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食味藝文志】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撰文 | 甜怡
頭圖 | 圖蟲·創意
紹興市有一個柯橋區,這個區裡80%以上的家庭或他們的親戚從事著紡織行業相關工作。全國最大的紡織品交易地區,分別在浙江和廣東,其中柯橋主要對外出口紗類紡織產品,主要面向中亞、西亞、東亞等亞洲地區的客戶。
在以紡織品市場為核心的城區裡轉悠,有點走進「魔都」國際大都市的錯覺。一起等車的妹子隨時切換中英韓語談業務;十字路口走過的大叔身著白袍,深色皮膚高鼻梁顯示出他的中亞血統;人行道上有人行日式的鞠躬禮;紡織品市場附近的街區裡則藏著各種韓國料理、日本料理和印度料理。
在陸續體驗這些異國料理店過程中 ,一次次驚訝於這些餐廳的「正宗」。我才發現,這個古城紹興的一角,竟然是個小型亞洲美食博覽園。
柯橋的許多印度料理,都是經營了十多年的老店。走進去才發現,從老闆、夥計到廚師,都是清一色的印度籍。
店面裝修平平無奇,全沙發座、貼著暗色系的牆紙;亮點是牆面上貼著印度海報,還掛著臺大液晶電視,不間斷地播放印度歌曲、影視劇,甚至印度新聞。
印度夥計遞上兩份菜單:一份全英文,一份中英文雙語。對比了下,英文菜單上的種類比中文菜單多得多,大概老闆覺得你們歪果仁吃這些就夠了(手動狗頭)。
中餐單的菜名要麼極其耿直,比如蔬菜咖喱+麵包,黃油烤餅;要麼直接取名叫「印度特色」,翻了4頁菜單,光「印度特色」就有6、7個,圖片展示不是糊糊就是油炸物,看不清是啥,最後只好為我們呼喚來全店唯一能蹦幾個中文單詞的老闆,才算連說帶比劃的點菜成功。
上菜前,先上了一碟醃製過的生洋蔥和一碟綠醬。老闆指著醬料介紹那是「sauce」,其實這算是印度菜裡的通用醬料,用酸奶、薄荷、檸檬及其他不知名香料調配,雖然顏色可疑,但味道清爽,可以用來平衡其他口味更重的醬料。
印度烤雞丁
第一道菜上桌的菜是印度烤雞丁。因為宗教的原因,許多印度餐廳只提供雞肉和羊肉。這道菜是印度國民料理「烤春雞」的簡單版,將整隻雞換成了雞塊。
說是雞丁,其實是4公分見方的雞塊,雞塊烤的很乾,而且顏色居然是橘紅色,應該是料理前就經過長久的醃製了。果然,入口有濃濃的姜、辣椒、檸檬、洋蔥、孜然等複合調料味。拿這個雞肉配合剛才上桌的醃製洋蔥和綠醬吃:洋蔥的汁水和綠醬的潤滑倒是剛好補充了雞肉的乾柴感。
羊肉咖喱米飯
沒過一會兒,羊肉咖喱米飯上桌了,這是我此行最期待的一道菜。面前的羊肉咖喱飯更像炒飯,被滿滿的紅色咖喱覆蓋,賣相是不存在的(吃印度菜誰還講究賣相?)。
用的米是標準的印度香米,這種細長的 米非常適合做炒飯或者燴飯。趕緊抓起勺子舀一勺到嘴裡,恩,米飯和我在馬來西亞的印度城吃到的一模一樣,幹、疏鬆、有顆粒感,同時羊肉大塊並且細嫩,沒有絲毫羶味,紅色咖喱攪合在米飯和羊肉中間,整體口感就是香氣四溢。
從外觀上來看,羊肉咖喱米飯有點像我們的新疆抓飯,其實人家的正經名字叫「Biryani」,是印度的國菜級料理,還掀起過人家國內的南北之爭,印度南北群眾為哪裡是正統發源地爭得不可開交。
我正在這邊一勺子一勺子吃的開心,隔壁桌印度客人的米飯也上來了,他是直接用手吃的。看著隔壁桌的男子用右手熟練地把飯推進嘴裡,我看看手裡的勺子,明白是老闆貼心了……
印度炸三角
炸三角是Samosa(薩莫撒)的中文叫法,因為這道菜就是將麵皮裹成三角形狀,裡頭塞上餡料,丟進大油鍋炸到金黃酥脆。這道菜就很神了。它是小吃、點心,可以是早飯、宵夜,也能拿來當正餐,總之印度人真的都很愛「薩莫撒」就對了。
當天吃到的炸三角麵皮比較薄,也更加脆,而且麵皮裡也摻了香料,有種難以描述的香味兒;餡料也不同。在大馬印度城吃的炸三角裡,可以明顯地吃到洋蔥和雞肉,而當天的餡料主要就是土豆+豌豆,但是餡料填充更滿,咖喱味也更濃鬱。
油炸食品向來是快樂源泉,那味道無論如何都差不到哪兒去,只要不要搭配奇怪的醬料——吃到一半,老闆突然拿上一碟番茄醬,示意我蘸炸三角吃,萬萬沒想到,番茄醬裡放了辣椒和胡椒?那滋味真是……一言難盡。
雞肉紅咖喱
雞肉與咖喱,向來是一對好CP,印度館子裡的雞肉咖喱組合就更不能錯過。其實在印度人的語境裡,咖喱沒有特定的配方,都是廚師隨隨便便(劃掉)根據自己喜好和經驗調製的香料混合物。紅咖喱的顏色主要來自於紅辣椒和紅蔥頭,辣度高,口味重,所以更適合搭配肉類。
雞肉紅咖喱料理裝在一個錫碗裡,倒是風情十足。這配雞肉的紅咖喱,與剛才那道羊肉飯裡的咖喱又不一樣了,畢竟雞肉不像羊肉般味重,所以咖喱的口感也相對淡些,而且得益於印度人民對各種香料的熟練把控,入口後並沒有吞入一堆香料的「爆炸感」,鹹、甜、辣、酸、香等等味道組合在一塊兒倒是出人意料的溫和順滑,居然有點……讓人慾罷不能?
