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陰山尋蹤》讀後感: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2020-12-28 作家水孩兒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陰山尋蹤》讀後感

文/三寶(馮永平)

每每站在樓高處,北望綿延的陰山,一種蒼茫的感覺油然而生。如今打開《陰山尋蹤》這本書,腦海中一幕幕雄渾壯麗的歷史悲喜劇,在那黛青的山色中幻化上演開來……

一、陰山瀚海千萬裡,秦時明月漢時關

《陰山尋蹤》一書是內蒙古遠方出版社出版,內蒙古作家協會、攝影家協會會員、包頭市旅遊發展專家委員會專家方金良老師新創作的一部20萬字的歷史文化散文集。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包頭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喬雁先生為這本書題寫了書名。

該書「以陰山南北的包頭為歷史主體,將新石器時代以來6000年間,9個輝煌時期的歷史背景、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歷史遺存等方面,站在更高的歷史視點進行深入剖析,儘可能還原每個歷史年代的盛況和對後世特別是對中國大歷史的影響。」(P226-227)原首都博物館副館長、歷史學博士、二級研究員高凱軍在該書序言中寫到:「總體來看,這本書是建立在眾多研究成果基礎上的通俗性讀物,文筆流暢,可讀性強。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努力使讀者對陰山及包頭地域歷史文化有一個全面、簡要、清晰和真實的認識和把握」(序言P03),「可以說,此書是對包頭歷史文化研究的一個總結式思考,或者說是一部散文體的包頭簡史。」(序言P02-03)

通讀全書,可以感受到書中有生與死、愛與恨、衝突與交融、封閉與開放、蒙昧與文明、戰爭與和平等多條線索,但歸納起來,最主要有一明一暗兩條主線:明線是貫穿全書的作者「尋蹤」陰山,發出了對陰山文明的召喚和呼喊,在追溯、思考和反問中來尋求文化的靈魂和人生的秘諦。這是這部作品相對明朗、集中的核心所在。暗線是作者珍視、尊重歷史、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感情再現,表現了當代人對理想和事業的不懈追求。兩條主線圍繞「時間」這個中軸線反覆交織融合,螺旋前行,從而使全書形成一個自然動聽、天人合一、事理相關的周密整體。

陰山是一道關隘,更是一座豐碑。它所具有的「悠久的歷史,曾經的輝煌時代,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封面)。如今細細品讀這本「歷史遊記」,你會發覺方金良老師筆下塑造的「陰山」,沒有奇特的地貌和旖旎的風光,而是一個不受民族、政治、地域的功利局限,充滿歷史命運、富有人格化的「人文山水」。作者憑藉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知識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在「眼看、腦想、心悟」中,完成了對陰山及包頭地域歷史文化較為完整的巡視和檢閱,並將自己的所見所思濃縮成了這本散文集,最終沿著時間的隧道,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公平地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幅鮮活的、波瀾壯闊的陰山文化與中華文化興衰歷程的畫卷,讓我們在大跨度的時空裡鳥瞰、窺視到了眾多民族的歷史發展軌跡。

二、尋遍天涯芳草路,看君飛矢下陰山

陰山文明是陰山地區的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就像一座沉睡了很久的寶藏,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去展現。白駒過隙,鬥轉星移間,一位「人愛紅塵我愛山,尋山重叩白雲間」的「苦行僧」出現了——他在陰山上不知疲倦地走走停停,韻味十足地與風霜雪雨共舞,眉目傳神地與巖石瓦片對話……

行走間,孤獨的他依照時間的敘述方法,「運用了『串糖葫蘆』式的內容組合方式,以『竹籤』為歷史主線,從新石器時代至新中國『一五』期間,串了9個包頭歷史的『大糖葫蘆』……」(序言P03)。他將「陰山」當做拐杖,懷揣著一份歷史情愫,以一種「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序言P01)的執著精神,一步一步吮吸著古代文明的氣息,不停地與先人、與時空、與歷史進行交流對話,在沉甸甸的滄桑感中,尋找隱藏於蒼涼荒漠中的文化意蘊,走成了一次不尋常的「尋覓」壯舉,在浩然而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中,完成了一次與數千年歷史的抽象重逢,為人們呈上了一道驚豔的「美食」。

