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的一番驚天豪賭——美軍從仁川登陸,一舉改變了之前朝鮮人民軍一路高歌猛進連戰連捷的戰局,「聯合國軍」隨即一路北進。麥克阿瑟無視參謀長聯席會議9月底給他劃定的「克制線」,10月7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兵鋒直指鴨綠江。
至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初期,由解放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部隊,共有6個軍(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50軍、第66軍)18個師,炮兵3個師(炮兵第1師、第2師、第8師)及工兵2個團(第4團、第6團)高射炮兵1 個團(第1團)首批入朝,總兵力約30萬人,至於哪個軍兵力最盛?我們看一下數據就一目了然了。
志願軍第38軍(軍長梁興初,政治委員劉西元),轄第112師、第113師、第114師,兵力4.45萬餘人;志願軍第39軍(軍長吳信泉,政治委員徐斌洲),轄第115師、第116師、第117師,兵力5.29萬餘人;志願軍第40軍(軍長溫玉成,政治委員袁昇平),轄第118師、第119師、第120師,兵力4.83萬餘人。
志願軍第42軍(軍長瑞林,政治委員周彪),轄第124師、第125師、第126師,兵力5.32萬餘人;志願軍第50軍(軍長曾澤生,政治委員徐文烈),轄第148師、第149師、第150師,兵力3.66萬餘人;志願軍第66軍(軍長肖新槐,政治委員王紫峰)轄第19師、第197師、第198師,兵力4.12萬餘人,所以從兵員上說,第42軍是最強的。
志願軍部隊入朝後,第40軍、第39軍、第38軍(附第42軍第125師)集中部署在西線戰場溫井、雲山和熙川以北地區,準備分別迎擊和殲滅南朝鮮軍第6、第1、第8師,第66軍向鐵山方向前進,準備阻擊英軍第27旅;第42軍(欠第125師)部署在東線黃草嶺、赴戰嶺及其以南地區,準備阻擊美軍第10軍及南朝鮮軍第1軍團,以保障西線主力的翼側安全;第50軍部署在新義州地區,準備隨時策應西線戰場作戰。
從整體上說,志願軍作戰部隊武器裝備十分落後,入朝初期,既沒有空軍參戰,也沒有海軍參戰,亦沒有坦克、摩託化裝備,僅有少部分防空和反坦克武器。每個軍配有各種火炮520餘門(各種直射炮108門,各種迫擊炮333門,火箭筒81具),沒有榴彈炮、高射炮,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190餘門。第50軍和第66軍火炮配備得更少。志願軍一個軍的火炮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火炮裝備的一半多一點(54%)。
志願軍首批入朝6個軍,加上志願軍炮兵部隊的火炮在內,共有各種火炮不足3000門(其中榴彈炮320門,高射炮36門),不足於美軍裝備火炮總數的一半(45%左右)。志願軍裝備的火炮絕大部分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日本軍隊和國民黨軍隊的裝備,火炮陳舊、型號雜、口徑小、射程近、彈藥又不足,多由騾馬牽引馱載或由人員肩扛,火炮威力小,機動性能差。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雙方兵力裝備可以說是強弱之比天地之差。
不過美國軍隊雖然裝備高度現代化,但美軍步兵戰鬥力相對弱一些,作戰中依賴坦克和炮火支援。地面部隊雖然機械化摩託化裝備先進,但對後方和道路要求高,依賴性大,作戰時需要有良好的道路和後方補給線及時保障,一旦離開公路在山地作戰,其機動性即受到很大限制,後勤保障也負擔較大,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現代化武器裝備充分發揮威力。
志願軍部隊雖然武器裝備落後,但入朝參戰各軍都是解放軍中具有光榮傳統的部隊,有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證,在國內經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同日本侵略軍和國民黨軍長期作戰的鍛鍊,積累了以劣勢武器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的豐富經驗,部隊戰鬥作風過硬,戰鬥意志頑強,後備兵員雄厚,這些都是志願軍的巨大優勢。
在歷時兩年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不畏強敵,敢於鬥爭,戰勝了重重困難,戰勝了世界強敵,取得了戰場上的最後勝利。由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無愧為英雄的正義之師,無愧為世界和平的勇敢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