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丨《八佰》:讓看戲者「入戲」,讓觀影者「出戲」

2020-09-03 四味毒叔

1925年6月22日,《語絲》第32期刊登了魯迅幾天前寫的一篇《墓碣文》,後來收錄在他的《野草集》中。


2020年8月21日,管虎導演的《八佰》上映,電影片頭有一行行楷體的黑底紅字:「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這行字就出自魯迅的《野草·墓碣文》。



上海的「五卅慘案」過去不到半月,魯迅在這篇雜文中再次抒寫了彷徨:「我繞到碣後,才見孤墳,上無草木,且已頹壞。即從大闕口中,窺見死屍,胸腹俱破,中無心肝。而臉上卻絕不顯哀樂之狀,但蒙蒙如煙然。」


八佰》在拍攝之前曾組建一個紀錄片組,在全國各地街頭隨機採訪,鏡頭中的路人知道淞滬會戰的有,卻鮮有人知道四行倉庫保衛戰或者謝晉元將軍。


這些路人也是國人。


這場保衛戰中的戰士的墳墓或許也「上無草木,且已頹壞」吧。


這或許是管虎堅持十年要拍這段歷史的原因,也或許是他將魯迅這句話放在片頭的原因吧。


魯迅在《阿Q正傳》《祝福》《藥》《示眾》等小說中貫穿著他對國民性的挖掘,也形成了其「看」與「被看」的基本敘事模式,同時也是對「看客」心理、「圍觀」行為的批判。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病逝。從10月19日逝世至22日安葬這四天,無數人都赴萬國殯儀館瞻仰遺容以及伴送至萬國公墓參與葬禮。



時隔整整一年,1937年10月27日到31日這四天,當年去瞻仰魯迅遺容的國人又在蘇州河南岸看「八百壯士」。


「看」與「被看」是進入這部《八佰》這部電影的重要路徑,電影裡、故事中要實現的是讓南岸的看戲者「入戲」實現覺醒,使得「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



而故事外、影院裡,則想讓所有觀影者「出戲」實現間離,從而在流下愛國主義的淚水時,也存一份反戰的信念。


從這兩個角度出發,《八佰》的敘事和人物塑造便可以接受和理解了。


很多人在糾結這部電影的歷史真實性,但從管虎選擇以逃兵視角進入故事時就已經開啟了藝術真實的大門。


更何況倉庫裡到底發生了什麼,連在倉庫裡經歷了全程的人都各有說法,現有史料中便有團附謝晉元回憶錄中的視角、副營長楊瑞符回憶錄中的視角、上官志標口述的視角,而且這些視角最終並未能統一為一個口徑。


「關於四行倉庫戰役外圍發生了什麼,都有影像、文字記錄。但倉庫裡面,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有個別軍官的口述,說得還都不一樣,這就是我想要拍這個電影的根兒。我相信一定是有奇觀在裡面。」


所以,倉庫裡選擇逃兵更或者說普通人的視角進入,更像是《八佰》創作者歷經數年整理史料的切入口,他們化身做端午、小湖北、羊拐、老算盤、老鐵等人,看到了謝晉元、朱勝忠、齊家銘、上官志標、陳樹生、楊慧敏等歷史記載中的人物。



倉庫外,或者說蘇州河南岸,則是史料中的紀錄片、照片、新聞報導、私人回憶錄等中挑選的人物視角,也即誰在看。


電影開場便有一個操著上海口音的老婦人作為講述者,說當年自己的父親如何在南岸看北岸,從而進入敘事。歷史都是聽父輩講述的,故事也是這樣一代傳一代人,所以《八佰》不是教材也不是史記,而是一種記憶、一種精神。


隨即這個講述者就沒再出現過,因為這個聲音只是提醒觀眾「我們在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們也是聽別人講的,一個關於父輩的故事。


南岸的看客是眾生相,有人在酒吧、有人在戲院、有人在賭場,上至英美各國觀察員、下至販夫走卒、三教九流。



侯勇作為大學教授在自家陽臺拿望遠鏡看,租界新聞報社的記者用相機和攝影機在咖啡館的陽臺上看,舞池、梨園中的演員們在被南岸民眾觀賞的同時也在看對岸,其他的眾人或許在看實時發生的事情,也或許看報紙上的圖文記述。


另外一個「看客」則貫穿起南岸和北岸,那就是章柏青飾演的記者方興文,在日本人那裡他是一個出賣情報的漢奸,在法新社、路透社、美聯社那裡他是一個置身事外的看客,而他也是拿著相機到達北岸並且首先被感化而覺醒的國人。



