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的剎那。
阿爾貝尼茲說過,心和節奏是不同步的。
激烈節奏的止境望去,是廢墟的世界。
然即使世間毀滅,我也會奔於世間的盡頭尋找你。
——久石讓題辭
演奏者:久石讓
與Boléro相關的
▼
這是久石讓創作的鋼琴練習曲集ETUDE ~ a Wish to the Moon中的第2首,名為Boléro,波萊羅。
波萊羅是一種舞曲,起源於18世紀後期的西班牙,相傳是舞蹈家Sebastiano Carezo在1780年左右倒騰出來的產品。
很多19世紀的作曲家都寫過波萊羅舞曲:蕭邦、李斯特、比才、莫什科夫斯基、聖-桑、德彪西…不過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拉威爾那首配器豐富得簡直恐怖的《波萊羅》。
可能有人會奇怪,同樣都是波萊羅舞曲,但是拉威爾跟久石讓這首的畫風不一樣啊,節奏怎麼完全不同的?
同樣的東西也有可能畫風不一樣的
最開始的波萊羅3拍子,中等速度,是西班牙的卡丘查(Cachucha)和塞維亞兩種舞曲(Sevillana)的結合。後來這種舞蹈傳到古巴,並在其它的拉丁美洲國家廣為傳播,變得更為快速,節奏也跟著風騷起來,與之前的舒緩大為不同。
久石讓這一首,應該就屬於這種基因變異後的波萊羅了。
久石讓這裡借鑑的是另一首名曲——阿斯圖裡亞斯的傳奇。
樂曲原本是阿爾貝尼茲的鋼琴組曲《西班牙組曲》(Op.47)中的第5首,但這首曲子更出名的應該是被改編為吉他的版本。
大家應該可以聽到,久石讓的這首《波萊羅》與阿爾貝尼茲的《阿斯圖裡亞斯的傳奇》非常相像。
關於作品
▼
作曲家本人在樂曲標題下用日語寫了同音反覆、左手和右手的交叉練習曲。
從體裁上來看,這是一首託卡塔或者無窮動式的練習曲,雙手不斷交錯。樂曲用很傳統的三部曲式寫成,混合了4/4、6/8、7/8、2/4四種不同的節拍,節奏遊移不定。
A部的速度飛快,開始便帶有一種緊張感!大多數的旋律都由左手去完成,右手只是擔當了一個伴奏與填充的角色。
建議在演奏時指尖要十分敏感,觸鍵須蜻蜓點水般一觸即離,方可保持清晰而顆粒性強的音色。
B部的速度舒緩,明顯與緊張的A部形成了對比,是一個情感的中轉休息站,讓一開始就喘不過氣來的人歇一歇,技巧也比較簡單。
有多簡單?599中後水平!OK,可以放心使用了!
既然技巧不難,關鍵就是音色的控制了。這個就靠大家自己以耳朵傾聽了,音色這東西也不是一天半天能練好的。
最後音樂再回到A部並結束。整首作品的技巧不算困難,若論手指功夫,紮實彈到849中後也足以勝任了,技巧的分布也比較單一化,但是不妨礙這個作品的動聽與好玩!
另外,作者本人對這個作品有一個提示說明(原文為日語,見文章最上),但說老實話,我還真沒看懂…所以大家也就湊合吧…
大家如果聽了這張ETUDE ~ a Wish to the Moon專輯,再看樂譜的話可能會發現,樂譜與久石讓自己的演奏是稍有差別的。
作者在樂譜的開頭以日語說明了:
這本鋼琴曲集是在原曲的基礎上編輯出版的,因此譜面與已發行的CD多少會有些差異。但樂譜忠實於原曲所表現的意境,只是為了更易於演奏而進行了修訂。如果你能邊體味ETUDE ~ a Wish to the Moon的世界,沉浸其中,一定會感受到幸福。
——久石讓
樂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