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ofo全面向摩拜「靠攏」,還來得及嗎?

2021-02-15 懂懂筆記

昨天下午,朋友圈霸屏的馬化騰跟朱嘯虎對撕,將共享單車的模式之爭又推向了高潮。在他們的朋友圈裡,兩人爭執的焦點是智能鎖的真偽。

實際上,ofo與摩拜從創立初始在模式上就完全迥異,走了兩條完全相反的方向。你會發現,摩拜一直堅定地按照自己最初設計的路線在走,而ofo的步調似乎不斷在調整,甚至模式上開始全面向摩拜靠攏。為什麼這麼說,別急,懂懂後面再做詳細地闡述。

先說說,今天早上懂懂受到的「驚嚇」。早上起來,手機裡的各個群都在轉這個:

懂懂驚呆了:記得ofo一直99元押金呀,而且一直以低於摩拜299元押金而自豪,以往的宣傳不是一直宣稱信用可以免押金嗎?怎麼一夜之間,押金大漲到199元?!這是向摩拜「靠攏」了?

這一次,ofo又用行動「承認」自己錯了?「來來來,在押金的問題上還是先向摩拜靠攏一下吧。」

其實,這半年多以來,ofo雖然嘴上不承認,但一直是在默默地向摩拜靠攏。

先說ofo。ofo起源於校園,投資人朱嘯虎最初發現ofo並決定投資的時候,也是在北京的一座校園內。初創階段的ofo主要生存於大學校園中,那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每個校園的門口會有一個工作人員「看守」,單車不允許出校園,這時候的運營難度並不太大。同時,不需要智能鎖,也不太需要對車身的設計做太多改造,普通自行車就可以搞定。

所以,那個時候的ofo,對車輛本身的設計還是「傳統模式」,只是在運營模式上做了一個創新。但是這種模式,只適合於校園封閉的環境。

摩拜的起源是在2014年11月,胡瑋煒牽線把汽車設計師介紹給投資人李斌。在那個聚會上,李斌提出「無樁智能共享單車」的初步構想。

但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實現起來太難了,沒有跟進。但胡瑋煒覺得這事兒的社會價值極大,值得一做。後來她組團隊,拿天使融資,重新設計適合城市共享的車型,考慮設計智能鎖,設計運營模型,找專門的生產企業改造生產線來生產全新設計的自行車。這些優化和打磨的動作,貫穿了整個2015年。

到2016年4月22日第一輛摩拜單車出現在上海街頭的時候,摩拜已經投入了一年的研發時間,為「城市共享」設計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單車運營體系。

所以,摩拜是為城市共享而生,ofo是為校園共享而生,兩者在單車的設計和運營模式上,都不一樣。如果說誰先面市,當然是ofo先出現在校園中。後來,當摩拜出現在上海街頭,並成為一道風景的時候,ofo也意識到,城市共享才是真正更大的市場,於是開始向城市全面擴張。

所以我們會聽到兩種說法:ofo說自己是第一家做共享單車的企業,摩拜說自己是第一個做城市共享單車的企業,後來又稱自己是「全球首款無樁共享單車」。

其實ofo和摩拜都是「第一家」,只是他們第一家前面的「定語」不太一樣。無所謂了,因為他們的競爭全面在城市展開,誰是第一不重要。

重要的是,誰的方向是對的。

如果方向不對,跑得越快,漏洞就越大。

摩拜是完全重新設計了一款新形式的單車。因為基於城市共享的場景,與私人自行車不一樣,肯定要考慮結實、少維修的問題。所以我們看到摩拜採用了軸鏈、實心胎、一體化車架等等全新的設計。同時,為了生產這輛全新的車,傳統自行車的生產線根本做不了,摩拜又與供應商合作,建全新產線,提高車的質量。

其實第一代摩拜褒貶不一。因為造型和顏色獨特,確實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和嘗鮮的意願。而且第一代車確實足夠結實,很難人為損壞。但問題在於:太---沉---了!很多用戶曾吐槽:騎摩拜有利於減肥。

摩拜此後一直在改進車的設計。比如車身沉重的問題是其後幾代車型最首要改進的方面。但是摩拜還是堅持最初的想法:城市共享單車,一定跟普通家用自行車不一樣,要根據新的應用場景去設計。並且在運營中,發現問題就抓緊調整設計。