方興文的覺醒不僅是看到了八百壯士的壯烈犧牲,更是在於過橋時他的相機被日軍打碎,他捨命回去搶奪那塊寫著血書的白布。相機記錄下的會成為史料、證據,但在《八佰》中被一槍擊碎了,那個特寫鏡頭也是一種態度。


而那塊白布上有鄭凱飾演的陳樹生寫的八個字:捨生取義,兒所願也。這是《八佰》要傳遞的精神。



為此劇組人員還去副班長陳樹生大巴山區老家的墳前祭奠,這位21歲的孩子寫下這句上承前年民族氣概、下啟百年國人精魂的話,身上綁著炸藥跳進日軍鋼板陣的間隙,給日本人炸得肝膽俱裂。


很多觀眾在這個段落流下熱淚,也記住姚晨飾演的何香凝所說「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南岸的國人也在這個段落開始「入戲」,其後,舞女捐物、班主敲鼓、蓉姐送藥、教授開槍,直到眾軍槍林彈雨中捨命過橋,普通民眾伸出援手算是真正與戲中人產生共情以至共命運。


這也是電影到此處戛然而止的原因,因為敘事任務已然完成。



有不少評論說敘事「虎頭蛇尾」、劇情「支離破碎」,顯然是抱著看一部大爽片心態走進影院的。


在我看來,《八佰》甚至不想讓我們同南岸的看客一樣「入戲」,因為它最終想傳達的是反戰的思想。


八百壯士的故事在1938年、1975年都被拍成過電影,基本以謝晉元、楊慧敏的等人物為主角,以送旗、護旗為主要線索,還是可歌可泣的壯士以身許國的故事。


而《八佰》之所以選擇逃兵的視角進入,就是要說沒有人希望進入戰爭、甚至成為英雄。老算盤是文書、老葫蘆是農民,他們惦記著地裡的收成、屋裡的老婆。


即便是老鐵和羊拐,送別時也是說女人的胸、送男人的煙。而端午在幻想舞女的凝視中冠以英雄的氣概,小湖北與小七月之間是一塊蛋糕、與朱勝忠之間是一口酒。


在謝晉元的日記中有載,四行倉庫的420人裡,85%是文盲,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而現在電影中報數時說的「425人」,多出的5人就是老算盤、老鐵、羊拐、端午和小湖北。



回過來說這5個人物,由他們的行動軌跡和視角帶出了倉庫裡的420人。比如張譯飾演的老算盤扒開了一個牆洞引出了一匹白馬,白馬在倉庫裡跑的時候李晨飾演的齊家銘,很多主要人物的出場方式皆是如此。


然後齊家銘作為一個老兵幫著歐豪飾演的端午成長,他身上掛著的皮影趙雲與對岸戲臺上的《長坂坡》一起構建了小湖北的想像。不過,對於出現兩次的想像是否合適或者是否表達了更多,我持保留意見。



也因為這樣的調度和視角,造成了現在看起來像有評論說的有些人物「沒頭沒尾」,比如陳樹生、洛陽鏟。


不過,在處理群像時一定會有所取捨,因為《八佰》在塑造這五個逃兵的成長,比如小湖北「長大成人」、端午「壯烈犧牲」、老鐵「不再認慫」、老算盤從北岸逃離又再次衝向北岸等等。


更主要的是,《八佰》不想讓觀影者沉浸到故事中犧牲帶來的感動之中,這才是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出場的原因。作為唯一一個代表當時國民政府的角色,來揭示這場戰鬥的荒誕,來告訴謝晉元這不過是一次求同情的秀、一場演給觀察員的戲。


但是知曉了本質的謝晉元還是不能向士兵揭示這殘酷的荒誕的真相,那樣既對不起已然犧牲的戰士,更對不起還在堅守的同袍。謝晉元的選擇是,如果北岸真的一場戲,也要讓南岸的國人入戲。



1923年12月26日,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上做了題為《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其中也提到了「犧牲」,顯然他是悲觀的:


「只是這犧牲的適意是屬於自己的,與志士們之所謂為社會者無涉。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轂,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著嘴看剝羊,仿佛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


對於這樣的群眾沒有法,只好使他們無戲可看倒是療救,正無需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



更顯然的是,《八佰》不想要我們看到的「悲壯」,當然我們也沒在其中獲得「愉快」,即便它在渲染愛國主義情懷和反戰主義思想時顯得捉襟見肘,但我還是欣賞它讓觀影者「出戲」的勇氣。

