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旅程:從魚到人》:原來生命的進化還可以這樣來演繹

2020-12-21 弟子讀書

如果你對生命的進化感興趣,但是又覺得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難以「下咽」的話,那就看看這本簡易版的《生命的旅程:從魚到人》。雖然是簡易版的,但是絕對不簡單,值得感興趣的你一看。

什麼是演化: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改變去適應環境

看似高深的生物進化理論,其實並不複雜,我們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能清楚的明白什麼是「演化」?

一天,火山在海底爆發,巖漿衝出海面,冷卻後形成一座新的島嶼。一群鳥在遷徙過程中迷失了方向,停在小島上休息,唯一可以吃的東西是被海水衝到岸上的蝦。不過,僅有幾隻鳥愛吃蝦,其他的鳥要麼餓死,要麼飛到其他地方尋找食物。愛吃蝦的鳥留下來產卵,孵化出來的幼鳥中有一些也愛吃蝦,他們能填飽肚子。其他幼鳥跟之前的一些鳥一樣,他們吃不了蝦,所以也餓死了。只有能吃下的幼鳥長大了,又成卵,孵出了下一代。許多年過去了,只有吃蝦的鳥生存下來。又是因為迷失了方向,曾經離開小島的那些鳥的後代又來到島上。他們發現留在島嶼上的遠親們變得大不相同,成為一個新的物種。這就是演化!

書本介紹:關於生命起源最為簡約的繪本書籍

《生命的旅程:從魚到人》是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英國杜格爾狄克遜著,漢娜貝利繪製,劉林德翻譯過來的一本兒童繪本。它榮獲英國圖書館協會「兒童選擇獎」,得到周忠和院士的極力推薦。繪本深入淺出,圖文並茂的介紹了地球生命的起源和發展,演化和進步。通過翻閱繪本,在圖文的配合下,我們可以感受生命演化的旅程,是如此的美妙和不可思議。

生命演化: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

我們學了生物,都知道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裡的「進化論」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這本書本著這樣的觀點,將生命的起源簡單、清晰、圖文並茂的呈現給讀者。

通過這本書,我們知道,生命的演化起關鍵性的因素是生物當時所處的生存環境。就如同前文裡舉例解釋「演化」一樣,環境的變化迫使生物進化成了多樣性。進而淘汰那些無法適應環境的生命,讓存活下來的生命變成精英或者向其他生命形式不斷的演變。

《生命的旅程:從魚到人》一書將生命最初的形態——細胞到人類的產生,分為四個大的地質時代,分別是: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四個大地質時代又分為十三個紀元,每個時代配以相應圖片,讓人一目了然的知曉生命的進程。

大約在6億年前,地球上出生了生命的最原始的形式——細胞,一個細胞。古生物學稱這個地質時期為「埃迪卡拉紀」,再經過五千萬年的漫長演變,進入「寒武紀」(5.5億到5億年前)。這期間產生了更為高級的生命形式——怪誕蟲、歐巴賓海蠍、加拿大蟲、皮卡蟲等。因為它們開始產生堅硬的外殼的具外骨骼,所以這是生命進化中最具裡程碑式演化時刻。

從5億年前到4億年前這一段時間裡,地球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所有生命形態都是在水中生存和演化。因為來到陸地生活需要學會爬 行、需要進化出肺,相應的身體也應該要發生變化。於是就出現了類似於兩棲類的爬行動物:提塔利克魚、魚石螈、彼得普斯螈、西洛仙蜥。而與魚類同時存在的還有類似於魚龍的爬行動物開始出現,比如純信龍、拉馬勞龍、滑齒龍。

很快時間就來到我們熟悉的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這是屬於恐龍進化和稱霸大陸的時代,從霸王龍到會飛的翼龍。當然與恐龍同時存在的還有什麼現在熟悉的鱷魚,種類繁多,有黃昏鱷、屠夫鱷、有角鱷……在他們二者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相似之處也看到迥異之處,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統治著自己的區域。

與此同時,蛇開始出現在地球上,在最開始的時候蛇是有腳的,並不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畫蛇添足」。比如厚蛇、狡蛇它們都是有腳的蛇,但是已經退化的很嚴重。隨著恐龍意外的滅絕之前,一種叫「始祖鳥」的生物開始由翼龍進化而來,成為鳥類的始祖。像耀龍、尾羽龍它們開始進化出羽毛,於是生命又衍生出飛行的鳥類。

海洋裡的生命也在進化,出現了鯨的祖先,比如印多霍斯獸也許就是鯨的最最開始的祖先。隨著時間的演化,出現還帶有腳的遊走鯨和雷明頓鯨。慢慢,鯨完全變成了水生動物,不需要再回到陸地上來生活,腿逐漸退化成鰭,身體變成流線型,更適合在水中生存。於是演化出埃及鯨、矛齒鯨,在逐漸演化成現代鯨,比如我們熟知的藍鯨。要知道鯨是哺乳動物,也是脊椎動物。