忍不住把剛才的烤雞丁也蘸著這個紅咖喱汁來吃,感覺把乾柴的雞肉救活了。
黃油餅
印度沒有印度飛餅是老生常談了,但印度確實是一個餅的種類異常多的國度,Dosa大煎餅、Puri小麥餅、Nann饢……各種餅配上各種咖喱 就是一份正餐。
這次傑錢迪的帥哥老闆向我們推薦黃油餅,這種黃油在印度被稱作「Ghee」,與我們日常理解的黃油差不多,主要是印度北部地區居民食用。
「黃油餅」上桌一瞧,就是個普通烙餅樣子嘛,薄薄的,表面上還存著一層薄薄的麵粉,嚼之帶著一點韌勁兒,有微微的黃油香氣。這個餅可以配著綠醬吃,也可以搭配咖喱吃。
一同去的朋友覺得這款黃油餅配咖喱是全場最佳,最後拿黃油餅刮著紅咖喱雞的碗底吃完。
吃完印度菜,晚上選擇韓國餐廳。找到一家朋友推薦的店,老闆是對年近70的韓國老夫妻,老闆背著手在店門口溜達順便招呼客人,老闆娘坐在吧檯裡收銀。
這家店的店面不大,只有6、7張桌子,店員都是笑容可掬的中年阿姨,她們站在過道上幫客人烤肉,店裡有濃濃的煙火氣,不像飯館,倒像家裡的廚房。
餐前小菜
本來對味道沒有抱太大希望,沒想到,一坐下就被贈送的小菜深深折服!一直認為,餐前贈送的小菜是一家韓料店是否正宗的試金石。在連鎖韓料店,我們吃多了工業化出品的泡菜、醃蘿蔔和涼拌海帶,有時候乾脆也就不在意小菜品質了。但是,在大長今吃到的小菜,把我拉回了N年前在中朝邊境的時光。
這家的泡菜是自己醃製的。鮮族人醃製的泡菜自帶一股異香,在柯橋,再一次吃到了這個味道,頓時對這家店刮目相看起來。
還有一道醃青花魚,看起來好像只是用醬油、辣椒和蘿蔔一起醃製,肉質緊實,也有一種難以辨別來源的特殊香氣。總之這兩樣小菜,我們厚著臉皮添了一次又一次。
人參雞湯
韓國的傳統是在三伏天吃雞湯,認為有養生的功效,不過中國客人哪管韓國的傳統,這道菜,在江南的冬天到來的時候大受歡迎。
一隻小童子雞裝在韓式石鍋裡,上桌的時候還咕嘟咕嘟地冒著熱氣。服務員阿姨會問客人需不需要幫忙拆開,在得到肯定的答覆以後,阿姨把一同上桌的蔥、鹽都倒進石鍋裡——這也是正宗韓式人參雞湯的烹飪方法,上桌食用前才加鹽。
加完鹽,就用剪刀和勺子將雞拆開,雞肚子裡塞著的糯米、枸杞、紅棗一下子淌出來,阿姨給每個人盛上一碗,有點像回到小時候,媽媽給孩子盛一碗雞湯飯的感覺。
參雞湯不像雞湯飯那麼油膩,帶著雞肉的香氣和淡淡藥香,呼哧呼哧幹掉一碗,登時全身都暖了。阿姨看你吃完了,還會笑眯眯的問你「好吃吧,再來一碗啊」。
韓式烤肉
我們去的這家店似乎很受韓國客人的歡迎,店裡說韓語的客人特別多。店裡所有的烤肉都可以讓老闆烤好了端上來,老闆就繫著圍裙站在門口等客人點單。
豬頸肉本就口感潤滑豐腴,經過朝鮮族老闆的烤制,又多了炭火燻過的香味,而且肉質更加緊實。豬五花有肥有瘦,本就是做燒烤的佳品,經過老闆的妙手,烤的恰到好處的焦香,為五花肉加分不少。
拍攝丨呲呲
其他還有諸如牛舌、牛肋條、雞腿肉之類,味道都超過了想像。總之烤肉的關鍵在於肉質和火候,這家店的烤肉只要讓老闆烤好了端上來,踩雷的概率就比較小。
吃完結帳,年近70的老爺子老闆笑容可掬地遞上口香糖,手比劃著示意你吃。這家店可能就是因為有服務員阿姨和韓國老夫婦,所以即使在中國也恍惚有那種在異域旅遊找到家的溫馨感。
而往路的另一頭走,又看到兩家日本料理店。要不是親眼見到,親口吃過,真的挺難相信,魯迅筆下的江南水鄉紹興,今天竟然有了一個亞洲美食博覽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