相關焦點

  • 2020《八佰》電影影評大全
    2020《八佰》電影影評大全導語: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演習,當晚炮轟宛平城,29軍奮起抵抗。盧溝橋事變後,八年抗戰開啟。下面勵志故事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20《八佰》電影影評,大家快來看看吧。
  • 《八佰》:前半場向前,後半場撤退,一場笑中帶淚的終場戲
    稀裡糊塗成了「八佰」的一員,於是他的出場從一開始就帶著不入戲的疏離感。前幾日看見了新聞:有看完《八佰》後哭得不能自已的老人,有看了《八佰》後主動提出要去看四行倉庫的一些孩子,據相關報導,近日越來越多人來到四行倉庫緬懷那段過往。
  • 《八佰》,戰爭戲滿分,女性角色差評
    觀影時,影院還送了一包紙巾。當時還有人預測《八佰》能不能成為暑期檔的票房冠軍。而《八佰》就發生在淞滬會戰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跳舞的,打麻將的,唱戲的,看戲的,醉生夢死。就算是為了《八佰》戰爭的場景和大片感,也值回了票價。
  • 從《八佰》看資本市場的饑渴
    八佰到底演了什麼已經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可以打開朋友圈發一條複製粘貼的影評了:歲月靜好,感謝八佰勇士為我們負重前行!》的運氣挺好的,在9月4日由諾蘭導演的《信條》上映之前,《八佰》都毫無對手,這種在排片上的一家獨大是行業首次。
  • 楠風影評|八佰
    文/趙楠  (楠風小冉) 正文這是一部戰爭題材的影片,在觀影過程中我幾度落淚。
  • 從《攀登者》再到《八佰》,張譯是怎樣成為電影界香餑餑的?
    《八佰》的上映,為復工後的電影行業帶來了新的生機,也讓張譯成功晉升百億影人的行列,並且成功走入了大眾視野,算不上一鳴驚人,但的確是實至名歸。有了老算盤的襯託也更能凸顯出端午等人的英勇,雖然老算盤逃離了,但他成了這場戰役的全程目擊者,像是一個旁觀者也像是一個記錄者。
  • 《八佰》影評 | 「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由逃兵、散兵、正規軍組成的「八百壯士」並非生來就是壯士。群像式的演繹不再醉心於打造一個英雄主角,而是展現眾生百態。端午和小湖北只是想來上海看看,老算盤是一個落跑的文職,老鐵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卑瑣庸俗。他們體現了普通人被捲入戰爭的無奈和個體在家國危亡時的成長。《孟子·告子上》言:「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逃兵們對生的渴求讓他們不止一次想要逃離四行倉庫。
  • 《八佰》預售票房接近2000萬!擊敗連續3天霸榜的《哈利·波特》
    不同於以往傳統的抗日影片,《八佰》這部電影講述的卻是少有的「敗者為王」的歷史,特殊的視角和立意在上映之初也是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根據真實的歷史背景,淞滬會戰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因此片方選擇在8月14日提前點映,其實也是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
  • 《八佰》真有那麼爛嗎?
    電影《八佰》就取材於這段真實歷史,導演管虎近乎十年磨一劍。為這400多名守軍的身份,和這場戰爭的意義,讚美與怒罵從影片裡吵到影片外。對愛國主旋律片的不滿和苛刻似乎是影評的傳統,縱然選材新穎,視角獨特,導演孤勇,《八佰》也難逃窠臼。
  • 「八佰」拍了拍你
    ,同時這也是我本次觀影后對影片最直觀的一個感覺:什麼都想要,但什麼都沒有抓牢。但相比較而言,《戰狼2》受到的質疑聲無疑更大,尤其是在影視及影評圈子當中。撇去其他外界因素不談,只談作品本身,這個結果也是正常的。原因也很簡單,相比《八佰》的這麼多「體現」,《戰狼2》體現的東西就太簡單直白了,除了熱血還是熱血,除了愛國還是愛國,幾乎沒有任何值得觀眾去燒腦或者說去深思的東西。
