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綏靖公署、行營、行轅等機構層出不窮,詳解其性質和級別

2020-12-23 東北行營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些機構,特別選擇了一個全部擔任過上述職務的三棲模特:桂系老大李宗仁,他先後出任過廣西綏靖公署主任、漢中行營主任、北平行營主任和北平行轅主任,基本上也是唯一一個掛滿全職的民國高級將領,包括期間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是比較好的特例。

(北平行營、行轅主任李宗仁)

先說綏靖公署,全稱是某地「綏靖主任公署」,它的準確定義為「地方性軍政指揮機構」,並且分為抗戰前、抗戰後兩大類型,注意級別是不一樣的啊!抗日戰爭之前,早在1932年2月6日國民政府重建軍事委員會起,綏靖公署就陸續開始設立了,作為直屬軍委會的地方軍政統一領導機構,一般每省設立一個,情況特殊的地區(與紅軍作戰)則在兩省或者數省邊區設一個。

綏靖公署的主要職能是維護轄區治安,因此不僅可以指揮轄區內駐紮的正規軍、地方保安部隊,也有權控制轄區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是特殊歷史時期「軍政一元化」的產物。李宗仁就是於1936年就任廣西綏靖公署主任,為什麼這麼晚呢?因為桂系之前一直在從事反蔣活動,直到「兩廣事變」和平解決後,雙方才達成妥協:桂系不再反蔣,老蔣承認桂系在廣西的統治地位,於是才加封了名正言順的職務。

(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

粗略統計一下,這一時期共設立了18個綏靖公署,比如廣東綏靖公署主任餘漢謀、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駐閩綏靖公署主任蔣鼎文、川康綏靖公署主任劉湘、豫鄂皖邊區綏靖公任衛立煌、滇黔綏靖公署主任龍雲等等,所舉實例,基本涵蓋了某省、兩省、數省邊區或者以某市命名的情況,但是職能和權力是完全相同的。

而在抗日戰爭爆發後,這些綏靖公署要麼被裁撤、要麼被改組為「集團軍」編制,所以才說抗戰前後的級別不同。比如衛立煌的豫鄂皖綏署被改編為第14集團軍、劉建緒的浙閩贛皖邊區綏署改編為第10集團軍、張發奎的蘇浙邊區綏署改編為第8集團軍等等。然而在抗戰勝利以後,改制為綏靖公署的已經是「戰區」了,所以特別說明,抗戰前的綏署級別較低,只相當於集團軍建制,而抗戰勝利以後的綏署級別升格,基本由戰區改編而來。

(西安、贛州行營主任顧祝同)

比如胡宗南第一戰區改編為「西安綏靖公署」、閻錫山第二戰區改編為「太原綏靖公署」(名字沒變,級別升格了)、顧祝同第三戰區改編為「徐州綏靖公署」、劉峙第五戰區改編為「鄭州綏靖公署」、餘漢謀第七戰區改編為「衢州綏靖公署」、傅作義第十二戰區改編為「張垣綏靖公署」等等,但是職權與抗戰之前沒有區別,仍然是軍政一把抓的機構。

行營則是一個純粹的軍事機構,是軍事委員會的特別派出單位,全稱是「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某地行營」,因為老蔣1932年復職以後,並沒有兼回「國民政府主席」一職,而是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那麼它的派出機構當然就是軍事單位。抗戰前第一個設立的是南昌行營,之後分別在武昌、重慶、西安等地分別設立,以高級將領充當「行營主任」,主抓幾省地區的軍事和作戰。

(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

抗日戰爭爆發後,又在軍事委員會之下、戰區之上設置了若干行營,理論上可以督導幾個戰區的作戰行動,比如白崇禧的桂林行營即可協調第四、第九等戰區,而李宗仁從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升任的「漢中行營主任」,理論上則可以指揮第一和第五戰區的軍事行動,當然了,胡宗南和劉峙根本不聽他的,李宗仁等於被明升暗降奪去了兵權。

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戰區已經改制,所以行營即可以指揮兩個以上的綏靖公署、以及綏靖區,李宗仁的漢中行營換了地方,在日軍投降後駐蹕北平,遂改稱「北平行營」。北平行營下轄傅作義的張垣綏靖公署和孫連仲的保定綏靖公署(第十一戰區改制),不過呢還是沒有什麼實權,因為那倆綏署主任只是表面上聽招呼,實際都聽老蔣的。