與摩拜不同,ofo一開始是延用了傳統車型,並未對車輛本身做太多設計,而且也都是找的傳統自行車生產廠進行生產。

ofo第一代出來也曾褒貶不一。一方面有人說ofo輕巧,好騎;但另一方面很多人抱怨:找到一輛完好的車不容易。ofo確實損壞率高,這是所有用戶都能體會得到的。只是數據沒有辦法統計,因為ofo自己也不知道數據。

ofo跟摩拜一樣,也是在不斷更新設計,推出新車型。但不同的是,ofo不斷地調整等於是否定了最初「普通家用車」的思路,轉而針對城市共享場景開始改變設計。而摩拜的設計方向一直沒有變,只是在車身的設計細節上不斷調整。

所以,從車的設計上來講,ofo已經在慢慢向摩拜靠攏了。

ofo為什麼從校園進入城市之初,不在單車的設計上先下足功夫?因為風口來了,等不及。「低成本快速覆蓋就是最好的。」朱嘯虎如是說。

關於智能鎖與密碼鎖之爭,已經說太多了,這是兩家企業最大的不同。也正是因為這把鎖,兩家公司本質上的運營模式也完全不同。

ofo一開始比較堅持密碼鎖這個方向。密碼鎖相比智能鎖,除了成本低,再無其它優勢。因為密碼鎖,一方面很多人把ofo作為私有產品,另一方面網上也出現諸多開鎖攻略。所以,ofo在損壞率高的前提下,又出現高比例「免費」用戶。如果沒有租金,ofo還能運營下去嗎?

朱嘯虎今年3月份的時候是這麼說的:「目前ofo共投放了200萬輛車,ofo有接近三分之一的車本身就沒有鎖,通過車鎖漏洞可以免費打開,免費騎,加上有三分之一是被私自佔用或其他,所以,每周幾次免費騎,是無所謂的。靠剩下三分之一的租金,我們也是能賺錢的。」

雖然投資人說ofo的密碼鎖問題不影響賺錢,但最近也一隻考慮換智能鎖的問題。今年初就開始與合作夥伴投入研發,高管也頻頻表示會在下半年大面積使用智能鎖。

所以,從智能鎖這個角度來看,ofo也開始向摩拜「靠攏」了

車鎖,原本是兩家最大的不同,現在看來也變得相同了。不過,關於ofo換的是什麼智能鎖,可能還會有些疑問,昨天馬化騰跟朱嘯虎的怒懟中可以看出,馬化騰似乎並不認同ofo的「智能鎖」,稱:「小靈通」肯定是要廢掉的。

這點原本是ofo攻擊摩拜的「把柄」,如今ofo自己也開始向摩拜「靠攏」了。

今天早上,ofo上調押金的事一出來,朋友圈裡就炸了:說好的要免押金呢?

ofo公開的解釋是:

「ofo正在建設一套全新的智能信用體系,在這套體系中,用戶日常的用車習慣和信用評級都會成為押金的參考係數。之前支付99元押金的老用戶,只要不發生押金退還,用戶仍將正常使用,無需補齊押金差價。」

關於押金一事,ofo是真的真的出爾反爾了!!

其實,ofo一開始押金低於摩拜,99 VS 299。從用戶的角度來講,無疑更喜歡ofo的低押金。所以ofo在消費體驗上是勝出的。

後來,ofo通過與支付寶的合作,開始推行「信用開鎖」,表示不需要押金。

ofo創始人戴威曾這麼說:

押金在我們(ofo)模式誕生的時候,就沒有這個東西。在我們看來,它不是共享單車這個模式中必要的或者是重要的一份事情。我們現在跟螞蟻金服,跟芝麻信用也在合作。在上海地區試點,650分以上是不用繳押金的。所以押金對於ofo來說,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讓用戶更低門檻的使用共享單車。這個方向是我們會堅持的。

在今年1月份,ofo正式對外宣布其研發的第一代智能鎖時,曾有用戶擔心成本轉嫁到用戶身上。而當時ofo公關總監史少晨對媒體表示:按計劃,ofo會逐步將舊車中的機械鎖更換為新智能鎖。即便新車擁有了新的智能鎖,增加了成本,但ofo對用戶的收費方式並不會改變。用戶仍然只需繳納99元押金,同時騎行每小時繳費1元。

朱嘯虎也曾對媒體說,作為投資人也認為押金是不合理的現象,最終還是要回到服務和技術的本質上。

啪……啪……啪!