與此同時陸地上的哺乳類的生命形式越來越多,比如各種樣式的犀牛:跑犀、三角犀、巨犀。同時這些動物中又有一部分進化成大象的始祖,叫始祖象,很小,看起來和現在的小河馬類似。聽起來簡直不可思議吧,事實就是如此。隨著進化的需要,大象的體型越來越大,體型最為龐大的應該是瑪姆象和猛獁象。可在冰川時期,它們滅絕了,大象又演化成了今天我們所認識的大象:非洲象和亞洲象,它們的體型比前者小很多,這都是環境造就的進化結果。

哺乳類動物越來越多,出現了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他們在地球上又橫行一時。那些生活在叢林裡樹枝上的哺乳類也逐漸進化,從最初有點像老鼠似的的動物逐漸進化成一支早期的靈長類動物:更猴。隨著生命再次進化,靈長類又分為兩支:一支是原猴;一支就簡稱為「猴」。而猴類又進化成兩種,一種闊鼻猴,一種狹鼻猴。

自此,生命進化到這裡,就出現了一個質的飛躍,猿的出現是生命進化的又一個裡程碑。

猿的出現:人類最初的形態出現在地球,標誌著統治地球的開啟。

由於環境和氣候的變化,狹鼻猴又演化出猿類這支分支,比如有長臂猿、猩猩、黑猩猩……而人類的最初的祖先就是納卡裡猿。

地球氣候變化,導致環境發生變化,森林變成草原和稀樹草原,於是一個新的靈長類分支又從納卡裡猿裡演化出來,這就是南方古猿,這是現代人類的祖先。在冰河時期即將開始前,人類在非洲東部出現,最初也分為好幾種物種,而匠人、能人、直立人、智人是典型代表。可隨著各種原因的出現,導致其他人種都在地球上消失了,而智人卻逐漸演化生存了下來,而智人就是現在我們人類的祖先。他們身高體型各異,眼睛顏色、膚色、發色都有區別,但可以辨別出他們是同一個物種。

直立行走,解放雙手是生命進化成人類的最要特徵,馬克思認為勞動在其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隨著智人的演化,人類開始正式登上地球歷史舞臺,開始稱霸地球,成為地球上最聰明的生物。

生命演化:演化永遠不會停止,會隨著生命的存在而繼續進化。

演化不是在過去發生,把我們帶到現在的階段就停止了。相反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動物一直在滅絕,而他們滅絕時,他們的位置最終會被其他生物取代,而那些生物是從倖存者中演化出來的。演化是非常緩慢的過程,我們可能看不到它在發揮作用,但是不管怎樣它仍然在繼續。

之前生命的演化都面臨著「大滅絕」,「大滅絕」對演化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它讓生存者通過變異和自然選擇適應新的環境。而現在我們正處在人類自己所製造的一次「大滅絕」中,對環境的破壞,導致環境一再惡化,環境惡化就會促使生物進行變異和自然選擇。通過進化才能使用地球,那些無法做出改變的肯定又會被淘汰,被滅絕。

結尾:

《生命的旅程:從魚到人》這本書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向讀者展示了生命進化過程中精彩瞬間。讓讀者明白,生命進化是生命選擇和自然選擇的結果,而環境的變化是促使生命進化的關鍵性原因。如果不適應環境,那遲早會被環境所淘汰。