(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

重慶談判開始以後,軍事化色彩較濃的「行營」名稱有點不合時宜了,並且從1943年起老蔣已經重新做回國民政府主席職,所以1945年年底開始將行營改稱為「行轅」,它的全稱是「國民政府主席某地行轅」。所以行轅實際上是一個行政領導機構,李宗仁因此也就換了職務,儘管只差了一個字。

因為行轅之下有專門的軍事指揮機關,比如東北行轅就下轄杜聿明的「東北保安司令部」,北平行轅下面有「華北剿總」,再後來節節敗退之際,各行轅被裁撤,代以剿總和後來的軍政長官公署行使權力,這又成為了軍政兼管的戰時機構。

(豫鄂皖綏署主任衛立煌)

相關焦點

  • 告訴你民國冷知識:民國綏靖公署,行營,行轅都是什麼機構?
    喜歡看民國時期的戰爭類電影或者電視劇,我們往往就會看到一些有意思的官職名稱,比如「太原綏靖公署主任」、「昆明行轅主任」、「東北行營主任」等等,而且擁有這些頭銜的普遍都是國軍有名的高級將領。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盤點一下,民國時期的綏靖公署,行營,行轅究竟是什麼機構!一、軍政一把抓的綏靖公署綏靖公署,這是一個很特殊的機構,因為其同時具備地方的行政權力和軍事指揮權力。這就比較厲害了,軍政一把抓!
  • 國民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存撤始末
    西南解放前夕,雲南、貴州、四川、西康(西康省,今分屬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及其周邊地區,集結了國民黨幾十萬軍隊。蔣介石企圖以西南為依託,抵抗解放軍的進攻,以便爭取時間,伺機反攻。為便於統一指揮,1949年5月1日,國民黨政府將原重慶綏靖公署改組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作為「行政院」和「國防部」在西南地區的派出機構和大戰略區領導機關,統一管理川、康、雲、貴、渝四省一市的軍政事宜。
  • 英國和印度的勾結,清朝和民國的綏靖!
    英國和印度的勾結,清朝和民國的綏靖!前言拉達克,"喇嘛之地",當今西藏的阿里以西地區。"拉達克地區"有小西藏之稱,坐落於青藏高原的靠西地帶,屬於印控克什米爾的一小部分,主要由列城和其他的班公湖地區所組成,該地區的大多數都是藏人,其文化風俗皆與我國西藏相同。
  • 民國二十五年黨徽布圖「平」字壹分銅幣
    民國二十五年黨徽布圖「平」字壹分銅幣 成交價(人民幣):69,000 簡介:民國二十五年黨徽布圖「平」字壹分銅幣一枚,KM-PnB156/CL-MG.93,布圖下「平」版,民國銅元珍品,目前所見存世僅數枚;此枚鑄造精美,保存完美無瑕,極為珍貴,PCGS SP63BN.
  • 抗戰末期,最高統帥部下屬三大行轅,一個主任職位都比戰區司令大
    1945年,日軍雖然在中國戰場上打通了大陸交通線,但戰役上的勝利根本無法改變其戰略上的失敗,同時為了接受美援,並配合盟軍對日進行戰略反攻,國軍最高統帥部決定重新調整戰區的劃分,並公布了三大行轅(行營),任命了三位國軍高級將領來擔任行轅主任之職,下面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下這三位將軍所擔當的職責。
  • 香港廉政公署的組織法分析
    而廉政公署在機構設置和職權配置方面具有的獨立性、反腐權力行使的集中性、職能的廣泛性等是其得以有效發揮預期功能的重要基礎和根本保障。對於香港廉政公署的論述,在大陸和香港並不鮮見,但是大多止於介紹性質,也有部分學者進行了歸納整理並對我國反腐敗建設提出了一些不錯的建議,但是總體來說深度上都略有欠缺。
  • 國民黨特務機構大揭秘!你根本不了解中統、軍統!看後發現很簡單
    諜戰片本身通過講述民國時期敵我雙方特工之間的教練,情節緊湊,消耗腦洞,所以才會如此受到歡迎。希望2018年還有類似《北平無戰事》這樣的好片子。北平無戰事劇照但是大家在看諜戰片的時候,經常聽到一些國民黨的特務機構名稱。比如中統、軍統、保密局之類的,聽多了有時候對他們這些機構各自的意義和實際存在價值並非很了解。
  • 臺灣地區現存民國檔案綜述
    這部分檔案數量大,涉及的人物檔案有蔣介石民國政要,涉及的機構與門類有北京民國政府、廣州和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軍事、外交、經濟等方方面面,是臺灣地區現存民國檔案來源的主要部分。尤其是蔣介石檔案,在臺灣的民國檔案中,蔣介石檔案與蔣氏其人在民國史中的重要地位一樣,構成了民國檔案的特殊成份。