昨天99,今天199!

不是說好對用戶收費方式不會改變嗎?不是說好了堅持降低使用成本嗎?不是說「信用開鎖」更合情合理嗎?

打得好疼……

網上廣為流傳的一篇文章描述摩拜創始人胡瑋煒的話:如果失敗了就當是做公益。可是懂懂怎麼覺得,ofo原本的思路更像是在做公益呢?

以ofo一貫的風格和態度:車壞了沒關係,我們的車還有很多;沒定位系統沒關係,哪兒都能找到小黃車;密碼鎖被破解沒關係,我們還是能贏利;不用押金,大家也能隨便騎;這才是最有效的廣告……

如今,ofo的「公益」做不下去了?開始加智能鎖,開始上調押金,開始向摩拜的模式全面靠攏?

長期觀察共享單車,懂懂認同摩拜一開始的模式設計。摩拜悶頭設計、研發、規劃了很長時間,才正式推向市場運營。本來以為想得很周全了,但真正運營後還是會發現很多問題,於是邊運營邊調整。好處在於,最初的整體設計方向是對的,調整都是在細節上。

這樣向前猛跑,方向不會跑偏。

而ofo是在看到摩拜鋪向城市之後,匆忙開始向城市擴張,在模式上並沒有想太清楚,只是把校園裡(封閉環境)的單車放到城市(開放環境)中去。在資本的裹脅下,必須要先搶佔風口,對於ofo來講,規模是第一位的。所以回看ofo這一年多的打法,關鍵點就在於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鋪出最多的車、佔領最多的城市、完成最高的覆蓋率。

於是,方向偏了,越猛跑越發現需要糾偏。

所以ofo在原來的軌道上衝刺,隨著速度越來越快卻發現方向不對,於是邊加速邊調整。但慣性加速度,包袱越重,轉向起來越難。之前已經有600萬輛單車在路上,還有近1000萬的訂單等在工廠裡,都換鎖?這要改起來,何其難啊?

借用一個讀者的話: 以上都能說明創業公司的發展路徑多麼珍貴,在ofo忙於搶時間爭速度,全公司上下眾志成城爭奪市場的時候,摩拜卻步步為營,因為摩拜已經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所以摩拜並沒有把全部精力和資金放在前期鋪量和打廣告上面,而是潛心鑽營,研究車型,研究價格,研究好玩的有趣的與用戶互動的活動和體驗.創業並不是短期的攻堅戰,短期目標固然重要,但長期方向和戰略才是生存的根本。