思索間,理性的他面對一個繁衍、昌盛了數千年的文化沉澱,縱馬奔馳,以一種俯仰古今天地的內在衝動與感悟,展開了豐富合理的聯想與想像,索解與審視,由此及彼,由淺入深,不斷地梳理、發現歷史的獨特而奧妙;他肩負著一份責任情懷,將瀟灑飄逸的尋蹤服務於思想,以一種複雜、艱辛、嚴肅的精神放飛活動,在物我的統一中,在形象與哲理的融合色彩中,繪製出一棵碩大的、奔湧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之樹」,這樣,「才使我們能夠比較清晰地看到包頭發展的歷史脈絡」(P170),這樣,才使我們領會到更深的道理,才使我們的思想在廣袤的陰山裡紮下更深的根。

落筆間,豪放的他飽蘸著深切的民族憂患意識,將學術化的歷史靈動成獨到的文化散文之花,臨境生情地消除了枯燥、冷漠、隔閡和嚴峻;他心一顫,氣一吐,在富有張力與文採的舒捲之中,駕輕就熟地將沉重的過去誠摯揮灑成行雲流水、自然中透著情韻的深厚文字;他手捧著一份樸實的文化情感,將內心的所有至情氣勢而又優美地流動成筆下高度淨化、充盈著越邁千年的睿智哲思;他以一個尋找另一個自我的清寂過程,一種特有的愛的謹慎表白方式,簡潔、質樸、典雅、厚重地為一層寂靜、一層洶湧的陰山抑揚頓挫地譜寫出了一曲柔情與雄健交織的「華彩樂章」。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矢志不渝、獨具氣質的他,就是包頭的「徐霞客」、歷史文化的記錄者——方金良老師。

三、經過已是千年後,城倚陰山俯壯圖

陰山的歷史走得太遠了,陰山的文化也沉積得太久了,迎面是一個全新的千年,一個全新的世紀,我們這個秘密背後仍舊存在著秘密的古老陰山也該抖抖身上的塵土,階段性盤點一下自己的行囊,還歷史以真實,展新顏與世人了,這或許就是陰山、或許就是包頭地區文明長久以來的最大魅力之所在吧。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方金良老師以一顆年輕的心,在「還生命以過程」的感召下,開始了他的「文化苦旅」,開始了他的甜蜜人生,於是也就「誕生」了具有強烈吸引力的《陰山尋蹤》這部心靈之作。這部誠實理性的佳作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揭示了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陰山文化的巨大內涵,而且也以獨特的視角、精確的語言、深刻的思想、嚴密的邏輯性這一文本特徵為包頭陰山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雖然方金良老師在該書後記中曾有——「包頭歷史博大精深,我難以把握其精髓,這本書就算是拋磚引玉」(P227)的自謙,但可以肯定地說,這本具有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的書是陰山文學觀念與時俱進、不斷向前拓展、發展的產物,具有十分明顯的進步性與創新性。

站在雕塑般的陰山上,風,一頁一頁地翻動著書頁,懷舊地吹來了「歷史的氣息」,也在廣闊的天地裡,吹開了我們的視野。這是一種知識的積累,一種感情的演繹,更是一種文化的編織。蹤影飄過處,一種吞吐古今、沉穩飛揚的意境,在千年前那個遙遠的時代氣勢磅礴地奇妙結合在了一起。盪氣迴腸間,一切都在「長樂未央」(封面圖片中的文字)的祝福聲中,變成了永恆,更變為了後世之人享用的財富。

坐在「草原鋼城」包頭裡,雨,一滴一滴地柔刻著文字,新穎地潤出了「歷史的感悟」,也在文明的興衰間,展示了人性的魅力。這是一種智慧的展現,一種思想的奔騰,更是一種夢想的培育。尋根溯源中,一股馳騁中外、含蓄剛烈的激情,讓現今之人在一遍遍的琢磨或感嘆裡仿佛一次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驀然回首時,神秘的陰山巖畫(封底鹿圖案)中,揚起了「路」的夢想。這個夢想就是在無比自豪中尋找、反思陰山文明,樹立起對陰山開放現實的文化自信,從而實現偉大的包頭夢、陰山夢和中國夢。

