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9 2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有關生物保護的國際公約,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目前有196個締約方。1992年11月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決定,從此中國成為該公約締約國。此後,中國在國際上率先成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統籌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並發布和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方案》。與此同時,各地區各部門也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相關工作規劃。
《生物多樣性公約》對何謂「生物多樣性」有明確的界定,即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生物體,包括但不限於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也許公約裡的法律術語難於理解,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聽聽專家怎樣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解釋。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在談流浪動物保護問題時,就明確表示,流浪動物屬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範圍,對流浪動物的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內容。
既然生物多樣性保護包括物種多樣性保護、基因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周博士也就從這三個方面來解釋流浪動物緣何應該被保護。
從物種多樣性的角度來看,保護對象應包括所有的生物物種。圈養動物、野生動物、農業動物、寵物和流浪動物,它們都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對象,都應包括在保護工作的範圍內。
從基因多樣性的角度來看,流浪動物由於生存環境的變化而發生特徵變化,同時也伴有遺傳變異,它們在野外的二代、三代和四代都會經歷深刻的變化,這對基因多樣性的影響是深遠的。
在國內,流浪動物的數量越來越多,而流浪動物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會產生重大影響。比如,流浪動物對鳥類和其它動物就有影響。澳洲有研究表明,遺棄貓嚴重威脅野外鳥類,甚至是瀕危鳥類。
有人質疑對流浪貓狗的保護,認為只應該保護珍稀動物。近期在首都愛護動物協會與中國綠髮會生物與科學倫理委員會(BASE)共同舉辦的犀牛保護專題研討會上,周博士再次回應,重申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思想和理論。
在周博士看來,生物多樣性保護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類對其它生命要持有正確態度,愛動物應是愛所有動物,對於身邊的動物,也要考慮它們的健康狀況和生存權利。
周博士還用優先關注的觀點進一步加以闡釋。生物多樣性保護從本質上來看是人類保護自己的棲息地,從具體工作來看,因人類行為而受到重大影響的動物應優先給予關注。基於此,像犀牛等珍稀動物應優先被關注,流動動物同樣也應該被優先關注。正是基於這種思想,隨著流浪貓狗的數量不斷增加,相應問題不斷出現,中國綠髮會已在狂犬病預防宣傳等方面開展了工作。
由此可見,流浪動物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諸多領域,對其加以保護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內容。也正因此,可以負責任地說,流浪狗狗和貓咪是應該被保護的。終於可以為可憐的它們喘口氣了,可是問題又來了。我國在法律制度上是如何保護流浪狗狗和貓咪的呢?關於這個問題,且聽下回分解。
(本文部分內容是對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的發言所做的整理,未經本人核實)圖文/徐莉 審/Sophia 編/Angel
參考信息:
List of Parties
https://www.cbd.int/information/parties.shtml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