會:撬動娛樂圈的神秘勢力
    關愛八卦成長協會:撬動娛樂圈的神秘勢力 來源:紅網綜合 作者: 編輯:紅小星 2015-09-15 09:54:22
  • 作家馬原為兒子一代感到悲哀,因為他們評價世界的唯一尺度是搞笑
    《文學的日常》海報《文學的日常》第一集出場的作家是馬原。他在雲南南糯山姑娘寨的家裡,招待遠道而來的畫家朋友吳嘯海。這或許就是文學的一大迷人之處,有著不同經驗的作家,帶著他們不同的思考,用不同的作品表達,而讀者只需要藉助他們的文本,便可獲得他們思想的種種,如此一來,閱讀猶如花園採花,一朵花從生芽到盛放歷盡千辛萬苦,而讀者只需輕輕採擷便可取其精華。正如另一位作家唐諾在《十三邀》中所說:「我不懂人家為什麼不買書,就因為這是全世界最划得來的東西。因為一個了不起的書寫者、思維者,一生的時光,他可能只留下八到十本書。」
  • 軒媽蛋黃酥以「流行」介入,撬動中秋市場
    抓住趨勢,網紅蛋黃酥撬動中秋市場軒媽蛋黃酥的此次營銷活動,抓住了中國人「過節送禮」的習俗,以及「送禮不落俗套」的新趨勢。軒媽蛋黃酥此次整支TVC所選取的幾個場景,也都是我們日常所見所經歷的場景。提前預熱,實現口碑和銷量的雙重突圍一個好的營銷活動,離不開活動預熱。為給中秋銷售造勢賦能,早在6月23日,軒媽蛋黃酥官方傳播預熱用一張#中秋倒計時100天#的倒計時海報,正式開啟中秋倒計時。
  • 「作家訪談」王玉珏:一個好作家應有「孤芳」的氣質
    【作家訪談】王玉珏:一個好作家應有「孤芳」的氣質作家簡介:王玉珏,1983年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濟南市文聯專業作家。作品見於國內各類大型文學期刊,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等選載,入選數種年度選本與文學排行榜。
  • 《文學的日常》普通人的小說家/作家與城市/打動我的一些對話
    《文學的日常》是一部非常認真、良心的紀錄片,每一集嘉賓和小說家交流的日常節奏的把握,片段之間形成的對比,和鏡頭所呈現出來的美感,都處理的很好。講作家的日常,首先可能要講小說家不是聖人,小說家首先是普通人:相信換水可以治癌症的馬原,講自己八卦的馬家輝,深陷童年情傷的麥家,總帶幾句髒話的阿來,和佝僂著背的小白,都是鮮活的、明確的、日常的,然後才是文學的。
  • 麥家、馬家輝、馬原、阿來、小白,作家的生活比你想像中的有滋味
    而作家以文學,傳達著對人的理解、對生活的理解。我們不妨藉助他們的視角,對生活以更深層的發掘。 4月7日,海峽衛視、優酷視頻聯合出品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即將推出,疫情期間,讓思考和春天一起成長。
  • 【橙瓜碼字作家的日常】大神們第一次籤約之後做了什麼(第四期)
    本期【橙瓜碼字作家的日常】,聊的是那些年第一次籤約的我們。  第一次籤約,是什麼網站呢?  第一次籤約,是什麼心情呢?  第一次籤約,是否慶祝過呢?  ……  我們專門邀請了各大網站的大神們分享自己的第一次籤約經歷,現在,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吧?
  • 【橙瓜碼字作家的日常】大神們第一次籤約是怎麼樣的?(第三期)
    本期【橙瓜碼字作家的日常】,聊的是第一次籤約之後,我們做了什麼?  第一次籤約,是什麼網站呢?  第一次籤約,是什麼心情呢?  第一次籤約,是否慶祝過呢?……      我們正在橙瓜網文圈徵集大家的回答,也專門邀請各大網站的大神們分享自己的第一次籤約經歷,現在,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吧?
  • 共享搖搖車: 「一塊錢」生意撬動的千億母嬰市場
    共享搖搖車: 「一塊錢」生意撬動的千億母嬰市場 2018年03月19日 11:21作者:鴻雁編輯:鴻雁   來自艾瑞諮詢的權威預測,截止2018年末
  • 《文學的日常》一個來自自己朋友圈的搬運
    上次發了阿來那一期的節目,今天來正式推一下這個節目,優酷自製紀錄片《文學的日常》,初衷是深入作家的日常,從日常探尋作者的內心和寫作脈絡。這節目是我追完陳丹青《局部》之後的接檔節目(蹲一個《局部4》!搞快點!),是節奏很慢但我從來不捨得倍速的節目。每一期一個主咖(作家),一個探訪者(類似主持人,基本是文學相關的人)。目前四期,都是我頗有好感的作家,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
  • 作家情史簡單 當不了電影主角
  • 《撐腰》、《道君》「雙頻」出擊,IP分眾化時代下誰能撬動市場?
    但隨著網文IP改編內容的井噴,單純依靠IP效應撬動原始粉絲積累的作品開始顯示出脆弱性:IP影視改編質量參差不齊,改編內容與影視市場出現隔閡,圈層壁壘無法打通。儘管各資方進行大量資源和人力的投入,試圖提升IP效能,實現產業賦能,但網文IP改編仍像一場機會主義的賭馬,投放市場之前,誰也不知道是輸是贏。
  • 河南鎮平:小屏幕撬動富民大產業
    一部手機、一個自拍杆,門檻低、投入小、見效快,天生對新生事物有強烈好奇感的張新昂開始了自己的直播生活,「白天播、晚上學」成為常態,由於長相英俊帥氣,專業知識豐富,張新昂深受粉絲的喜愛,2019年3月,他的淘寶號粉絲量近10萬。
  • 一個抄襲者的「作家」之路
    某天,讀高二的文學社長拉進來一個筆名叫裡沓的人,社長介紹說,這是一位90後作家,剛出了一本詩集,非常棒。在眾人的各種表情歡呼中我的心沉得越來越低,我整個人被自卑包裹得滿滿的,我羨慕這個叫裡沓的,甚至還有些嫉妒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