  • 民國時期的中統和軍統到底是兩個什麼樣的組織
    中統與軍統都是民國時期國民黨的情報機構。中統局全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中統成立基礎是陳果夫、陳立夫兄弟為首的CC系分子掌控的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1935年,黨務調查科升格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務調查處,直屬於黨中央(亦即蔣系國民黨中央),處長由徐恩曾擔任。
  • 老保定的衙門——民國前期保定城內的省、道、縣行政機關
    由於觀察使名稱已被道尹名稱所代替,故原來在今保定的觀察使公署,也便改為了道尹公署。保定道尹公署設在原範陽道觀察使公署址,即今保定西大街與帥府胡同相交處東北角。道尹公署內設機構稍有變化,一般設三個科,科設主任、佐理員。據1934年《清苑縣誌》載:「保定道尹署,在舊布政使署,於民國17年(1928年)道尹裁缺。」
  • 二戰德國的「勞動服務團」是一個什麼性質的機構
    納粹德國時期,曾組建過一個規模龐大的「帝國勞動服務團」,這是個帶有強制性的軍事化管理團隊,主要從事勞動生產任務,這個機構在國內不太為人們所熟悉,很多讀者可能都沒聽過它的名稱,本文就詳細介紹一下。
  • 民國時期各種各樣的職業裝
    民國時期,文官中有行政官、外交官、警察、司法官、技術官5個類別。民國初年,文官中的行政官沒有特定服制,為此,袁世凱在當政時期特地制定了一項《地方行政官公服令》。  文史學者何德騫介紹,新型「服制」之端為民國北洋政府首開。
  • 民國時期太原的當鋪
    那時候太原城有名的典當業有10家:元隆當(四岔樓)、晉和當(棉花巷)、隆記貨店(上肖牆)、聚和當(東校尉營)、義隆當(上肖牆)、廣和當(三橋街)、廣義當(西夾巷)、慶豐當(開化市)、晉義當(棉花巷)、濟仁當(上肖牆)。另外全城遍布這些大當鋪出資的分支機構——「代當」。
  • 蘇聯人對蘇德條約的狡辯,沒有最綏靖只有更綏靖,波蘭捷克已哭暈
    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籤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西方一直認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蘇聯縱容了德國進攻波蘭,進而導致二次世界大戰。其中規定:雙方以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立陶宛北部邊界、波蘭的那累夫河、維斯瓦河和散河為分界線。同時,德國還默許了蘇聯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看條約內容,西方人說的沒錯啊,蘇聯確實挺綏靖(說到這裡忘了解釋一下什麼是綏靖,對侵略不制止,姑息縱容,任其發展)。第一條是先把自己摘出去。
  • 民國時期特務當道 白色恐怖引得人心惶惶
    中國民國時期的白色恐怖其實就是蔣介石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大量安插特務和間諜在社會各個階層之中,從而造成的一種恐怖的社會氛圍。在臺灣地區,有數據統計,國民黨政權在臺灣至少殺害了甚至8000個以上的本省和外省的「匪諜」、知識份子、文化人、工人和農民。由於很多地下黨員在國民黨內部的活動是秘密的,分不清敵我,又難免有人利用清黨以權謀私、陷害忠良,因而濫捕亂殺的現象肯定是存在的,所以國民黨在各地開展的清黨活動一定會有亂殺無辜的現象。
  • ...王安明 ‖ 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築——天主教成都教區主教公署
    49號的市委宿舍圍牆相鄰為界,坐落於平安橋街29號,由主教公署和總堂組成,建築面積5847平方米,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建築。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川軍與滇軍在成都市區進行巷戰,爭奪目標皇城煤山。兩軍對峙,戰鬥激烈,戰場在平安橋街、馬道街、五福街、大樹拐一帶,戰場附近大批居民避難於教堂內,雙方傷員也抬入聖修醫院內。戰鬥持續一周,就連川軍將領楊森、向傳義等人的家屬均避難於教堂,因而教堂和附近的街房損失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