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陰山尋蹤》讀後感
文/三寶(馮永平)
每每站在樓高處,北望綿延的陰山,一種蒼茫的感覺油然而生。如今打開《陰山尋蹤》這本書,腦海中一幕幕雄渾壯麗的歷史悲喜劇,在那黛青的山色中幻化上演開來……
一、陰山瀚海千萬裡,秦時明月漢時關
《陰山尋蹤》一書是內蒙古遠方出版社出版,內蒙古作家協會、攝影家協會會員、包頭市旅遊發展專家委員會專家方金良老師新創作的一部20萬字的歷史文化散文集。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包頭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喬雁先生為這本書題寫了書名。
該書「以陰山南北的包頭為歷史主體,將新石器時代以來6000年間,9個輝煌時期的歷史背景、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歷史遺存等方面,站在更高的歷史視點進行深入剖析,儘可能還原每個歷史年代的盛況和對後世特別是對中國大歷史的影響。」(P226-227)原首都博物館副館長、歷史學博士、二級研究員高凱軍在該書序言中寫到:「總體來看,這本書是建立在眾多研究成果基礎上的通俗性讀物,文筆流暢,可讀性強。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努力使讀者對陰山及包頭地域歷史文化有一個全面、簡要、清晰和真實的認識和把握」(序言P03),「可以說,此書是對包頭歷史文化研究的一個總結式思考,或者說是一部散文體的包頭簡史。」(序言P02-03)
通讀全書,可以感受到書中有生與死、愛與恨、衝突與交融、封閉與開放、蒙昧與文明、戰爭與和平等多條線索,但歸納起來,最主要有一明一暗兩條主線:明線是貫穿全書的作者「尋蹤」陰山,發出了對陰山文明的召喚和呼喊,在追溯、思考和反問中來尋求文化的靈魂和人生的秘諦。這是這部作品相對明朗、集中的核心所在。暗線是作者珍視、尊重歷史、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感情再現,表現了當代人對理想和事業的不懈追求。兩條主線圍繞「時間」這個中軸線反覆交織融合,螺旋前行,從而使全書形成一個自然動聽、天人合一、事理相關的周密整體。
陰山是一道關隘,更是一座豐碑。它所具有的「悠久的歷史,曾經的輝煌時代,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封面)。如今細細品讀這本「歷史遊記」,你會發覺方金良老師筆下塑造的「陰山」,沒有奇特的地貌和旖旎的風光,而是一個不受民族、政治、地域的功利局限,充滿歷史命運、富有人格化的「人文山水」。作者憑藉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知識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在「眼看、腦想、心悟」中,完成了對陰山及包頭地域歷史文化較為完整的巡視和檢閱,並將自己的所見所思濃縮成了這本散文集,最終沿著時間的隧道,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公平地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幅鮮活的、波瀾壯闊的陰山文化與中華文化興衰歷程的畫卷,讓我們在大跨度的時空裡鳥瞰、窺視到了眾多民族的歷史發展軌跡。
二、尋遍天涯芳草路,看君飛矢下陰山
陰山文明是陰山地區的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就像一座沉睡了很久的寶藏,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去展現。白駒過隙,鬥轉星移間,一位「人愛紅塵我愛山,尋山重叩白雲間」的「苦行僧」出現了——他在陰山上不知疲倦地走走停停,韻味十足地與風霜雪雨共舞,眉目傳神地與巖石瓦片對話……
行走間,孤獨的他依照時間的敘述方法,「運用了『串糖葫蘆』式的內容組合方式,以『竹籤』為歷史主線,從新石器時代至新中國『一五』期間,串了9個包頭歷史的『大糖葫蘆』……」(序言P03)。他將「陰山」當做拐杖,懷揣著一份歷史情愫,以一種「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序言P01)的執著精神,一步一步吮吸著古代文明的氣息,不停地與先人、與時空、與歷史進行交流對話,在沉甸甸的滄桑感中,尋找隱藏於蒼涼荒漠中的文化意蘊,走成了一次不尋常的「尋覓」壯舉,在浩然而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中,完成了一次與數千年歷史的抽象重逢,為人們呈上了一道驚豔的「美食」。
思索間,理性的他面對一個繁衍、昌盛了數千年的文化沉澱,縱馬奔馳,以一種俯仰古今天地的內在衝動與感悟,展開了豐富合理的聯想與想像,索解與審視,由此及彼,由淺入深,不斷地梳理、發現歷史的獨特而奧妙;他肩負著一份責任情懷,將瀟灑飄逸的尋蹤服務於思想,以一種複雜、艱辛、嚴肅的精神放飛活動,在物我的統一中,在形象與哲理的融合色彩中,繪製出一棵碩大的、奔湧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之樹」,這樣,「才使我們能夠比較清晰地看到包頭發展的歷史脈絡」(P170),這樣,才使我們領會到更深的道理,才使我們的思想在廣袤的陰山裡紮下更深的根。