相關焦點

  • 聽說哈羅逆襲了摩拜ofo? 後兩位對此怎麼看
    從2016年的百鳥爭鳴,到2017年的大浪淘沙,目前市面上「倖存」的共享單車品牌,比較為人熟知的就是摩拜、ofo以及哈羅單車了。一直以來,摩拜和ofo都被認為是共享單車行業的第一梯隊,而哈羅單車的主要市場是佔據了二三線城市的市場保證了自己的行業地位。
  • 摩拜App和小程序將停止服務 網友卻點名ofo
    來源:中新經緯原標題:摩拜App和小程序將停止服務 網友卻點名ofo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14日電 據微信小程序「摩拜單車」公布,摩拜App、摩拜微信小程序將於2020年12月14日晚23時59分停止服務和運營
  • 摩拜徹底走了,但我更想念我的 ofo 押金了
    摩拜與 ofo:曾經的資本 "香餑餑"在最初的兩三年,摩拜和 ofo 生動演繹了一場共享單車領域資本驅動下的創業大戲。相對來說,起源於北大校園的 ofo 出發得更早一些。2015 年 10 月,資本幾乎同步開始進入到 ofo 和摩拜的發展路徑中;其中,摩拜當月獲得了數百萬美元的 A 輪融資,ofo 則獲得了 900 萬元人民幣的 Pre-A 輪融資——當月,ofo 實現了 2 萬輛的單車投放量,但摩拜單車還未上線。實際上,當它們各自走向商業和資本的真正戰場,已經是 2016 年。
  • 摩拜,拜拜!
    難退押金的ofo,賣身美團摩拜的離場,共享單車從一個火熱的風口到如今成為巨頭的角逐之地,不得不承認的是,共享單車落幕了。但是摩拜與ofo的退場有本質上的不同:ofo資金鍊斷裂,沒了就是沒了,摩拜雖然也沒了,卻還有美團單車,相當於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對此,有網友感嘆, 最早的兩家共享單車都倒下了,不過摩拜和美團整合到一起方便多了。分析人士指出,美團的品牌價值高於摩拜單車,通過品牌的協調性進行發展,可以發展更好。
  • 再見了,摩拜單車!
    雖然共享單車品牌眾多,但其中名氣最大的要數ofo和摩拜,這兩家公司可以算是早期共享單車的代表,但是隨著「共享經濟」泡沫的破裂,兩家公司也是首當其衝,被迅速湮滅了。ofo向每位用戶收取了近100元的押金,而這些押金並不是僅僅存在銀行,而是讓ofo拿來投資,而投資的方式也是異常的簡單,不是購買股票基金等,而是將錢投入了PPmoney,一個P2P平臺,近兩年P2P平臺的情況大家也清楚,因此就出現了退款困難的情況。
  • 摩拜徹底走了,但我更想念我的 99 元 ofo 押金了
    摩拜雖然黃了,但是體面;ofo 還活著,卻徹底爛尾。摩拜單車,在活了不到六年之後,已經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1摩拜與 ofo:曾經的資本 "香餑餑"在最初的兩三年,摩拜和 ofo 生動演繹了一場共享單車領域資本驅動下的創業大戲。相對來說,起源於北大校園的 ofo 出發得更早一些。
  • 摩拜徹底走了 但我更想念我的99元ofo押金了
    摩拜與 ofo:曾經的資本 "香餑餑"在最初的兩三年,摩拜和 ofo 生動演繹了一場共享單車領域資本驅動下的創業大戲。相對來說,起源於北大校園的 ofo 出發得更早一些。2015 年 10 月,資本幾乎同步開始進入到 ofo 和摩拜的發展路徑中;其中,摩拜當月獲得了數百萬美元的 A 輪融資,ofo 則獲得了 900 萬元人民幣的 Pre-A 輪融資——當月,ofo 實現了 2 萬輛的單車投放量,但摩拜單車還未上線。實際上,當它們各自走向商業和資本的真正戰場,已經是 2016 年。
  • 摩拜ofo崩塌史
    就在前幾天, 摩拜單車的App和小程序正式停止運營, 全面接入美團。 這也意味著所謂共享單車大戰正式進入尾聲。  共享單車大戰,正式打響。摩拜的車不僅難騎、重量大, 造價還高, 號稱每輛成本在兩千, 嚴重製約了摩拜的產量。 產量低, 自然就在「鋪貨」的拉鋸戰中處於劣勢。
  • 再見了「摩拜」!摩拜APP正式停止服務
    摩拜單車消失了,但粉絲們還活著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PingWest品玩」(ID:wepingwest),作者寒冰得知美團把新款摩拜單車換成黃色之後,「摩拜一族」的群聊炸了。有人發了張泰迪犬坐在黃色ofo單車籃裡的照片,配文「狗騎美團」,作為回應。「摩拜就要毀在美團手裡。」另一位群友接著說。
  • 摩拜單車的「體面」與小黃車的「狗血」
