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影院何時開門?」受疫情影響,北京262家影院已經停擺接近半年,在這段時間內,想念影院的聲音從未間斷過。據貓眼娛樂、愛奇藝電影、微博電影聯合推出的《2020上半年度電影院市場數據洞察》顯示,觀眾期待指數從2月份的54%迅速拉升到5月的88%,在6月,有超過半數觀眾表示「太想念」影院。
終於,在7月24日起,北京低風險地區電影院在各項措施落實到位的情況下,正式開始有序恢復營業。在7月24日凌晨,北京影院迎來了久違的零點場觀眾。據燈塔專業版顯示,截止當日13時,北京觀影人次已經破萬,包括北京首都電影院西單店、萬達影城通州萬達廣場店在內的影院。
到7月25日凌晨,據資料顯示,北京市復工首日影院數高達52家,總場次801次,總觀影人次為12372人。影院票房前三分別是北京珠影耳東傳奇影城、北京萬達影城通州萬達廣場店、北京首都電影院西單店。
北京影院的復工,無疑給影視行業從業者和喜愛電影的影迷一針強心劑,但現實的問題依舊存在,影院該如何確保觀眾安全觀影?影院開門上映哪些電影,能否覆蓋成本?帶著這些疑問,第一製片人向北京影院經理諮詢到復工背後的故事,以及了解到北京影院復工面臨最直觀的問題。
「復工規則」下,影院仍面臨挑戰
對於影院復工的前24小時,北京影院經理紛紛感慨:「實在太忙了!」
提前開業的影院不僅要對影院進行消毒清潔工作,調整放映設備,接受北京防控中心的抽查,還需要馬不停蹄地協調片方安排好影片的放映。儘管如此,影院的每個工作人員臉上都洋溢著興奮的神情,以熱情飽滿的態度迎接觀眾。
例如,在北京UME影城華星店,影院從檢票口到影廳都收拾得煥然一新。在正對門的大屏幕上,循環播放著影院復工的宣傳片,多部經典電影畫面混剪後的一句「歡迎回歸大銀幕」,讓前來觀影的觀眾頗為感動;大堂中擺放較為顯眼的「安心觀影」公示易拉寶,服務臺上方的一排小屏幕上顯示的是有關無接觸觀影、科學洗手等提示;影廳內貼在座位上的隔座觀影帶上,還印有「隔座不隔愛,讓電影的溫暖拉近我們的距離」的宣傳標語;工作人員都穿著統一的T恤,上面寫著「開門啦」三個大字;為了讓影迷看得開心少花錢,影院還策劃了諸多票價優惠……
可以看得出,為了讓觀眾對影院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影院在各個細節上都做足了人情味。但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影院開業在流程上也有著一定的改變。北京電影協會副會長、首都電影院董事長鄧永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首先,北京所有影院都取消線下售票,觀眾全部通過線上實名制購票。這一方面能減少聚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票務系統實現信息追溯,更有利於將來的流調工作。」
觀眾觀影前需通過商場和影院兩次獨立體溫檢測和健康寶信息登記,通過自助閘機,全程無接觸取票。首都影院副總經理於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無接觸檢票對於影院來說是一個新的嘗試,「我們今後要補充採用無接觸檢票,在籤票口放置掃描槍等設備,觀眾直接對著電影票上的二維碼檢查票,整個過程中一秒都不到。」
此外,觀眾進入放映廳後,交叉間隔就座,相距一米以上,觀影期間禁止飲食。有的影院經理表示,「如果普通廳有觀眾坐到了一起,工作人員會立馬上前勸阻。」包括在電影放映結束後,廳內每個座椅、扶手、3D眼鏡等都必須進行消毒,放映廳門口公告牌應顯示其最近一次的消毒時間。
對於影院來說,「安全觀影」無疑是第一位的,但在「30%的上座率」、「禁止飲食」、「120分鐘的時間限制」這些復工規則下,影院在復工很長一段時間,勢必要經歷一段非常難熬的時間。一方面,在文藝片暖場、復映片為主的中小體量影片為主的7月,不超過30%的上座率對影院的影響不大,但如若進入8月份中下旬,影院想要迅速恢復盈利,目前保持三分之一上座率則太過於保守。另一方面,禁止飲食,對於影院來說影響也是巨大的,很多賣品的收入甚至佔據影院利潤的一半,復工初期如果不賣食物,對於不少影院來說,都是「賠本賺吆喝」的買賣,甚至為了監督觀眾在觀影的時候禁止飲食,以往每隔30分鐘就安排管理員巡場,如今要縮短巡場的頻次,影院為此要增加人力成本。
於超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的採訪時同樣表示過對影院開業的擔憂,「停業的時候,影院沒有收入,可以申請減免房租、物業費,可以通過員工輪班降低人力成本的支出,空調、照明這些能源消耗也幾乎為零。但恢復營業後這些都沒了,該付錢得付錢了,在成本成倍增加的同時,現在並不敢預期恢復營業後觀眾能有多少,因為還是一個消費信心重建和重新培養觀眾消費習慣的過程。」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復工之後影院仍面臨著資金不足、人力成本增加等困難,建議在金融方面給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吸引社會資本的投入,針對電影藝術逆經濟周期的特點,推出電影院扶持基金和災情保險等金融工具,這樣將有利於影院在短時間內完成重啟,進而產生補償性觀影消費。
不是影院一方在戰鬥,片方也與之並肩作戰
首都電影院西單店是北京首家開啟預售的影院——預售7月24日10:30的新片《第一次的離別》。影院在實行隔行隔座售票後,33張票已飛速賣光。這部影片在該影院當天下午的四場放映,也迅速被賣空。如今,已有不少影院經理發現在復工時期,復映和新上映的影片裡,有一批質量非常好的藝術電影。
在疫情爆發之初,第一製片人曾聯繫過多位影院經理,他們都為了共同的問題而擔憂,「影院復工後能否盈利取決於發行方,目前影院遇到最大的困難是沒有影片願意定檔,即便影院開業,也無法實現盈利。」
但從如今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影院經理的擔憂可以得到緩解,一批國內外新片在復工期間第一時間跟觀眾見面。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的離別》作為全國首部宣布定檔的影片,從收到復工的消息到決定上映,中間僅僅用了30分鐘。
為了讓影片及時到達全國影院,大象夥伴影業還臨時追加了一筆物流預算,並與一家快遞公司達成了合作。由此可見,這不是影院一方在戰鬥,片方也跟他們一起並肩作戰,為整個電影行業的復甦打基礎。有的影院經理感慨稱:「這些敢於在復工初期上映的電影,能夠拿出來就是有責任、有擔當。」
「知道北京市電影院要恢復營業,就想要去買票看看,並且在前天購買了一張《第一次的離別》的票,沒想到自己是第一個顧客,如果這次電影院能把電影票製作成紀念版,我會把這張票收藏好的。」當下,眾多前往電影院的觀眾是依靠的是情懷和對電影的喜愛。然而,影院更是冒著不盈利甚至虧本的「陣痛」,來培養觀眾,讓觀眾安心走向影院。在這個特殊時期,只有影院、片方、觀眾一起攜手縮短「過渡期」,中國電影才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