曾經的過去與輝煌已經過去,不應成為枷鎖與桎梏。如今的現在已經到來,我們全體包頭人需要以一種「以夢為馬」的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之責任感,從陰山的文化背景來把握我們的思想方式、價值標準和未來理想,積極適應時代,努力去創造屬於我們的更加輝煌的今天與明天。

…… …… ……

尋蹤,不識「陰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傾聽,雖然「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作者簡介:

三寶,本名:馮永平,網名:遊泳的馬,內蒙古包頭人,闖關東的後代,生於上世紀動蕩而又祈求平安的七十年代,現某大型國企後勤部門就職,中國社會科學院MPA碩士,包頭市青山區文聯文學創作協會副秘書長,包頭最美書友會副會長,包頭市作家協會會員,《歆葉文藝》雜誌籤約作家。信奉在寵辱不驚中智商做事,在雲捲雲舒中情商做人,在興趣廣泛中尋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存在。喜歡金戈鐵馬,也好頭枕唐詩宋詞。謹記讀好書,交好友,做善事,遊天下,美生活。文章散見於《社科學子》《歆葉文藝》《包頭日報》等報刊和《社科網》《搜狐網》《中國觀網》《江山文學網》《銀河悅讀中文網》以及《自由發》《作家世界》《最美微刊》《包頭文化在線》等平臺。作品收錄於文集《書林七閒》《半畝花田》(1、2、3卷)《2018當代作家作品精選》。