    2020年12月14日晚,摩拜APP、摩拜微信小程序將停止服務和運營。至此,摩拜將從名義上退出市場。而共享單車的另一大巨頭ofo小黃車早在2019年4月份破產,退出市場。目前遙想當年,ofo小黃車與摩拜兩大巨頭對於市場爭奪十分激烈,後期哈羅單車的加入,最終造就了當時共享單車的三大巨頭。而如今,隨著摩拜的退出,當時的三大巨頭僅剩哈羅單車,令人噓噓。
  • 美團收購摩拜?不存在的
    個別科技記者真的還需要學習一個。美團投資是真,但也不是最近發生的事情了,而全資收購這事無論美團或摩拜應該都會不願意在這個階段發生。這篇就復盤一些共享單車的幾個事件與邏輯,以及給投資合併的那些傳聞提些角度。摩拜CEO王曉峰曾擔任Uber上海的總經理,而ofo股東背景中也有著滴滴的身影。
  • 曾經不如摩拜、ofo,如今成共享單車第一,哈囉怎麼做到的?
    所以摩拜不得不賣身巨頭,而ofo只能獨自苦苦支撐,這就是命。 但共享單車的「異類」——哈羅單車卻同源不同命。它不僅讓這門生意不再燒錢,還在最近升級為「哈囉出行」,向整個出行領域進軍。 的確,高明的創業,就看兩點:第一,有沒有優化客戶體驗?第二,有沒有提高行業效率?恰巧,共享單車符合這兩大條件。
  • 摩拜押金299元、ofo199元,町町跑路,臺灣共享單車免收押金
    時下共享單車習慣向用戶收取數百元不等的押金,如摩拜299元,ofo押金199元,小藍單車99元遭到不少吸金非議,新加坡共享單車oBike在臺灣也向會員收取900元新臺幣(約200元人民幣)押金,遭質疑變相吸金數億元。  為了避免爭議,oBike臺灣公司8月12日正式宣布,將於8月底前調整為免押金。
  • 「元老」摩拜停止服務 共享單車群雄割據時代的謝幕?
    摩拜、小鳴、哈囉、悟空、3Vbike、赳赳、酷騎、天天騎、聯盟、1步……光是看名字,就足夠眼花繚亂。但小黃車ofo和小橙車摩拜,無疑是業內的佼佼者。據界面傳媒公布的2017創業估值排行榜,ofo以138億人民幣的估值位列第43位,摩拜則以105億人民幣位列第52位。
  • 2年7輪融資,20多個投資人,ofo與摩拜瘋狂賽跑,共享單車融資爆表...
    此輪融資後,ofo正式進入獨角獸行列。十天前(2月20日),同處於共享單車第一梯隊的摩拜單車也宣布再次獲得D輪後新融資,新引入新加坡投資公司淡馬錫(Temasek) 的股權投資,同時,曾領投摩拜C輪的高瓴資本再次追加投資。但是,並未披露具體金額。短短兩年,ofo和摩拜相繼完成七輪融資,小步快跑進入獨角獸行列,身後的投資人更是多達20多家。
  • 摩拜也「無了」,共享單車的危機來了麼?
    突然發現月卡還剩三天,正糾結要不要這次一定,又想起了排隊快兩年的ofo押金還沒退給我,共享單車,真是個坑…從2016年火起來至今,共享單車已經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2020年12月14日,摩拜單車正式宣布全面接入美團,曾經作為共享單車「高端服務輸出點」的摩拜終於也難以獨步四方,以「寄人籬下」的方式繼續存在。不過,相對於早就退不起押金的ofo,摩拜的結局還算不錯。
  • 摩拜單車,最終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顏色
    摩拜的遭遇不禁令我想起一個哲學問題:當一艘船上的部件被不斷替換,直到所有一開始組成船的部件都消失時,它還是原來那艘船嗎?換言之,當一家公司的品牌、創始人、團隊甚至產品全都換了一遍時,它還是原來那家公司嗎?或許理論層面的問題還有待商榷,但放在現實中答案卻十分明顯:摩拜已經徹底「死了」。再見摩拜單車,你好美團單車。
  • 一覺醒來,世間再無摩拜單車
    昨晚,美團單車及電單車團隊發布公告稱,摩拜App、摩拜微信小程序將於12月14日晚23點59分停止服務和運營,即日起用戶可選擇使用原摩拜帳號登陸美團App,原摩拜帳號中的餘額、騎行卡套餐等相關權益仍可在美團App內繼續使用。事實上,這一結果並不出人意料。
  • 摩拜沒有「死」,只是換了種活法
    文/東方亦落單車江湖中從此沒有摩拜了。12月14日23時59分,摩拜發布公告:摩拜App、摩拜微信小程序正式停止運營服務。許多摩拜用戶大概會有些慌。當年ofo倒下之後欠了廣大用戶大筆押金,因為這些押金上演的種種鬧劇早就傷了用戶的心,有人放棄追討有人繼續堅持。如今摩拜也退場了,裡面的餘額怎麼辦?
  • 拜拜,摩拜單車
    12月15日起,摩拜單車的APP和微信小程序,正式下線。啟動後,會彈出一個提示:美團相見,陪伴不變。是的,摩拜「跑路」了。不過,摩拜的跑路,和ofo的跑路還不一樣,因為摩拜被美團收購了。帳號和餘額都原封不動的導入了美團APP,用戶通過美團APP即可繼續騎單車,摩拜單車的名字也更名為美團單車。其實,在星空君所在的城市,早就無法使用摩拜單車微信小程序掃開單車,必須使用美團APP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