本書通俗易懂,適合兒童觀看,有圖有真相,理解知識,認識生物。

相關焦點

  • 薈同學生舉辦「人類進化文明」成果展 -- 從魚到人的生命徵途
    近期,由深圳薈同學校八年級學生舉辦的「人類進化文明展」正式在薈同校園展出,為全校師生帶來了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的參展體驗,獲得了學生、老師以及家長們的高度認可。在本學期初,薈同生物課堂上,老師帶領同學們從進化論、基因遺傳學的視角解讀了物種的多姿多彩。恰逢9月底深圳博物館舉辦了「徵程: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的主題展覽。在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在 X-day 前往博物館參觀,並萌生了把展覽「搬」到薈同校園的念頭。於是,薈同老師們為同學們精心制定了跨學科課程,全方位幫助同學們儲備展會知識。
  • 怪異的進化:地球生命的奇幻未來
    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在變暖變幹的地球上,淡水匱乏也有可能倒逼出新的適應性進化。「我可以想像出一些動物進化出奇特的器官來捕捉空氣中的水分,」麻薩諸塞州曼荷蓮女子學院的進化生物學家帕特裡夏·布倫南(Patricia Brennan)說,「體型較大的動物可能會進化出像揚起的船帆一樣的器官或者皮瓣,在每天清晨舒展開來,吸收空氣中的潮氣。
  • 如何走在內在生命的旅程?
    青年喇嘛專注地聽著老上師的講話,心中百感交集:頂果欽哲仁波切具有怎樣奇特的力量,能在這樣的巨大悲痛中還依然鎮定,就像不久前當他得到常人會歡喜如狂的榮耀時卻心靈平靜如水一樣?要知道,現在是他最鍾愛的心子之一、在美洲世界裡最具影響力的藏族上師創巴仁波切,僅僅48歲就英年早逝啊!在巨大的悲痛中,頂果欽哲仁波切依然鎮定,不像普通人那樣,榮耀時歡喜若狂、痛苦時灰心喪氣。
  • 探索生命進化奧秘,這八部高贊紀錄片一定要看!
    因此,生物進化是自然界的必然趨勢,它代表著萬物的優勝劣汰。 物種進化是探索生物奧秘不得不談的一個話題,科學家們長久以來一直致力於研究這一領域,他們的具體實驗過程收錄於紀錄片中,被世人熟知。作為一種學習資源,紀錄片視覺效果很強,觀看效果不亞於一部影片,且能在短短一小時以內,來一次精彩的學習旅程。
  • 尊嚴高於生命的魚,被撈上來內臟就炸裂,幾乎沒有人吃過活的
    人們常吃的魚有黑魚、鰱魚、鯉魚等等。這些魚人們都可以吃到活的,然而有一種魚卻幾乎沒有人吃過活的,不是人們不想,而是它太有骨氣,尊嚴高於生命。它就是帶魚,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它的存在,帶魚體型側扁如帶,長1米左右,主要呈銀灰色,陽光下尤為耀眼,非常漂亮,就像是一條銀腰帶。帶魚生性兇猛,以毛蝦、烏賊為食,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國大部分海域都有分布。
  • 生命|恐龍能進化成恐人?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那麼它們會進化成恐人嗎?這些腦洞大開的問題和答案,讓鬼谷老師和象爸都大呼精彩!我們都知道,鬼谷老師在直播中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恐龍沒有滅絕,沒準它們一直進化,哪天就進化成智慧生命,就像咱們一樣,從恐龍變成恐人,還能創建文明啥的。同學們你們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 早期生命的第一個代謝酶:科學家發現生命進化中缺失的基石
    ,並且還可以充當化學信號,幫助NASA在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他們的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誌上,研究預測了35億到25億年前最早的蛋白質是什麼樣子。像一個千變萬化的謎一樣,科學家們追溯了酶(蛋白質)從古老過去到現在的進化過程。解決這個謎需要兩塊缺失的碎片,沒有它們,地球上的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 人物 | 江一燕與《七十七天》:被電影改變的生命旅程
    江一燕的新書《在時光裡流浪》近日出版,開篇文章是《被電影改變的生命旅程》,講述了她與電影《七十七天》的故事,以及從中收穫的人生感悟。(文末還有贈書福利哦!)2017年11月3日,一部號稱國內第一部極地探險類大片在全國電影院低調上映,從排片較少到一路反彈,最終收穫好口碑和破億票房。
  • 令人震撼的十一次生命大飛躍
    全頜魚生活在距今4.2億年前岡瓦納大陸北緣的近岸水域中,體長約20釐米,身體扁平、眼睛很小。它們在水底笨拙地遊來遊去,靠藻類、水母和生物碎屑等柔軟的食物為生。 8 卡達巴地猿 兩足站立,直立行走 南方古猿通常被認為是從猿到人轉變的第一階段,但在南方古猿之前的原始人類化石比較稀少且很零碎,所以人類和黑猩猩最後共同祖先之後的親緣進化關係研究還不是很清楚。
  • 最具靈性的雙魚座,如何完成生命進化(附12星座進化之路)
    那些雙魚座特質濃重的人,要如何完成自己的挑戰,找到進化的方式呢?還記得雙魚座的象徵符號嗎?兩條被一個不可分割的黃金圈捆綁在一起,試圖遊向兩個相反方向的魚。其中表達的,便是雙魚座的這兩路。一邊是普通凡人習慣了的有形事物與現實:吃飯、睡覺、工作、做愛、娛樂……然後死亡;另一邊則是只偶爾在心靈投下一絲光影,已足夠讓凡人神魂顛倒無比渴望的伊甸園。