包頭最美書友會

相關焦點

  • 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鹿 柴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詩,他以音樂家對聲的感悟,畫家對光的把握,詩人對語言的提煉,刻畫了空谷人語、斜輝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景致。故而,有人評價這首詩是「詩、畫、樂的結合」。
  • 每天一首古詩詞|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鹿柴(zhai)」,是王維輞川別墅之一。這首詩描寫的是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之處就在於以動襯靜,清新自然,毫不做作。但這首詩卻別出心裁,描寫了一座「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山。層巒疊嶂,看去似乎空無一人,然而卻不時有人的朗朗笑語傳來。「空山」二字,表明了詩人視野的開闊,可以一視無礙。「響」字則與「空山」相呼應。前兩句欲寫山中靜寂,卻以聲襯託,更加傳神。
  •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 鹿柴
    但聞人語響。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摹狀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著眼點在於景物之奇。而此詩則從一個奇特的現象著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層巖迭嶂,看去空無一人。
  •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今日小覓分享: 鹿柴(zhài) —唐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這首《鹿柴》難道是穿越詩嗎?
    於是我吟詩一首,「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朋友一聽,打趣說:「原來這是一首穿越詩呀!在唐朝肯定沒這種音響設備,所以肯定是現代人穿越回去寫的。」那這首詩真的是穿越詩嗎?肯定不是。那個朝代,雖然說沒有音響設備,但是那個時候的森林比較茂盛,人員比較稀少,是會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情景出現的。
  • 【詩聯雅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靜怡先生令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分韻,限40字以上的律詩、詞、古風等,主題不限:人   王超群拈韻得"人"字詠鏡子面壁原疑影不真,光球也是二毛人。推窗月鑑霜簪鬢,落魄詩云鬼上身。我借銀盤修黑臉,銅磨古韻染微塵。秋風試向妝檯問,在等誰來點絳唇?
  • 巍山第一小學教育集團巍山校區:空山不見人,但聞鳥語聲
    巍山第一小學教育集團巍山校區:空山不見人,但聞鳥語聲源稿: | 發布時間:2020年10月23日 14:56:21 | 作者:王媛媛 | 編輯:董之震——記金華市小學音樂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吳雨晴  日前,金華市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評審活動在金華市賓虹小學落下帷幕
  • 不教胡馬度陰山,陰山在哪裡?
    王昌齡的那首邊塞詩《出塞》中有兩句極為經典:「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意思是若有龍城飛將在,匈奴再不敢越過陰山。相信你讀到這句詩的時候,除了能感受到詩人的那種豪邁和些許無奈外,一定會有一個疑問:陰山在哪裡呢?它這麼出名,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呢?
  • 魂系者陰山(五)——凝視者陰山
    劉兆林沒準備,就朗誦了蘇軾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旁邊的楊樹芳悄聲對他說:「別看劉兆林不愛言語,編故事可厲害了!」        是的,劉兆林的中篇小說《啊,素倫河谷的槍聲》,當時就享譽軍內外,後來拍成了電影……劉兆林在魯迅文學院深造,這次是來者陰山釆風的。        睡覺。
  • 山東蘭山:但聞機器響 不見人語聲
    該公司董事長化春永介紹說,諾大的車間「但聞機器聲,不見人語響」,除了火力全開的機器,很少看見操作工人。今年面對這場重大疫情防控,蘭山區在實行最嚴格的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有序復工復產。興華包裝這種科技含量高、用工少、社會生產急需的企業成為首批覆工企業之一。該企業是建廠25年的傳統紙箱包裝廠。
  • 「不教胡馬度陰山」!千裡陰山居然是這樣的「分界線」?
    這首北魏高亢雄壯的民歌歌頌的就是秀美壯麗的陰山地區提起陰山,還不得不提到一首豪情萬丈的唐詩《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中,王昌齡一語道出,橫亙於中國北部的東西走向的陰山山脈,不僅是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還是中華歷史上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衝突交融地帶。
  • 渡人常用諺語(道義三寶)
    渡人常用諺語(道義三寶)1.   恭賀因緣:祖上有德、累世(前世)有修、佛緣已到。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識)。2.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佛堂不在大小,有明師可訪有道可求最殊勝。3.   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難渡無緣之人。有緣遇著佛出世,無緣遇著佛涅盤。
  • 探寶尋蹤之西行大漠 ▏火燒鳴沙月牙圖
    探寶尋蹤之西行大漠 ▏大難不死探寶尋蹤之西行大漠 ▏戒指上的秘密探寶尋蹤之西行大漠 ▏司菲菲死了探寶尋蹤之西行大漠 ▏步一凡露面了探寶尋蹤之西行大漠 ▏新鋼出爐探寶尋蹤之西行大漠 ▏山中的工廠探寶尋蹤之西行大漠 ▏天賜姻緣探寶尋蹤之西行大漠 ▏力戰孟六探寶尋蹤之西行大漠 ▏神秘的黑衣人
  • 逝去的鮮卑語,只留下一首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導語:《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託得十分雄偉。
  • 學會寫讀後感,你也能跟人侃侃而談,不落下風
    說起讀後感,有同學會不屑一顧,小學就學過啦,中學生不玩小學生的遊戲。平時的考場作文,也極少讓寫讀後感,我們幾乎忘了還有讀後感這樣的存在。如果你真是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學寫讀後感遠比你想像的要重要。
  • 蒙古歌《吉祥三寶》中的「三寶」,和現實中的三寶不太一樣……
    歌曲的藝術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就有過一支非常有特色的藝術類作品,那就是2006年春晚紅遍大江南北的《吉祥三寶》對於這首歌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我相信也很多人不知道,唱歌的三個人,其中兩個大人是真正的夫妻,但那個女小孩並非是他們的女兒,而是侄女,因為這首歌曲的旋律很動聽,而且溫馨的場面一下子就打動很多觀眾
  • 三寶街道:曲靖一中上線28人
    2020年,三寶街道中考成績創歷史新高,成績喜人,轄區三寶一中、三寶三中兩所中學報考人數869人,曲靖一中上線28人,普高上線362人,最低控制線以上696人,上線率為80.09%,中考成績位列各鎮(街道)前茅。其中,三寶三中升入曲靖一中人數21人,摘得鎮(街道)初級中學桂冠,三寶三中吳康嘉同學以585.5分奪得全區第四名、鎮(街道)中學第一名的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