落筆間,豪放的他飽蘸著深切的民族憂患意識,將學術化的歷史靈動成獨到的文化散文之花,臨境生情地消除了枯燥、冷漠、隔閡和嚴峻;他心一顫,氣一吐,在富有張力與文採的舒捲之中,駕輕就熟地將沉重的過去誠摯揮灑成行雲流水、自然中透著情韻的深厚文字;他手捧著一份樸實的文化情感,將內心的所有至情氣勢而又優美地流動成筆下高度淨化、充盈著越邁千年的睿智哲思;他以一個尋找另一個自我的清寂過程,一種特有的愛的謹慎表白方式,簡潔、質樸、典雅、厚重地為一層寂靜、一層洶湧的陰山抑揚頓挫地譜寫出了一曲柔情與雄健交織的「華彩樂章」。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矢志不渝、獨具氣質的他,就是包頭的「徐霞客」、歷史文化的記錄者——方金良老師。
三、經過已是千年後,城倚陰山俯壯圖
陰山的歷史走得太遠了,陰山的文化也沉積得太久了,迎面是一個全新的千年,一個全新的世紀,我們這個秘密背後仍舊存在著秘密的古老陰山也該抖抖身上的塵土,階段性盤點一下自己的行囊,還歷史以真實,展新顏與世人了,這或許就是陰山、或許就是包頭地區文明長久以來的最大魅力之所在吧。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方金良老師以一顆年輕的心,在「還生命以過程」的感召下,開始了他的「文化苦旅」,開始了他的甜蜜人生,於是也就「誕生」了具有強烈吸引力的《陰山尋蹤》這部心靈之作。這部誠實理性的佳作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揭示了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陰山文化的巨大內涵,而且也以獨特的視角、精確的語言、深刻的思想、嚴密的邏輯性這一文本特徵為包頭陰山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雖然方金良老師在該書後記中曾有——「包頭歷史博大精深,我難以把握其精髓,這本書就算是拋磚引玉」(P227)的自謙,但可以肯定地說,這本具有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的書是陰山文學觀念與時俱進、不斷向前拓展、發展的產物,具有十分明顯的進步性與創新性。
站在雕塑般的陰山上,風,一頁一頁地翻動著書頁,懷舊地吹來了「歷史的氣息」,也在廣闊的天地裡,吹開了我們的視野。這是一種知識的積累,一種感情的演繹,更是一種文化的編織。蹤影飄過處,一種吞吐古今、沉穩飛揚的意境,在千年前那個遙遠的時代氣勢磅礴地奇妙結合在了一起。盪氣迴腸間,一切都在「長樂未央」(封面圖片中的文字)的祝福聲中,變成了永恆,更變為了後世之人享用的財富。
坐在「草原鋼城」包頭裡,雨,一滴一滴地柔刻著文字,新穎地潤出了「歷史的感悟」,也在文明的興衰間,展示了人性的魅力。這是一種智慧的展現,一種思想的奔騰,更是一種夢想的培育。尋根溯源中,一股馳騁中外、含蓄剛烈的激情,讓現今之人在一遍遍的琢磨或感嘆裡仿佛一次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驀然回首時,神秘的陰山巖畫(封底鹿圖案)中,揚起了「路」的夢想。這個夢想就是在無比自豪中尋找、反思陰山文明,樹立起對陰山開放現實的文化自信,從而實現偉大的包頭夢、陰山夢和中國夢。
曾經的過去與輝煌已經過去,不應成為枷鎖與桎梏。如今的現在已經到來,我們全體包頭人需要以一種「以夢為馬」的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之責任感,從陰山的文化背景來把握我們的思想方式、價值標準和未來理想,積極適應時代,努力去創造屬於我們的更加輝煌的今天與明天。
…… …… ……
尋蹤,不識「陰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傾聽,雖然「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作者簡介:
三寶,本名:馮永平,網名:遊泳的馬,內蒙古包頭人,闖關東的後代,生於上世紀動蕩而又祈求平安的七十年代,現某大型國企後勤部門就職,中國社會科學院MPA碩士,包頭市青山區文聯文學創作協會副秘書長,包頭最美書友會副會長,包頭市作家協會會員,《歆葉文藝》雜誌籤約作家。信奉在寵辱不驚中智商做事,在雲捲雲舒中情商做人,在興趣廣泛中尋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存在。喜歡金戈鐵馬,也好頭枕唐詩宋詞。謹記讀好書,交好友,做善事,遊天下,美生活。文章散見於《社科學子》《歆葉文藝》《包頭日報》等報刊和《社科網》《搜狐網》《中國觀網》《江山文學網》《銀河悅讀中文網》以及《自由發》《作家世界》《最美微刊》《包頭文化在線》等平臺。作品收錄於文集《書林七閒》《半畝花田》(1、2、3卷)《2018當代作家作品精選》。
包頭最美書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