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活法
後臺回復「你好」,每天送您一份好心情
周敦頤在《通書九講》一書中說:「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這句話到現在演變成「心安為貴,身安為富」。
幹一件事,沒佔理,會慚愧,佔在理上,心才會安。「身安為富」,這更好理解。
其實,人有一個健康的好身體,已經是我們很大的一筆財富了!
心安為貴,身安為富
一個人必須要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念,優化自己的價值觀念。
觀念在什麼層次,基本上就決定了你是什麼樣的人。
一般人看來,升官發財就是富貴,升官則貴,發財則富。但古代君子未必把權力、錢財當成富貴。
周敦頤說:「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這句話到現在演變成「心安為貴,身安為富」。
心安,用禪宗的話說,悟道的人才心安,大徹大悟的人才心安。二祖見達摩祖師時求的就是安心法,「我心未寧,乞師與安」。而俗語說心安理得。
理得了才能心安,理不得怎麼心安?
幹一件事,沒佔理,會慚愧,佔在理上,心就會安。
人與人是相交以利,還是相交以道?
「君子以道充為貴」,我們的眼光、價值觀是放在世俗的名譽、地位上,放在酒色財氣上,還是放在道上?
這是君子和常人的分野,君子的眼光肯定在道上。人與人是相交以利,還是相交以道?很多人是有利則合,無利則分。
用西方的話來說,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朋友。
中國人很難接受這樣的理念,但國際政治就是這樣的局面。
有利益就是朋友、哥們兒,沒利益就是路人。
這當然不好,富貴無常啊。很多被「雙規」的官員在臺上時多神氣,「雙規」後當初的風光去了哪裡?
中國富豪排行榜前幾位的多數是房地產老闆,現在頭疼的也都是那些大富翁。
世界經濟不景氣,房地產時刻面臨危機,他能不傷神嗎?現在得抑鬱症跳樓的官員、富翁不少,他們還貴得起來嗎?
道是最貴重的
「以道充為貴」,這個道,不是背幾句《道德經》,或者背《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就能掌握的。這個道是用來充實自己的身心性命的。
如果自己的身心性命裡完全包含了道的力量,擁有「我就是道,道就是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氣概,有這樣的心胸和受用還不尊貴嗎?
孔夫子為萬世師表,皇上到了孔廟也要跪拜上香。
皇上到了大雄寶殿,在佛祖面前也還是要磕頭上香,因為他們有道。
莊子描述黃帝訪廣成子於崆峒山,是跪在地上膝行請教,完全沒有皇帝的威風,因為道是最貴重的。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身安為富」,這很好理解。
億萬富翁得了癌症,器官也換了,不久於人世,億萬身家拿著有用嗎?得了抑鬱症要跳樓,拿著錢財有用嗎?
我見過好幾例,掙了很多錢,結果生病後到醫院,耗光所有錢也救不回命。
現在流行一句話:「年輕時拿命換錢,年老時拿錢換命」,很有道理。
大家想想,掙了錢但得了一身病,自己又無法享受,完全是給醫院賺錢,那還有什麼意思?
擁有健康,就擁有財富。一個健康的身體,已經是我們很大的一筆財富了。
當我們心中有道,身體又安又健康時,就「常泰無不足」。心裡太太平平,吉祥如意。
到了這個認識層次,就會「銖視軒冕,塵視金玉」。就像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古代學道的人都視富貴如棄履。
孔夫子也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人沒有這種境界,就真是俗人一個。
孟子說「說大人則藐之」,莊子是「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
不論富貴,都不可丟掉風骨
中國很多隱士都有這樣的意氣風骨。
《文心雕龍》中專門有一章談「風骨」,一個士有風骨是很了不起的。現在的明星、富翁、官員還能從他們身上看出風骨的味兒嗎?
某君寫了本《民國那些範兒》,那時候的人有風骨的頗多。像熊十力、梁漱溟、陳寅恪、馬一浮這些老一輩的知識分子,他們都有範兒,就是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孟夫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境界,的確是我們立志的借鑑。
所以,「銖視軒冕,塵視金玉」是一個人的道德風尚,也是一個人的風骨。
「其重無加焉爾!」孔夫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我們能不能有這樣的情懷?是否仰慕這樣的人物?
最好我們自己也能培養起這樣的精氣神,不然見了官員尾巴搖來搖去,見了富人一副諂媚相。
我講課時把古人的風範意氣提出來,就是希望大家好好感覺、好好思考。
思考一下為人處世、立身涉世需不需要道。
本文摘自《通書九講》
馮學成 著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裡
隱藏著怎樣的人生秘密?
點擊底部左下角【閱讀原文】·立即購買
內容簡介:
《通書》是周敦頤讀《易經》的心得。在學習易經的過程中,他將自己的讀書心得寫了短短四十章,不足三千字,但是從宇宙萬物的起源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這裡都有,可說是將形而上和形而下結合得極好。他以他的境界,出入於儒釋道三教,把儒釋道的智慧通過《易經》的讀書心得凝結在一起。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然而他現存的哲學著作只有二百多字的《太極圖書說》和不足三千字的《通書》,《通書》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通書》本身的價值已經介紹得很清楚,而《通書九講》是馮學成給學生授課的講義,他將《通書》的智慧和禪學的知識以及自身的經歷糅合在一起,結合社會現實,貢獻了一部馮氏通書講記。他認為《通書》可以優化我們的智慧,美化我們的道德,強化我們的力量,幫助我們料理自己的心性,從而更好地處理身邊的人和事。
您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