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x音上瘋狂出現中國老鐵吃#印度街頭小吃#的短視頻,朋友總結說評價特別兩極化:即便是同樣的食物一種拍出來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另一個是「誒呀媽呀」啥啥都太好吃了。被印度食品刷屏了快半個月,終於忍不住打開大眾點評搜尋瀋陽的印度餐廳。
西關回民街裡的印度餐廳,白色的招牌簡單又顯眼。到店時食客不算多,兩桌印度客人,一桌中國客人。
說是印度餐廳,更像是一間印度家庭菜館。沒有商場店那種撲面而來的異域風情,而是那種女主人將家裡布置的溫馨又整潔的可愛。牆上的照片牆有許多店主與朋友或是食客的合影,角落裡隨意擺放著印度特色的銀飾。如果是夏天,門口還有露天餐廳~
印度最常見的街頭小吃之一,摔跤吧爸爸裡的同款小吃——Pani puri,也是x音上吸引我們來探店的主要原因。
這種街頭小吃遍布印度各地,也有多個名字,通常叫做Pani puri,店裡叫它印度帕帕尼,一種小而圓的脆皮油炸餅,裡面用搗碎的土豆和鷹嘴豆,以及各種香料填滿。
單獨吃外皮酥脆內心土豆泥軟糯,個人感覺還蠻好吃的。但是按照傳統吃法加上料汁味道實在是一言難盡。在印度料汁要完全浸透餡料,而我只是粘取了一點點都被特有的香料嗆得不行,料汁味道又酸又澀還帶了點微妙的臭味…
以薄麵皮卷上餡料成三角形狀,再經油炸而成的食品。傳統餡料由土豆、扁豆、洋蔥、奶酪碎羊肉、雞肉等製成的,包括辣味薯蓉、青豆、荽茜、洋蔥,再搭配香菜醬和羅望子醬。這家的餡料比較單調,以咖喱土豆泥為主,搭配番茄醬,口感鬆軟酥脆,輕微的咖喱味很開胃。
其實說到印度餐廳,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多種多樣的咖喱。印度菜餚和咖喱是密不可分的,從開胃菜到點心,都糅合有或濃或淡的咖喱香,從北方的微辣到南方的超辣,咖喱隨著地域的變化辣的程度也逐漸在升級。
黃油雞是一道傳統的印度菜,將雞肉浸泡在檸檬汁、酸奶和香料混合物醃製後烤,再加入調製後較溫和的咖喱醬、黃油烹煮。黃油雞咖喱的口感相對柔和,另一道咖喱雞其實與黃油雞差別不大,只是沒有黃油與酸奶的調和,味道相對更衝一些。
印度人多為素食主義者,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像是豌豆、鷹嘴豆都會通過不同的料理方式以主菜的形式呈現。這道咖喱牛肉豌豆粒,牛肉味很足,咖喱味不重,更像是肉醬的感覺。
鷹嘴豆磨成豆蓉,澆上芝麻醬,淋上橄欖油,再配上特製的香料混合而成。豆泥的味道酸中帶鹹、醇和甘香。
印度人的主食是麥麵餅和大米,每餐都是先吃餅,然後再吃米飯。饢餅通常沾咖喱一同食用,饢餅兩種味道一種蒜味一種黃油,蒜味不重香味很淡麵餅勁道,黃油饢餅更加柔軟香甜,都很好吃!
一般的印度煎餅都是薄餅,包著咖喱一起吃,這道雞肉煎餅無論是外形還是味道都有點像是墨西哥taco。咖喱雞肉的餡,薄薄的餅皮,味道還是挺搭的。
用香料烹製的米飯與肉類融合,配以堅果,豌豆,孜然,酥油,水果,香菜葉等食材一同炒出。米粒飽滿纖長,咬勁鬆軟,香味濃鬱,咖喱的辣味後勁十足。
之前的文章裡說過,印度的湯圓和我國的湯圓除了形狀相同,味道是完全不同的,算是一種甜品。印度湯圓是先經過油炸,再在麵團表面炸出一團油脂。這些油脂本身就是甜餡,又添上糖漿一起吃。這樣「糖分十足」的湯圓吃下一口後,整個嘴巴都是充斥著濃濃的白糖味與麵粉味,讓人根本沒法接受。
店內的特色飲料,有橘子、菠蘿、香蕉草莓、芒果等多種口味。果汁很濃厚還有果肉,感興趣的可以嘗一下。
回民街裡的印度家庭餐廳,充滿了生活氣息,很像是去印度朋友家裡做客的感覺。菜量很大,與以前吃過的「令人上頭」的印度菜不太一樣,口味不會那麼強烈,味覺上的刺激少了很多。如果是為了特色小食來嘗鮮,整體應該不會踩雷,推薦咖喱蔬菜角、手抓飯、黃油雞。
Vimark Kitchen薇馬克印度餐廳
:清真路70號
食評僅代表個人口味且僅針對當次出品
與商家沒有任何利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