  • 電影《八佰》定檔,重燃觀眾觀影熱情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光明日報通訊員 遊 歡近日,《八佰》片方發布定檔消息,宣布這部人們期待已久的國產大片將於8月21日上映。消息一經發布,便引發了網友熱議,大家紛紛表示期待《八佰》的上映。諸多業內人士也紛紛肯定《八佰》定檔,對剛復工復產的電影市場的恢復將產生不小的推動作用。除《八佰》之外,接下來,還將有一大批優質電影陸續定檔上映。
  • 趙彥彬影評《八佰》:還原真實歷史就是影片的成功
    近日,觀看管虎電影《八佰》。該影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趙彥彬影評《八佰》影片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
  • 管虎《八佰》,十年歸來,不負眾望
    趁熱,下面就為大家說說現場觀影心得。在進入主題前,先為大家科普一些拍攝背景。耗資六億,刻畫細節十年醞釀,《八佰》的歸來,是對每一個鏡頭的千錘百鍊。上演了一幕「中國陷入戰爭,而一部分中國人和老外在隔岸看戲」的諷刺場景。此外,亂中偷包子的路人、心態和被對待方式發生變化的逃兵、販賣情報卻又在危險之中進入倉庫的記者,種種群像,在犧牲與覺醒的主題下填充了《八佰》的故事節奏。
  • 《八佰》適合帶孩子看嗎?國慶檔觀影大片新鮮出爐
    最近很火的《八佰》適合帶孩子看嗎?近期有哪些大片值得期待呢?這份觀影攻略請查收!》是否「少兒不宜」 要說這個暑期最火的電影,非管虎執導的《八佰》莫屬。另一家長也在微博分享了自己看《八佰》的感受:「尺度超大,我這場有小孩子中途被家長帶出去了,笑稱有類似電影,麻煩片方或影院給個提示唄!」有電影業內人士表示,戰爭從來都是殘酷而血腥的,電影《八佰》通過戰爭的殘酷讓觀眾重溫那段歷史。
  • 「含劇透」《八佰》影評:戰爭,遠比你我想像中的殘酷
    文丨塵散先生@bigfun社區註:本文包含劇透!原定在2019年7月5日上映《八佰》,在幾經波折後終於在8月21日重新上映。不過本篇影評我不想討論有關導演管虎的立場問題,只從一個電影觀眾的角度單純的講講《八佰》這部電影。先說幾個在網上爭議較多的問題:《八佰》是否有給「飛將軍」孫元良洗白?
  • 電影《八佰》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8月24日晚,我到電影院觀看了《八佰》,讓人情不自禁,我作為一個男人,都不止一次地落淚,無奈,悲壯,慘烈,壓抑,難受!捆滿手榴彈縱身一躍的英雄戰士陳樹生,湖北利川人,犧牲時年僅21歲!臨行遺言「捨身取義,兒所願也!」緊接著跳牆的「湖北通城李滿倉,湖南瀏陽王金鬥」,還有那一句響徹全場的「娘,兒不孝了」,觀者無不動容,為之震撼!
  • 搜狐觀影 |《八佰》——誓以我命固我土
    2020年7月17日,《八佰本次是星馳裝飾團隊與搜狐合作的觀影會。踏進影院感慨萬千,尤其因為半年多的疫情影響,全國電影院已經長時間關閉,整個電影行業都受到嚴峻的考驗,觀眾都快要忘記電影院看電影的那種震撼的感覺了。今天疫情之後的第一次走進電影院,我心情非常激動,雖然只能是全程戴著口罩看電影,但這已經很讓我們感到滿足了。兩點四十五,客人有序到場。
  • 《八佰》:一場還算成功的套路片
    ​八佰電影《八佰》是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感謝作者為電影黑森林提供優質原創內容丨幸得友人提醒,否則差點錯過點映。 其中悲壯感烘託的非常好,比如敢死隊排隊跳樓,一句句震天響的自報家門,令觀影者無不落淚
  • 俞灝明、魏晨、歐豪,《八佰》中讓人眼前一亮的「快男」們
    《八佰》豆瓣評分《八佰》是一部群戲。俞灝明、魏晨、歐豪的出現是影片的一大亮點,三人出色的演技,更讓不少觀影者印象深刻在拍攝《八佰》的時候,導演管虎就嫌他不夠髒,血不夠多,所以在妝容上下了很大功夫。雖然在《八佰》中,這一角色的戲份並不多,但是每個鏡頭都能帶給觀眾驚喜。
  • 【影評八卦】渺小生命的選擇 - 評「八佰」
    ,爆發出一絲人性的光芒。而八佰壯士的領袖,團長謝晉元,沒有死在敵人的槍炮下,卻因為拒絕汪偽漢奸的招安,被叛徒暗殺。剩餘的隊伍,一部分被送去國外做苦工,一部分被送去監獄,少有倖存。這一設計其實是將「八佰壯士」事件,甚至整個「淞滬戰役」的國際秀本質無情披露。鑑於日軍的壓倒性優勢,國際戰爭專家的沙盤推演,少則三個月,多則六個月,日軍必定佔領中國,蔣介石抗日決心並不堅決,寄希望於國際調停。因此,以戰促和,主動發起了「淞滬戰役」,卻三次停止進攻,等待國際調停,以至於最後日本大軍壓境,上海淪陷。