  • 地球最初並沒有生命,那第一個地球生命是怎麼來的?
    提到《進化論》,許多人會下意識的反對,認為該理論最大的缺陷就是無法解釋地球上第一個生命是怎麼誕生的。 按照進化論的理論,生命是不斷地改變自己的形態,其中能夠適應環境地則被保留;反之則被淘汰。然而如果地球上根本沒有生命,豈不是意味著現如今所有的生物壓根就不會出現?
  • 重頭再來一次,地球生命進化成功的概率僅為33%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數學分析了當前所有研究數據,確定如果地球生命從一個相同環境條件的星球重新開始進化,它們進化成功的概率僅為33%,對於高等智慧物種進化成功概率更低。,這項研究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表明如果地球生物進化史重新開啟,像人類這樣的高等智慧物種不能保證再次出現。
  • 人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
    我覺得自己已經活了300年:創業30年來,我每個月的工作安排都精確到每一天、每一個小時,且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確保每個時間點都不虛度。我平日工作非常忙,但我經常給員工們講,董事長隨時都有時間,大家隨時可以找我,如果我實在安排不了時間,可以隨著我的車,在去機場的路上談。
  • 豆瓣9.7紀錄片《生命之旅》:每一個生命,都是危險而勇敢的旅程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段危險而勇敢的旅程。對動物多一點愛護,對生命多一點敬畏,才不枉「萬物之靈長」的稱號。1.向死而生,生命是生命本身的饋贈在格陵蘭島的山谷,有一種大雁,臉白,體黑,所以被取名為白頰黑雁。第一隻,準備不夠充分,在降落中不斷翻滾、撞擊巖石,命懸一線;第三隻,腳底不小心一滑,直接墜落,成為災難,第四隻,躍躍欲試許久,然後完美跳落……它們的生命之旅,就這樣在驚心動魄中開始。生存or死亡,勇氣、技能、運氣,都是這場考驗成敗的因素。然而這只是開端,往後的路上,會遇到更多、更大、更難對付的考驗。生命是生命本身的饋贈,每一隻跳躍成功的雁寶寶,有幸獲得生命的第二次饋贈。
  • 生命只給了我們一張單程車票,踏上旅程後,便不可以再回頭
    生命只有一次,沒有一個人能進行第二次的選擇。無論過去的輝煌還是悽涼,無論過去是成功還是失敗,上帝都不會給我們第二次選擇的機會。生命只給了我們一張單程車票,踏上旅程後,便不可以再回頭,不管你錯過了多少美麗如畫的風景,不管你錯過多少值得你珍惜的人,也不管你做了多少不應該做的事,或者有多少事忘記了去做。生命便是如此殘酷而又如此公平,它給了擁有者同樣的機會,卻不可以重新選擇。正如摘蘋果,不管你因為魯莽而錯摘了果園中並不算大的蘋果,或者因為太謹慎而錯過了最大最好的蘋果,最後你都只能掌握這一個。
  • 有趣的生命遊戲,無限的生存進化
    中文名為生命遊戲。生命遊戲是英國數學家約翰·何頓·康威在1970年發明的細胞自動機,並且被證明了圖靈完備性。其原理十分簡單,即在一個二維平面上生存著若干個細胞,其在下一刻是否存活取決於周圍8個格子內細胞存在情況,具體規則如下:如果周圍8個格子內有2個細胞,則此格保持原狀態。
  • 影評《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段旅程是生命中的一個裡程碑!
    文章純原創,素材來源自網際網路,喜歡的網友可以收藏一下,點個關注!(文章中的內容有小編自己的觀點,意在傳播娛樂中的正能量,如果有侵權的話請聯繫小編進行刪除)影評《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段旅程是生命中的一個裡程碑!
  • 鮭魚洄遊,一曲生命交響樂章
    大多人都聽說過魚的記憶只有七秒,但有一種魚類不但詮釋了其生命的驚人記憶力,同時完美演繹了生命旅程中的使命,無論要經歷怎樣的困難,無論是否會面對死亡的危險,洄遊,義無返顧,回到出生地,回到起點去完成生命的交接,它短暫的四年時光奏響了一曲生命交響樂。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在濟南,像他這樣的還有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洞悉生命的意義,他們想用自己最後的光和熱,為他人延續生命。在他的觀念裡,他希望孩子是真心接受他的選擇,「這樣我才能安心。他要是糊弄我,陽奉陰違,最後不給我執行,不就白搭了」。在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表上,他勾選了三項:角膜、遺體和器官。「死了捐出器官,生命還能用另一種方式延續。現在技術發達了,一個角膜能讓好幾個人恢復光明,多好!」成為志願者後,裴風岐才知道以前出現過悔捐的情況,醫院的車到了,家屬不願意,最後只能空車返回。
  • 風靡日本的動物生死書:每個生命都重要
    如果問,《每個生命都重要》是一本什麼書?也許我們可以這樣來回答,如果每個讀者都是一個細心的魔術師,那就請把達爾文的《昆蟲記》、俄羅斯經典科普兒童文學《森林報》和探討生死主題的《天藍色的彼岸》一起,變個魔術吧。每個生命都重要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